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開設(一)15:南方陶器文明和南北陶器在黑陶上的統一 (兼論天玄地黃的由來與五色的統一)

2021-03-05 黃飲冰

天地開設 華夏本土起源概論 第一篇  天地人皇

 

第十五章  南方陶器文明和南北陶器在黑陶上的統一

兼論天玄地黃的由來與五的統一

 文|黃飲冰

一、南方陶器的歷史

 

南方最早的陶器,出在湖南道縣的玉蟾巖和江西萬年的仙人洞(吊桶環),距今20000年左右。

從考古斷代看,玉蟾巖的陶器(陶片大約距今1.4~2.1萬年,美國人的研究成果)的上限年代比仙人洞(2~1.9萬年)的要早,這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發現的陶片都要早好幾千年,也標誌著玉蟾巖人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發明了陶器。所以我的眼光開始是注目於玉蟾巖的。

 

玉蟾巖的原始陶器火候很低,夾雜大量粗沙,質地疏鬆,外表呈黑褐色,陶片復原後呈釜形器,這是中國已知最早的陶製品之一。有人說玉蟬巖的陶器是泥缽,這種見識太低級。伴隨玉蟬巖陶器的是中國最早的古栽培稻。

 

仙人洞遺址下層遺存中陶器多粗砂紅陶,器類僅見罐一種,表現了較強的原始性。上層遺存中有了較大的進步,陶器有夾砂紅陶、泥質紅陶、細砂或泥質的灰陶,器類有罐、豆、壺等。從殘片觀察,器型大多是手工捏制而成的圓底罐,器內壁凹凸不平,胎壁厚薄不勻,胎質粗劣,有些還摻和了蚌末、石英粒,陶色很不穩定,有的在同一塊陶片上呈現紅、灰、黑三色。內壁和外壁均飾粗繩紋。這些都顯示制陶技術尚處於原始階段。當時燒造陶器可能是採用平地堆燒的方法。在仙人洞也發現了中國古栽培稻。

 

湖南彭頭山文化的陶器製造很簡單,全部為原始的貼塑法製作而成,胎厚而不均勻,大部分陶器的泥胎中夾有碳屑,一般呈紅褐色或灰褐色。器類不多,主要是深腹罐與缽,普遍裝飾粗亂的繩紋。胎泥所夾的炭屑中明顯有稻穀與稻殼的痕跡,這個稻穀是中國最早的現代人工栽培稻穀。

 

湖南高廟文化的陶器皆手制,但器壁厚薄較均勻,器型規整但顏色斑駁,大都夾砂,泥質陶甚少。出土有精美白陶製品。陶器造型主要是圜底器和圈足器,不見三足器和尖底器。器類主要有釜、罐、盤、缽、簋形器、碗、杯和支腳等,其中罐類器尤為豐富,器型多達十餘種。陶器裝飾藝術是高廟文化最突出的特徵之一。繩紋是高廟文化陶器器腹上的主要裝飾,但在器物肩、頸部的裝飾手法則有時間早晚的變化:在高廟文化的最早階段,常見由雙線或單線刻劃紋構成如網格、帶狀大方格填叉、鳥頭、鳥翅、以及獸面和八角星等不同的圖案,圖像都很簡化;從中期開始及其往後,開始盛行用戳印篦點紋組成各種圖案,最具代表性者為形態各異的鳥紋、獠牙獸面紋太陽紋和八角星紋,另見有平行帶狀紋、連線波折紋、連續梯形紋和垂幛紋和圈點紋等。同時,還出現了朱紅色或黑色的礦物顏料的彩繪和填彩藝術和彩繪圖像。特別是那些裝飾鳥紋、獠牙獸面紋、太陽紋和八角星紋等圖案的陶器。質地都比較好,製作相當的精細,器類與器型都相對的固定。這些陶器很可能是當時用於陳設用的祭器而非實用器。

在高廟遺址,未見稻作文明存在的跡象,但有漁獵存在。所以我說高廟是祭祀之國,高廟居住的是神職人員,接受農神文化圈居民的供養。漁獵的存在是補充不足。

八角星的存在並不能與伏羲聯繫起來。八角星是古老的太陽崇拜和古老的八月曆存在的證據。八角星比伏羲要早1000年。另外,在高廟還發現了花蒂形圖案,有人認為是「帝」,我說它不是「帝」,而是「八角星」的變體,同樣是「太陽崇拜」。我專門講過「帝」的起源,「帝」的其原物是「掃帚」和「石斧」,在讀音上從「氐」,即地袛。

 

城背溪文化的陶器器類比較簡單,呈現出一種原始、古樸之風。城背溪文化是稻作文明。

特別要注意的是,在湖北,目前發現的宜都城背溪、花廟堤、慄樹窩、枝城北,枝江青龍山,秭歸朝天嘴、柳林溪,宜昌路家河、巴東楠木園、店子頭等城背溪遺址,主要分布在鄂西山地和江漢平原的交接地帶,多位於長江及其支流清江兩側的一、二級階地上。說明距今7800年以後兩湖平原的確被洪水淹沒了,文明從澧陽平原轉移到周邊山區。由於稻作文明的需要,以後的承接文明就發源在水邊一級、二級階地上。所以城背溪文化與彭頭山文化是承接的。

2016年5月29日,人民網有一篇文章,說湖北松滋現8000年前人類遺址—關洲遺址。在關洲遺址發現的陶器品種多樣,有釡、灌、盆、盤、缽、支座等。釡與罐等陶器表一般飾有粗繩紋,部分圈足盤和缽器表面有磨光的痕跡。生產類石器和大量的陶器尤其是炊器的出現,說明當時人類已經處於比較穩定的定居農業階段。從這個材料看,城背溪文化時期農業已經是支柱產業了。這個時代的陶器原始、古樸但種類不少了。

 

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紅陶為主,普遍塗上紅衣,盛行圓形、長方形、新月形戳印文,紋飾多為紅陶黑彩。大溪文化是稻作文明。大溪文化是承接城背溪文化的。是城背溪文化由江漢平原邊緣山區發展到江漢平原和澧陽平原的結果。

 

大溪文化初步可分為兩個地區類型。 長江沿岸的鄂西川東地區,如大溪、紅花套、關廟山等地的遺存,可稱為大溪類型。長期多夾炭陶,夾砂陶比 例始終很小,白陶也很少。圈足盤、陶簋多見,典型器有彩陶筒形瓶。圈足上盛行各種成組的戳印紋。南部類型在洞庭湖周邊的澧陽平原上。如城頭山。

 

大溪文化的陶器以大溪類型為例,可歸納為3期。早期夾炭紅陶最多,戳印紋簡單、細小,彩陶極少,以折肩圈足 罐、三足盤、鼓形器座等為代表。中期戳印紋發達,彩 陶興盛,常見內折沿圈足盤、簋、高把豆、折腹盆、曲腹杯、筒形瓶等。晚期泥質陶佔絕對優勢,灰陶和黑陶劇增,有細頸壺、折斂口圈足碗等。

 

屈家嶺文化承接大溪文化發展而來,也融合了北部的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屈家嶺文化的制陶業在手工業生產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陶器主要是泥質黑陶和泥質灰陶兩個系統,但是黑陶多,灰陶次之,黃陶和紅陶較少。與以前的大溪文化以紅陶為主判然有別,而與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則有相似之處,充滿了時代氣息。不過,這一地區陶器的特點較多繼承了大溪文化的工藝技術,圈足器發達,凹底器較多,並常飾凸弦紋和鏤孔。也發現了一些朱繪陶和彩陶。尤其是在大溪文化薄胎彩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薄胎暈染彩陶,極具地方特色。彩陶紡輪也是重要的文化特徵之一。各遺址發現了數量較多的篦點紋空心陶球和極少的彩陶球,用途尚不明了。日常使用的陶器主要是鼎、甑、豆、罐、壺、盂、盆、碗、三足碟、杯、缸等。屈家嶺文化是鋤耕稻作文明。

在江漢地區出現「陶鼎」,也是古夷人和古夏人融合形成了華夏族群的標誌。華夏族群在以後還有一個不斷融合發展的過程。

 

石家河文化是青銅文化時代,距今約4800年到4200年。在石家河有一個很大的遺址群,遺址多達50多處。石家河文化的陶器大部分為黑色,不過也有不少紅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該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石家河已經發現了青銅塊、玉器、祭祀遺址、類似於文字的刻畫符號、城址,說明石家河已經進入到了集成文明時代。石家河的農業是鋤耕稻作農業。特色工具是鋤。

 

二、南北文化在陶器上的統一—黑陶

 

黃河中遊地區的各種類型的仰韶文化的陶器製造業,承接大地灣文化陶器,在近二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生產規模和工藝技術的發展都非常的穩定。總的發展趨勢是:泥質紅陶和彩繪陶器逐漸減少,灰陶、黑陶的比重越來越大,最終發展到以黑陶為主的龍山文化時期。

南方陶器的發展與北方仰韶文化發展的趨勢是相同的。由大溪文化時期的紅陶發展到屈家嶺文化時期的灰、黑兩系陶器(黑陶為主)再到石家河文化時期的黑陶,最終也統一於石家河文化的黑陶。從黑陶、灰陶兩系陶器到黑陶的一系陶器的變化,仰韶文化與江漢文化是同步的。

仰韶文化的陶器與江漢地區的陶器(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是交互影響而同步發展的,最後統一於黑陶,在文化上成為了一個文化系統。我把這個統一,看作是神農文化的統一,我把黑陶看作是神農文明的象徵器物。

這個時期,良渚文化,龍山文化都是黑陶文化,所以,江漢、河南、山東、環太湖地區,在黑陶文化上是統一在一起的,這個時期的統一文化,就是神農文化。神農時代,黑色被稱為「玄色」,所以神農文化也就是玄文化。

在距今4200年到4000年的時候,南方文明,如成都文明、江漢文明、環太湖文明,逐漸呈現出衰敗的景象,這是距今4200年到4000年之間氣溫走向炎熱引起冰融性洪水和海浸導致的。

這個時期,由於海洋冰川的融化,海平面升高的影響首先發生,海浸先發生,沿海地區(如環太湖地區、華北平原、江淮之間)先受到海浸的影響。接著在青藏高原東緣由於冰川迅速融化形成的大洪水在中國西部屯聚,引發西部地震,導致滑坡等各種地質災害發生,形成多處堰塞湖,堰塞湖破後,在黃河和渭水上遊地區會引發大洪水,繼而影響到黃河中下遊地區,中原被洪水淹沒,加之海浸不退,河道堵塞,形成了帝堯時期中原地區未見風雨而洪水長期不退的局面。

同樣的狀況也在長江一線發生。青藏高原東緣的冰融性洪水直下四川盆地,先會淹沒成都平原,成都平原上的古文明遭受滅頂之災。在洪水的作用下,原本狹窄的三峽水道被徹底衝開成寬闊的河道,川水直下兩湖地區,兩湖地區遭受洪災。兩湖地區的洪水又把兩湖和鄱陽湖之間的狹窄水道衝開成寬闊的河道,整個長江水道就這樣形成了。炎熱加洪水導致長江一線不適於人類居住,在距今4000年的時候,長江一線幾乎不見人煙,人口都北遷入中原或遷到中國境外。如在距今3900年的時候,秈稻在印度河和恆河流域出現,而科學的結論是秈稻是粳稻的變種,粳稻的原產地是中國長江中下遊地區。說明距今4000年之後,有大量的中國南方人口遷移到印度。

結合中國歷史看,距今4000年左右,即公元前2000年前後,是中國的夏朝時期。公元前2000年的統一,就是統一於夏朝,人口的集中分布區,就是洪水得到治理後的中原地區。這個時期,中原儘管乾燥,但氣候溫暖而涼爽,雨水在該來的季節也準時來到。我是沒有理由否定夏朝的存在的。

  

三、黑陶的統一就是神農玄帝的統一

   

1、「玄」與「玄帝」

         

何謂「玄」呢?用稻草搓草繩為「玄」。基於這個本意,玄字衍生出下面兩個意思:

(1)變化,而且是有規律的無窮變化。  (2)很遠,看不到結果。

所以玄色,不是黑色,而是很遠看不清究竟是什麼顏色,那個模糊的顏色最後衍生為黑色,所以謂之「玄」。

由此看來,「玄」是稻作文明的產物。

實際上,稻草燒後的灰燼就是玄色。稻草燒制的陶器也是玄色,即不明確的黑色。「帝」是最高統攝力,得到玄色的最高統攝力,就是「玄帝」,「玄帝」是在燒制黑陶時火候控制的火神。在黑陶時期,人們崇拜的火神是玄帝。玄後來轉化成黑。玄帝也就演變成了黑帝。

玄帝是誰呢?我認為是神農。

在考古中,屬於神農文化的隨州冷坡埡遺址、西花園遺址、棗陽雕龍碑遺址,出土了大的陶器。以夾砂黑陶和夾砂灰陶為主,泥質黑陶、灰陶、夾砂粗紅陶次之,泥質紅陶較少,泥質白陶最少。除少量的素麵陶外,紋飾有籃紋、附加堆紋、凹凸弦紋、方格紋、鏤孔刻劃紋、繩紋、葉脈紋和少量的彩陶等。器形有鼎、罐、厚胎喇叭形紅陶環、陶紡輪、碗、盆、圈足盤、器蓋、甕、尖底缸、長頸壺、四足方鼎等。隨州歷山鎮是傳說中的神農故裡。這裡的陶器可以證明玄色與神農的聯繫。神農之「玄」是在逐步刻意燒制黑陶的過程中形成的。

「玄」起源於用稻草搓繩,神化於黑陶燒制,代表的是稻作文明和黑陶文明,玄帝即是神農。

 

2、「炎」與「炎帝」

炎,從二火,火光上升,火苗升騰。《說文》解釋:炎,火光上也。

「炎」,實際就是遠古人類架木材燃燒起來的篝火。燃燒起篝火,可以照亮,取暖,驅獸。當然也可以在火上烤熟動物肉。遠古人烤的動物肉以羊肉為多。在火上烤羊肉,最後的顏色就是「紅色」。歸根結底,「炎」是「火上烤羊」的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是「牧羊人」的生活方式。最早的牧羊人,就是「姜人」,姜人就是女性統領的牧羊人,就是姓族時代的牧羊人,女性是首領。在男性是首領的時候,「姜人」就轉換成了「羌人」。羌人在烤羊方式上也發生了變化,「姜」是「烤全羊」,「羌」是「烤片開的羊」。這個分析有意思吧?

炎帝也就是控制烤羊的火候之帝了,炎帝是烤羊族群崇拜的火神。後來炎帝也演變成了姜人的最高統治者的稱號了。

姜人原處於中國西北,實際是燧人氏(華尼安)遺留中國西北的一支。其特色是火崇拜。一部分姜人向東遊牧到祁連山一帶,演變成了姜種族,姜種族的首領就是炎帝。姜種族一直向東遊牧,在華北平原與黃人相遇,被黃帝收服,組成炎黃聯盟。姜種族最終遷到了東部海邊,成為了東海姜姓大族。姜尚就是其後裔的代表。炎帝遷到了東海,而沒有遷到湖南。

 

3、「赤」和「赤帝」

 

赤:甲骨文,從火從大,人在火上,被烤得紅紅的時候的顏色。一說「大火」為赤。本義:火的顏色,即紅色。

「赤帝」是「赤火」的控制者,也是人們崇拜的火神。其代表器物是「紅陶」。但是對於「赤」,在語言上有分化。仰韶文化把燒制紅陶的火候的控制者稱為「赤帝」。而在江漢地區,對紅陶火候的控制者稱為「朱帝」,即北「赤」南「朱」。所以在同時期,赤帝是仰韶文化崇拜的火神。朱帝是江漢文明(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早期)崇拜的火神。

赤帝和朱帝代表的是紅陶時期。

 

4、總結

 

赤帝和朱帝是紅陶文化的代表,也是紅陶時期的最高火神,朱帝統治區域是江漢即南方,赤帝統治區域是仰韶文化區域(西部和中原地區)。玄帝是黑陶文化的代表,也是黑陶文化時期的最高火神。炎帝是牧羊人的最高火神。在古籍中,赤帝和炎帝經常混在一起,被當做了神農。其實,赤帝、炎帝都是神農以前的火神和族群的最高首領的名號,歷史要比神農早。神農時期崇拜的火神是玄帝,代表黑陶文化。在史前,炎帝、赤帝、朱帝、黑帝,都演變成了人王的稱號,最終炎帝、赤帝、朱帝都附會於神農、黑帝附會於顓頊。這種附會實際上與歷史的實質並不兼容。

 

「玄」是一種不十分明確的黑色,似黑非黑最終歸結於黑。「玄」出現於由紅陶到黑陶灰陶兩系陶共存時代,出自於對黑陶和灰陶兩系陶不好界定時期發明的概念。黑陶灰陶最終統一於黑陶,灰陶淘汰,「玄」也就最後演變成了「黑」。所以由「玄」又引發出「玄奧」等更深層的哲學意義,「玄奧」實際也就是不確定、難以琢磨、難以把握的狀態。

 

兩系陶(黑陶、灰陶)最早出現於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所以玄帝興起之地是廟底溝,時間是距今5900年(公元前3900年)前。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存續時間很短,但其文明影響力是決定性的(影響力長達1000年),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對江漢地區的大溪文化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江漢地區,在距今5300年(公元前3300年)開始,兩系陶(黑陶、灰陶)出現,明顯是受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影響,結合廟底溝類型在廟底溝的消失,可以判斷這種文化類型南移到了江漢地區。在《江漢文明系列之五》,我已經說明了廟底溝文化族群南移的路線,是從豫西陝州→豫南→鄂北入大洪山區隨州歷山→南下入江漢平原東北的應城大富水建立門板灣城邑→東遷入孝感澴川平原建立澴城(葉家廟古城邑)——距今4900年(公元前2900年)北上返回廟底溝,創造出廟底溝二期文化(黑陶文化)→距今4800年(公元2800年)南下石家河,江漢地區統一於黑陶文化。在距今4600年,黑陶文化再次在豫西、豫東、豫北和魯西南興起,最終黑陶文化統一了江漢、中原、山東、江淮和環太湖流域,並深入到甘陝晉南。

經歷了這個複雜過程的族群,就是神農族群。神農族群的主體氏族就是神農氏族。神農族群又是當時華夏族群的主體族群。

神農崛起後,在江漢地區取代了朱帝的統治,朱帝就退出了統治南方的歷史舞臺。中原地區只有河南的部分地區被神農統治,仰韶文化區域的大部分依然處於赤帝的統治下,所以神農並沒有取代赤帝。研究神話和傳說,我認為赤帝可能最後歸於炎帝,即赤帝勢力被炎帝勢力吞併而合為一體。所以朱帝統一於神農,赤帝統一於炎帝。而顓頊的黑帝稱號,與玄武和黑水相關。

所以我說,黑陶的統一,就是神農的統一。

 

四、天玄地黃的由來與五的統一

 

1、由四色到五色

 

我們知道,中國上古有五色崇拜。青、黃、赤、白、黑為五色。五色為中國上古正色。

《書.益稷》說: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孫星衍疏:「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玄出於黑,故六者有黃無玄為五也。」

五色崇拜的源頭是遠古的四色崇拜,四色崇拜可能是東黔西滇、南明北幽的區分。「黔」是「青色」,「滇」是「白色」,「明」是「明亮」,南方陽光明亮。「幽」是「灰暗」,北方陽光幽暗。

「滇黔」後來被「昭穆」取代,即「東昭西穆」,後來演變成「東青西白」。我為什麼稱雲貴高原為「滇黔高原」,就是遵從古意。中國古人起源自滇黔。

「幽明」後來被「北黑南赤」取代。

對於四色和方位的聯繫,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同樣是缺乏「中」為四,還沒有進化成五色。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在原始的神話體系中,統治南方的是朱帝,代表物是朱雀。

 

2、黃色的加入——天玄地黃

 

五色的形成,與黃帝的加入有關。

距今4800年的時候,出了一次意外,一顆彗星在晉南到華北平原中部一帶與地球相撞,白洋澱就是這次撞擊的遺蹟。彗星帶來了大雨瓢潑引發中原地區洪水,也帶來了北方氣溫的再次急劇下降。正是這次意外,促成了炎帝姜族和黃帝黃族南遷,也導致了神農氏再次退回江漢地區。

距今4800年到4600年的200年之間,北方是炎帝、赤帝、黃帝和青帝(兩昊)等大勢力在競爭,最後赤帝歸於炎帝,青帝(兩昊)歸於黃帝。距今4600年時,即在石家河文化的早期,神農的分支蚩尤回到中原,龍山文化此時再度興起就是蚩尤回中原的結果,赤帝(炎帝)與蚩尤發生矛盾,黃帝應赤帝(炎帝)的要求幫助赤帝(炎帝)。後來神農政權北移再入中原,加入中原涿鹿。黃帝投入神農門下,獲得了徵伐權。最終的結果是黃帝代神農氏為天下共主。「玄」是神農崇拜的顏色,「黃」是黃帝崇拜的顏色。在黃帝的時代,融合後形成的新華夏族群,就形成了天玄地黃的概念,以處理神農和黃帝的歷史關係。

華夏族群經過了多次重組,這是大家要重視的。

黃飲冰2016年8月7日星期日於孝感。本文原標題:華夏江漢形成說之六:南方陶器文明的發展和神農的統一。2018年8月30日星期四修改,把其中的《三、石家河陶器刻符可能是祭祀文——被祭祀的神靈的名字的符號,陶器上的文字是祭祀時區別諸神的需要》單獨發表。2021年2月14日星期日重新編輯。

相關焦點

  • 古代陶器的製作專題 (一)陶器的發明
    ▲白金寶文化乳釘紋單耳陶杯 大慶地區的這些陶器,製作工藝雖比較原始,但就其造型和裝飾藝術來看,卻代表了大慶地區青銅時代的陶器製作水平,反映了當時先民的生活狀態,那麼,這些陶器在最初是如何被製作出來的?要經過何種工藝才能呈現出今天或古樸淳厚或寫意生動的形態?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索其中的奧秘。
  • 良渚文化陶器概述
    陶器既是一種實用器皿,又是一種藝術品,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風貌及生產工藝。如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幾何印紋陶器,春秋戰國時的暗紋陶,漢代的彩繪陶器,唐三彩陶,宜興紫砂陶等。從陶瓷科學與燒造工藝上看,紅陶——彩陶——黑陶、灰陶這樣三個發展階段,反映了新石器時代陶器燒造技術是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它們各自代表了三個不同發展階段陶器燒造水平。
  • 中國陶器,大美不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極富韻味的事物往往有著極為簡單和樸素的外表,好比陶器,它由再平常不過的黏土製成,「泥沙入手經摶埴,光色便與尋常殊」,簡潔卻不單調,樸素而非笨拙。黑陶  黑陶主要出現於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有細泥、泥質、夾砂三類,其中以細泥薄胎黑陶最為著名,它的胎壁僅有0.5到1毫米厚,採用精細黏土製成,在燒制時讓炭黑滲入胎體,使得陶器通體烏黑髮亮
  • 【傳承的力量】小陶器社團學生跟著非遺傳承人學做黑陶
    ▲圖|手工拉坯文末點擊「閱讀原文」可全景展示「青島市博物館」便於了解更多陶藝歷史知識為了讓小陶器社團的學生們了解更多的陶藝傳統文化知識及三裡河黑陶製作技術
  • 西方藝術史:拉丁美洲古代美術 安第斯建築雕刻陶器繪畫「116」
    非洲、拉丁美洲古代美術南美洲美術以中部安第斯地區為中心,包括秘魯和玻利維亞高原。安第斯地區文化繁榮於被沙漠和高山阻隔的眾多谷地之中,交通的阻隔導致了藝術風格上的眾多分支,直到印加帝國時期才趨於交流和統一。查文美術:與中美洲奧爾梅克文化同時,在南美洲玻利維亞高原也出現了查文文化。它繁榮於公元前1200—公元前200年,是南美洲最古老的文化。
  • 令人震撼的秘魯博物館陶器寶庫
    這些陶器因製作者所處的地理環境和生活實踐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形態與裝飾風格,展現了世界各地早期人類不一樣的生活習性與審美情趣。而它們中的極少部分雖經數千年歲月的洗禮卻幸運地遺留至今,讓今天的我們能夠在博物館裡一睹它們的神韻。
  • 【夜讀】燧火饋贈的雪域黑陶
    在考古發現中可見,早在新石器時代玉樹州境內就有使用陶器的痕跡,如:在可可西裡和託託河(早歸玉樹地區)附近就發現有陶器;在通天河段的支流聶恰曲北岸的普卡貢瑪石棺墓群中,也有雙耳罐、無耳罐、瓶等陶器出土;在治多縣治曲鄉治加村的聶龍加霍列墓群中有也陶器出土,立新鄉的章齊達墓群中,也有殘碎陶片出土;而囊謙境內的那達寺內,至今保存高32釐米、寬12釐米的古代陶製三角形擦擦模具等,因此,可以看出玉樹地區使用或加工陶器的歷史遠不止唐代或元代
  • 古代陶器的製作專題 (二)陶器的製作工藝
    古代陶器的製作專題(二)陶器的製作工藝中國古代的制陶工藝十分複雜。宋應星在《天工開物·陶埏》中說:「一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概括起來,古陶的製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工藝過程:第一,原料的選擇和加工;第二,成型和修飾;第三,加熱焙燒。
  • 龍山黑陶為什麼是黑色?這裡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考古發現,在漫長的史前階段,東夷人靠他們聰穎智慧的心靈和勤勞靈巧的雙手,製造出了實用、精美的石器、骨器、玉器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燒造出了薄如紙、黑如漆、音如鏡的蛋殼陶;編織出了布紋細、密度高的紡織品;發明了冶銅術、原始曆法和最古老的文字———昌樂骨刻文字;在原始農業的基礎上,興起了家禽飼養業和釀酒業。早在龍山文化時期,東夷人就已經進入階級社會,並出現了國家,標誌著文明社會的開始。
  • 民間習俗——卡麥鄉陶器製作
    卡麥鄉陶器就是指西藏自治區江孜縣卡麥鄉制陶藝人利用本地資源運用傳統制陶方式生產的各種陶製品。卡麥鄉陶器以產自本地紅色黏土與白色黏土為原料,加水和成陶泥,先在陶質內模上拍制出器底,後在無軸慢輪上拍、捏、接等手法塑造成型,再經打磨、拋光、乾燥等步驟,將坯體用草皮或牛糞露天堆燒(約800°C到900°C)成陶。
  • 精美的漢代陶器是如何製作的
    根據工藝來分,漢代的陶器大體上可分為灰陶、低溫鉛釉陶和印紋硬陶三大類。灰陶是漢代最主要的陶系,以泥質灰陶器皿的使用最為廣泛。陶色一般呈青灰色,質地堅實,在攝氏1000度左右的溫度下燒制而成。漢代灰陶有實用器和明器兩大類。明器一般火候較低,陶質鬆軟,有的幾乎一碰即碎,實用器則與之相反。低溫鉛釉陶所施的鉛釉增加了陶器的硬度和不透水性,並且比一般陶器更美觀。
  • 世界博物館陶器器型概覽,其中此陶器造型的用途至今無人能解
    作者:M·辰#陶器篇-5#親愛的小夥伴們,感謝您一路支持、跟隨「走遍世界博物館」從文明古國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臘、墨西哥、伊朗以及歐洲系列的俄羅斯一直走到亞洲系列的中國、土耳其、新加坡(篇首圖:伊朗陶碗,公元前2800年—前2400年;伊朗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伊拉克白陶碗)上篇說到:陶器的顏色受自身陶坯成分以及窯爐燒制環境的影響而呈現不同的顏色,如紅陶、黑陶、灰陶以及白陶等(詳見伊朗篇-4:陶器為什麼會有不同的顏色?
  • 是一個統一的政權,還是部落?東夷文化的根在哪裡?
    由於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地域廣播民族眾多的國家,這也就決定了華夏文明的兼容性和多元性。古老的中國文化按照地域可以分為中原文化、秦隴文化、巴蜀文化、晉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閩臺文化等十大塊。在這十大塊中,發源於齊魯之地的東夷文化是中華文明形成初期影響最大的文化支系。
  • 世界陶器中,紋飾最精美的一類,中國收藏量可喜
    #陶器篇-6# 親愛的小夥伴們,感謝您一路支持、跟隨「走遍世界博物館」從文明古國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臘、 今天,咱們來扒一扒陶器的紋飾——陶器上那些精彩的花紋是怎麼做出來的? (本文圖片由作者拍攝,版權所有)
  • 河姆渡黑陶:永不凋謝的烈焰黑牡丹 - 東南商報•數字報刊平臺
    黑色,本是天然之色,萬物之色,任何絢爛的顏色與黑色一比,便會黯然失色。  黑陶的黑,更是忍受過搓揉與火炙,氤氳過遠古的玄妙,是生命在歷練後迸發凝結的黑牡丹。  而今,穿越7000年塵土,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寧波赫陶將重煥異彩———「中國陶瓷藝術終身成就獎」得主劉浩來甬尋根,並因地培養傳人。
  • 新書速遞 | 黑陶《泥與焰:南方筆記》
    人們從連綿於江浙皖交界處的南山中挖取五色陶土,運回煉泥,再在家庭作坊中,用這五色泥土製成壺、盆、罐、杯、甕、壇、水底和泥質假山,上釉或不上釉,在太陽底下將泥坯曬乾,進而堆放在一節節的有軌窯車上,運進民居近旁饑渴已久的火焰肚腹,經過柔軟火舌的死命舔舐,最終成就為金光鑑人的美妙陶器。
  • 黑陶走進校園 傳承中國非遺
    黑陶原料利用經過幾千年歲月淘洗的紅膠泥作原料,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人文內涵,構成黑陶文化的淵源。河北省文物局在雄縣踏查燕南長城時,發現了多處戰國遺蹟,並採集了大量陶片標本,進一步考證了雄州黑陶的悠久歷史。明清時期,雄縣昝崗鎮孤莊頭村就廣泛流傳黑陶工藝,擁有許多高水平的黑陶製作藝人。黑陶的工藝在代代相傳中不斷改進滿足著人們精神和物質生活的需要。
  • 中國歷史上,為什麼基本上是北方統一南方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半,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在有史 以前是北方的炎黃,打敗了南方的蚩尤。秦是第一個大一統的時代, 秦是西方的國家,其他六國在相對於東方的位置,是西方統一東方這是一個特例。不過我們接著看。接著是西漢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早期也是統一政權,後來出現了起義和割據政權,才打破了統一。之後東漢統一。
  • 古希臘彈幕:雅典人的陶器塗鴉和各種碎碎念(1)
    這是一件黑陶陶器上的字母表,也許是父母教小孩識字用的,也許就是單純以字母作為裝飾。註:菲迪亞斯是雅典著名的建築師,伯裡克利的好友,也許這個杯子見證了伯裡克利和菲迪亞斯的酒會和長談。希臘人非常喜歡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明物品的所有權。這是雅典人給水井加上的陶製護欄上的銘文,防止小孩或者貴重物品調入井中。
  • 世界最古老的陶器,足有2萬年歷史
    2012年,在江西省的仙人洞遺址,考古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器。對取樣進行放射性碳同位素斷代法測定,將最早出現陶器的時間確定為2萬年到1.9萬年前。 仙人洞出土的陶器碎片,距今約2萬年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材料,創造出來的一種全新的東西,是人類文明的一次重大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