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王湛
通訊員段家欣
近日,有一場新書分享會在杭州單向空間舉行。這本書叫《日有所誦·英文誦讀》。該書對作者,是杭州北苑實驗中學教師王小慶。他和一批英語教育專家們,還為現場的家長和孩子們,帶來了一場英文詩詞韻味解讀課。
《日有所誦·英文誦讀》的策劃編著單位代表,親近母語課題創始人徐冬梅,做了題為《英文誦讀與母語教育》的演講。她闡述了策劃本套書的初衷:《英文誦讀》在《日有所誦》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都屬於面向兒童的詩教經典。
她認為,通過讀詩,孩子能和天地感通,和真摯的心靈對話,體驗不同民族凝聚的文化意象。「在這個意義上,英文誦讀同母語教育是相貫通的。孩子學英語,不應該是天天做題、背單詞、記語法,而應該誦讀英文原汁原味的童謠、閱讀繪本、唱英語歌、觀賞原版動畫片、電影,在潛移默化中學會英語。」
「《日有所誦·英文誦讀》針對孩子學習英語的特點,通篇均選用童謠和詩詞,增強趣味性。」徐冬梅說,「孩子們在誦讀的同時,也能培養自己的語感。」
新版《日有所誦·英文誦讀》在配套音頻上做了全新升級。親近母語組織了海選,安排最優秀的朗讀者對詩歌韻文進行誦讀錄音,力圖呈現給讀者字正腔圓,充滿情趣的韻文誦讀範本。
家長希望孩子說得好;老師希望孩子考得好。但如何才能二者兼顧,並且讓孩子學得開心學得有趣?王小慶想到了詩歌,「詩歌是語言最精妙的表達方式。而誦讀詩歌,也自然成為了認識和學習語言的絕佳方式。」
在本書的前言中,王小慶對孩子、家長和英語老師分別提出了建議:
希望孩子們能日日誦讀,將閱讀養成習慣,感受語言的節奏和意象,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希望家長們能和孩子一起學習,多鼓勵孩子,積累孩子的自信。希望老師能適可而止地指導孩子,把誦讀的主角交給孩子的同時,又能幫助孩子讀出味道,讀出音律來。
早在2015年,《日有所誦·英文誦讀》系列就曾出版,當時王小慶秉持的原則是「能不翻譯儘量不翻譯」,因為在英語教育界中有一句話:詩歌在翻譯中喪失了很多東西。譬如說詩詞韻味,音律以及雙關、諧音等等。
但是今年1月再版的《日有所誦·英文誦讀》不僅從原先的4本增至6本,更是為幾乎每一首詩都提供了中文譯文。
這耗費了王小慶及其他翻譯老師大量心血,因為詩歌的「不可譯」性與家長孩子對翻譯的需求之間的矛盾,需要努力去彌合。
對此,王小慶解釋道,翻譯是提供一種基礎思路,供大家參考。
春節過後,《日有所誦·英文誦讀》新書分享會還將在上海、南京等城市舉行,敬請期待。
延伸閱讀:
由親近母語策劃、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日有所誦·英文誦讀》是一套適合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英文水平的兒童閱讀的英語誦讀類圖書。內容精選英國兒歌、童謠以及詩歌,同時兼顧到中國孩子的文化環境。這套書還充分考慮兒童審美情趣,所有選文內容大多反映兒童的生活和個性,詩歌節奏和韻律清新、自然、適合孩子誦讀記憶。整套叢書共六冊,每冊八個單元,供孩子自主誦讀,或親子、師生共讀,也可以作為學校閱讀拓展課程的重要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