劇版紀錄片《最後的棒棒》

2021-02-08 飛魚小冰

《最後的棒棒》是退役中校軍官何長林(自更名為何苦)的13集紀錄片作品,何苦2014年在重慶市解放碑附近的自立巷53號,和幾位棒棒老人們一起渡過了13個月的時光,以親自當棒棒的方式來進行拍攝,用最笨拙簡樸的方式原汁原味的記錄了棒棒們的生活。

何苦的體驗生活以他與師傅,一名「資深」棒棒老黃一起在重慶解放碑商圈等活兒開始,到何苦可以自己獨當一面,成為小包工頭,帶領著一群老少棒棒組成的臨時施工隊,轉戰各處工地結束,13集的劇版紀錄片,在豆瓣上獲得高達9.7分的好評,榮獲首屆金樹國際紀錄片節「最佳短紀錄片獎」,該片2018年7月被改編為電影版上映。

劇版紀錄片小成本製作,前期投入只有1300元,何苦自拍、自剪、自說、自配,攝像是月薪2100元聘用的婚紗影樓20歲的攝影師,這個價位能夠聘請得到的攝像,想必也是自學或「野路子」出身,但這樣的紀錄片能獲得觀眾的一致好評,感動人心,相信只有一點,那就是真實的力量。

相比起那些有腳本、有人設、有拍攝場地、有多樣遊戲道具和「懲罰」條件、有光鮮亮麗人物的明星真人秀,這是一部要你耐著性子,一邊思考著人生,不斷自我檢討著的紀錄片,不輕鬆,挺沉重,棒棒們的每一分錢賺的都沒那麼容易,微薄的力資和付出的勞動量讓人看了不禁同情,但他們的存在即是合理,與其同情他們,不如更多的給他們工作機會,讓他們賺到更多的錢,獲得更多的保障,因為這些,才是棒棒們真正需要的。

何苦眼中,自立巷53號的的幾個室友都很有特點,各有各的故事,甚至通過他的接觸,他發現每個棒棒都有一堆故事。何苦的師傅老黃,這個帶著何苦走上「熟練棒棒」道路的人,是一個地主成分家庭出身的兒子,沒讀過什麼書,40多歲才和一個帶著三個孩子的寡婦同居生了一個女兒,為了養育幾個孩子外出做工,卻被別人趁虛而入;辛苦拉扯大女兒,已經60多歲了,還在為了女兒還房貸而辛苦的在解放碑附近的油漆店門口等活,他有自己的道德標準,卻不懂得應該順應時代的變化而適時變通。

老實巴交、沉默寡言的老航,和老黃同病相憐,也是一個被人搶了女人的男人,老航曾經為了想要報「奪妻之恨」,買過三種復仇工具:西瓜刀、三稜刀和彈簧刀,第一種復仇工具能讓仇家一刀斃命,復仇資金一萬元的失竊耽擱了他的第一次復仇計劃;第二種復仇工具,老航只想在仇家的屁股上捅一個不好癒合的洞,因復仇資金未籌集到位及答應幫他復仇混混的入獄未能實施;第三種復仇工具彈簧刀,他只想在仇家身上劃個口子,讓對方難過一下,準備自己去實踐的復仇計劃時,卻猛然發現隨著時間的流逝,仇恨已消失了。老航似乎生來就是一個不適合做壞事的人,收到100元假幣,幾次三番想要花出去挽回損失,卻幾次三番的被識破,成功的兌換出假幣,還是因為攝像機在旁,女僱主的憐憫及不忍追究。

守著影碟機,滋滋有味的看著《劉三姐》《新白娘子傳奇》的老甘,是個從來沒享受過女人滋味的老光棍,算命先生說他到了60歲就會轉運,風光發達,他就真心的相信,帶著發大財、做大事、娶隊長女兒當老婆、風風光光辦大壽的希望,樂呵呵的看著影碟機裡的劉三姐、白娘子,好好地活到60歲,和流浪漢老金搭夥奉行著AA制,被老黃嫌棄邋遢藏起電飯鍋線,他可以用「熱得快」在盆裡燉肉吃,幫人擺攤計較著只負責擺攤不想洗碗,面臨自力巷53號拆遷,最後一壇合資購買的大米也要AA制貫徹到底,用杯子你一杯、我一杯的分割清楚。看到安貧樂道等待60歲轉運的老甘,不禁就會想到民國才女張愛玲的名言,「出名要趁早啊!來得太晚,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自力巷53號居民中的賭神、食神河南,腿部有輕微殘疾,沒有身份證,食量驚人,賭桌常客,愛看報紙,言語詼諧,行為乖張,身上具備了網紅的各種潛質,一句「正在戰場上,沒有子彈了」充滿著賭徒式的哀怨,眼神中釋放著賭徒特有的亢奮光芒,在普通人的眼裡,河南的這種狀態,在社會生活中可能寸步難行,但河南居然有吃有住,即便拖欠9個月房租,即便多處借錢受拒,也沒流落街頭,不得不說是個奇蹟。

大石,可能是棒棒屆勵志的代言人了,面容堅定平和,是自力巷53號以及其他幾個群租房二房東,他懂得利用資本擴展家庭收入,在群租房被取締的風口浪尖,也能夠放下身段和老婆重新躋身棒棒屆、涉水工地行業,頗有八旗「出則兵,入則民」的風格,因此他能夠在女兒考上大學、自己獲得退休金資格的時候在飯店大辦酒席,宴會親朋,這些是其他的老年棒棒不能企及的生活,他也是何苦心裡最喜歡的棒棒之一,遇到挫折和坎兒,大石懂得讓自己繞過去,與時代和解共融,讓自己的基因成功延續下去。

何苦的眼中,棒棒是一個逐漸消亡的行業,佝僂老去的背影,漸行漸遠的腳步,微薄的力資,通過和棒棒們近距離接觸的13個月以及後續的走訪,他被棒棒們這些底層人民身上所散發出來的人性光輝所感染著,生活中總還是充滿著希望的,「大寒之後,必定立春」,何苦身上散發出退役軍人和行伍生活留下的深刻印記。何苦的劇版紀錄片賣斷版權也只賣出2.6萬,目前視頻平臺點擊量雖高,但收益與他無關;改編的電影版評價口碑不高,想來也讓他頗受打擊,但他成立的重慶何苦影視傳媒公司顯示在業,讓人看了心中寬慰,想來能做棒棒13個月的人,一點點唾沫星子是淹沒不了的,深入過底層,低到過塵埃的人,應該在什麼環境下都能夠開出絢爛的花來。

相關焦點

  • 《最後的棒棒》:何為紀錄片客觀性
    隨著時間推移、口碑發酵以及該片電影版的全國公映,這部豆瓣評分最高分9.7分的國產紀錄片,卻在其電影版上映首日僅獲票房16.1萬,豆瓣評分截至目前僅為6.7分。至此,對於該片(劇版與影版)在拍攝製作、結構設計、價值導向等方面所產生的爭議已見端倪。若將《最後的棒棒》單單定義為「紀錄片」或許是片面的,我們可從符號學的伴隨文本理論視域出發對此加以理解。
  • 良心紀錄片《最後的棒棒》與社會底層民眾
    中文市井生活的紀錄片《最後的棒棒》(英文片名:《The Last Generation of Bang Bang》)。何苦是中國籍紀錄片編導,他原名叫:何長林,2018年8月17日,其自編自導的紀實片《最後的棒棒》上映,引發中國與海外社會,截然相反的熱議!
  • 最後的山城遊擊兵 〡高分紀錄片《最後的棒棒》重慶首場主創見面會
    老黃,《最後的棒棒》紀錄片劇照早年遭遇婚姻挫折,獨自撫養女兒長大,又為了幫助女兒還房貸而六十幾歲還在當棒棒的老黃,他準備幫女兒還清房貸後回家帶孫子。老杭,《最後的棒棒》紀錄片劇照同樣遭遇婚姻挫折,為了復仇需要的資金而投身棒棒行業的老杭。如今,心中的仇恨早已被時間衝淡,患有頑固腿疾的他偶爾會放下棒棒回老家休養。
  • 電影《最後的棒棒》:平實才動人
    原標題:平實才動人 看片·熱映 鑑定對象:《最後的棒棒》 發行時間:2018年8月17日 看電影《最後的棒棒》之前,我並沒有看過劇集版,劇版在豆瓣評分高達9.7分,網友清一色打出五顆星。
  • 紀錄片《最後的棒棒》:另一種生活
    可《最後的棒棒》這部紀錄片,向我們展示了另一種「好像不是生活在同一個世界」的情況。 2014年初,正團級軍官何苦在自主轉業後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去追蹤一群正在老去的背影,記錄一個即將消逝的行業」 ——他身體力行到重慶去做了一整年的「棒棒」。棒棒,是一個重慶特有的行業,也曾經一度成為重慶的一張名片。
  • 紀錄片《最後的棒棒》,生而乃堅,致敬最辛苦的底層勞動人民
    #紀錄片2014年,他深入「棒棒」群體,走進社會深處,用一個普通棒棒的視角,拍出了這部飽含人間疾苦的紀錄片——《最後的棒棒》。棒棒,也就是重慶挑夫,他們肩扛竹棒,沿街攬活,是重慶街頭的臨時搬運工,何苦的師傅叫老黃,今年65歲,棒齡22年,他們住在自力巷53號的一棟危樓裡,這裡與重慶解放碑商圈直線距離300米,年代距離卻像是有100年。
  • 紀錄片《最後的棒棒》:真正的底層人,窮一輩子是有原因的
    池魚/文01《最後的棒棒》是一部2014年的紀錄片,導演叫何苦,一名自主擇業的轉業軍官。他用親生體驗的方式,拍下這部紀錄片,帶著我們走進「棒棒的世界」。爬坡上坎,負重前行三十多年,數十萬棒棒大軍不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華,也挑走了屬於自己的時代。「三十多年來,有人唾罵他們衣衫不整,影響城市品位,也有人感慨是幾十萬棒棒,用肩膀挑出了一個新重慶。」山城正在告別肩挑背扛的歷史,然而關於棒棒的回憶,卻將被定格成永遠。
  • 豆瓣獲得9.7高分,《最後的棒棒》為何重新上映後口碑急劇下滑?
    很多人都在為院線上映版的《最後的棒棒》鳴不平,覺得之前的劇集能有9.7分,為什麼重剪上映的版本豆瓣評分只有6.4分。電影的票房跟紀錄片題材、受眾等等都有關係,但口碑卻是與票房沒多大關係的。電影版的《最後的棒棒》之所以評價這麼低,是因為作者丟失了初心,也證明了他的不專業。紀錄片是什麼?我們來看看百度百科的釋義。紀錄片,是指描寫、記錄或者研究實際世界的電影。在大多數情況下,紀錄片不需要演員來表演。在紀錄片中表現的人、地點、情況應該與實際情況一致。其實這個解釋正是劇集版《最後的棒棒》成功的最主要原因,而電影版則犯了很多紀錄片的忌諱。
  • 最後的棒棒特殊的河南
    《最後的棒棒》是一部紀錄片。該片是導演何苦(外號蠻牛)通過親身經歷,歷經一年零一個月的時間拍攝而成。在最後的棒棒中河南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因為他是一個外鄉人,來自河南省。河南的職業不是一名棒棒,而是在夜市上給人出攤打雜,後來因為2個雞蛋和老闆不歡而散。失去了工作的河南揣著兜裡僅有的七塊錢回到了自力巷,在租住的房屋內看這報紙,自稱是找到了新出路? 正陽街上天還沒有亮,河南就已經鬥了一宿的地主,至今還沒有結束。這是十塊錢起底,四炸封頂的地主。這也是河南所謂的新出路。
  • 我們身邊還有多少這樣的人,最後的棒棒
    爬坡上坎,負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數十萬棒棒大軍不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華,也挑走了屬於自己的年代。癸巳歲末,幾個佝僂背影即將道別正在消逝的行業,一名退役中校扛起一根棒棒開始了自己的追尋:輝煌與尷尬,艱韌和無奈,他們的人生無須評說,他們的故事值得銘記。這部紀錄片,叫做《最後的棒棒》,裡面導演何苦親自去當了一名棒棒,對重慶不少棒棒做了近距離的觀察,還拜一個老棒棒老黃為師,而故事發生在14年。
  • 《最後的棒棒》| 竹棒討生活,竭盡全力活在社會底層
    《最後的棒棒》豆瓣:9.7分導演何苦帶著1300元入行,做學徒,當棒棒,幹小工,紀錄片結尾時他已經是一個建築工地的包工頭。他離開時,已經攢了6萬多元的積蓄,後來這筆錢成了紀錄片後期的製作費用。何苦和棒棒們在建築工地幹活《最後的棒棒》完成後,何苦回訪了每一位棒棒,但當時已經有很多人離開了棒棒這個職業。山城棒棒軍,這個具有時代意義的群體,似乎隨著紀錄片的完成而宣告落幕。
  • 《最後的棒棒》:不同的腳,走著不同的人生
    「不同的路,是給不同的腳走的,不同的腳,走的是不同的人生,從此我們就是,各自路上的行者,」這句話用在《最後的棒棒》這部紀錄片裡邊最合適不過了。原因無它,在重慶的那個特殊時代,對於那些來自農村又沒有一技之長的人來說,拿著竹槓做棒棒就是留給他們腳下唯一的出路。
  • 最後的棒棒:第一代農民工命運的縮影!豆瓣史上評分最高的紀錄片
    因此,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城市,形成了「棒棒」這個具有城市名片效應的服務行業。導演何苦扛著一根棒棒,和從影樓僱來的攝影師走進了自力巷。接下來的13個月裡,他與「棒棒」們同吃、同住、同幹活,近距離觀察和記錄下他們的生活。何苦當「棒棒」可不只是裝裝樣子,他實打實地幹了一整年,可謂是真真正正地「沉浸式」拍攝。
  • 最後的棒棒,大胃王河南
    河南在最後的棒棒裡面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是那個棒棒圈子中唯一的「外鄉人」,說的是普通話,大家因此用地名來作為對他的稱呼。河南因此而來。河南的職業是給人出攤,後來和老闆不歡而散。那段時間,河南沒有工作,經常去賭博。
  • 一座用棒棒挑出來的城市,紀錄片的經典之作——《最後的棒棒》人物...
    早在十幾年前,重慶的路是出了名的難走,於是這座山城多了一個只屬於這裡的職業-「棒棒」,他們拿著最少的錢幹著最累的活,在以前的重慶,隨處可見。有人說他們衣衫不整,破壞了城市的形象,也有人說現在重慶的是他們用棒棒一步步挑出來……
  • 《最後的棒棒》,何以能拿下豆瓣9.7高分?影評人:口碑重於一切
    史航:《最後的棒棒》優秀到像騙局這部紀錄片,有著奇蹟的意味。它是最低成本的製作,簡陋到難以想像。《最後的棒棒》,雖然攝製簡陋到不堪,但它內裡是蘊藏著極大的深刻性的。如果有一天,有人評選中國最優秀紀錄片,我會力挺這一部。
  • 餘歡水,中年男人的心酸;「棒棒」,一座城市的奮鬥史
    但是要是看了這部劇,我相信你一定會潸然淚下,淚流滿面。 《最後的棒棒》——這絕對是中國電影史與電視劇史上的奇蹟。可能很多人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甚至對「棒棒」這個名詞也感到十分陌生,那麼它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它指的是在我國山城重慶的一種特殊職業,爬坡上坎替別人搬運貨物。
  • 武漢漢正街最後的「棒棒」,正逐漸消亡,其中幾多酸辛幾多無奈
    看著已經「鳥槍換炮」的棒棒師傅們,想著前些日子看過的《最後的棒棒》(退伍軍人何苦自編自導的,反映山城重慶最後的棒棒們酸辛生活的一部紀錄片,其實也有一部反映武漢漢正街棒棒生活故事的電影,很深刻,叫《萬箭穿心》,講的是一個喪夫女人靠著當棒棒養活一家人的心酸無奈與希冀),我突然萌生寫點東西記錄這種「棒棒」變遷(或者說是「棒棒」們搬運工具進化)的念頭。
  • 何苦,第一個真實講述棒棒故事的人
    這個是影片最後,何苦所說的話。前2年,我來到杭州,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最後的棒棒這部紀錄片。關於棒棒題材的電視劇,n年以前就有了,但是電視劇終究是電視劇,只能供人消遣娛樂。但是最後的棒棒這部紀錄片,所有角色都本色出演,沒有任何粉飾。導演本人為了拍好這部片子,也加入了棒棒大軍。
  • 《最後的棒棒》和互助「站大腳」| 致敬身邊平凡而偉大的「苦難行者」
    2014年,一位正團級轉業軍官脫下了軍裝,懷揣1300元拍攝資金,住進了重慶自力巷53號,拍攝了一部名為《最後的棒棒》的紀錄片,時隔幾年,《最後的棒棒》電影版也即將上映。他叫何苦,和故事的主人公老黃、老甘、河南、老杭以及「房東大石」等人一樣,在那一整年裡,成為了一名守護「解放碑」的「資深棒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