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馬上就要步入2021年的新的一年。
今年以來,對於絕大多數投資者來說,都可謂是驚心動魄的,年初和3月底的暴跌,連股神巴菲特都沒有見過的四次熔斷,以及後面的全球放水大逆轉。禍兮福兮,難分難解。
而對於頂級投資人,阿里巴巴的老朋友:孫正義,也不可謂不是絕處逢生的一年。
一.半隻腳進入棺材板
觀看軟銀集團的財報,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財報,淨收入虧損9615億日元,約為92.96億美元(匯率價:參照12月22日)。這是15年來首次出現全年的虧損。
資料來源:英為財經
主要為在去年為盈利貢獻大頭的願景基金部分,從實現1.26萬億的息稅前利潤變為虧損1.9萬億。
其中,有數據統計,在過去一年中,願景基金投資的88家企業中,大部分已經屬於虧損或嚴重虧損狀態,其中有15家左右甚至瀕臨破產或者已經破產。
也代表著軟銀在2016年成立1000億美元的願景基金以來,不僅沒有賺到更多錢,反而虧損了高達183.71億美元。
而孫正義將遭遇的失敗,歸結於「不斷惡化的市場環境」,願景基金及其他SBIA管理基金過去一年運營虧損高達1.9萬億日元,他的意思應該是指新冠疫情的影響,許多投資的項目遭受了致命打擊。
具體來看,軟銀最糟糕的投資為共享辦公巨頭WeWork,投資總額超過180億美元。但幾個月內WeWork估值從470億美元暴跌至80億美元。2019財年軟銀對WeWork的投資損失了46億美元,與Uber一道,成為當年軟銀史上巨虧的罪魁禍首。
排在第二位的是對Uber的投資,軟銀合計向Uber投資了76億美元,成為Uber上市前最大的股東,佔股約20%。2019財年願景基金對Uber的投資損失達52億美元。起因源於對於Uber的較高估值。
排在第三位的是對OYO酒店的投資,願景基金向OYO投資了15億美元,快速擴張導致2019年OYO虧損3.35億美元,受疫情衝擊,今年營收遭受重創。
排在第四位的是對汽車金融初創公司Fair的投資,軟銀2018年向其投資了近4億美元,Fair還用這些資金進行收購,但一年後在降低成本壓力下,Fair不得不裁員40%,CEO也因此離職。
對於WeWork和OYO這樣的創業公司,雖然披著創新、科技的外衣,但實際上還是對傳統行業的一個包裝,本質上都是線下業務,在疫情發生後,遭受了滅頂之災。
可以看到,軟銀集團的公司股價,也隨著全球市場,在3月20日觸底,達到12.20美元。
資料來源:雪球
噩耗接踵而來——僅2020上半年,軟銀集團的投資版圖中就已有三家公司宣布破產。這也導致一些前期重金砸下的新興科技公司,在「金主爸爸」無力輸血下,倒下。
在2月10日,美國知名電商平臺Brandless正式宣布倒閉,這也是軟銀願景基金成立以來的第一個死亡項目,前期2.4億美元的投資徹底泡湯。
緊接著3月底,又一美國明星創業公司OneWeb官方宣布申請破產保護,並且已經解僱了約85%的員工。在此之前,軟銀集團累計投資了20億美元,是OneWeb最大的金主。孫正義曾公開評論其是「一家非常激動人心的公司」。
由於投資項目接連遇挫,出資人開始擔憂願景基金投資組合中充斥著更多陷入困境公司,對於願景II期基金的出資意願大打折扣。為此,軟銀最終在4月決定凍結願景基金II期投資,暫時不進行新的投資。
目前,願景基金II期只有軟銀自己出資的25億美元。
二.納斯達克鯨
對於重重的投資失利,也不得不讓孫正義重新選擇挽回聲譽的決策,投資二級市場。而這,也是一場兵行險招的行動。
8月中旬,軟銀在一份監管文件中稱,公司買入了近40億美元的科技公司股票,包括亞馬遜(AMZN.US)、微軟(MSFT.US)、特斯拉(TSLA.US)以及谷歌母公司Alphabet(GOOGL.US)。
同時,沒有被公開披露的是,軟銀還買入了與其中一些股票掛鈎的40億美元期權,大部分是看漲期權,押注股價的進一步上漲,總共承擔了約500億美元的名義期權敞口。這一度帶來短期浮盈約40億美元。布萊克利諮詢集團首席投資官將這一豪賭稱為「逛賭場」,這也助推了二季度科技股的高漲。
資料來源:英為財經
11月上旬,軟銀向媒體透露,今年夏季秘密成立的旗下投資科技股機構SB Northstar已經累計交易虧損37億美元,其中包括投資造成的9億美元未實現減值損失。這幾乎抵消了絕大部分9月媒體所說的40億美元盈利。
其中,截至9月30日,SB Northstar購入將近170億美元的美國科技股,包括亞馬遜(63億美元)、Facebook(22億美元)、Zoom(18億美元)和Alphabet(14億美元)。
SB Northstar還有34億美元股票衍生品的投資,其中包括到9月末市值47億美元的看漲期權。除了押注股價上漲,該機構還有些看跌期權,因三季度股價上漲,這類期權錄得帳面虧損27億美元。幾乎抹平了一季度所有盈利。
不得不令人唏噓,今年上半年的科技股瘋牛行情,孫正義的處理原來是這樣的。
資料來源:軟銀財報PPT
孫正義在財報公布後的電話會議上稱:「當你說到衍生品時,聽起來風險很大,但它只佔我們所持資產總價值的1%。(如果這些投資失敗),損失也只佔軟銀總股本的1%-2%,所以只佔整體情況的一小部分。」
但這也讓軟銀的投資者擔心衍生品交易可能帶來巨大損失,軟銀的市值此後曾蒸發多達170億美元。
雖然孫正義極力為衍生品交易辯解,但是抵不住公司內部和投資者雙重壓力,年底合約到期後全部清倉,不再持有衍生品合同。
三.絕處逢生
對於這一系列的虧損,孫正義重逢體現了自己解救危機的決斷能力。
由於虧損,第一影響的是現金流的問題,因此,孫正義也將挽救公司的現金流作為第一要務,在年初定下的目標為出售大約400億美元的資產。
而作為旗下最為值錢的股票資產:阿里巴巴,上半年以來軟銀已從阿里巴巴股票中累計套現137億美元。在4月和5月份與銀行籤署了幾份預付遠期合同,利用阿里巴巴股票向銀行融資115億美元。
6月份,軟銀又宣布出售其所持有的逾210億美元市值的T-Mobile股票。今年早些時候,T-Mobile終於與Sprint完成了合併。這場2013年開始的合併終於成功了。
在9月份,軟銀以400億美元的價格將半導體公司ARM出售給英偉達,將軟銀公司的持股減少約三分之一,孫正義曾表示「這個公司我已經看好了10多年,一直以來就想將其納入軟銀麾下,我實在太高興了。」
看來就算再喜歡,面對危機時,斷舍離還是孫正義的強項。
隨後,也在陸續的出售資產,如被稱為「網紅機器人公司」的波士頓動力三次易主,身價也從谷歌2013年的收購價30億美元跌落至如今的9.21億美元;出售電話分銷公司Brightstar的控股權。
這一些的動作,共計回籠了800億美元的現金,對比年初的計劃翻了一番。
在拿著大筆現金流的同時,孫正義也再次體現了自己毒辣的眼光,2020年3月,根據華爾街日報的消息,孫正義通過旗下的願景基金,分別向中國的自如網與貝殼找房分別投資了10億美元,總計約140億元人民幣。
而8月13日,貝殼找房成功赴美上市,上市當天就強勢暴漲87.2%,達到421.9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68億元。
而截止到12月17日,貝殼的市值已經達到了742.5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853億元。
緊隨其後,美國的外賣平臺DoorDash也成功上市,首日就暴漲了90%,而孫正義自然也成了受益者,豪賺112億美元,在上市之前,願景基金曾給DoorDash投入6.8億美元的啟動資金,而這筆資金也讓其成功上市。如今6.8億美元已經成功變為115億美元,而孫正義的投資回報率也高達1500%。
其他投資,如創新高的 Uber、Q4股價翻倍的美國網際網路保險公司Lemonade,也幫助軟銀把早前損失拉回來。 最重要的是,軟銀還有其他計劃上市的項目,包括南韓電商巨頭Coupang、印尼最大電商Tokopedia、印度網際網路保險公司Policybazaar、德國二手車交易電商Auto1等。
為此,隨著近期科技公司估值的普遍上漲,軟銀願景基金的投資組合已挽回了全部損失。這一次,孫正義終於將自己釀成的風投史上最大窟窿填補上了。
根據軟銀集團2020年上半年(截止9月末的6個月)財報數據,其淨銷售額達到了2.63萬億日元,同比增長3.6%,淨利潤為1.88萬億日元,同比增長251%,而投資收益則達到了2萬億日元,同比暴增841.5%。
資料來源:英為財經
11月17日,在出席《紐約時報》舉辦的活動上,孫正義公開表示,年初至今他一直在大舉出售資產,增加現金儲備,以便為第二波新冠疫情可能導致的「最壞情況」做好準備,在全球緊急狀況下為軟銀提供流動性。
媒體還稱,在軟銀內部,至少有五年都在討論是否通過買斷股票讓公司私有化。
今年3月,軟銀公布,將進行2.5萬億日元的創紀錄規模股票回購計劃,並償還債務和回購債券。
8月軟銀公布,7月1日至8月3日間已斥資3980億日元回購了6320萬股,3月以來用於股票回購的總開支由此達到1萬億日元(約合95億美元),10月軟銀披露,在9月約半個月的時間內,又投入401億日元(約合3.8億美元)回購617萬股。
可以預見,接下來,孫正義還將繼續買買買,投資獨角獸的科技網際網路企業,以及回購自家股票,以實現最大化的決策能力。
相對來說,孫正義有著自己的資本人脈、優質資產,斷舍離的處決能力,是他這次絕處逢生的巨大優勢。
而普通投資者面對的往往是二級市場的市場環境,伴隨著巨大的市場情緒,以及個人主觀感性的思考;這往往帶來的不確定性會劇烈的撕扯你的投資決策,諸如:追漲殺跌、迷信權威、槓桿式快速致富,這些也是孫正義為什麼想選擇私有化的原因,減少幹擾,理性決策。
對於這次危機,投資者應該學到的是,優質資產良好變現的能力;以及投資不可著急上槓桿,不可相信瘋狂且不自律的Wework創始人。優質的管理層(企業家)和商業模式永遠是投資的第一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