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器,大美不言!

2021-02-19 壹號收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極富韻味的事物往往有著極為簡單和樸素的外表,好比陶器,它由再平常不過的黏土製成,「泥沙入手經摶埴,光色便與尋常殊」,簡潔卻不單調,樸素而非笨拙。中國陶器,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散發著樸素的美,是最古老的工藝美術品。


紅陶

  中國最早的陶器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多為泥質或夾砂紅陶,質地比較粗糙。當時燒制陶器是在露天下採用覆燒方式,故陶胎表現為磚紅色而稱之為紅陶。夾砂紅陶因其耐熱性能常被用作炊具。

灰陶

  新石器時代,繼紅陶之後出現的是灰陶,這種陶色之變表示了燒成技術的進步,窯爐燒成技術的改進也提高了陶器的質量,因而灰陶比紅陶更耐用。灰陶外表飾有繩紋,造型莊重、耐看。

黑陶

  黑陶主要出現於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有細泥、泥質、夾砂三類,其中以細泥薄胎黑陶最為著名,它的胎壁僅有0.5到1毫米厚,採用精細黏土製成,在燒制時讓炭黑滲入胎體,使得陶器通體烏黑髮亮。黑陶的裝飾極簡樸,它以器體造型的豐富多變和設計新穎巧妙取勝。

白陶

  白陶是指表裡和胎質都呈白色的陶器,質地潔白細膩,所燒器物素淨可愛。白陶的器物多為生活用品,有壺、卣、簋、鬹等,裝飾往往遍及器物全身,有獸面紋、饕餮紋、夔紋、雲雷紋等,構圖嚴謹而富於變化,錯落有致,和諧莊重。

彩陶

  以彩繪作為裝飾的陶器稱為彩陶。愛美之心使人們很早就在陶器上彩繪,中國發現最早的彩陶是在河姆渡文化遺址,此外仰韶文化的彩陶最為發達。彩陶紋飾有動物紋、幾何紋、編織紋、植物紋等,生動精彩,變化多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反映了早期先民的審美意識和原始藝術。

印紋陶

  印紋陶盛行於商、西周、春秋時期,是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乾前用印模將所需花紋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後進行燒制。印紋陶的器物大多為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有甕、壇、罐、盂、缽、杯、盤、豆、簋、尊等器皿,紋樣均為幾何形,主要有水波紋、米字紋、回紋、方格紋、編織紋、雲雷紋,紋飾線劃均勻,富有韻律感。

鉛釉陶

  在諸多陶器中,翠綠色或慄黃色的鉛釉陶十分引人注目。鉛釉陶的發明是漢代制陶工藝的重大創新。鉛釉陶不僅具有翠綠或豔黃等釉色,且釉層清澈透明,釉面光澤明亮,它也為唐三彩釉陶的輝煌開闢了道路。

紫砂陶

  唐代開始,飲茶之風盛行,與此相配伍的當然需要好的茶具。由紫砂泥燒制的紫砂茶具不僅具有較好的耐驟熱驟冷的應變能力,而且能保持茗茶色香味,引起文人墨士的刮目相看。紫砂茶具造型別致多姿,又因其裝飾融入了中國傳統的繪畫、書法、篆刻等藝術而具有獨特的韻味,久譽不衰。

  陶器的美是獨特的,它具有濃烈的泥土風味,表現原始的生命力度,直率、純真、純樸、粗獷、豪放、富有氣韻,讓人感到大自然的親近。這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意蘊似又帶著些許禪意,在今天看來也是具有活潑的生命力的。

責任編輯:憶苦思甜

壹號收藏官方合作電話:400-60-51580

客服☞ 微信號/QQ:250955904

《螺化玉是玉石嗎?》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相關焦點

  • 最美中國陶,大美而不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極富韻味的事物往往有著極為簡單和樸素的外表,好比陶器,它由再平常不過的黏土製成,「泥沙入手經摶埴,光色便與尋常殊」,簡潔卻不單調,樸素而非笨拙。中國陶器,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散發著樸素的美,是中國最古老的工藝美術品。
  • 古代陶器的製作專題 (二)陶器的製作工藝
    古代陶器的製作專題(二)陶器的製作工藝中國古代的制陶工藝十分複雜。宋應星在《天工開物·陶埏》中說:「一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概括起來,古陶的製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工藝過程:第一,原料的選擇和加工;第二,成型和修飾;第三,加熱焙燒。
  • 中國漆器,大美不言!
    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任憑時光如梭,它就在那裡,處變不驚,不動聲色,美得莊重!漆杯是漆器中出現較早的器形之一,在良渚文化遺址中就發現了嵌玉柄朱漆杯,這是中國已知最早的嵌玉漆杯。漆杯的形狀豐富多樣,包括豆形杯、單耳筒形杯、雙耳筒形杯、高足杯、動物形杯等。
  • 世界陶器中,紋飾最精美的一類,中國收藏量可喜
    墨西哥、伊朗以及歐洲系列的俄羅斯一直走到亞洲系列的中國、土耳其、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的裝飾主要分為兩大類:1. 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彩繪陶器出現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中。仰韶文化陶器胎體細膩,表面磨製光滑,部分陶器表面施有陶衣,並有用黑、白、紅等顏色彩繪的紋飾(上圖)。
  • 古代陶器的製作專題 (一)陶器的發明
    ▲白金寶文化乳釘紋單耳陶杯 大慶地區的這些陶器,製作工藝雖比較原始,但就其造型和裝飾藝術來看,卻代表了大慶地區青銅時代的陶器製作水平,反映了當時先民的生活狀態,那麼,這些陶器在最初是如何被製作出來的?要經過何種工藝才能呈現出今天或古樸淳厚或寫意生動的形態?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索其中的奧秘。
  • 寧河區板橋鎮擦亮「中國·甑鄉」品牌:小陶器上做出大文章
    &nbsp&nbsp&nbsp&nbsp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nbsp&nbsp&nbsp&nbsp天津北方網訊:走進寧河區板橋鎮盆罐莊村李克晗陶窯,匠人們正在用一雙雙妙手製作古代蒸飯陶器
  • 良渚文化陶器概述
    陶器既是一種實用器皿,又是一種藝術品,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風貌及生產工藝。如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幾何印紋陶器,春秋戰國時的暗紋陶,漢代的彩繪陶器,唐三彩陶,宜興紫砂陶等。從陶瓷科學與燒造工藝上看,紅陶——彩陶——黑陶、灰陶這樣三個發展階段,反映了新石器時代陶器燒造技術是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它們各自代表了三個不同發展階段陶器燒造水平。
  • 精美的漢代陶器是如何製作的
    根據工藝來分,漢代的陶器大體上可分為灰陶、低溫鉛釉陶和印紋硬陶三大類。灰陶是漢代最主要的陶系,以泥質灰陶器皿的使用最為廣泛。陶色一般呈青灰色,質地堅實,在攝氏1000度左右的溫度下燒制而成。漢代灰陶有實用器和明器兩大類。明器一般火候較低,陶質鬆軟,有的幾乎一碰即碎,實用器則與之相反。低溫鉛釉陶所施的鉛釉增加了陶器的硬度和不透水性,並且比一般陶器更美觀。
  • 天地開設(一)15:南方陶器文明和南北陶器在黑陶上的統一 (兼論天玄地黃的由來與五色的統一)
    上層遺存中有了較大的進步,陶器有夾砂紅陶、泥質紅陶、細砂或泥質的灰陶,器類有罐、豆、壺等。從殘片觀察,器型大多是手工捏制而成的圓底罐,器內壁凹凸不平,胎壁厚薄不勻,胎質粗劣,有些還摻和了蚌末、石英粒,陶色很不穩定,有的在同一塊陶片上呈現紅、灰、黑三色。內壁和外壁均飾粗繩紋。這些都顯示制陶技術尚處於原始階段。當時燒造陶器可能是採用平地堆燒的方法。在仙人洞也發現了中國古栽培稻。
  • 民間習俗——卡麥鄉陶器製作
    因此,陶器也是卡麥鄉歷史文化記憶的承載者。卡麥鄉的陶器生產始於公元10世紀,陶器製作已有1300餘年的歷史,憑藉其品種多、質量好、應用廣,產品美觀、大方、實用的優勢,名揚日喀則地區內外。在卡麥鄉主要有三個制陶村,分別是嘎益村、朗卡村、那吾村。卡麥鄉的農業生產、飲食習俗、宗教信仰對當地陶器的種類、造型、功能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嘗墨拓石灣滿釉陶器全形
    在攝影術流行之前,全形拓屬中國本土運用最廣的器物寫真術,民國時期,周希丁等人又以西方繪畫的透視、素描等技法輔佐手拓,使所拓器物圖像更具立體感。圖為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毛公鼎全形拓本,江西臨川周希丁手拓,羅振玉大篆題端。 石灣窯陶塑藝術的鼎盛階段與清民時期全形拓的發展重合,相較比比皆是的紫砂器全形拓片,關於石灣陶器的全形拓片則聞所未聞,蓋因傳統石灣窯陶器多強調釉彩,而其釉層往往較厚,器物的紋飾、肌理即便可以眼觀也難拓取,故拓石灣陶器全形的先天條件,與以鐫刻技法表現銘文、紋飾見長的素胎紫砂器不可同日而語。
  • 大道西域,大美新疆——大戈壁:荒兮其未央,大美而不言
    不到新疆,你就不能充分品讀中國之遼闊,中國之深厚,中國之大美,中國之神奇。 今天我們可以深入大戈壁走走看看,就象讀一本黃卷。茫茫然,浩浩然,四野無聲,四望無際。荒原上除了零零星星的紅柳、梭梭柴、蒺藜等外,幾乎寸草不生。想當年,大風起兮,遍野沙石橫飛,遮天蔽日,伸手不見五指;若驅車千裡行,枯燥同路,似沒有盡頭。 故人何在?
  • 世界go奇妙 | 外教帶你一起做陶器
    你知道陶器是什麼嗎?
  • 令人震撼的秘魯博物館陶器寶庫
    、墨西哥、伊朗、中國以及歐洲系列的俄羅斯一直走到亞洲系列的土耳其等。這些陶器因製作者所處的地理環境和生活實踐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形態與裝飾風格,展現了世界各地早期人類不一樣的生活習性與審美情趣。而它們中的極少部分雖經數千年歲月的洗禮卻幸運地遺留至今,讓今天的我們能夠在博物館裡一睹它們的神韻。
  • 鍥入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石灣陶器(之三)——隨照相館散播南北的石灣陶
    熙春堂寢室照片裡的石灣陶在亂局中恐怕兇多吉少,所幸,自攝影術進入中國始,往後百年間,類似的石灣窯園林陶器無數次進入過攝影鏡頭,並且隨著照相館在中國的普及,又作為攝影道具散播大江南北,它們的形象通過家庭影集,鍥入過幾代人的記憶——儘管照片的觀眾,甚至與之同框的被攝者都不一定知其來龍去脈。
  • 西方藝術史:拉丁美洲古代美術 安第斯建築雕刻陶器繪畫「116」
    《拉蒙蒂石碑》查文考古遺址查文陶器的製作達到了很高的技術水平,其中最常見的型制是有馬蹬形嘴的陶器,即在器物上有兩個圓管形頸呈半圓形延伸,在器物頂部合而為一。陶器通常用低浮雕裝飾,裝飾紋大多是用直線和渦紋抽象表現的貓科動物。這種陶器不加彩色,打磨光滑,加上雙勾線的淺浮雕裝飾,顯得粗獷厚重,具有金屬的效果。蹬形嘴陶器以後成為了南美洲陶器的常見樣式。
  • 世界博物館陶器器型概覽,其中此陶器造型的用途至今無人能解
    今天,咱們來說說陶器的器型。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都收藏有其國家(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陶器遺存,這些陶器的樣子五花八門、別樣新奇,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活習俗、社會環境以及人文風貌等。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世界陶器器型知多少?
  • 榮昌安陶博物館 賞千年陶器 品泥土國粹
    安陶,系中國四大名陶之一,亦是巴渝十二品中頗具收藏價值的工藝。本期,我們一起探訪榮昌安陶博物館,感受泥土中的國粹。 安陶博物館位於重慶市榮昌區安富街道陶都大道,是集中展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榮昌陶)安陶」的重要平臺,集收藏、展示、交流、體驗、互動、科普以及研發、製作、銷售等於一體。
  • 世界最古老的陶器,足有2萬年歷史
    說中國人發明了陶瓷,一點都不為過。2012年,在江西省的仙人洞遺址,考古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器。對取樣進行放射性碳同位素斷代法測定,將最早出現陶器的時間確定為2萬年到1.9萬年前。
  • 大美河北·風物|幹言,《詩經》中的村莊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也就是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600年,五百多年間的詩歌305篇。《詩經》中《國風·邶風·泉水》一詩,描寫的是遠嫁他國的衛國公主懷念親人、思慕祖國的詩篇。詩中「出宿於幹,飲餞於言」,歌詠的是公主回憶省親返途中,在幹言驛站盡情歡飲宴餞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