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山城遊擊兵 〡高分紀錄片《最後的棒棒》重慶首場主創見面會

2021-02-07 新山書屋


Something book , something more.



ˉ


  〃

高高的朝天門喲,掛著棒棒的夢。

長長的十八梯喲,留著棒棒的歌。
爬坡上坎,腳下的路,一根棒棒求生活。
渴了抱著棒棒睡,累了端起大碗喝。
傻由他說,土由他說,
日子在棒棒上梭哦,

有鹽有味,有鹽有味不寂寞。

    


——《山城棒棒軍》片尾曲



朝天門 ˙在建中的來福士廣場下的棒棒軍



這是大多數重慶人都耳熟能詳的一首歌,這首歌曾經和它的同名熱播本土劇《山城棒棒軍》一起陪伴了重慶人很長的電視時光。


無論歷經多少時日,它熟悉的旋律一旦響起,便能喚起重慶人關於棒棒的記憶。棒棒從電視和現實中融入人們的生活,兢兢業業地服務,來去無名。









山城地貌崎嶇複雜,主城區的房屋大多依山而建,這樣的格局造就了大量的坡坡坎坎。人在其中生活出行,自然會最直接地面臨對腳力的考驗,棒棒這一行業於是應運而生。


你爬不上去的坡,你過不去的坎,只需要看到肩扛棒棒的人呼喚一聲「棒棒」,他們就會箭步上前接過你的重物,駕輕就熟送達目的地。


日裡夜裡,風裡雨裡,大街小巷,爬坡上坎。總有棒棒在這個3D魔幻的城市中穿梭,替市民們排憂解難。他們就像這個山城的遊擊兵,有髒活累活常人難以力任的活的地方,就有他們的身影。每一滴大汗和每一個腳印都印在地上,他們暴起的青筋和黝黑的皮膚是助力城市向前發展的證明。





如今城市發展已經進入另一個時期,棒棒行業的業務機會也越來越少,他們正在淡出人們的視線,正在被遺忘……







作為這座城市發展進程中的生力軍,作為一個年代的現象群體,棒棒從來不該是符號化的。他們是一個值得所有人尊重和銘記的群體,而他們的群像是稜角分明、血肉飽滿的,每一個人都有他身為棒棒的「堅持」。



老黃,《最後的棒棒》紀錄片劇照


早年遭遇婚姻挫折,獨自撫養女兒長大,又為了幫助女兒還房貸而六十幾歲還在當棒棒的老黃,他準備幫女兒還清房貸後回家帶孫子。



老杭,《最後的棒棒》紀錄片劇照


同樣遭遇婚姻挫折,為了復仇需要的資金而投身棒棒行業的老杭。如今,心中的仇恨早已被時間衝淡,患有頑固腿疾的他偶爾會放下棒棒回老家休養。



河南,《最後的棒棒》紀錄片劇照


有錢時上賭桌,輸光了再扛起棒棒掙賭資的河南人「河南」,除此以外他還堅持讀報紙,是自力巷53號的「文化人」。他說他喜歡周潤發演的賭神,他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成為賭神。「每天贏個十來萬就可以了」。





這些都是一個退役中校鏡頭下的山城棒棒軍群像,他說「我們就是要用最笨拙的方式去追蹤一群背影,記錄一個時代,講述一種人生。這與藝術無關,基本全是力氣活兒。」


這的確與藝術無關,一個退役軍人拿起棒棒也不是因為生計,他「只是想踏踏實實回到勞動人民中間,踏踏實實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叫何苦,重慶奉節人。只要看過他的全國首部自拍體紀實片《最後的棒棒》,你便會相信他話語裡的真誠。這部13集紀錄片在豆瓣的評分高達9.7,還獲得了「金樹」國際紀錄片獎。現在仍在愛奇藝播放,收視率已接近2000萬了。


為了體驗真實的棒棒生活,他只帶了1300元鑽進渝中區五一路自力巷53號的危房,向老棒棒老黃拜師,跟一群棒棒共同生活近一年。但他並未以觀察家自居,而是零距離地融入棒棒的生活,實打實地幹著棒棒的活兒,甚至作為一個朋友在實際的地方幫助他的棒棒同仁們生活得更好。在那一年中,何苦本身也成為了「最後的棒棒」中的一個身影。



城市不會遺忘棒棒,因為他們早已融入城市發展的記憶中。真正可能遺忘他們的是我們自己。


如今3年多過去了,導演何苦將攜同名新片《最後的棒棒》及主創團隊前來新山書屋舉行首場電影主創見面會。





「《最後的棒棒》,它不給你那些鏡花水月的幻象,它給你一場皮開肉綻的、殘酷的、荒蕪的生活真相,有些人看過絕望,有些人卻看到微光。」



ˇ




活動信息

《最後的棒棒》

重慶首場主創見面會+同名書籍籤售會


時間

8月16日 19:30 - 21:30


流程

19:30 - 20:10

電影精彩片花展映

20:10 - 21:00 

電影導演及兩位本色出演的「棒棒」與觀眾分享

21:00 - 21:30 

《最後的棒棒》紀實小說籤售


地點

重慶渝北區嘉州路92號 新光裡2F


報名方法

識別如下二維碼即可進入報名通道

成功購買「新山活動報名通道」

並確認收貨

方為報名成功

(一人一座,報名成功後即不再受理退款申請)


本次活動名額僅限50人

按報名成功時間優先統計


因嘉賓分享機會珍貴

活動場地席位有限

10元/人

感謝您的理解及支持





-


Rico - 圖 

喬治 - 文

大哥 - 編



相關焦點

  • 良心紀錄片《最後的棒棒》與社會底層民眾
    中文市井生活的紀錄片《最後的棒棒》(英文片名:《The Last Generation of Bang Bang》)。何苦是中國籍紀錄片編導,他原名叫:何長林,2018年8月17日,其自編自導的紀實片《最後的棒棒》上映,引發中國與海外社會,截然相反的熱議!
  • 紀錄片《最後的棒棒》:真正的底層人,窮一輩子是有原因的
    池魚/文01《最後的棒棒》是一部2014年的紀錄片,導演叫何苦,一名自主擇業的轉業軍官。他用親生體驗的方式,拍下這部紀錄片,帶著我們走進「棒棒的世界」。在片頭,有這樣一段話:改革開放之初,山城重慶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一個特殊的行業——山城棒棒軍。爬坡上坎,負重前行三十多年,數十萬棒棒大軍不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華,也挑走了屬於自己的時代。
  • 《最後的棒棒》| 竹棒討生活,竭盡全力活在社會底層
    如今歲月更替,公路四通八達,山城正在告別肩挑背扛的歷史,曾經浩浩蕩蕩的棒棒大軍十之八九都已改行。如果你去重慶旅遊,或許也就只能在朝天門、解放碑見到他們。面對這個消逝的行業,一名退役中校加入棒棒大軍,用體驗式的紀錄片創作方式,記錄下了棒棒們的生活,也記錄下了屬於重慶的城市記憶。
  • 最後的棒棒:第一代農民工命運的縮影!豆瓣史上評分最高的紀錄片
    重慶是碼頭城市,船隻來往,貨運繁忙,但重慶地形崎嶇,交通魔幻,很多地方只能靠人力才能達到。因此,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城市,形成了「棒棒」這個具有城市名片效應的服務行業。導演何苦扛著一根棒棒,和從影樓僱來的攝影師走進了自力巷。
  • 劇版紀錄片《最後的棒棒》
    《最後的棒棒》是退役中校軍官何長林(自更名為何苦)的13集紀錄片作品,何苦2014年在重慶市解放碑附近的自立巷53號,和幾位棒棒老人們一起渡過了
  • 電影《最後的棒棒》:平實才動人
    原標題:平實才動人 看片·熱映 鑑定對象:《最後的棒棒》 發行時間:2018年8月17日 看電影《最後的棒棒》之前,我並沒有看過劇集版,劇版在豆瓣評分高達9.7分,網友清一色打出五顆星。
  • 《最後的棒棒》:何為紀錄片客觀性
    隨著時間推移、口碑發酵以及該片電影版的全國公映,這部豆瓣評分最高分9.7分的國產紀錄片,卻在其電影版上映首日僅獲票房16.1萬,豆瓣評分截至目前僅為6.7分。至此,對於該片(劇版與影版)在拍攝製作、結構設計、價值導向等方面所產生的爭議已見端倪。若將《最後的棒棒》單單定義為「紀錄片」或許是片面的,我們可從符號學的伴隨文本理論視域出發對此加以理解。
  • 我們身邊還有多少這樣的人,最後的棒棒
    改革開放之初,山城重慶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了一個特殊的行業:山城棒棒軍。爬坡上坎,負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數十萬棒棒大軍不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華,也挑走了屬於自己的年代。癸巳歲末,幾個佝僂背影即將道別正在消逝的行業,一名退役中校扛起一根棒棒開始了自己的追尋:輝煌與尷尬,艱韌和無奈,他們的人生無須評說,他們的故事值得銘記。
  • 紀錄片《最後的棒棒》:另一種生活
    可《最後的棒棒》這部紀錄片,向我們展示了另一種「好像不是生活在同一個世界」的情況。 2014年初,正團級軍官何苦在自主轉業後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去追蹤一群正在老去的背影,記錄一個即將消逝的行業」 ——他身體力行到重慶去做了一整年的「棒棒」。棒棒,是一個重慶特有的行業,也曾經一度成為重慶的一張名片。
  • 一座用棒棒挑出來的城市,紀錄片的經典之作——《最後的棒棒》人物...
    早在十幾年前,重慶的路是出了名的難走,於是這座山城多了一個只屬於這裡的職業-「棒棒」,他們拿著最少的錢幹著最累的活,在以前的重慶,隨處可見。有人說他們衣衫不整,破壞了城市的形象,也有人說現在重慶的是他們用棒棒一步步挑出來……
  • 山城棒棒,這個重慶男人最近刷爆了朋友圈
    「十年前,我在朝天門做棒棒。十年後,還是在朝天門,也是做棒棒。」說這句話的男人名叫冉光輝,他今年50歲。「棒棒」,是重慶街頭的臨時搬運工,由於重慶是山城,所以在交通方面很不方便,就產生了種幫人搬東西謀生的職業,山地搬運東西最有效的和經濟的搬運工具就是一根木棒加一條繩子,所以很形象的稱呼這種職業的人為「棒棒」,有一部電視劇叫《山城棒棒軍》,講述的就是這樣一群人。他們爬坡上坎,職業標配是肩上扛著一米長的竹棒,棒子上繫著兩根青色的尼龍繩,沿街攬活。
  • 《最後的棒棒》豆瓣評分9.7,退伍軍官潛藏貧民窟,撕開殘酷現實
    作者/庸俗的老阿姨《最後的棒棒》是何苦執導,2016年出品的一部很特別的紀錄片,這是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1300塊的初始成本,一年多的親身體驗。它的主題緊扣平凡,內容給人真實而厚重,但凡看過的人都為之所震撼,根本無法移開視線,因此一經上映引起社會反響,獲得豆瓣9.7高分。
  • 《最後的棒棒》:不同的腳,走著不同的人生
    「不同的路,是給不同的腳走的,不同的腳,走的是不同的人生,從此我們就是,各自路上的行者,」這句話用在《最後的棒棒》這部紀錄片裡邊最合適不過了。原因無它,在重慶的那個特殊時代,對於那些來自農村又沒有一技之長的人來說,拿著竹槓做棒棒就是留給他們腳下唯一的出路。
  • 《最後的棒棒》,何以能拿下豆瓣9.7高分?影評人:口碑重於一切
    這部紀錄片,也一再提醒我們,無論再怎樣的盛世,都不是只有蘭博基尼,不是只有搶購LV,還有無數底層小人物,是如何掙扎的。「老黃」、「河南」,可以是重慶解放碑下的苦力,也可以是你和我。這部紀錄片,所有的裝備,無非一臺低端攝像機、一個轉業軍人的突發奇想、一個被鼓搗來臨時學攝影的21歲小年輕,當然還有一份善心,一種悲憫。就靠這點菲薄的資本,重慶渝中區解放碑街頭的苦力棒棒們,這些「這個時代即將消失的一群人」,得以被重新講述他們的人生。
  • 10年前,憑一張父子照火遍全國的重慶棒棒,現在怎麼樣了
    肩上扛著一米長的竹棒 棒子上繫著兩根青色的尼龍繩 沿街遊蕩攬活 他們是重慶街頭的臨時搬運工 被重慶市民稱為「棒棒軍」 棒棒們大多來自渝東農村 在城裡租房子
  • 紀錄片《最後的棒棒》,生而乃堅,致敬最辛苦的底層勞動人民
    2014年,他深入「棒棒」群體,走進社會深處,用一個普通棒棒的視角,拍出了這部飽含人間疾苦的紀錄片——《最後的棒棒》。棒棒,也就是重慶挑夫,他們肩扛竹棒,沿街攬活,是重慶街頭的臨時搬運工,何苦的師傅叫老黃,今年65歲,棒齡22年,他們住在自力巷53號的一棟危樓裡,這裡與重慶解放碑商圈直線距離300米,年代距離卻像是有100年。
  • 最後的棒棒:他的肩頭扛著生活和尊嚴
    一、棒棒和重慶老張清楚的記得,就在三十年前,「棒棒」的數量比街上的行人還多。那是改革開放以後,全國都掀起了進城務工的潮流。重慶依山而建,多丘陵、臺地和河谷。在交通閉塞的八十年代,一些挑夫成為了搬運貨物和人的主力軍。他們大多身強力壯,皮膚黝黑,肌肉虯結。隨身帶著一根一米長的棒棒,以及兩條數米長的繩子。
  • 《最後的棒棒》和互助「站大腳」| 致敬身邊平凡而偉大的「苦難行者」
    在「山城」重慶,有這樣一批人,他們只有一根竹棒,一卷粗麻繩,一雙廉價膠布鞋,而相對「富裕」的人則擁有一輛手拉板車,他們遍布于于重慶的大小街頭,他們的群體龐大,接近十萬人且幾乎全是男人,他們大多沒有文化,沒有技術,甚至,沒有家,但是,他們有他們的故事,他們叫:棒棒。
  • 重慶棒棒
    重慶棒棒大多四五十歲有的甚至六七十歲個子矮小人極精壯手指常年使用重力關節粗得變形重慶棒棒圖文|謝光輝山城重慶的特殊地理環境,產生了一批特殊的群體——棒棒。棒棒大多來自渝東農村,在城裡租房子,說是租房子,其實是七八人一間的統鋪,一張1.5米寬的床,月租金二百元;夫妻倆住小單間,月租金千元。早餐,五個包子兩元錢;午餐,一碗蕃薯糯米飯5元錢;晚餐,一碗重慶小面10元錢。棒棒大多抽菸,買不起紙菸,抽大葉子煙。
  • 人生必看紀錄片,豆瓣高分好評
    提前在公司裡下載了一些評分較高的紀錄片,沒錯,不是電視劇,只是紀錄片哦(耗資巨大的內存空間)!《最後的棒棒》(假期在家看的呢!)「我不懂什麼是高尚不高尚,也不懂什麼是職業操守,當了二十多年棒棒,我只認一個理,挑了一下午,還沒拿到工錢」由於重慶是著名的「山城」,城市裡地形坡坎比較多,路況也比較複雜,在城市開發初期很多地方都是交通工具不能抵達的,於是滋生了棒棒這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