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君駕鶴西去,問君何日再來?
一一一祭老同學張君業
作者:張安民
驚悉張君業同學,於2019年7月26日凌晨去世!他走完了人生的64個春秋。
此時此刻,我的心情特別低落。
我們從小學到高中,都是最要好的同學,讓我不敢相信的是,他真的這樣走了,走得很安詳。同學們再也見不到他的音容笑貌了。
我們失去了一位好學友;豐縣紅色旅遊失去了一位忠誠的戰士;豐縣紅色講壇,失去了一位熱心的老師,也是豐縣的一大損失!
我和張君業即是同學又是近鄰,是一位至親至愛的好兄弟,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展示著一位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從他身上能學到很多知識。
張君業同學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是以文交友的一生;在他退休後的4年時間裡,為全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育做出了突出貢獻。
張君業是散文作家,他當過教師,後來調到了黨政機關工作,他創作的熱情依然高漲,茶餘飯後,筆耕不輟。2018年度,被江蘇省作家協會新增為新會員。
張君業退休之後,致力於紅色文化研究,對「紅軍走過的路」、「井岡山精神」、「延安革命根據地」等紅色元素進行深入研究,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見解,並授之於人,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特別是他做過手術之後,積極樂觀開朗的性格,更讓同學們大為讚嘆,同時,他也在和時間賽跑。
在住院治療期間,豐縣的同學、同士、友人、志願者到醫院慰問,他總是把樂觀情緒和積極向上的態度表現出來,人們總是看到他陽光的一面。很少有人知道他和病魔作鬥爭的痛苦表情。
豐縣首羨鎮張後屯村,是豐縣老縣委辦公地,目前,已經成為湖西老區的小延安,這裡正是張君業同學的故鄉。
他紮根於紅色基地建設之中,為把家鄉紅色文化事業,做大、做實、做強,多次到延安、西北坡等紅色聖地取經,並把取來的真經,結合當地實際,提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發展理念。
張君業退休不褪色,每天都在為紅色文化備課,親自寫紅色宣傳材料,製作高質量的電腦授課新模式,做到圖文並茂,每次授課均得到學員的一致好評。
他把自己有限的生命,無私奉獻給革命老區人民。2018年,在張君業的努力下,豐縣老縣委遺址掛上了「徐州紅色教育基地」的銅牌。
把他珍藏的軍號、馬燈等一批文物無私的捐獻給了教育基地。
他親自到張後屯村召開黨員幹部大會,進一步挖掘家鄉紅色資源,釆訪過田聖詞很多抗日老戰士,從這些老戰士口中,搶救性的整理了「紅嫂奶媽」、「小紅車」、「湖西秘密通道」、「李貞乾在首羨」、「縣委書記葛布海在張後屯」等多篇有價值的紅色文章。
他親自為張後屯村纂寫「村規民約」。並在村中心位置壘起宣傳牆,把「村規民約」內容,寫到牆壁上,讓村民自覺遵守,受到廣大群眾的熱情讚揚。
幾十年來,張君業同學無論調到哪個工作崗位,對寫作充滿了興趣愛好,堅持業餘寫作,創作了大量的散文、小品、小說、故事等載體的文章。先後在《文匯報》、《中國青年報》、《名作欣賞》、《寫作》、《揚子晚報》、《徐淮名人網站》等報刊雜誌網站發表文章240餘篇。《徐州日報》發表的詩歌《詩的果園》,在詩刊主辦的全國新田園詩歌大賽中獲得三等獎。
張君業還是江蘇省作家協會書畫聯誼會徐州分會會員;徐州書法協會會員;豐縣集郵協會副會長;徐州市紅色記憶教育培訓中心主任。
張君業老同學的病逝,讓我們同學心中無比悲痛!人的一生是短暫的,遇到無情的病魔,生命會縮短。但人活的價值卻有所不同,人生價值觀有所不同。張君業的人生價值觀是可貴的,他給社會留下了一筆精神財富!人們不會忘掉他在紅色文化這塊沃土裡深耕多年,收穫頗豐!
老同學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沒有忘記豐縣的紅色教育。
張君業同學雖然駕鶴西去,但他的精神卻依然存在!
老同學張君業,請您一路走好!
您將永遠活在同學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