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昌安陶博物館 賞千年陶器 品泥土國粹

2020-12-15 騰訊網

榮昌,國家命名的三大陶都之一。安陶,系中國四大名陶之一,亦是巴渝十二品中頗具收藏價值的工藝。本期,我們一起探訪榮昌安陶博物館,感受泥土中的國粹。

安陶博物館位於重慶市榮昌區安富街道陶都大道,是集中展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榮昌陶)安陶」的重要平臺,集收藏、展示、交流、體驗、互動、科普以及研發、製作、銷售等於一體。

榮昌安陶博物館以「傳承·發展·創新」為展示主題,館內設有安陶歷史文物、生產場景模擬、陶器發展簡史、陶藝精品展示、休閒文化長廊、陶藝製作體驗、大師工作室、研發中心、陶器加工及燒制等主題展廳。館內收藏有近10000件自漢代以來的「安陶」文物和精品,其中常年展出1000多件,真實、全面地反映了「安陶」的技藝傳承和發展成果。

外素內釉筆洗「五彩水潭」

文房實用藝術品之一

榮昌陶的文房四寶算得上「實用藝術品」,而筆洗是屬於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外的一種文房用具,是用來盛水洗筆的器皿。

「五彩水潭」外素內釉筆洗盆外素燒,裡面上釉,並在綠釉上點加黑釉,形成宛如五彩水潭的奇妙效果。想要達到這種效果很難,是在燒制過程中由於特殊氣溫火候燃料產生的一種窯變,人為是無法控制的,是偶然得到的唯一的作品。

歷史上,榮昌陶屬於純手工作品,一般要經過選泥、攪泥、過漿、揉泥、醒泥、制坯、晾曬、修坯、刻花、上釉、打磨、裝窯、燒制、出窯、甄別等三十多道工序精心製作而成,質地天然,巧奪天工,凝聚著藝人們超人的智慧和無數的心血。

黑紗紅泡菜罈

儲藏食物不串味

榮昌陶的發展,主要得益於當地豐富的陶土資源。據國土部門勘查結果顯示,安富街道境內沿著鴉嶼山脈一線,有一條長約25公裡、寬2.5~4.5公裡的優質陶土礦帶,該泥色為紅色、白色。泥料質地細膩,可塑性強,吸水率、燒失率低,是最佳的陶瓷製作原料,因此被譽為「泥精」。

用泥精做的細陶類素燒日用陶製品如泡菜罈、花瓶、罐、茶壺、文房用品等,俗稱「泥精貨」,其獨具的透氣不透水天然雙重氣孔結構,因此非常有利於食物長久儲存。儲藏的食品不串味、不變味、不滲色,可以長期保質、保味、保鮮,極具實用性。據統計,自建國以來榮昌陶已先後獲得過各級各類獎項200多次,全手工製作的泡菜罈曾連續9年獲得國家輕工部優質獎章。2013年參加廣西欽州國際陶藝大賽,微型泡菜罈獲手工造型(手拉坯)項目唯一金獎。

除了泥料,釉色的豐富、獨到也是榮昌陶的特點之一。從清光緒年間開始,榮昌陶廣泛採用色釉和刻花裝飾,這些上釉煅燒的陶製品俗稱「釉子貨」。到鼎盛時期,榮昌陶的釉色品種達100多種,其中硃砂釉、黑釉、西綠釉都為榮昌陶獨有。

素燒梳毛牛

小巧生動纖毫畢現

榮昌陶盛行雕刻和色釉裝飾,其中雕刻講究精準、細膩的雕刻技法,具體有刻花、點花、貼花、刁填、縷空等數十種,這些技法均已有數百年歷史。安陶博物館館藏的這隻「梳毛牛」燒制於民國前期,雖然只有巴掌大小,但其梳毛工藝精湛,造型生動,用「纖毫畢現」一詞來形容也毫不誇張。

鎮館之寶請回答

Q:「安陶四美」是指的哪「四美」?

A:「安陶四美」一是造型之美,「柳、卵、直、脹」。精美的泡菜罈、茶壺、瓶、缽、罐等佳作,無不體現著這四個字的特點。二是燒制之美。安陶製作時講究技法,坯體薄,是以有「薄如紙」之說。三是雕刻之美。安陶盛行雕刻和色釉裝飾,其中雕刻講究精準、細膩的雕刻技法。四是釉色之美。硃砂釉、西綠釉、黑釉、黃釉最具安陶特色,金砂釉、鈞釉等全國罕見,更兼燒制時溫度起伏,產生「窯變」,釉色又有了意想不到的萬千變化。

Q:什麼是窯變?

A:窯變,主要是指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由於窯內溫度發生變化導致其表面釉色的色彩、紋路、圖畫發生的不確定性自然變化。因此,一窯中沒有釉色完全相同的產品,「窯變無雙」即指此。很多美輪美奐的榮昌陶精品,都是釉料在窯溫作用下產生的,如外素內釉筆洗。

本文選自《新家長報》451-452期

聲明:根據著作權法相關規定,轉載或引用新家長報原創稿件請標明完整來源:新家長報。本公眾號轉載之文圖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新家長報聯繫。

相關焦點

  • 景致記錄:重慶市榮昌安陶,名列中國四大陶都之一
    重慶榮昌安陶,已有800多年的產陶歷史,與江蘇宜興、雲南建水、廣西欽州坭興並稱中國四大陶都。重慶榮昌安陶,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上世紀70年代,曾經作「國禮」贈送給世界各國政要。至於制坯階段,重慶榮昌陶博物館裡,生動形象地運用一組組工匠雕像,表現出了這些工序:揉泥,一名男工匠跪在一堆陶土前,用力地揉搓著。拉坯,一名男工匠坐在凳子上,雙手合攏,小心翼翼地撥弄著手裡的還未成形的陶器。
  • 榮昌安陶:從泡菜罈子到「收藏寶貝」
    【解說】「紅如棗、薄如紙、亮如鏡、聲如磬」這是對榮昌安陶的描述,重慶的榮昌安陶又稱「榮昌陶」,與雲南建水陶,宜興紫砂陶,廣西欽州陶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陶。榮昌陶興起於漢代,興盛於唐宋,明清時期聞名於世,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其傳統製作方法有20多道工序,有曬泥、碾泥、過漿、制坯、打磨、裝窯、燒窯、觀窯、閉窯等。
  • 從沉寂到崛起:傳承千年的榮昌陶「歷久彌新」
    根據榮昌安富古鎮的考古發掘,榮昌地區在漢代就已經開始制陶,並初具規模,目前出土文物以俑、燈、鴿、豬、雞、罐等居多。其中,榮昌陶博物館現收藏著一盞漢代陶燈和一套漢代陶俑,距今已有2000餘年歷史。「榮昌陶一爐窯火千年不熄,除了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傳承,更得益於榮昌陶器的複雜工藝和優秀品質。」梁先才稱,在漫長的演進中,榮昌陶器形成了一套十分複雜的製作工藝,包括選泥、曬泥、碾泥、過漿、揉泥、制坯、晾坯、打磨、刻花、上釉、燒窯、出窯等24道工藝流程。
  • 探秘中國四大名陶——榮昌安陶的非遺技藝
    周毅 攝圖為工坊裡堆滿了成品榮昌安陶製品。 周毅 攝圖為手藝人正在為燒製成型的安陶茶杯進行打磨。 周毅 攝圖為工坊裡的手藝人正在為陶藝作品進行拋光。 周毅 攝圖為工坊裡的手藝人正在精心製作安陶坯子。 周毅 攝圖為展區的安陶製品吸引市民駐足參觀。
  • 世界博物館陶器器型概覽,其中此陶器造型的用途至今無人能解
    (篇首圖:伊朗陶碗,公元前2800年—前2400年;伊朗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伊拉克白陶碗)上篇說到:陶器的顏色受自身陶坯成分以及窯爐燒制環境的影響而呈現不同的顏色,如紅陶、黑陶、灰陶以及白陶等(詳見伊朗篇-4:陶器為什麼會有不同的顏色?
  • 世界陶器中,紋飾最精美的一類,中國收藏量可喜
    :原始先人因為受到「被火燒過的泥土變得堅硬且有型」的啟發而發明了陶器;進而又在實踐中摸索出燒制陶器以粘土為最佳;發明了橫穴窯與豎穴窯,通過控制窯爐的「氣氛」從而使陶器呈現出不同顏色;通過「泥條盤築法」、「輪製成型法」等方法製作出了不同器型的陶器。
  • 古代陶器的製作專題 (二)陶器的製作工藝
    古代陶器的製作專題(二)陶器的製作工藝中國古代的制陶工藝十分複雜。宋應星在《天工開物·陶埏》中說:「一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概括起來,古陶的製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工藝過程:第一,原料的選擇和加工;第二,成型和修飾;第三,加熱焙燒。
  • 我一直是個懷揣泥土的人
    邢英做陶,沒日沒夜。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幾次在火爐邊修坯 ,棉褲被燒洞了都不知道。這就是信仰,九死其猶未悔的追求。 他做的陶,每一件都不同,每一件又很邢英。他的徒弟有一次燒製成功,便把做成的兩個陶器混入師父的一百件作品中,請師娘來看。師娘一眼便指出,這兩個不是邢英的,氣韻不對。
  • 徒駭河惠民縣段清出兩千年前漢墓,出土14件陶器隨葬品
    ◤濱州市博物館研究員、山東省考古學會理事張卡查看出土的陶罐。近日,山東省濱州市徒駭河惠民縣段在清淤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在河床下發現一處漢代時期的墓葬群。目前,文物管理人員已對古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和清理,並出土14件陶器隨葬品,種類有罐、鼎、博山爐等,以壺、罐居多,距今有2000多年,其中漢代時期陶鼎和博山爐是第一次發現,填補了惠民縣博物館的空白。3月28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來到杜橋村徒駭河的東岸邊,遠遠的就可以看到在對面的河床有工作人員正在對墓葬進行發掘作業。
  • 千年窯火傳奇,承載鄉愁記憶
    今天,與《美好晉江》一起來好好感受一下這傳承了千年的制陶文化吧!宋元時期,泉州港發展成為世界貿易大港,港口每每停泊有「大舶百艘,小船不可勝數」。當時出口貨物中,以陶瓷、絲綢為主。磁灶社區陶品的原材料黏土(俗稱「海土」),是早期地下沉積的矽酸泥土,黏性高,適用於手工製作,能製作出很薄的陶坯。磁灶陶器厚度比一般陶器薄出許多,傳熱也快。主要陶品有急燒壺(即藥壺)、燉鍋、缸甕、皇金,曾經在閩南地區和世界各地都很暢銷。急燒壺用於煎藥,可較久地保存藥效。燉鍋用於燉燒稀飯、煲湯等,可保持飯、湯原味。
  • 與宜興紫砂陶齊名,同為中國四大名陶,重慶榮昌陶成收藏界新寵
    榮昌有四寶:陶器,夏布,摺扇,豬。今天我們就這四寶中的陶器說事,來品味榮昌陶的無限風光!榮昌陶,是與江蘇宜興紫砂陶、雲南建水五彩陶、廣西欽州坭興桂陶、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陶。可見其江湖地位之崇高。說到榮昌陶,就不得不聯繫到安富鎮。說到安富鎮,歷史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的清康熙時期,但說到榮昌陶,則更可追憶到漢代年間。
  • 《紅陶盂及支座》(中國)-雕塑作品欣賞(六)
    今天給大家介紹磁山文化《紅陶盂及支座》,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通高20釐米,盂:高9.5釐米,支座:高10.5釐米。 磁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陶盂及陶支架,距今約8000年。
  • 令人震撼的秘魯博物館陶器寶庫
    現在,2020年重頭戲「世界陶瓷之——陶器篇」正在進行中……速度圍觀啦!(圖:伊朗彩陶碗,伊朗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人形陶器,秘魯拉爾科博物館藏)前面說了,儘管世界各地早期先民們的生活環境有所不同,但都不約而同地發明(製作)了陶器。
  • 中國陶器,大美不言!
    紅陶  中國最早的陶器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多為泥質或夾砂紅陶,質地比較粗糙。灰陶  新石器時代,繼紅陶之後出現的是灰陶,這種陶色之變表示了燒成技術的進步,窯爐燒成技術的改進也提高了陶器的質量,因而灰陶比紅陶更耐用。灰陶外表飾有繩紋,造型莊重、耐看。
  • 古代陶器的製作專題 (一)陶器的發明
    ▲白金寶文化乳釘紋單耳陶杯 大慶地區的這些陶器,製作工藝雖比較原始,但就其造型和裝飾藝術來看,卻代表了大慶地區青銅時代的陶器製作水平,反映了當時先民的生活狀態,那麼,這些陶器在最初是如何被製作出來的?要經過何種工藝才能呈現出今天或古樸淳厚或寫意生動的形態?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索其中的奧秘。
  • 肖春魁陶藝觀:建水陶不應只有刻填技術,還有更廣闊的空間和風格
    建水位於雲南的南部,隸屬於紅河州,古代叫「臨安」,歷史悠久,文化厚重,而陶藝也誕生較早,超過千年歷史,但是建水陶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建水紫陶」卻是在清代,距今200多年歷史。1953年國家輕工部曾評出「中國四大名陶」:江蘇宜興紫砂陶、雲南建水紫陶、廣西欽州坭興桂陶、重慶榮昌安富陶。
  • 精美的漢代陶器是如何製作的
    四條垂脊上也有堆塑的小長方體塊作裝飾,下端為三個筒瓦疊壓的「品」字形。房正脊兩端微翹,為五個筒瓦疊壓的脊飾。正脊中部有凸飾,呈兩個長方體條形塊的堆塑狀,正脊。屋內靠後牆置二層架,地面滿放成套成排的各種造型的陶壺、盆、盤、杯、罐、扁壺、耳杯、火爐、漏鬥、臼等12種40餘件。從陶房內放置的器物推測,可能為一座手工業制陶作坊模型,為研究漢代制陶業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
  • 貴州七旬老人專研黑砂陶三十餘載 延續「土與火」的藝術
    胡正德製作黑砂陶鍋。 周燕玲 攝「30多年的時間裡,我燒了上萬次,燒制失敗後砸爛的碎片已堆成山。」胡正德說道,終於在堆成山的碎片中找到了我要的黑砂陶。黑砂陶在中國已有上千年歷史,主要運用泥巴和煤渣混合,磨粉拌合真空成黑砂燒制而成。在胡正德看來,黑砂陶更具文化味和歷史厚重感,但貴州黑砂陶技藝卻幾近失傳。胡正德在黑砂陶茶具上面雕刻圖案。
  • 幾千年前的埃及釉陶是什麼水平
    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就生產出鹼釉釉陶,公元前2000年埃及新王朝時期燒造出青釉下用錳的紫色描繪花紋陶器。公元2世紀,地中海沿岸在陶器上以鉛為助熔劑的鉛釉陶器流行,以銅綠、鉛褐、錳紫色釉陶器為羅馬人所喜愛。與海外不少學者認為中國的漢代鉛釉由西亞傳來不同,國內學者以往多傾向釉陶工藝是我國在漢代自身產生的。
  • 最美中國陶,大美而不言
    紅陶中國最早的陶器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多為泥質或夾砂紅陶,質地比較粗糙。當時燒制陶器是在露天下採用覆燒方式,故陶胎表現為磚紅色而稱之為紅陶。夾砂紅陶因其耐熱性能常被用作炊具。灰陶新石器時代,繼紅陶之後出現的是灰陶,這種陶色之變表示了燒成技術的進步,窯爐燒成技術的改進也提高了陶器的質量,因而灰陶比紅陶更耐用。灰陶外表飾有繩紋,造型莊重、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