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為什麼雅稱"八桂",為什麼簡稱「桂」?

2021-02-23 新桂商
點擊新桂商關注我喲

歡迎關注新桂商---新桂商抱團發展從我做起!

微信號:xinguishangshiye

1、廣西簡稱「桂」,雅稱「八桂」。為什麼?這個問題困擾了廣西區內外眾多人士,包括許多學者都講不清楚。其實,這問題非常簡單,以一個簡單是數學公式便可以講清楚,即八桂=桂林=廣西!

2、為什麼說「八桂=桂林」?首先看「八桂」一詞的出處。

3、《山海經•海內南經》:「桂林八樹,在賁隅西。」 晉,曾任丹陽參軍的郭璞註:「八樹而成林,言其大也。」 賁隅即番禺,但並非指今廣州番隅,而是泛指嶺南。
由此可知,「桂林」一詞,最早來自《山海經》,泛指嶺南。並衍生出「八桂」一說,即——八(顆)桂(樹)=桂林=嶺南。


4、由此可知:八(顆)桂(樹)= 桂林 = 嶺南;「八桂」一詞所蘊含的美好意境,為眾多文人採納。晉孫綽《遊天台山賦》:「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南朝梁 沉約 《齊司空柳世隆行狀》:「臨姑蘇而想八桂 ,登衡山而望九疑 。」

5、 第一個把指認「八桂」為具體地名的人,是唐代詩人韓愈。當時桂林的行政地名叫「桂州」,韓愈並沒有到桂林,他有個叫做嚴謨的朋友離開京城長安,去當時還是邊遠偏僻的桂州做官的作品,他寫下《送桂州嚴大夫》一詩,送給朋友,開篇便指出:「蒼蒼森八桂 ,茲地在湘南。」 ——綠樹蔥蔥的八桂大地,啊,就在在瀟湘(今湖南)的南邊。明確了八桂=桂林。

6、桂林位於湘桂走廊要衝,是古代嶺南連接中原的第一站。

7、古代中央政府派往嶺南巡視、治理的官員,大多取道湘桂通道,沿湘江經靈渠進入珠江。嶺南還是是古代官員被貶謫的流放地。眾多官員流寓嶺南,進入廣西之後,第一站住在哪裡?

8、在桂林疊彩區伏波山西北有個「八角塘」,其水域是宋代「八桂堂」遺蹟。宋帶嶺南分為廣南東路與廣南西路,廣西最高行政機關設在今桂林。紹聖四年(1097),光子最高行政長官經略安撫使程節興建一座大型官方接待站,園林式的館驛,供政府官員迎來送往暫住。園子內有8株桂樹命名為八桂堂。
來自中原的官員們,一路風塵,總算得到片刻休憩。入住八桂堂,即是進入了廣西。

9、明清以後,八桂堂衰落,官府在藩臺衙門(今桂林市區內文化宮內)花園修建「八桂廳」,作為接待外來官員的賓館。直到民國初年,1921年,蔣介石相應孫中山召喚,到桂林參加「北伐誓師」,也是入住八桂廳。

10、《大明一統志》上,記錄有《八桂堂》條目:「八桂堂,在府治,宋範成大建,李顏弼有記,又名八桂堂。」,(實為程節所建,後來的《大清一統志》糾正了這個謬誤。)《一統志》上還明確指出:「八桂,廣西桂林府郡名。」

11、但是,桂林又……不等於桂林。
南朝梁天監六年(507)置桂州,領郡、縣,州治後亦設於今之桂林。直到南宋紹興三年(1133)升桂州為靜江府,六百多年間,桂林的行政地名為「桂州」,這之後,直到明洪武五年(1372)都稱為「靜江」。治所在臨桂縣。

12、桂林伏波山還珠洞摩崖石刻「桂州靜江軍」,記錄了唐、北宋桂林為桂州,南宋升為靜江府的歷近千年建制歷史。
那麼,古代究竟有沒有一個叫做「桂林」的行政建制呢?

13、有,最早叫做「桂林郡」,但郡治所究竟在哪裡?這個問題有爭議。
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於嶺南地區設置的桂林、南海、象郡三郡,直到六朝皆沿襲舊制。今桂林屬於桂林郡,但郡治所並不在桂林。
關於秦的桂林郡治有三說,一是在今廣西桂平市西南(1978年3月和1981年11月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級中學試用課《中國歷史》第一冊採用此說,1986年正式版本沿用);一說在今廣西貴港市(1988年再版的初中課本《中國歷史》第一冊採用);一說在今廣西東蘭、鳳山縣一帶(1992年10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王宏志主編的《中國歷史》第一冊採用此說法,注釋為「桂林郡治在今廣西百色東北」,現代教科書都採用此說)。

14、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是嶺南歷史上一個裡程碑年份。這一年,漢武帝擊垮了南越國,將嶺南劃入大漢帝國版圖,今兩廣、越南北部各地市縣,均以這一年作為建城起始。在廣西,做為行政區域的桂林郡,依舊保存建制,還出現了「桂林縣」的治所。

15、但是,最早的「桂林縣」建制不在今桂林,而是在今來賓市象州縣。

16、與此同時,今天的桂林市區,也誕生了一個城市,名為「始安」。這裡是大漢鐵蹄踏進嶺南的第一站,徵服了這裡,就意味著漢帝國的南方版圖從這裡開「始安」寧。

17、從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到唐幹豐元年(666年)欎林郡桂林縣(今象州縣)存在了777年;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設桂林府到2015年今桂林市使用「桂林」為地名共計643年。所以,桂林,不等於「桂林」。

18、臨桂=桂林。
雖然,漢代始安縣治所究竟是不是在今桂林市區,但從歷代縣衙門所在地位置看,今桂林市區秀峰、疊彩、象山、七星區,即是古代始安縣治所在地。唐至德二年九月(757年11月)改始安縣為臨桂縣,歷經後梁、後唐、楚、南漢、宋、元、明、清諸代,至民國元年(1912)3月1日撤銷縣的建制止,今市區為臨桂縣地從唐至德二年九月(757年)改始安縣為臨桂縣到民國二年(1913年),臨桂縣衙門在今桂林1136年。民國二年改名為桂林縣,1940年,正式成立桂林市。

19、與「八桂」一樣,在古漢語中,「桂林」也是一個形容詞。首先,是形容桂樹成林。古代成語中有「桂林一枝,崑山片玉」一句,《晉書•郤詵傳》:累遷雍州刺史。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是一種謙虛的說法,以「桂花林中的一枝花,崑崙山上的一塊玉」表示自我謙虛。南京有國府主席林森的「桂林石屋」,才女林徽因的父親自號「桂林一枝室主人」,即是取自此意。

20、形容科舉高中。「桂林一枝」引申意為稱譽人才學出眾,又因傳說月亮上有桂樹,與「月中折桂」合用,喻科考奪魁。


21、「桂林」一詞還可以用於形容「山峰林立」的地貌狀態。清-陳夢雷《方輿彙編職方典》《桂林山部匯考》認為:「自古遊桂山諸峰不特著其勝,而總名之曰桂林諸山雲。」「廣西路靜江府桂山,在臨桂縣之東山。」意思是說,自古以來,具有「桂林」這樣峰林狀態的山峰,最典型的莫過於臨桂縣境內的諸多奇峰了。強調今桂林一帶的山峰,是「桂林」的典型特徵,但並非說只有臨桂縣以東才有這樣的地貌。


22、史上第一部桂林地方志書——晚唐莫休符著《桂林風土記》,記錄了桂州(即今桂林)的風貌,也記錄了廣西賀州、宜州等地的風情。宋代王正功在今桂林市區內題寫「桂林山水甲天下」時,當時現在桂林這個地方的官方的地名還是「靜江」。應該這樣理解:「甲天下」的「桂林」,不僅僅是一座城市,而是一個地區,從現在對廣西全境的地貌特點看,「甲天下」可以泛指廣西大部分區域。


23、「桂林=廣西」。桂林的別稱「八桂」,也因此成為廣西的雅號。

24、廣西簡稱「桂」,是因為「桂林」一詞是廣西歷史人文的典型符號。這個「桂「字,包含了治所也許在貴港、桂平、東蘭、鳳山、百色的「桂林郡」的「桂」,也包含了今天來賓象州縣的「桂林縣」的「桂」,更因為由於1949年以前,今桂林長期是廣西的政治、文化中心的特殊性等諸多因素。「桂」字最適合代表廣西。
從自然地貌,風光特點的角度看,完全可以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廣西處處是桂林。」但從人文歷史的角度看,從今桂林長期作為廣西的首府的特殊地位、歷史上廣西科舉考試以桂林人居多,桂籍文人雅士中桂林人比例較大、桂林作為國務院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等等諸多政治、人文因素分析,「桂林」的「甲天下」還另有自身的特殊意義,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相關焦點

  • 廣西的簡稱為什麼是「桂」?「八桂」到底是什麼?
    此外,廣西還有一個跟桂有關的代稱——八桂。那麼,桂林的桂和廣西的簡稱到底有什麼聯繫?這裡的「桂」究竟是怎麼來的?廣西別稱,特別是廣西的「廣」,跟廣東的「廣」來源相同。除了行政區名,很多區域都有別稱,如山東的齊魯、山西的三晉、福建的八閩,廣西也有類似的簡稱——八桂,這是由簡稱衍生出來的。同時,廣西還有其他別稱,而且不止一個。宋代以來,廣西形成了今天的版圖名稱和雛形,代稱也多了起來,主要有嶺西、八桂、粵西——沒錯,粵一開始並非廣東的專屬,而是嶺南地區的代稱,不僅包括今廣西、廣東,甚至一度包括今越南地區。
  • 廣西的簡稱為什麼是「桂」?
    也有很多省份會將名字中的一個字作為簡稱,吉林的吉,遼寧的遼,內蒙古的蒙~燃鵝,我發現中國有個自治區——廣西,它的簡稱卻是「桂」,看來事情並不簡單!廣西作為中國華南的南部地區,山清水秀,宜居宜業。而桂林就是廣西最出名的旅遊城市之一,很多人去過桂林就自然而然的將廣西的首府認成桂林,因為不僅廣西的簡稱就是「桂」,而且桂林山水甲天下也名揚在外。
  • 廣西為何簡稱桂?人們稱廣西為八桂,「八桂」是指哪八個地方?
    其實,在解放以前,桂林確實是廣西的首府,作為廣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桂林已經成了廣西的代表城市,當外地人提到廣西時,最先想到的就是桂林的山水。可能很多人對廣西的「桂」字由來會有疑惑:一、廣西為何簡稱「桂」說到各個省份的簡稱,如果你細細斟酌,會發現非常有意思。
  • 專欄 l 廣西簡稱「桂」,為何又稱「八桂」?
    一個「桂」字,組成了很多詞組,最著名是桂林和八桂,還有桂海、桂系、桂劇、桂州、桂平、桂籍、桂寇、折佳、桂圓、桂皮、桂花、玉桂、肉桂、菌桂、牡桂、
  • 廣西簡稱「桂」,但省會為什麼是南寧,而不是桂林?
    那為什麼廣西簡稱「桂」,「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為什麼不能當選廣西的省會城市呢?,而是南寧呢?桂林在古代叫桂州,現在就叫桂林,古代對以「桂」字印象很好,這個在《三海經》內可以查到。根據明朝的典籍記載,官方稱作廣西桂林府郡名為「八桂「,直到清末,桂林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隨後桂林的地位受南寧的嚴峻挑戰,南寧一直以來是廣西的戰略要衝,具有很好的交通優勢,特別是後來開通了一條「邕州道」,在古代也有「要致富,先開路」的印證,「邕州道」的修立更加奠定了後期南寧在區位上的優勢。
  • 廣西為什麼簡稱「桂」,兩廣怎麼劃分?跟這兩個城市有關!
    廣西為什麼簡稱「桂」?一個「桂」字,可以組成很多詞組,最著名是桂林和八桂,還有桂系、桂劇、桂州、桂平、桂籍等等。「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名字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象山景區 唐夢憲 攝據考證,「八桂」之稱最早是從《山海經·海內南經》中「桂林八樹,在賁禺東」演變而來的。
  • 廣西簡稱「桂」,是怎麼來的?
    很多省份的簡稱來自古國、古州或族群,如山東的魯、河南的豫、廣東的粵。而廣西的桂,顯得十分另類。廣西,全稱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
  • 廣西的簡稱為啥是「桂」?
    中國各省份的簡稱,大多都有寓意,比如說吉林的簡稱是「吉」,因為省份名中有這個字。再如,山西的簡稱是「晉」,因為先秦時期,那裡曾經是晉國的土地。
  • 兩廣為何稱東西不稱南北,廣西緣何簡稱「桂」?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統一嶺南,設置南海、桂林和象郡,廣西大部分地區屬桂林郡,故後來簡稱為「桂」。    秦末農民大起義,南海尉趙佗並桂林、象郡,建立南越王國。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出兵平定南越王國後,在今廣西境內設置蒼梧、鬱林、合浦三郡。    三國時期,廣西地區分屬吳、蜀。
  • "骨力"和"結構勁"的不同
    武術界開口多談「勁",而鄙視」力",更推崇整體結構勁,即"整勁",很少有談到提升單個骨頭的力量。但"骨力"是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攻防要素,不應被忽視。 所謂的"骨力"並不是指骨密度有多高,含鈣量多大,骨頭多麼耐衝擊,而是指在正確的操作下能使單個骨頭產生出力量來。初學者與人較勁時往往會有"使不上勁"的感覺,蓋因為不會用"骨力"的緣故。
  • 寄語"拳走低架"的朋友,"功夫"與"膝蓋"能兩全乎?
    我從開始練習陳式太極拳已經40 多年了,前20 年練拳不懂得正確的方法,以年輕為資本,為了練出"功夫"來,每日揮灑汗水,拳走低架,甚至認為"膝蓋疼"是獲得"功夫" 應該付出的代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認知呢?那還要從一件記憶深刻的畫面談起。
  • 我們擁有"自由意志"嗎?
    也就是說,被試認為自己是自由作出的"主觀決定",實際上都是腦神經系統自行運行強加給他的。被試接受的只能是神經系統自主活動帶給他的結果。5、無法接受的事實:由這個實驗擴展開來的結論是:在你一生中,任何主觀決定,也就是自由意志,都不是你主動自由做出的,都是"幕後操控者"給你做出的,你只能接受"它"帶給你的結果。為什麼是這樣的?
  •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開篇語,談一談太極拳的"道"與"術"
    先來捋一捋"道"與術的關係。古人說「一陰一陽謂之道「,而"陰陰"和合就成了"太極"。所以說:太極,道也!「道」,可理解為真理、規律、本原;「術」是什麼呢?是方法、手段、技藝。太極拳是武術的一種,如果你認可的話,太極拳必然有其獨特的"方法、手段和技藝"。這就是說:太極拳有"道",與"術"兩個元素,二者皆有了無限的探求空間。
  • 太極拳 "腰"與"胯"的關係有必要捋捋清楚
    楊吳太極拳強調"腰為主宰",而陳式太極拳認為"胯"為人體最大的關節群,非常強調旋胯、轉胯、調胯的作用,趙堡太極拳甚至強調"以胯代手"。初學者往常的疑問是: 我該用腰?還是用胯?用了腰,胯不也在動嗎?用了胯,腰不也在轉嗎,二者皆動的狀況下,我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呢?
  • "立身中正"與"胸腰摺疊"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五(胸錐運動)胸錐七節,是身軀靈活的部位,卻也是最能體現"立身中正"的部位。雖然"立身中正"的涵意遠不止"豎直胸錐"那麼簡單,但對初學者來講,"立身中正"先要體現在胸錐的豎直,使胸背前後均衡。這樣比較容易建立中軸,有了中軸則左右運轉靈活。且有"立木頂千斤"之效。可以參看一些老拳師的照片,能夠始終保持"立身中正"的拳架給人以極度舒適的感覺。
  • "中軸"和"斜軸"
    "立身中正"是太極拳行拳走架的基本要求。移動時"上領下垂"謂之不偏;轉動時"保有中軸"即為中正。"軸"乃圓轉之中位,但並非一定是垂直方向。事實上人體運動時有兩個重要的軸:一為"中軸",一為"斜軸"。" 中軸"或稱"豎軸"由"百匯穴"至"會陰穴",垂直上下,是人體的衝脈的位置。
  • 解析一下太極拳的"滲透力"與"滲透能力"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二先來解釋一下"滲透力"和"滲透能力"的不同。一滴水落在大地上,水借自重與勢能,具有"滲透力",而土地因其厚重和有隙,無條件全方位地接納了光顧的水滳,使水滴改變了存在的方式或消失於無形,我們稱其為具有"滲透能力"。人的身體是可以具備類似"滲透能力"的。
  • "發勁如放箭"一一敢問箭射何方?
    太極拳技法探秘 之五每一個練拳的朋友都對"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耳熟能詳",甚至在夢裡都親身演繹過這種功夫。那麼這句話只是打個比方呢?還是實在可操作的一種太極技法呢?進一步具體發問: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弓"可有形,"弦"可虛張,但"箭"在哪裡?"箭"射何方?先來看一看楊澄甫的答案。"與敵對手時,內勁如開弓⋯⋯我如弓,敵如箭,出勁之速,敵如箭出矣。
  • "骨力"與"結構勁"訓練之一:手臂分解
    "骨力"是單根骨頭的能量使用,也可以是一組細小複雜骨頭的聯動使用,比如手或腳,不太容易或沒有必要過份細分。就以一組骨頭看成單個骨頭使用。多根骨頭的組合使用其實就是"結構勁"了。結構組合有大有小,而單根骨頭必然是"結構"的基本原素,值得我們對重要和常用的骨節先行探討清楚。 大臂是整個手臂的根節部位,肱骨粗壯有力,一端通過肩關節與身軀相連,理論上可以輕鬆旋轉360度。
  • "襠走下弧"還是"襠走後弧"?
    一一 "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三(胯部運動) 胯部運動一向為拳家重視。一是因為胯關節為人體之最大關節,動力渾厚。其二在於腰胯組成了人體的中心部位。於"動態平衡"至關重要。 先談關於"開胯"的問題。有兩種說法:"開前胯"與"開後胯」。沒有人明確聲稱要"開前胯"但大多數人實際上做得就是打開前胯加上斂臀,尾閭拚命向前抵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