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無聲 | 根植於泉州人生活之中的泉州民間傳統工藝,曾令世界為之傾倒

2021-02-07 海絲泉州文旅之聲


根植於泉州人生活之中的泉州民間傳統工藝,是我國工藝美術的一大寶庫。作為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閩南文化發祥地的泉州,其悠久的工藝美術文化積澱曾令世界為之傾倒,泉州的瓷器、石雕、木雕等,早在千百年前就已行銷全球。本期我們為大家介紹幾個巧奪天工的泉州民間營造雕刻技藝。


泉州翹脊飛簷的紅磚古大厝,不僅扮亮了閩南一方天空,而且亮麗了世界各地到泉州遊客的雙眼。

泉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是外來的中原文化與本土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借鑑的產物,是晉衣冠南渡與南宋皇室南外宗正司入遷泉州,把皇家宮殿建築技藝帶入民間,融入泉州,與本地地理、氣候、人文、習俗相結合,逐漸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建築風格。近現代以來,它還是海絲文化、南洋文化、西洋文化、僑文化中建築風格在泉州與本土建築風格的一種完美融合。

泉州傳統民居,有「幾間張幾落大厝」的「皇宮起」大厝,以及閩南傳統街市中的那種「手巾寮」。俗稱「皇宮起」的這種宮殿式大厝,作為泉州傳統民居最為典型的建築,其布局,體現閩南建築文化的「風水」玄理,和對自然生態的保護理念,具有按中軸線對稱排列,和多層次進深、前後左右有機銜接的院落組合。有三開間、五開間,有帶單護厝、雙護厝、四護厝,橫向擴展布局;縱深有二落、三落、五落不等。它以庭為組織院落單元,以走廊、過水貫穿全宅,較多運用磚瓦,多用石砌基礎和紅磚砌築外圍牆,穿鬥木構架作承重結構,多採用硬山屋頂,彎曲起翹的「燕尾脊」。

民居建築裝飾與地方傳統文化、手工藝結合,講究雕刻裝飾。泉州傳統民居建築裝飾,以石雕和木雕見長,披瓦覆壁筒屋面,飛燕戩尾屋脊,「出磚入石 」牆體,堆砌的水車堵,色彩斑斕的鏡面牆,白色花崗石襯託的紅色煙灸磚等,規制嚴謹,風格獨特,建築構件配以飾件,石雕、木雕、磚雕廣泛應用於脊吻、鬥拱、雀替、門窗、屏風、棟梁等構件,體現了泉州傳統民居追求吉祥、和諧、堂皇富麗的區域建築特徵。

閩南傳統建築泉州傳統民居,是中國南方建築的一個分支 ,因其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它以其獨特的結構體系、優秀的藝術造型、豐富的雕繪裝飾、鮮明的地方特色名世,完整地體現中國傳統建築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是閩南建築傳統方式的集大成者及主要典範。成為閩南古建行業的主流,傳播於泉廈漳、港澳臺、東南亞等閩南文化圈。

泉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在繼承中國古典建築精髓的同時,又汲取了閩南地域文化中的獨特養分,從而在建築結構、建築裝飾、雕刻題材和用材選擇上,形成了其獨特的風格、特點。從審美角度看,紅磚牆反映了地域的風格特性,形成了閩南特有的建築風尚,其「出磚入石」牆體和牆面裝飾,及色彩紋樣,有其獨特性。其所蘊含著的審美樣式、裝飾圖式,對保持與傳承中華本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在千百年傳承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以木匠牽頭,泥匠、瓦工、石雕工、木刻木篆各組成工匠群體相對獨立,又分工協作的建築程式。




木雕,作為泉州民間工藝的重頭戲,以其圓雕、平雕、透雕、線雕、花格鏤空雕及根雕、神佛雕而異彩紛呈,獨樹一幟。

究其源流,泉州木雕起於兩晉、南北朝,始於隋唐,盛於宋、元、明、清。唐天寶二年(686年),武則天登基後,下旨令全國各州各修一座大寺。其時,泉州海內外貿易大盛,經濟大繁榮。開元寺邊,同時建有大小寺廟100多座。這些「大開元萬壽禪寺」建築群,集中了泉州地區其時一流的木雕技藝,就連當時浩大的東西二塔大工程,也以木結構木雕刻聞名。除大型建築的整體木作木雕技藝外,泉州的金木雕主要應用於寺院宮觀的脊飾、門楣、佛像、拱鬥抬梁及案桌櫥櫃、壁堵等等多方面。

泉州金木雕技藝早在宋、元時代,已隨「東方第一大港」的聲名一道,走向海上絲綢之路沿線諸國,走向世界各地。從材質上分,泉州木雕分為硬質木雕與軟質木雕;從應用及裝飾範圍上分,又有建築雕刻、家具雕刻、陳設工藝雕刻三大類;從雕刻技法上分,又有混雕、剔雕、線雕、透雕、貼雕等。其工藝流程主要有鑿粗坯、掘細坯、修光、打磨、刻毛髮紋飾、著色上光、配置底座等七道工序。

泉州木雕技藝,源於中原黃河文化,又融匯閩越文化、海洋文化及泉州特有的多元宗教文化諸多藝術精華,歷史悠久,文化沉澱深厚,表現出精緻正雅、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特有風格。其金木雕中的人物造型凝重、端莊,其花草紋飾細膩傳神、泉州金木雕線條流利、剛勁簡潔,是南派雕藝的典型代表。

泉州老市區中,特別是宗教場所中的寺廟宮觀,保留著一大批木雕技藝的傑作。從道佛諸叢林、寺觀建築,到其中精美的木雕構件,到大型的神佛像金木雕,到細至其中的裝飾木線條木線刻——傳統的木雕技藝,無不透析出泉州木雕藝人精湛的技藝和過人的智慧。像諸多寺觀中的藻井「蜘蛛結網」木雕技藝,不用一顆鐵釘,純用鍥卯結構,疊澀交錯,巧奪天工,而又結構謹嚴,嚴絲入縫,歷經千年萬代特別是地震風災的考驗而絲毫無損,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技藝的結晶。僑鄉處處可見的寺廟宮觀中的神佛木雕像,更是維妙維肖,栩栩如生,別具一格,惠安、南安的金木雕技藝更勝一籌,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錫的亮麗、雅致和經典,加上民間雕藝的想像和純粹手藝,使泉州錫雕技藝幾百年間一直在海內外煥發出迷人的光彩。


「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泉州,因為宋元時代「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港,因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繁盛,因為海交貿易的發達,因為阿拉伯人、中東、中西亞人的科技交流,而使錫雕技藝異軍突起,異彩紛呈。



泉州錫雕技藝始於唐宋,盛於元明清幾個朝代,不僅滿足本地百姓需要,而且暢銷國內埠頭,甚而遠銷海外諸國。據相關史志文獻記載,宋元時期,泉州製作各種銅、錫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古城裡有很多製作錫銅器的專業工匠。出現鐵作鋪、銅錫店、鑄鼎爐作坊……泉州打錫街的街頭巷尾、各式專門打制錫器、出售錫製品的打錫商鋪密密匝匝連鋪接攤,「打錫巷」由此聞名海內外。至今還遺存有明清時代錫雕模具的連發錫鋪,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代表性作坊。楊氏家族製作出售錫器已有一定的歷史,始創於清鹹豐三年(1853年),楊氏錫雕坊見證了泉州打錫街打錫業的興衰發展歷史。



明清年代錫壺


泉州錫雕技藝,屬南方花雕錫雕派系的重要支系,它歷史悠久,與泉州地區發達的宗教文化、多元文化、海絲文化、民俗風情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從其具體形態看,泉州錫雕作品,富含殷商西周及古漢銅銅飾紋樣,又兼融閩南地區特有的古建築裝飾紋樣、形式,甚至內含閩南建築的力學原理,其製作過程中的主要技藝,也飽含諸多古代科技成分。


《東西塔——鎮國塔、仁壽塔》,由楊炳坤創作


泉州錫雕技藝,風格華麗,造型古樸大方,融傳統雕刻中的石雕、磚雕、木雕、泥塑、刻紙、油漆、燈藝、鑄造等多項技藝於其中。其裝飾、雕刻、鑄造紋樣有纏枝香蓮、花雕龍鳳等。其鏨花紋刻,加上金銀秀色,色澤錚亮,典雅美觀,富麗堂皇,兼具鮮明的閩南風格。其主要製作步驟包括製作模具、鑄造、修整、焊接、磨光、整形、貼金、裝配、包裝等一系列複雜的工序。泉州錫雕因製作「天宮」「東西塔」「北京故宮角樓」、拱鬥蓮花燈、萬字鳳釵宮燈等蜚聲中外,除實用性、觀賞性外,又具寶貴的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保存價值。


宋代泉州福船建造技術,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宋元時期,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的「東方第一大港」泉州,隨著海外貿易的拓展和繁榮,催生出技藝超群的造船技術。宋代福船採用的水密艙製造技術,是近現代海軍潛艇技術及現代船舶隔艙技術的先導。北宋時期,泉州刺桐港「每歲造舟通異域」。不亞於埃及的亞歷山大港的刺桐古港,沒有造船技術的支撐,是難以想像的!

遠在三、四千年前,泉州古代先民即「刳木為舟,剡木為楫」。先秦時代,泉州古越人,即擅長製造頭尾高翅的獨木舟?(造字:舟+了)鵃船「須慮長」。公元六世紀的南朝時代,泉州大船即已到達南洋的馬來半島(稜加修國)。唐末五代,泉州刺桐港建造的遠洋大船,可運載大量當地生產的陶瓷產品及銅鐵產品,「泛於番國」。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更是將泉州古港的造船技術推向巔峰。無論從形體,到規模,到技術要求,泉州船舶製造技藝,堪稱世界一流。其獨特的水密隔艙技術,明顯增強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

水密隔艙海船製造技術,就是將船艙以特製的隔艙板分隔為彼此獨立、互不透水的一個個艙區。在建造過程中,包括船舶艙型設計、選料、建造工藝等,都有嚴格的規範。船型設計,多由造船師傅憑經驗,或世代口耳相傳的營造方式,現場選料、放樣。船木取材以耐海水腐蝕的樟木和松杉木,經打造成形,再經大漆固底、桐油灰摻麻布填縫,再用中國地產正宗土大漆分層封固。利用「船殼法」建造技術,安龍骨、釘龍骨翼板、再釘水底板、安裝隔艙板、釘艙舭板、安裝梁拱。最後,在隔艙板與船殼板相連處鋪造船肋骨,釘滿水底板。

主體結構完工後,再做甲板上的工程,艌倉縫、上漆、封固。最後一道工序,是樹桅杆與治帆,再進行整體外觀達數十遍的漆飾塗裝。泉州福船建造技術,始於唐代,興於宋元,是泉州人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唐宋時代造船史上的一項重大發明,它對中國,甚至對世界航海史,都是一個重大的貢獻。宋代後,這項技術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

泉州古代造船技術,就日日發生在古城邊東海漁村海邊村頭。古代泉州的「三灣十八港」,基本上都有修造船的場所。它為泉州古港的興盛,為泉州海絲揚帆世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至少在明清時期,惠安惠北,即今泉港一帶就有家族傳承百年的福船修造工場和成熟的技藝傳承。


做客泉州,隨處可見的寺廟宮觀,從翹脊飛簷到鬥拱壁堵,到神像佛雕,無不金碧輝煌,流光溢彩。到過泉州人家,那古代的眠床、妝奩飾盒、屏風盤籃,也無不豔麗搶眼,這就是泉州的彩漆工藝。其主要表現形態,集中展示在泉州寺廟宮觀的漆飾,包括仙佛漆線雕技藝、泥金線畫技藝,以及漆藍漆飾技藝、日用品漆飾技藝、船舶漆飾技藝及其它大漆漆器裝飾技藝上。

作為多元文化寶庫,泉州古城隨處可見的諸多宗教寺廟,集中展示了泉州民間彩塑的無窮魅力。用生漆揉成細如毫髮的漆線,應用到彩塑上,作為裝飾花紋圖案之用,並加以彩繪、描金,這就是有名的「漆線開金」。它精緻雅觀,經久不褪色,形成泉州彩塑藝術的獨特風格。漆線開金即漆線雕,也稱「牽漆線」「安線」「上漆線」。它源於中原地區的佛雕彩塑工藝,原為佛雕技藝的裝飾工序之一,迄今已有1300年以上的歷史。泉州漆線雕的製作,即由佛雕藝人,用熟桐油、大漆、瀝粉等原料,反覆舂、捶、揉、捻,使之成富有彈性的漆線土,再用手工搓成細如髮絲的漆線,運用盤、結、繞、堆等工藝,在佛像坯體上飾出各種圖案來。尤以民間傳統題材龍鳳、麒麟、雲水、山石、花卉,特別是仙佛塑像見長,產品達幾百種之多。

泉州地區脫胎漆器,主要集中在民間漆藝佛像方面。泉州古稱佛國,有「宗教博物館」之譽。自晉衣冠南渡以來,各種寺廟宮觀在泉州各地興建,催生民間宗教仙佛造像藝術的興盛。脫胎漆藝、佛像製作技藝也隨之發展興盛。其製作原料,以天然大漆、桐油、芝麻、瓦灰、金線箔為主,工藝技術要求高,製作流程繁雜,主要工序為:造型、泥塑、修光、開模、裱褙、脫模、前後合模、補漆灰、磨光、漆線雕、上底漆、蒔繪、安金、貼金線箔、上護金漆、畫眼、修光、打磨、推光等一、二十道工序。

泉州古城泥金線畫,大多體現在古眠床黑朵漆畫,宮廟橫梁、楣板、門神及舊式桌椅櫥櫃家具方面,它興盛於明清時代。其製作工藝,即選用上等的大漆,描繪出線條,再把金箔磨成金粉,待適宜之時,描於線上,成金色線條,並沿金線條填上配好的正漆,再描出細部。另一種,為肖像、年畫、壁畫泥金大漆上彩。先摹畫輪廊,再填色描彩,上金箔,再細部描繪,達到畫面美觀、鮮豔、經久耐用的特有效果。

永春漆籃

泉州漆籃製作技藝,主要由來自永春的傳統藝人入城製作。它需要將傳統產品竹籃和竹盤坯件,放在石灰水中煮蒸,晾乾後再抹上桐油灰,裱以夏布,塗上生漆,製成漆籃。然後描金、蒔繪或雕刻,再上漆、打磨、推光成形出品,具堅固耐用、美觀雅致的功用,並具歷史文化藝術及科技價值。


泉州古城船漆技藝,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伴隨著泉州古港的興盛而興盛發達。它採用土漆工藝,在古船幫上打底、填縫、裱布、打磨,再反覆上漆打磨,使船幫粘結成牢固的一體,具抗擊風浪,防腐蝕、經久耐用、美觀實用的效果。


本文節選自泉州古城文化叢書之老手藝



如今的泉州擁有「中國瓷都——德化」「中國石雕之都——惠安」「中國民間工藝品之都——鯉城」「中國藤鐵工藝之鄉——安溪」和「中國樹脂工藝之鄉——豐澤」等重要的工藝品生產及出口基地,藝種包括了藝術陶瓷、石雕、木雕、藤鐵、木偶頭、刻制、花燈、錫雕、泥塑、漆籃、通草畫、紙質畫、工藝花、傳統竹編、彩扎、藍印花布等,洋洋灑灑幾十類,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泉州工藝品種之盛,風格之奇,手法之巧,情趣之美,在中國的現代都市中,堪稱罕見。


相關焦點

  • 「潤物無聲」泉州文創旅遊商品設計創作大賽結果揭曉
    2019年「潤物無聲」泉州文創旅遊商品設計創作大賽金獎頒獎現場。新華網發(主辦方供圖)  1月10日,2019年「潤物無聲」泉州文創旅遊商品設計創作大賽落幕,《五福鍾馗車載香水》從9件入圍決賽的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大賽金獎。  由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泉州文旅集團承辦的此次大賽以「海絲泉州,刺桐有禮」為主題,設有食品伴手禮類、文創旅遊工藝品類、動漫IP類三個類別。大賽啟動以來,共徵集300餘件作品。
  • 【天工】泉州金蒼繡的工藝特色——以泉州富美宮神傘為例
    現存於泉州富美宮的神傘保存尚佳、形制正統,是泉州80 年代金蒼繡的代表之作。神傘上的刺繡針法之複雜細膩、紋樣品類之多,是現今極少見的手工繡制神傘,具有其研究價值。現從樣式、圖案、針法、工藝特色四個方面,細緻分析了此件繡品刺繡工藝的精彩之處,並以此為例分析金蒼繡工藝的特點及其文化價值。
  • 潤物無聲 | 新舊共存,中西合璧,Old is New!
    從不缺乏創新創造在幾代泉州人不懈的努力下,6.41平方公裡範圍內,既有崇尚創新的基因,又有兼容並蓄的氣度,文化創意讓古城煥發出全新的生機與活力。共生,Old is New讓老物件與新文創發生碰撞,為老物件賦予新生命,使古城煥發新活力。
  • 泉州古城:顏值氣質 活韻生香
    泉州領跑全國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得益於廣大市民對南音、南戲、南建築、南拳、南派工藝等老祖宗留下的本土文化的熱愛。千百年來,這些文化不僅給一代代泉州人帶來精神享受和文化自信,還融入日常生活,成為泉州人文精神重要支柱。泉州曾為東方第一大港,世界各地文化在此共生共榮,形成開放包容的文化氣質。
  • 土生土長的泉州人,是如何看待泉州,以及「3.7」坍塌案的
    事發時,該酒店為泉州市鯉城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外來人員集中隔離健康觀察點。這是個神明"密度"極大的地方,佛教、道教及伊斯蘭教等宗教信仰在泉州的昌盛自不用多言了,僅民間信仰神明和宇廟的數量就足以令人砸舌。據統計,在泉州1.1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民間信仰宇廟居然有6000多間,有影響的神明不少於500種,數量之巨、神明種類之豐富以及信仰與民俗關聯之緊密都是國內罕見。
  • 泉州古書院:榮光重現 順時而變
    「潤物無聲·古城悅讀」公益閱讀計劃內容。福建日報記者 王敏霞 攝復建後的小山叢竹書院古樸典雅。一院一案 打造綜合惠民書院盛夏時節,來到位於泉州古城區的小山叢竹書院,翠竹掩映、古樸靜謐。小山叢竹是「泉州舊八景」之首。
  • 泉州古城英文講解學員向外國友人宣傳推介泉州
    近二十名外國友人體驗閩南民俗感受古城文化包粽子、聽南音、看木偶戲……25日,來自美國、俄羅斯、菲律賓、埃及、葉門、義大利、約旦等國家的近20名外國友人在泉州走街串巷,體驗閩南文化與端午民俗。昨日,泉州市古城辦、泉州市文旅局組織開展了「海絲泉州 粽情古城」泉州古城文化旅遊資源宣傳推介活動,由第五屆泉州古城英文講解學員帶領外國友人遊覽古城,全程英文講解,並體驗泉州傳統美食製作技藝。本次活動主要遊覽線路:關帝廟—清淨寺—厚誠祖師宮—明倫堂—崇聖祠—大成殿—莊際昌祠—蔡清祠—泮宮—金魚巷—中山路—玉犀巷—新府口—元妙觀。
  • 【泉州民間信仰】泉州的天公信仰
    ,總管三界十方,是神鬼世界真正的皇帝。據傳上古唐堯時敬制鹹池之舞,帝舜興五禮以敬享上帝;商湯伐桀,周武王伐商,都要昭告於上天;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蒼天信仰有所淡薄。春秋戰國以前,對「天公」的崇拜是屬於樸素的自然崇拜。東漢以後,佛教傳入我國。佛教宣揚因果報應六道輪迴,天公賞善罰惡的思想成為人們共有的信念。到了唐宋時期,道教發展很快,將原來廣泛流傳的敬天畏天思想發展為具體的偶像崇拜,並尊稱為玉皇。
  • 泉州:發揮民間信仰積極作用 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
    中國網訊 泉州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民間信仰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民間信仰活動場所遍布所有縣(市、區)。據了解,2020年統計數字泉州10平方米以上的民間信仰活動場所達7000多處。民間信仰深刻影響著泉州人民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幾乎家家戶戶設立民間信仰神龕,而習慣性地來到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祭拜神靈的現象更是十分普遍。
  • 泉州古代書院與重教興學之風
    歷史上的泉州曾以刺桐港馳名於世,在宋元之際更成為有著「天下貨倉」之美譽的世界最大貿易港口之一。與其繁榮的社會經濟、對外商貿成就相比肩的是它同樣發達興盛的文教事業,朱熹曾讚譽泉郡人文鼎盛,稱頌「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在泉州人文涵化、習儒修德、教養為先的歷史文脈的形成過程中,古代書院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 徜徉泉州古城西街 邂逅閩南鄉音
    閩南燈謎吸引遊客參與西街「天台化仙」潤物無聲國慶展閩南語「考級」 喚起鄉音記憶在長假的第一天,「2020潤物無聲國慶展·言吾閩南」正式開展。在主展廳裡有閩南常用語牆,通過視頻對閩南15音、閩南五色話及閩南語節氣進行介紹。此外,還有《風打梨》《陳三五娘》《小沙彌下山》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曲譜及相關展品展示。
  • 泉州與京都,平行世界裡的孿生姐妹
    但骨子裡,泉州和京都,這兩座平常人無論如何不會聯繫起來的城市,才最為相似。如果讓一個京都人生活在泉州,他大概會驚訝於泉州和京都的相似,以至於恍惚間萌生上輩子在此度過的錯覺。它們都有一個光輝的過往。一個曾是「世界第一大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馬可·波羅筆下的「光明之城」。
  • 永春木雕:千工床 萬工轎,精美絕倫的民間工藝永不朽
    透過這些木雕,可以感知先人的生活場景和思想文化。千年木雕 名揚天下唐朝,泉州開元寺周邊同時修建大小寺廟100多座,號稱「大開元萬壽禪寺」,為木雕藝術的興起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正是從這個時候起,泉州的木雕藝人開始介入泉州開元寺大規模的修建工程。
  • 泉州:被遺忘的光明之城
    老城展開的,是一幅鄉土味十足的市井畫卷:妖嬈的閩南紅磚大厝、狹窄的石板街道、老舊的木板店門上懸掛著琳琅滿目的舊招牌。塗門街、東西街、中山路,開元寺、文廟、清淨寺、關帝廟,這些陳年建築,像電影裡搖過的鏡頭徐徐入目。  乍一看,泉州城像極我的故鄉——某江南縣城九十年代初的光景。於是乎基本保留下來過去的人文建築景觀。但能像泉州人一樣傳統如斯,保留過去一些老舊生活習性的,依然鮮見。
  • 泉州:乘風破浪,從此出發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好比一個優秀的人為了實現人生價值,一路披荊斬棘堅持不懈,站在世界的舞臺上,泉州可以充滿自信地說:「為著今朝綻放,我已乘風破浪,積澱千年!」徐崢導演和姐姐們此前沒有接觸過這樣的傳統樂器,都覺得這樂器特別新奇,個個都爭著體驗一番。 曾龍唱隊演繹了梨園戲《三千兩金》的傳統唱法與創新表現形式,姐姐們不由自主地走進唱隊中,跟著泉州的年青演員唱跳起來。《乘風破浪的姐姐》節目主題歌《無價之姐》,也融入了傳統樂器即興表演,期待能夠向全國觀眾展示這一精彩片段。
  • 泉州的13個「世界之最」.
    老君造像雕於宋代,據《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為略施雕琢。」寥寥數語,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為55平方米,是世界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千百年來,歷經風雨滄桑,依然栩栩如生,神採奕奕,與大自然渾為一體,見證了清源山唐宋時期道教文化的興盛發達。
  • 【泉州海絲史話】「海絲」泉州之宗教信仰|「海絲」與道教
    古代泉州是閩越人聚居之地,先民對山川自然十分崇拜,巫卜鬼神之風盛行,茲後,隨晉衣冠南渡而來的中原宗教文化的傳入,泉州成為多元宗教文化盛行的一方寶地。中世紀,泉州海外貿易發達,經濟社會大繁榮,多種宗教相繼傳入泉州,儒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摩尼教、印度教等,在這塊土地上相融共存,和諧發展,讓泉州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館」「宗教勝地」「宗教大觀園」的美稱。
  • 泉州布雕傳承千年工藝 受邀為倫敦奧運會創作
    中新社泉州12月20日電 題:泉州布雕傳承千年工藝 受邀為倫敦奧運會創作  作者 蘇巧鳳  繼布雕作品《清明上河圖》獲「巴黎秋季藝術沙龍」永久收藏後,福建泉州大呈布雕藝術館日前又傳來好消息:英國倫敦奧組委邀請該館布雕大師陳榮浩以奧運理念和精神為主題,創作一幅布雕作品。  「這幅作品目前處於設計階段,對方認可的話我們就開始製作。」
  • 泉州漆線雕
    泉州地區宗教信仰豐富多彩,大小寺廟林立,為佛雕工匠提供了良好的藝術施展空間。佛雕藝人用熟桐油、大漆、磚粉等原料經反覆舂、捶、揉、捻,成為富有韌性的漆線土,再用手工搓成細如髮絲的"漆線",運用盤、結、繞、堆等工藝,在佛像坯體上飾出各種圖案。
  • 【泉州講古】談談咱泉州民間的節日食俗
    此食品的用料,白糖味甜,象徵生活甜蜜幸福;瓜子子多,象徵人丁興旺;蜜冬瓜,泉諺「食冬瓜,富挨挨」,象徵發家致富;紅棗,泉諺「食紅棗,對頭好(兩相好)」,象徵萬事如意,心想事成。 菜包:筍絲或幹蘿蔔絲水浸切碎,加蔥白、荸薺、豬肉、蝦米、花生仁、精鹽、醬油等油炒為餡,糯、粳米粉各半水揉為皮,做成包子。食品寓意「包金包銀」,新的一年財源廣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