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
希望我們的產品和技術能跨越邊界,走到全球任何一個角落。——越疆科技董事長兼CEO劉培超
△劉培超「坐在沙發上,智能機械臂為你端來一杯茶,我們希望這一場景成為大家生活的日常。」近日,越疆科技董事長兼CEO劉培超接受深圳商報記者專訪時表示。2015年成立的越疆科技,目前在全球桌面型機械臂市場佔有率為60-70%。在公司位於南山的辦公室裡,展示著自主研發的各款輕量型智能機械臂。它們的雛形,來自幾年前劉培超研發的桌面型智能機械臂。從那時開始,人們一改對機械臂笨重、難操控的印象,發現它可以做到桌面級。
△越疆科技的機械臂顛覆認知,桌面型機械臂橫空出世2015年,一款輕量型機械臂出現在美國知名眾籌網站Kickstarter,50天就籌得62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40萬元)。這款輕盈到可以擺上辦公桌,而且能夠書法畫畫、穿針引線的機械臂,是劉培超帶領的五人團隊研發近一年的結果。本碩就讀於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劉培超說自己是個「愛折騰的人」,「從大一開始,一直都在創業的路上。」研究生畢業後,他曾在蘇州中科院從事過幾個月的生物實驗設備研發。生物學實驗要不斷篩選生物體等,由此產生大量重複性工作,劉培超想起了上學期間接觸過無數次的機械臂,萌生研發輕量型機械臂,來幫助人完成這項工作的想法。「在蘇州就開始準備了,但我發現很多零部件都要送到深圳生產,再寄回來需等待一到兩周,」劉培超說,「我喜歡高效做事,所以何必等呢,直接來就好了。」
△劉培超(左)於是,劉培超來到深圳創業。最初的辦公室,是自己公寓的客廳。「我們一度卡在了機械臂精度無法提高、成本又無法下降的難關,請教了很多專業人士,大家都告訴我們:不可能,」劉培超說,「材料和技術鏈都要自主研發,就像騎著老牌自行車參加環法自行車大賽,還要拿第一名。」當時,劉培超上學時創業的積蓄已經花光,很長一段時間裡,每月卡裡只有1000塊生活費。「這是一道要麼拿第一,要麼活不下去的選擇題。」他說,好在團隊夥伴對自己有十足信任,最終靠堅持、專業和熱愛,找到了新思路:從算法上著手。「就像自行車下坡的時候,為了減少阻力,我們決定趴著前行。」在反覆提升算法無果後,團隊發現要提升精度,關鍵並不在於算法多麼精密,而是計算的方式。找到突破點後,產品很快誕生。團隊不僅第一次將桌面級機械臂的概念展現給世界,更將十幾萬元的機械臂售價做到了萬元以內。正是這款產品,幫助初出茅廬的越疆科技獲得了天使輪融資。走出國門,做到多個第一越疆,源於唐代詩人陸龜蒙的詩句「越疆必載質,歷國將扶危。」劉培超說,這是屬於工科生的決心,「希望我們的產品和技術能跨越邊界,走到全球任何一個角落。」就在2010年之前,我國作為全球機器人產業的重要市場,國產品牌市場佔比不足20%,且80%以上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這樣的數據,讓劉培超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麼。他說:「機械臂是機器人核心部件功能的集中體現,行與不行都無法掩蓋。」在初代產品之後,越疆科技不斷在傳感器、算法、功能上進行優化,2016年推出第二代高精度消費級桌面智能機械臂——DOBOT Magician,實現0.2mm的重複定位精度和高穩定性。該機械臂具備夾取物品、寫字畫畫、雷射雕刻、3D列印等多種功能,在輕量級機械臂中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我們的目標就是真正解放人們的雙手。」劉培超說。因此,DOBOT Magician可以更換機械臂的末端,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需求打造自己的機械臂,這款產品已在日本的冰激凌店及多地的智能早餐店「上崗」。此外,為培養孩子們對編程的興趣,越疆科技的機械臂也出現在多所學校的課堂上。
如今,越疆科技在輕量型協作機器人的感知、安全等領域取得了核心技術突破,在伺服控制等關鍵部件實現自主研發,填補國內桌面級機械臂行業多項技術空白。其拳頭產品DOBOT CR5為客戶提供了一站式全方位的解決方案,目前在日本豐田、阿迪達斯、索尼、富士通等企業已實現應用。目前,公司產品已銷往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合作用戶超20萬,2018及2019連續兩年成為中國大陸品牌工業機器人出口數量的No.1,並獲得CES創新大獎、iF創新設計獎、德國紅點獎等多項國際大獎。銳意創新,用好「深圳鏈條」 對於自己來深圳的決定,劉培超形容為「歪打正著」。「這座城市從供應鏈、人才鏈、資金鍊上都有非常肥沃的土壤,支持人們去創新。」劉培超表示。從供應鏈來看,在創業初期需要打樣,越疆科技上午畫完圖紙,下午就可以拿到產品,看到設計效果如何,「在其他城市可能需要兩周時間」;從人才鏈來看,機械臂是集成AI、大數據、晶片、傳感器等多項技術於一體的產品,深圳能為公司不斷發展提供專業方面的頂尖人才;從資金鍊來看,不僅種子、基金、天使輪、AB輪的各類投資機構很多,政府也是「真金白銀」扶持企業創新。劉培超告訴記者:「公司剛起步時,曾拿到深圳市的100萬創業補助資金,對於一家初創公司,無疑解了燃眉之急。」
和大部分創業故事一樣,劉培超也曾面臨許多困難,「最困難還是做選擇的時候」。2017年,公司成立不到三年,已從最初的「五人團」發展至三百人。他說:「隨著技術和市場不斷變化,2017年我們面臨公司戰略發展的調整,要決定產品到底是面向消費者(to C)還是企業(to B),為此我們連續開了一個月的會來討論。」秉承「要麼不做,要麼最好」的原則,劉培超選擇了技術難度更大、但發展前景更廣闊的的to B端:「做to B產品需要至少3-5年的底層技術突破,但這也有助於公司提升產品工藝能力,不斷拓展新的市場,開發機械臂新應用場景。」談到未來計劃,劉培超說目標已體現在公司名字上:「當時取名為『越疆科技』而不是『越疆機器人』,就是希望加強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結合,促使整個行業更加智能化,從而為各行各業提供智慧機器人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