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於泉州人生活之中的泉州民間傳統工藝,是我國工藝美術的一大寶庫。作為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閩南文化發祥地的泉州,其悠久的工藝美術文化積澱曾令世界為之傾倒,泉州的瓷器、石雕、木雕等,早在千百年前就已行銷全球。本期我們為大家介紹幾個巧奪天工的泉州民間營造雕刻技藝。
泉州翹脊飛簷的紅磚古大厝,不僅扮亮了閩南一方天空,而且亮麗了世界各地到泉州遊客的雙眼。
泉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是外來的中原文化與本土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借鑑的產物,是晉衣冠南渡與南宋皇室南外宗正司入遷泉州,把皇家宮殿建築技藝帶入民間,融入泉州,與本地地理、氣候、人文、習俗相結合,逐漸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建築風格。近現代以來,它還是海絲文化、南洋文化、西洋文化、僑文化中建築風格在泉州與本土建築風格的一種完美融合。
泉州傳統民居,有「幾間張幾落大厝」的「皇宮起」大厝,以及閩南傳統街市中的那種「手巾寮」。俗稱「皇宮起」的這種宮殿式大厝,作為泉州傳統民居最為典型的建築,其布局,體現閩南建築文化的「風水」玄理,和對自然生態的保護理念,具有按中軸線對稱排列,和多層次進深、前後左右有機銜接的院落組合。有三開間、五開間,有帶單護厝、雙護厝、四護厝,橫向擴展布局;縱深有二落、三落、五落不等。它以庭為組織院落單元,以走廊、過水貫穿全宅,較多運用磚瓦,多用石砌基礎和紅磚砌築外圍牆,穿鬥木構架作承重結構,多採用硬山屋頂,彎曲起翹的「燕尾脊」。
民居建築裝飾與地方傳統文化、手工藝結合,講究雕刻裝飾。泉州傳統民居建築裝飾,以石雕和木雕見長,披瓦覆壁筒屋面,飛燕戩尾屋脊,「出磚入石 」牆體,堆砌的水車堵,色彩斑斕的鏡面牆,白色花崗石襯託的紅色煙灸磚等,規制嚴謹,風格獨特,建築構件配以飾件,石雕、木雕、磚雕廣泛應用於脊吻、鬥拱、雀替、門窗、屏風、棟梁等構件,體現了泉州傳統民居追求吉祥、和諧、堂皇富麗的區域建築特徵。
閩南傳統建築泉州傳統民居,是中國南方建築的一個分支 ,因其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它以其獨特的結構體系、優秀的藝術造型、豐富的雕繪裝飾、鮮明的地方特色名世,完整地體現中國傳統建築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是閩南建築傳統方式的集大成者及主要典範。成為閩南古建行業的主流,傳播於泉廈漳、港澳臺、東南亞等閩南文化圈。
泉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在繼承中國古典建築精髓的同時,又汲取了閩南地域文化中的獨特養分,從而在建築結構、建築裝飾、雕刻題材和用材選擇上,形成了其獨特的風格、特點。從審美角度看,紅磚牆反映了地域的風格特性,形成了閩南特有的建築風尚,其「出磚入石」牆體和牆面裝飾,及色彩紋樣,有其獨特性。其所蘊含著的審美樣式、裝飾圖式,對保持與傳承中華本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在千百年傳承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以木匠牽頭,泥匠、瓦工、石雕工、木刻木篆各組成工匠群體相對獨立,又分工協作的建築程式。
木雕,作為泉州民間工藝的重頭戲,以其圓雕、平雕、透雕、線雕、花格鏤空雕及根雕、神佛雕而異彩紛呈,獨樹一幟。
究其源流,泉州木雕起於兩晉、南北朝,始於隋唐,盛於宋、元、明、清。唐天寶二年(686年),武則天登基後,下旨令全國各州各修一座大寺。其時,泉州海內外貿易大盛,經濟大繁榮。開元寺邊,同時建有大小寺廟100多座。這些「大開元萬壽禪寺」建築群,集中了泉州地區其時一流的木雕技藝,就連當時浩大的東西二塔大工程,也以木結構木雕刻聞名。除大型建築的整體木作木雕技藝外,泉州的金木雕主要應用於寺院宮觀的脊飾、門楣、佛像、拱鬥抬梁及案桌櫥櫃、壁堵等等多方面。
泉州金木雕技藝早在宋、元時代,已隨「東方第一大港」的聲名一道,走向海上絲綢之路沿線諸國,走向世界各地。從材質上分,泉州木雕分為硬質木雕與軟質木雕;從應用及裝飾範圍上分,又有建築雕刻、家具雕刻、陳設工藝雕刻三大類;從雕刻技法上分,又有混雕、剔雕、線雕、透雕、貼雕等。其工藝流程主要有鑿粗坯、掘細坯、修光、打磨、刻毛髮紋飾、著色上光、配置底座等七道工序。
泉州木雕技藝,源於中原黃河文化,又融匯閩越文化、海洋文化及泉州特有的多元宗教文化諸多藝術精華,歷史悠久,文化沉澱深厚,表現出精緻正雅、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特有風格。其金木雕中的人物造型凝重、端莊,其花草紋飾細膩傳神、泉州金木雕線條流利、剛勁簡潔,是南派雕藝的典型代表。
泉州老市區中,特別是宗教場所中的寺廟宮觀,保留著一大批木雕技藝的傑作。從道佛諸叢林、寺觀建築,到其中精美的木雕構件,到大型的神佛像金木雕,到細至其中的裝飾木線條木線刻——傳統的木雕技藝,無不透析出泉州木雕藝人精湛的技藝和過人的智慧。像諸多寺觀中的藻井「蜘蛛結網」木雕技藝,不用一顆鐵釘,純用鍥卯結構,疊澀交錯,巧奪天工,而又結構謹嚴,嚴絲入縫,歷經千年萬代特別是地震風災的考驗而絲毫無損,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技藝的結晶。僑鄉處處可見的寺廟宮觀中的神佛木雕像,更是維妙維肖,栩栩如生,別具一格,惠安、南安的金木雕技藝更勝一籌,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錫的亮麗、雅致和經典,加上民間雕藝的想像和純粹手藝,使泉州錫雕技藝幾百年間一直在海內外煥發出迷人的光彩。
「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泉州,因為宋元時代「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港,因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繁盛,因為海交貿易的發達,因為阿拉伯人、中東、中西亞人的科技交流,而使錫雕技藝異軍突起,異彩紛呈。
泉州錫雕技藝始於唐宋,盛於元明清幾個朝代,不僅滿足本地百姓需要,而且暢銷國內埠頭,甚而遠銷海外諸國。據相關史志文獻記載,宋元時期,泉州製作各種銅、錫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古城裡有很多製作錫銅器的專業工匠。出現鐵作鋪、銅錫店、鑄鼎爐作坊……泉州打錫街的街頭巷尾、各式專門打制錫器、出售錫製品的打錫商鋪密密匝匝連鋪接攤,「打錫巷」由此聞名海內外。至今還遺存有明清時代錫雕模具的連發錫鋪,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代表性作坊。楊氏家族製作出售錫器已有一定的歷史,始創於清鹹豐三年(1853年),楊氏錫雕坊見證了泉州打錫街打錫業的興衰發展歷史。
明清年代錫壺
泉州錫雕技藝,屬南方花雕錫雕派系的重要支系,它歷史悠久,與泉州地區發達的宗教文化、多元文化、海絲文化、民俗風情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從其具體形態看,泉州錫雕作品,富含殷商西周及古漢銅銅飾紋樣,又兼融閩南地區特有的古建築裝飾紋樣、形式,甚至內含閩南建築的力學原理,其製作過程中的主要技藝,也飽含諸多古代科技成分。
《東西塔——鎮國塔、仁壽塔》,由楊炳坤創作
泉州錫雕技藝,風格華麗,造型古樸大方,融傳統雕刻中的石雕、磚雕、木雕、泥塑、刻紙、油漆、燈藝、鑄造等多項技藝於其中。其裝飾、雕刻、鑄造紋樣有纏枝香蓮、花雕龍鳳等。其鏨花紋刻,加上金銀秀色,色澤錚亮,典雅美觀,富麗堂皇,兼具鮮明的閩南風格。其主要製作步驟包括製作模具、鑄造、修整、焊接、磨光、整形、貼金、裝配、包裝等一系列複雜的工序。泉州錫雕因製作「天宮」「東西塔」「北京故宮角樓」、拱鬥蓮花燈、萬字鳳釵宮燈等蜚聲中外,除實用性、觀賞性外,又具寶貴的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保存價值。
宋代泉州福船建造技術,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宋元時期,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的「東方第一大港」泉州,隨著海外貿易的拓展和繁榮,催生出技藝超群的造船技術。宋代福船採用的水密艙製造技術,是近現代海軍潛艇技術及現代船舶隔艙技術的先導。北宋時期,泉州刺桐港「每歲造舟通異域」。不亞於埃及的亞歷山大港的刺桐古港,沒有造船技術的支撐,是難以想像的!
遠在三、四千年前,泉州古代先民即「刳木為舟,剡木為楫」。先秦時代,泉州古越人,即擅長製造頭尾高翅的獨木舟?(造字:舟+了)鵃船「須慮長」。公元六世紀的南朝時代,泉州大船即已到達南洋的馬來半島(稜加修國)。唐末五代,泉州刺桐港建造的遠洋大船,可運載大量當地生產的陶瓷產品及銅鐵產品,「泛於番國」。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更是將泉州古港的造船技術推向巔峰。無論從形體,到規模,到技術要求,泉州船舶製造技藝,堪稱世界一流。其獨特的水密隔艙技術,明顯增強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
水密隔艙海船製造技術,就是將船艙以特製的隔艙板分隔為彼此獨立、互不透水的一個個艙區。在建造過程中,包括船舶艙型設計、選料、建造工藝等,都有嚴格的規範。船型設計,多由造船師傅憑經驗,或世代口耳相傳的營造方式,現場選料、放樣。船木取材以耐海水腐蝕的樟木和松杉木,經打造成形,再經大漆固底、桐油灰摻麻布填縫,再用中國地產正宗土大漆分層封固。利用「船殼法」建造技術,安龍骨、釘龍骨翼板、再釘水底板、安裝隔艙板、釘艙舭板、安裝梁拱。最後,在隔艙板與船殼板相連處鋪造船肋骨,釘滿水底板。
主體結構完工後,再做甲板上的工程,艌倉縫、上漆、封固。最後一道工序,是樹桅杆與治帆,再進行整體外觀達數十遍的漆飾塗裝。泉州福船建造技術,始於唐代,興於宋元,是泉州人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唐宋時代造船史上的一項重大發明,它對中國,甚至對世界航海史,都是一個重大的貢獻。宋代後,這項技術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
泉州古代造船技術,就日日發生在古城邊東海漁村海邊村頭。古代泉州的「三灣十八港」,基本上都有修造船的場所。它為泉州古港的興盛,為泉州海絲揚帆世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至少在明清時期,惠安惠北,即今泉港一帶就有家族傳承百年的福船修造工場和成熟的技藝傳承。
做客泉州,隨處可見的寺廟宮觀,從翹脊飛簷到鬥拱壁堵,到神像佛雕,無不金碧輝煌,流光溢彩。到過泉州人家,那古代的眠床、妝奩飾盒、屏風盤籃,也無不豔麗搶眼,這就是泉州的彩漆工藝。其主要表現形態,集中展示在泉州寺廟宮觀的漆飾,包括仙佛漆線雕技藝、泥金線畫技藝,以及漆藍漆飾技藝、日用品漆飾技藝、船舶漆飾技藝及其它大漆漆器裝飾技藝上。
作為多元文化寶庫,泉州古城隨處可見的諸多宗教寺廟,集中展示了泉州民間彩塑的無窮魅力。用生漆揉成細如毫髮的漆線,應用到彩塑上,作為裝飾花紋圖案之用,並加以彩繪、描金,這就是有名的「漆線開金」。它精緻雅觀,經久不褪色,形成泉州彩塑藝術的獨特風格。漆線開金即漆線雕,也稱「牽漆線」「安線」「上漆線」。它源於中原地區的佛雕彩塑工藝,原為佛雕技藝的裝飾工序之一,迄今已有1300年以上的歷史。泉州漆線雕的製作,即由佛雕藝人,用熟桐油、大漆、瀝粉等原料,反覆舂、捶、揉、捻,使之成富有彈性的漆線土,再用手工搓成細如髮絲的漆線,運用盤、結、繞、堆等工藝,在佛像坯體上飾出各種圖案來。尤以民間傳統題材龍鳳、麒麟、雲水、山石、花卉,特別是仙佛塑像見長,產品達幾百種之多。
泉州地區脫胎漆器,主要集中在民間漆藝佛像方面。泉州古稱佛國,有「宗教博物館」之譽。自晉衣冠南渡以來,各種寺廟宮觀在泉州各地興建,催生民間宗教仙佛造像藝術的興盛。脫胎漆藝、佛像製作技藝也隨之發展興盛。其製作原料,以天然大漆、桐油、芝麻、瓦灰、金線箔為主,工藝技術要求高,製作流程繁雜,主要工序為:造型、泥塑、修光、開模、裱褙、脫模、前後合模、補漆灰、磨光、漆線雕、上底漆、蒔繪、安金、貼金線箔、上護金漆、畫眼、修光、打磨、推光等一、二十道工序。
泉州古城泥金線畫,大多體現在古眠床黑朵漆畫,宮廟橫梁、楣板、門神及舊式桌椅櫥櫃家具方面,它興盛於明清時代。其製作工藝,即選用上等的大漆,描繪出線條,再把金箔磨成金粉,待適宜之時,描於線上,成金色線條,並沿金線條填上配好的正漆,再描出細部。另一種,為肖像、年畫、壁畫泥金大漆上彩。先摹畫輪廊,再填色描彩,上金箔,再細部描繪,達到畫面美觀、鮮豔、經久耐用的特有效果。
永春漆籃
泉州漆籃製作技藝,主要由來自永春的傳統藝人入城製作。它需要將傳統產品竹籃和竹盤坯件,放在石灰水中煮蒸,晾乾後再抹上桐油灰,裱以夏布,塗上生漆,製成漆籃。然後描金、蒔繪或雕刻,再上漆、打磨、推光成形出品,具堅固耐用、美觀雅致的功用,並具歷史文化藝術及科技價值。
泉州古城船漆技藝,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伴隨著泉州古港的興盛而興盛發達。它採用土漆工藝,在古船幫上打底、填縫、裱布、打磨,再反覆上漆打磨,使船幫粘結成牢固的一體,具抗擊風浪,防腐蝕、經久耐用、美觀實用的效果。
本文節選自泉州古城文化叢書之老手藝
如今的泉州擁有「中國瓷都——德化」「中國石雕之都——惠安」「中國民間工藝品之都——鯉城」「中國藤鐵工藝之鄉——安溪」和「中國樹脂工藝之鄉——豐澤」等重要的工藝品生產及出口基地,藝種包括了藝術陶瓷、石雕、木雕、藤鐵、木偶頭、刻制、花燈、錫雕、泥塑、漆籃、通草畫、紙質畫、工藝花、傳統竹編、彩扎、藍印花布等,洋洋灑灑幾十類,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泉州工藝品種之盛,風格之奇,手法之巧,情趣之美,在中國的現代都市中,堪稱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