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布雕傳承千年工藝 受邀為倫敦奧運會創作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泉州12月20日電 題:泉州布雕傳承千年工藝 受邀為倫敦奧運會創作

  作者 蘇巧鳳

  繼布雕作品《清明上河圖》獲「巴黎秋季藝術沙龍」永久收藏後,福建泉州大呈布雕藝術館日前又傳來好消息:英國倫敦奧組委邀請該館布雕大師陳榮浩以奧運理念和精神為主題,創作一幅布雕作品。

  「這幅作品目前處於設計階段,對方認可的話我們就開始製作。」陳榮浩20日告訴記者,作品將以中國的絲綢、絹帛為載體,運用中國千年的布雕技藝,結合中國的人文思想進行構思。

  來自泉州的布雕藝術,承接千年絹帛文化,以其婉約而細膩的藝術美引起國際矚目。陳榮浩表示,將盡力將布雕做成泉州乃至中國的文化名片。

  大呈布雕傳承千年工藝

  走進位於泉州莊府巷的大呈布雕藝術館,大氣磅礴的《三峽遺夢》、絢麗多彩的《牡丹仙子》、描繪北宋汴京清明時節繁榮景象的《清明上河圖》……一幅幅精美的布雕畫令人嘆為觀止。它們均出自陳榮浩之手。

  據陳榮浩介紹,布雕藝術源於唐朝,距今已有1300餘年歷史。布雕即在布上雕刻,它是用雕刻藝術手法在布帛上創作書畫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

  陳榮浩的大呈布雕,集唐朝的堆錦、明清時期的布貼畫、布堆畫和現代電烙畫等工藝特色於一體,以烙鐵為畫筆,以絹帛為表現載體,運用烙畫的溫度技巧、堆錦的淺浮雕效果、布貼畫和布堆畫的絹帛搭配,極大程度地豐富了布雕畫的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

  目前,陳榮浩獨創的「多層套色布雕技法」已成功申報國家專利,「大呈布雕」被列為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呈布雕藝術館也被列為泉州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如今,陳榮浩正準備將布雕技藝申報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族技藝深受國際歡迎

  近年來,陳榮浩創作的布雕作品在國內外各種大賽中屢獲獎項,部分布雕作品被美國、英國、日本等海外知名人士收藏。布雕這種既傳承中國古代優秀文化又不斷創新的藝術形式,在國際上受到歡迎。

  2010年,《五百羅漢圖》在中國(深圳)第六屆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獲國家級銀獎;《萬馬圖》、《法海寺壁畫》等被「中華民族藝術珍品館」收藏;2011年,《三峽遺夢》在第三屆亞洲藝術博覽會獲「亞洲文化遺產金獎」;《清明上河圖》被「巴黎秋季藝術沙龍」永久收藏……

  雖然各種榮譽接踵而至,但陳榮浩表示,自己創作的布雕畫才只是一個起步,此前自己到各國參加沙龍或者展覽,接觸到了西方藝術精華,也為日後布雕畫的創新開拓積累了經驗。

  對於受邀為倫敦奧運會創作作品,陳榮浩表示「十分榮幸」,希望可以創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推動布雕由工藝走向藝術,從傳統到與現代社會接軌,從國內走向世界。

  在走向國際化的同時,陳榮浩也沒忘將布雕這千年工藝傳承下去。如今,陳榮浩的藝術館吸引了許多喜歡藝術的學生前來學藝。他表示,布雕是民族的東西,又是世界的東西,希望能儘自己的努力把它做成泉州甚至是中國的一張文化名片。(完)

相關焦點

  • 【天工】泉州金蒼繡的工藝特色——以泉州富美宮神傘為例
    現存於泉州富美宮的神傘保存尚佳、形制正統,是泉州80 年代金蒼繡的代表之作。神傘上的刺繡針法之複雜細膩、紋樣品類之多,是現今極少見的手工繡制神傘,具有其研究價值。現從樣式、圖案、針法、工藝特色四個方面,細緻分析了此件繡品刺繡工藝的精彩之處,並以此為例分析金蒼繡工藝的特點及其文化價值。
  • 潤物無聲 | 根植於泉州人生活之中的泉州民間傳統工藝,曾令世界為之傾倒
    根植於泉州人生活之中的泉州民間傳統工藝,是我國工藝美術的一大寶庫。作為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閩南文化發祥地的泉州,其悠久的工藝美術文化積澱曾令世界為之傾倒,泉州的瓷器、石雕、木雕等,早在千百年前就已行銷全球。本期我們為大家介紹幾個巧奪天工的泉州民間營造雕刻技藝。
  • 戴冠青:跨越千年的懸絲傳奇
    這時期,泉州傀儡戲班社林立,形成科班傳習制度,甚至出現了專門製作木偶頭像、服飾盔帽、砌末道具的「西來意」「周冕號」等專業作坊。  清末民初,泉州一帶有50多個木偶戲班遍布城鄉。泉州東嶽廟、關帝廟、元妙觀、城隍廟等「四大廟」,均有固定戲班為祈天酬神作專門演出。號稱「嘉禮才子」的林承池曾與文人楊秀眉創作了《說嶽》《水滸》等連本戲,從而讓木偶戲脫離了僅服務於婚喪喜慶的圈子。
  • 甌海這張「紙」傳承千年,邀您共同譜寫新篇章
    今年受疫情影響,澤雅鎮4月份重新開放當地景區。澤雅鎮西岸社區書記林金榮邀請我們前去逛逛,「這張『紙』現在已經寫出新文章,歡迎你們來吆喝!」  據史料記載,千年前,閩人為避戰亂而遷居澤雅,因當地水多竹茂,造紙原料充足,閩地造紙術遂在此落地生根。在澤雅老一輩人口中,曬紙時漫山遍野鋪滿紙張,滿目金黃的紙山情形,難以忘卻。  而今,澤雅鎮西岸社區一帶村落依然保留古法造紙技藝,也是澤雅紙山最典型的縮影。2010年,當地籌建傳統造紙專題展示館,千年紙文化開始翻開新篇。
  • 汝意堂傳承汝瓷工藝精髓 培育新時代工匠精神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遷,由於長期兵災戰禍,前後20年間,汝窯盡廢,汝瓷盡毀,技藝失傳幾近千年。在新時代有以復興宋汝文明為己任的使命的新星正在冉冉升起,他們就是汝瓷燒制技藝非遺傳承人、「汝意堂」品牌創始人郭廣現、邢俊傑 。
  • 鄭煌章:良木訴盡泉南往事 刻刀傳承五代技藝
    走進廟宇之內,由木結構和木雕製作而成的佛像和佛塔,令人肅然起敬,不僅展現了閩南宗教文化的獨特韻味,更是將傳承了一千餘年的泉州木雕工藝精髓展現得淋漓盡致。作品《輕舟已過萬重山》創作中的鄭煌章以木為載體 講述千年往事「七千年前,河姆渡時期的遊魚木雕,在滾滾的長江之中,乘風破浪、嬉戲玩耍。」
  • 他用傳承千年罕見的裝幀工藝再造出一部32篆金剛經,將歷史復活
    合則為普通捲軸,展開後「逐頁翻飛,形若旋風,鱗次相積。」他腦海中立刻仿佛浮現出龍鱗裝的真實像,他認為那隨風起舞的書籍頁片,更像是充滿科技感,探索感的未來產物。因此他起初並未將龍鱗裝定義為古物形式作品,而是代表了書籍未來可供創作的發展方向。他認為只是簡單地復原是遠遠不夠的,作為當代人,在擁有當代審美、技術、材料、工藝的前提下,他希望創作出具有當代屬性,當代理解的作品。
  • 雲南傳承千年的古法火腿工藝,井水中提煉鹽醃製,媲美西班牙火腿
    沒錯,這不是試驗而是千真萬確的存在,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這道古老的技術已存在很長一段時間,這說明我國古代農民超高智慧和技能,在雲南滇西一個深山老林中,有一個古老而保存完整的老村落,在這裡世代傳承著一種古法醃製火腿的工藝,外表與一般火腿並無他異,但其講究的是醇厚的口感和濃鬱的香味,而且村民挑選原料豬極為嚴格,一般都是家養的黑豬或者雜交豬的後腿,經過多道工序反複製作,其中用到最為特別的是當地村民世代傳承製作的包穀酒和古井中提煉出來的食用鹽
  • 傳承突破:設計介入傳統手工藝美學的意義,以成都銀花絲工藝為例
    【內容提要】工藝離不開設計,設計是工藝的靈魂,有設計感的工藝品體現了當代人的審美觀念。當代設計在傳統手工藝上的應用,有可能使傳統手工藝發生質的改變。本文以成都銀花絲工藝為例,通過對成都銀花絲工藝技藝傳承及文化變遷的研究,探討當代設計介入傳統手工藝的意義,從而尋求有利於推動傳統手工藝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有效之道。
  • 臺灣雲林縣工藝師鼠年創作 邀民眾「賞藝抗疫」
    華夏經緯網3月5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雲林縣北港工藝坊4日舉辦鼠年「人喜盛世,心有所鼠」特展,25名工藝師以鼠年為主題創作木雕、紙塑等作品,主辦單位希望各領域工藝師齊聚一堂打造鼠年氛圍,同時邀民眾抗疫期間欣賞藝術創作「賞藝抗疫」。
  • 千年文明,匠心傳承--酒祖杜康
    杜康被後人尊稱為「酒祖」、「酒聖」。杜康酒傳統釀製工藝是歷史最古老、最珍貴的文化遺產,它開創了麯酒釀製之源。從千年前杜康造酒的淵源故事,到千年後神聖莊重的傳統祭祖禮制,古今時空的交替,是每一個杜康人感念酒祖恩德,傳承千年文明,守護傳統技藝,傳揚復興杜康的赤誠之心。
  • 紀錄片《重返刺桐城》傳奇揭秘泉州千年繁華
    《重返刺桐城》是一部三集共150分鐘的系列紀錄長片,分集題目為《向海的選擇》《多元的盛宴》《博弈的新生》,歷經近4年的精心打磨,從全球視野解碼中國海洋文明的東方色彩和時代影響,用當代視角解構千年海港,揭秘泉州千年繁華。播出後,社會各界給予高度評價。  一、展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千年繁華,彰顯中國海洋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 泉州政協委員憂閩南語傳承 呼籲「從娃娃抓起」
    中新社泉州1月6日電 (蘇巧鳳)「當我們的子孫後代聽南音如聆『天外之音』,看高甲如觀『啞劇小品』;只懂得現代漢語『日曆』、『颱風』、『客人』,而不會說閩南語『曆日』、『
  • 老瓦片、貼夏布……實地探訪中共一大會址修繕現場,傳承千年的工藝...
    自去年11月17日暫停對外開放後,包括中共一大會址、博文女校舊址在內的重要文物建築已啟動修繕保護工程,在古老工藝和現代技術的「加持」下,修葺一新的老建築有望恢復百年前風貌。近日,記者實地探訪中共一大會址修繕施工現場,揭開工藝背後的秘密。
  • 泉州漆線雕
    泉州漆線雕技藝原為佛雕技藝的裝飾工序之一,迄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其中以泉州漆線雕最為出名。永春縣仙洞山真寶殿偏殿祀奉著一尊隋代古佛"毗廬遮那佛",佛像的衣襟、袖口上就飾有精美的漆線雕。泉州地區宗教信仰豐富多彩,大小寺廟林立,為佛雕工匠提供了良好的藝術施展空間。佛雕藝人用熟桐油、大漆、磚粉等原料經反覆舂、捶、揉、捻,成為富有韌性的漆線土,再用手工搓成細如髮絲的"漆線",運用盤、結、繞、堆等工藝,在佛像坯體上飾出各種圖案。
  • 漆器工藝篇 漆線雕
    漆線雕是福建泉州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傳統民間手工藝精品,目前可考的有1400多年的歷史。而後在泉州流傳多年。「漆線雕」這個名字是1973年誕生的,此前這種工藝沒有具體的名稱。1972年,蔡水況大師開始嘗試把工藝用於瓷盤和瓷瓶。1973年廣州舉辦首屆廣交會,他創作了一批漆線雕裝飾的花瓶、瓷盤準備參展。他琢磨了很久,認為該傳統工藝的四道工序中,漆線這道工序最能體現工藝品的特色。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 留住閩南「古早味」
    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從小就跟隨著父母學習面線製作工藝的他,也在食品業商海摸爬滾打多年,並深知「古早味」手藝人的痛點所在。「以閩南小吃為例,產品大多流傳於坊間,且收益微薄,難以形成產業化發展。」洪一博告訴記者,打造來旺良品堂的初衷就是集合優質的傳統美食手藝人,一起留住閩南「古早味」。
  • 以德化白瓷塑華夏哲賢,「2020深圳工藝美術傳承周——華夏哲賢藝術...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梁瑛 實習生 丁凡12月19日,作為第十六屆創意十二月重點活動之一,「2020深圳工藝美術傳承周——華夏哲賢藝術展」12月19日在深圳星河國風藝術館拉開帷幕。此次展覽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主辦,中國收藏家協會工藝美術委員會、深圳市國韻文化有限公司、德化聚玉堂承辦,德化縣陶瓷發展委員會、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協辦,展期將持續到2021年1月10日。
  • 《姐姐的愛樂之程》首發站泉州,和姐姐們打卡這座千年古城
    目前《姐姐的愛樂之程》已經播出了三期,而且節目第一站就來到了大福建的泉州,具體節目內容就不劇透了,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追起來了。 今天我們還是來看看泉州這座千年古城,如果你第一次來,應該要怎麼玩?這份走心推薦請盡情轉發、分享、收藏,也歡迎在評論區給出更多推薦。
  • 2012倫敦奧運會閉幕式時間_奧運會閉幕式北京時間_奧運會閉幕式...
    2012倫敦奧運會閉幕式時間_奧運會閉幕式北京時間_奧運會閉幕式什麼時候作者:作者  責任編輯:wanghui2[2012-08-10 12:11:19]  出處:PConline原創   【倫敦奧運會閉幕時間】倫敦奧運會閉幕式表演時間  倫敦奧運會閉幕時間:2012年8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