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是我寫的,不是寫不出來,而是我怕我寫不完,寫不全,對於將軍我不敢亂寫,更不敢調侃,歷史總是不能改變的,事實勝於雄辯,望大家能理解歷史對於將軍的虧欠,將軍也是我崇拜的偶像,希望更多地人能了解他。
文章來自360百科
人物簡介孫立人因一個日本女人怒鞭孫立人(1900~1990),國軍名將。字撫民,號仲能,安徽舒城(今肥西)人,生於安徽廬江。陸軍上將軍銜,畢業於美國維吉尼亞軍事學院。第一次緬戰時任38師師長,仁安羌之戰以一團兵力擊敗日軍4000餘人,以少勝多為其贏得國際聲譽。胡康河谷戰役擊斃日軍3200餘人。孟拱河谷戰役擊斃日軍6800餘人。第二次緬戰時任新一軍軍長,殲滅日軍3萬3千餘人,是國民黨軍級單位將領中殲滅日軍最多的將領。國共內戰時曾於四平、公主嶺等地擊敗林彪。有「中國軍神」、「叢林之狐」、「東方隆美爾」之譽。
摺疊生平經歷摺疊孩童時期孫立人於1900年出生在中國安徽省廬江縣,父親孫熙澤是清朝末年的舉人,被派任為山東知府,舉家前往青島居住。滿清末年國土被列強割據,當時青島為德國佔領區。孫立人9歲時,某天在海邊玩耍,發現了一顆極為漂亮的石頭,於是高興地將這顆石頭拿在手裡面玩耍。這時,來了幾個德國小孩,他們看見了孫立人手上的石頭,於是聯手欺負孫立人,搶走了石頭,並且打了孫立人兩記耳光,還辱罵了中國人。日後這次事件對於孫立人的影響極大,他認為「自己的國家一定要強盛,才能夠讓人民都活著有尊嚴」,也成為他日後投身軍旅的重要觸媒。
孫立人於1914年以安徽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庚子賠款留美預科,接受八年的留美預備訓練。當時的清華學校十分注重學生的體育鍛鍊,孫立人在校風薰陶下,熱衷於籃球、足球、排球、網球、手球、棒球等各項球類運動,在眾多項目中孫立人最擅長的是籃球。1920年他任清華籃球隊隊長,率隊擊敗當時稱霸京津籃壇的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獲得華北大學聯賽冠軍。1921年入選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第五屆遠東運動會,身高1米85的孫立人當時擔任球隊的主力後衛。當時籃球項目有菲律賓、中國、日本三國參加,東道主中國隊經過激戰,先以32-29擊敗日本,再以30-27擊敗菲律賓,獲得本屆運動會籃球冠軍,這是中國在國際大賽中第一次獲得的籃球冠軍。孫立人進清華後的第二個學期,因玩蹺蹺板受傷而住院治療,又因輸尿管障礙,休學一年,終於治癒,故在清華九年,於1923年畢業。
同年赴美留學。因其在清華學校已習基礎工程多門,故直入普渡大學三年級加修土木工程學,1925年取得學士學位畢業。期間曾為美國橋梁公司(American Bridge Company)受聘當設計繪圖師。1926年孫立人進入維吉尼亞軍校,接受嚴格之軍事教育,因其已有學士學位,故直入三年級習文史,1927年以文學士畢業,遊歷歐洲,參觀英、法、德等國軍事。
1928年孫立人回國,在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今國立政治大學),任中尉軍訓隊長。1930年入陸海空軍總司令部侍衛總隊任上校副總隊長。1932年調財政部稅警總團任第二支隊上校司令兼第四團團長。
稅警總團由財政部部長宋子文一手創建,武器從德國購買,排以上軍官大部分由留美學生擔任。在孫立人的訓練下,其所屬部隊官兵教育水平、以及學科、術科和緝私方式的水平都遠高於一般部隊。事實上,稅警總團、第36、第87、第88師、和中央教導總隊即是第一批接受德械裝備與訓練的部隊。
由於當年孫立人任團長的第四團曾在華東射擊比賽中獲得第一名,而前十名裡面第四團共佔了七名,孫式訓練遂逐漸嶄露頭角;也因孫熱愛籃球,是政府撤退臺灣後,中華民國國軍早期籃球運動鼓勵提倡者。
1937年10月,孫立人率稅警總團第四團參加淞滬會戰,與日軍血戰兩周,在周家橋破壞日軍機械化橡皮橋,七次擊退強渡蘇州河的日軍,使該地成為淞滬會戰中日軍傷亡最重之處。但此役孫立人為奪回友軍失去陣地,遭迫擊炮彈攻擊身受十三處創傷,由其部屬李鴻營長、指揮號長甦醒與機槍連長胡讓梨背負救出,昏厥三天後藉由宋子文之協助立即送往香港接受完整治療。
傷愈後,孫立人返回武漢加入財政部重組之緝私總隊擔任少將總團長,率部遷移到貴州都勻練兵。重組之緝私總隊為松滬會戰後傷愈之稅警總團殘兵(未受傷的被團長黃杰帶走改組為40師)加上新募為主,規模3團,經過兩年嚴格的訓練,孫立人將緝私總隊由原本之三團殘兵新兵逐步擴張至六團規模。
在國民政府急需有力部隊之要求下,1941年12月財政部被迫交出部分緝私總隊半數兵力給國民革命軍重組為新編第三十八師,作為交換條件由原本財政部體系的孫立人晉任少將師長,隸屬於第六十六軍,這支部隊成為中華民國當時的主力部隊之一。
1942年2月,中國組成遠徵軍,下轄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4月,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抵達緬甸,參加曼德勒會戰。英軍指揮官哈羅德·亞厲山大上將為掩護撤退,要求中國軍隊離開自己的防線去掩護英軍的側翼,第5軍指揮官杜聿明認為英軍當面敵情並不嚴重,不願為了掩護英軍而亂了自己的陣腳。1942年4月9日,日軍33師團兵分三路,開始仁安羌作戰,此處本不是中國遠徵軍的作戰範圍。在這次交戰中,英緬第1師、英印第17師和裝甲第7旅進行了一定的抵抗,英印第17師甚至在12日凌晨發動了一次成功的逆襲,包圍並擊潰了日軍原田部隊兩個大隊。但是由於整個英軍的消極戰略,英軍在日軍的穿插和側擊下潰不成軍,只得仰仗遠勝於日軍的機動能力,「悠然北撤」。4月17日,日軍作間部隊(主力為步兵214聯隊,山炮兵第3大隊)兵分兩路,突襲至仁安羌,切斷了南北公路和賓河北渡口,堵死了向北撤退中的英緬第1師和第7裝甲旅1營的退路,並利用仁安羌附近之有利地形構築工事。英軍空有火力和人員優勢,卻不敢北奪賓河大橋,反而退入仁安羌固守,向中國軍隊求援。遠徵軍司令羅卓英架不住史迪威的威脅,讓防護後路的新38師星夜馳援。此前的4月16日,新38師113團在副師長齊學啟率領下到達賓河北岸仁安羌北部,準備增援。17日臨晨,112團也續派開拔。113團劉放吾團長16日下午四時率部趕到喬克柏當。英緬甸軍司令史萊姆將軍17日會晤孫立人,商定113團乘汽車至平牆河地區會同安提司準將的戰車,攻擊並消滅平牆河北岸約兩英哩公路兩側之敵。17日黃昏時分,劉團長指揮113團將日軍外圍部隊(高延大隊)擊潰抵近平牆河北岸,高延大隊不支,留下第9中隊防守平牆河北岸渡口,奉作間命令將主力撤入平牆河南岸入列歸日軍第3山炮大隊長中井正指揮固守仁安羌鎮區。18日拂曉,113團在英軍輕戰車和火炮配合下,強攻賓河北岸日軍,佔領渡口及橋頭,但被南岸日軍所阻。於此同時,撤退下來的英印第13旅在市區東北角嘗試突圍,但因為地形限制無法展開兵力,加之連日行軍人馬極度睏乏,部隊缺水彈藥也快消耗殆盡,在日軍強力阻擊下不得不放棄突圍被阻截在油田區。18日黃昏,日軍一個大隊的援兵由工兵聯隊從馬圭沿伊江由水路輸送北上,趕到了仁安羌增援作間部隊,至此日軍214聯隊三個步兵大隊齊聚仁安羌,圍困英軍兵力得到增強。18日夜,新38師113團從右翼涉水南渡展開。19日拂曉,在英軍炮火的全力配合下,113團3營奮勇衝殺。113團第一、二營攻下白塔山日軍炮兵陣地,進而全團三營兵力進攻501高地。期間501高地三失三得,三營營長張琦在戰鬥中不幸犧牲。至下午2時攻佔501高地,擊潰日軍整編第214聯隊。隨後1營和、2營與英軍戰車協同,肅清仁安羌市內日軍。5時許,日軍被迫撤退到南部5公裡外。至此,仁安羌之圍告解。
這次作戰新38師113團以800多人擊敗日軍4300餘人,解除了七千英軍之圍,並救出被日軍俘虜的英軍官兵、傳教士和新聞記者五百餘人,立刻成為英美新聞報導的焦點。史迪威大感滿意,而將新三八師留在依洛瓦底江沿岸的西線。當時由於這一戰績替遠徵軍在盟軍中撈足了面子,蔣中正頒發四等雲麾勳章表彰孫立人的戰績。美國羅斯福總統亦授予他「豐功」勳章,英王喬治六世則授予他不列顛帝國司令勳章(1年後頒發)。而羅卓英為了填補新三八師西移而產生的空位,下令六六軍調遣新二八師從臘戍到曼德勒接防,這就造成遠徵軍作戰主力西調,與東部戰線空虛的危機。東部戰線是遠徵軍與中國雲南連接的生命線,日軍發現遠徵軍這個致命的戰略缺口,第56師團趁虛深遠迂迴突襲臘戍,孫立人所屬的66軍另外兩個師戰力不佳,全軍潰敗,使遠徵軍陷入絕境,當然這只是後話了。
仁安羌戰後,英國方面決定棄守緬甸,撤往印度,讓新三十八師掩護英聯軍撤退。4月下旬,英軍撤過曼德勒後繼續向西逃往印度。中國遠徵軍第一路軍副司令官杜聿明因對英國人的欺騙和不忠感到不滿,拒絕了時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的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指示,而執行了蔣介石令他北上撤回雲南的命令。孫立人則認為野人山不可行,當機立斷撤率新三十八師向西撤往印度。由於日軍被杜聿明率領北上的大部隊所吸引,新三十八師在撤退途中比較順利的打垮日軍的阻擊,撤至印度後還剩3000 餘人,保持了近半兵力(《中國入緬軍參謀團團長林蔚緬甸戰役作戰經過及失敗原因與各部優劣評判報告書, 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彙編》第3 輯第41 冊,7143 —100。》)。而杜聿明所率的第五軍因遭到日軍阻擊和追擊,喪失了穿越野人山的最好時機,半數葬送在野人山中,孫將軍得知後立刻派遣新三十八師搜尋並救出部分友軍轉而撤往印度。
5月底,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到達印度邊境。英駐印邊防軍要求中國軍隊解除武裝,以難民身份進入印度,孫立人拒絕解除武裝。恰巧,為新三十八師在仁安羌解救過的英聯軍第一師師長正於當地醫院療傷,聞知孫立人部的情況後,即前往調解。第二天,新三十八師開進印度,英軍儀仗隊列隊奏樂,鳴炮十響以表歡迎。
1942年8月,先後到達印度的中國遠徵軍新三十八師和新二十二師進駐印度藍姆珈訓練基地,番號改為中國駐印軍,開始裝備美械和訓練。10月,中國駐印部隊改編成新一軍,鄭洞國任軍長,下轄孫立人新三十八師和廖耀湘新二十二師。史迪威曾一度想解除所有團以上中國軍官的指揮權而代以美國軍官,遭到全體中國軍官的一致反對,史迪威於是改成在團一級設立美國顧問,實行雙重領導。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開始向緬北大舉反攻。
第二次緬甸戰役開始,孫立人指揮新三十八師進攻胡康河穀日軍18師團。第18師團43年8月改編為3單位師團後,每個步兵大隊從4個步兵中隊縮減為3個步兵中隊,騎兵大隊被解散,野戰醫院和山炮聯隊的汽車被撤銷,輜重兵聯隊也失去1個汽車中隊,導致運送物資十分不便,彈藥保障不足,每支步槍僅配備子彈150發,每門火炮配備炮彈100-120發。但增編了1個野炮大隊(缺編1個中隊,只有8門150毫米榴彈炮),全師團總兵力1.5萬人。兵力高度分散,在胡康河谷僅3個步兵大隊,4000多人。另4個步兵大隊在怒江作戰後返回密支那途中,其餘分散在密支那、八莫、傑沙等地。第18師團素稱精銳,轉戰中國多年一向看不起中國軍隊,但此次與駐印軍作戰卻接連受挫。新三十八師10月29日佔領新平洋,12月29日攻佔於邦,此次作戰系駐印軍第一次與日軍王牌部隊作戰獲勝,稱為於邦大捷,史迪威也到一線督戰,據戰場檢驗屍體共有184名,未有俘虜。這是美國軍工生產和中國士兵勇敢結合的奇蹟。據日軍戰史記載:「師團長接到兩軍交鋒報告後,判斷這支敵軍只是為了掩護中美軍主力越境派出來的一支先遣部隊,首先命令富昆南部地區的第56聯隊急速前進,企圖將其各個擊破。及至該聯隊到達戰場交戰後才搞清楚,敵軍原來是中國軍第38師(孫立人師)一支勁旅,和第18師團過去在中國大陸上接觸過的中國軍隊,在素質上完全不同,因而大吃一驚。過去,日軍以一個營消滅中國軍一個師乃是家常便飯。尤其是這個在九州編成的師團,在中國戰場上久經戰鬥,縱橫馳騁,同中國軍交戰最有自信。然而,此次在富昆的中國軍,無論是編制、裝備,還是戰術、訓練,都完全改變了面貌。儘管第56聯隊奮勇猛攻,敵軍圓形陣地在熾密的火力網和空軍的支援下不僅毫不動搖,而我軍的損失卻不斷增加。敵軍雖已遭到了將近九百名的損失,卻仍頑強抵抗,堅守密林陣地,毫不退讓。於是立即向上級報告了這個情況,使全軍不禁為之愕然。」(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第3卷,1051頁)。
1944年2月1日攻克太白加,3月4日與廖耀湘新二十二師兩路夾擊攻克孟關。3月9日,新三十八師113團與美軍突擊隊聯手攻佔瓦魯班。日軍號稱「叢林作戰之王」的第十八師團死傷慘重,狼狽逃出胡康河谷。駐印軍攻佔胡康河谷後,3月14日乘勝向孟拱河谷進攻。新三十八師113團從左翼翻山越嶺迂迴到堅布山後方,和新二十二師兩面夾擊,29日攻佔堅布山天險,扣開了孟拱河谷的大門。4月24日,按史迪威的計劃,新三十八師和新二十二師分別向孟拱和加邁攻擊前進。5月下旬,孫立人將軍從繳獲的日軍信件中獲知:由於日軍第十八師團主力在索卡道被新二十二師包圍,加邁城內兵力極為空虛,師團長田中新一坐守空城,驚恐萬狀。孫立人見機而行,不拘泥於原定計劃,以112團秘密渡過南高江,向加邁南面的西通迂迴,切斷加邁日軍的後路;以113團向西進取加邁﹔以114團向南對孟拱實施大縱深穿插。6月16日,113團與新二十二師會師加邁,1944年7月日第18師團被迫放棄加邁,已處於「最後死鬥階段」,師團長田中新一中將寫下遺書,作最後死鬥,但3天後僥倖全部撤出(《長編》,中冊,281頁)。駐印軍胡康河谷之戰,宣布斃傷日軍2.3萬人,自身傷亡1.1萬(日軍記載18師團胡康河谷作戰,死亡3200人,受傷1800人,合計5000人(《侵華長編》,中冊,282頁)。另外,日軍第53師團在奉命救援第18師團時,在孟拱地區與新一軍交戰一個多月(6月初到7月初),直到18師團殘部撤退完畢後該師團才撤離陣地。據日軍記載,在胡康戰役中,第53師團岡田聯隊蒙受極大損失,「前進到東邦卡附近的第1大隊……幾乎全軍覆沒;在孟拱附近的聯隊主力,約1400人中,損失約500人」(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緬甸作戰》下冊第39頁)。可見在胡康戰役中,新一軍除重創第18師團外,還擊斃日軍第53師團近1000人。
8月3日,中美聯軍克復密支那。至此,反攻緬北的第一期戰鬥結束。中國駐印軍基本殲滅日軍第十八師團(因為在日後的英日緬甸敏鐵拉會戰中,18師團雖還有7000戰鬥兵員、作為軍主力骨幹兵團使用,但已是經過重建和補充,故此處用基本殲滅而不是重創),一雪兩年前退兵緬甸的恥辱。史迪威稱此戰為「中國歷史上對第一流敵人的第一次持久進攻戰」。中國駐印軍攻克密支那後,部隊進行休整擴編,由新一軍擴編成兩個軍,即新一軍和新六軍。孫立人任新一軍中將軍長,下轄新三十八師和新三十師(後廖耀湘新六軍回國增援國內抗戰,其五十師編入新一軍)。
抗戰時期,美國所派來的史迪威上將因與蔣介石不和而後被美國召回。孫立人由於其美國背景,十分同情史迪威,史解職回美國後,孫立人曾以中國軍官的名義發動上書羅斯福總統,要求讓史迪威重返中國,這些都是逾越名分、幹犯大忌的行徑。
1944年10月,反攻緬北的第二期戰鬥開始。中國駐印軍由密支那、孟拱分兩路繼續向南進攻。孫立人率新一軍為東路,沿密支那至八莫的公路向南進攻,連續攻取緬甸八莫、中國南坎。1945年1月27日,新一軍與滇西中國遠徵軍聯合攻克中國境內的芒友,打通了滇緬公路,與滇西遠徵軍舉行芒友會師,作為在越南河內(時稱東京)會師的前哨。隨後,孫立人指揮新一軍各師團繼續猛進,3月8日攻佔臘戍,3月23日佔領南圖,24日佔領細胞,27日攻克猛巖,消滅中緬印邊界所有的日軍主力部隊,勝利結束第二次中緬印戰役。
孫立人將軍指揮新三十八師,在遠徵緬甸,協同盟軍抗擊日本的戰鬥中,屢克強敵,戰功卓著,其運用的戰術、顯示的戰力為國內外各方充分肯定,有「東方隆美爾」之譽。1945年5月,應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之邀,孫立人赴歐考察歐洲戰場,是中國唯一被邀請的高級軍官。1945年7月,孫立人率新一軍返抵廣西南寧,準備反攻廣州。8月15日,侵華日軍投降。9月7日,孫將軍率軍進入廣州,接受日軍第二十三軍投降,並建造新一軍印緬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嗣後,新一軍進行了休整和擴充,成為國軍五大主力之一,號稱「藍鷹部隊」。
孫立人將軍指揮新三十八師,在遠徵緬甸,協同盟軍抗擊日本的戰鬥中,屢克強敵,戰功卓著,其運用的戰術、顯示的戰力備受國內外各方肯定,有「東方隆美爾」之譽[2];而被打敗的日軍在緬甸戰後史料上,尊稱他為「中國軍神」。1945年5月,孫立人率新一軍返抵廣西南寧,準備反攻廣州。同月,應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之邀,孫立人赴歐考察歐洲戰場,是中國唯一被邀請的高級軍官。8月15日,侵華日軍投降。9月7日,新一軍進入廣州,接受日軍第二十三軍投降,並建造新一軍印緬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嗣後,新一軍進行了休整和擴充,成為國軍五大主力之一,號稱「藍鷹部隊」、「天下第一軍」。
1946年1月,孫立人被派往美國參加聯合國參謀總長會議,1946年3月下旬,新一軍乘美艦在秦皇島登陸,由於東北戰事受阻,蔣介石急電孫立人返國指揮新一軍。5月15日,在四平被攻陷前夕從鄭洞國手中接過新一軍的指揮權,正面攻擊四平,時值新六軍廖耀湘部在杜聿明指揮下迂迴攻佔塔山,即將切斷四平守軍的退路,林彪見戰況不利,先下令撤退,再給軍委打電話報告。杜聿明接到投降的東北民主聯軍總部作戰科長王繼芳提供的準確情報後,確定共軍戰力已失,命令所屬5個軍進行超越追擊,孫立人一路的新五十師強渡遼河,攻擊公主嶺,五日內攻陷長春,隨後取回農安、德惠等戰略要地,進展順利。在救援海城的問題上,孫立人與杜聿明發生了矛盾,致使184師因孤立無援而投共,因為美蘇的秘密協定,美國勢力不進入北滿和美國希望在中國推行兩黨制,在馬歇爾的調停下國共休戰。國軍部隊追擊到松花江南岸為止,但蔣介石為了顯示國軍在松花江以北的存在,指令杜聿明派一個團渡過松花江,佔領交通要點陶賴昭堡,杜聿明明知此地地形低洼,防守困難,但是是老頭子指定的,不好反駁,就把皮球踢給孫立人,孫就派非嫡系的新五十師派一個團執行這個任務。
1947年,林彪為打破杜聿明的先南後北的作戰方針,先後發動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作戰,以優勢兵力螞蟻啃骨頭,以多擊少,1947年1月5日,孫部新38師1個營被解放軍第3師包圍,孫立人命113團主力解圍,結果在其塔木被全殲,113團團長趙狄被擊斃。新50師150團從德惠出援也被擊潰,這是孫立人第一次見識解放軍圍點打援的威力。2月21日,四野1縱、2縱、6縱和一些獨立師共12個師,突然二下江南,殲滅城子街新一軍新38師89團,佔領九臺和農安,在城子街戰鬥中,解放軍的大炮開始向城子街守敵猛轟,把小小城子街炸得濃煙四起,瓦礫橫飛,孫部沒想到解放軍有如此強大的火力,軍心渙散,最終失守。不久,解放軍乘勝對德惠新50師發起攻堅。杜聿明命新50師突圍,師長潘裕昆請示孫立人。孫命新50師不要理杜的命令,堅守德惠,自帶3個團增援德惠。為防林彪圍點打援,孫立人帶3個團長程迂迴,於3月3日趕到德惠,林彪解圍撤回江北。此役,149團因堅守德惠被蔣介石賜名中正團,149團2連防守松花江北岸陶賴昭橋頭堡,陷於戰線後30英裡,被24倍以上共軍圍攻24天而堅守成功,被蔣介石賜名中正連。孫立人3月,林彪三下江南,先重創71軍,再包圍杜聿明和新22師於農安。杜驚慌失措,急電九臺新30師救援。唐守治率新30師迂迴往援,避開了林彪的圍點打援,林彪解圍而去。但杜仍在其後的軍事會議上指責唐守治,孫立人因此和杜當場鬧翻。
杜聿明屢次發電向蔣介石批評孫立人,指責其作戰不力,驕橫跋扈。蔣介石鑑於孫立人和杜聿明不合,而且在東北將領中比較孤立,不可能取代杜聿明統領各軍,於是明升暗降其升為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長官虛職,解除兵權,其新一軍軍長之職由堅守德惠成名,黃埔出身的新第50師師長潘裕昆接任。同年8月,蔣介石將孫立人調離東北,出任陸軍副總司令兼陸軍訓練部司令,在南京成立陸軍訓練司令部。
陳誠赴東北,拆散新一軍組成新一軍、新七軍、以其老部隊新50師使用新一軍番號,而把孫的新38師改為新七軍命其駐守長春,最後在長春圍城後在他老部下李鴻帶領下繳械投降,孫立人離開東北時,東北局勢已經惡化,孫立人及時退出東北,對他個人而言是幸運,保全了他的名聲。11月,孫立人將陸軍訓練部遷到臺灣,並從新一軍調去幾百名他在稅警總團和在緬甸作戰時期的幹部,一同前往臺灣訓練新兵,在臺灣建立新軍。
在1948年新華社公布的43名戰犯中,孫立人名列第38。
1949年1月21日蔣中正發布「引退文告」,由副總統李宗仁任代理總統與共產党進行和談。2月11日,美國麥克阿瑟將軍派一名中將特使到臺灣。他請孫立人到東京會談。孫立人沒有立即接受邀請。他通過臺灣省政府主席、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陳誠要求蔣中正的許可,蔣中正同意後,孫立人搭乘麥克阿瑟的飛機飛往日本。麥克阿瑟告訴孫立人說,美國希望孫承擔防衛臺灣的責任。美國無論是金錢或武器將給予他全力支持。孫立人表明他將支持蔣介石保衛臺灣。當他回到臺灣後,他向陳誠報告麥克阿瑟與他的談話,並要求陳告訴蔣。1949年2月青年軍第二零一師調臺灣受訓。
1949年9月1日,孫立人正式就職臺灣防衛司令,第二零一師10月在金門參加金門戰役。11月,蔣中正在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第二分會中提議孫立人再兼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國防部亦隨之發表新職。1950年3月1日,蔣中正「復行視事」重任總統職,東南軍政長官公署隨之裁撤,孫接任陸軍總司令兼臺灣防衛總司令(當時陸軍總司令部與臺灣防衛總司令部址乃同一駐所)。美國曾考慮要求蔣中正下野,軍隊指揮權交給孫立人;以胡適替代蔣。
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第七艦隊巡弋臺灣海峽。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參戰。美方對蔣中正的態度與韓戰爆發前相比可說是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為了減緩在韓戰的壓力,立即制定一份中華民國國軍行動綱領,想利用最少的美軍資源,幫助國軍進行遊擊戰,甚至奪回並控制廣西、雲南等西南省分,來達到削弱甚至推翻中共的目的。然而,蔣中正並不贊同美國的方案。因為結局對蔣與中華民國而言,很可能比不開戰更糟,有可能影響中華民國當時軍政權力的結構,尤其顧忌曾留學美國的孫立人,而且戰事很可能以僵局的形式告終,使得中華民國夾在北京與華府之間,難以動彈。然而蔣中正願意派遣軍隊到韓國加入韓戰,美方卻不願意。另外從蔣中正以後被公開的日記裡可知,當時仍深受美國支持的孫立人,從1951年的1月初開始,就極力想說服蔣,希望取得反攻大陸全盤之軍事指揮權,甚至以辭職要脅,結果被蔣批評為「自不量力,只想藉美國之感情保護。」
1951年5月,孫立人晉升陸軍二級上將。美軍顧問團(MAAG)在臺北正式成立,美援的條件是中華民國政府建立起一套美國認可的國防軍事預算與監督機制。1951年7月,一份代號為「三七五」的反攻總計劃,擬定以閩南與海南島作為反攻登陸地點,此後數月裡,美方不斷向臺北推銷反攻海南島的方案,然而蔣中正卻並不熱衷,視為是西方帝國主義的詭計與陰謀。
1952年4月,孫立人連任陸軍總司令。1953年6月,孫立人在稅警總團的老長官黃杰領三萬軍隊,自越南富國島到臺灣。8月黃杰任臺北衛戍司令。9月,晉升陸軍二級上將。1954年6月24日黃杰任陸軍總司令,孫立人任總統府參軍長,失去兵權。1954年12月3日美國與中華民國籤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孫立人始終主張反攻大陸。1954年、1955年接受美聯社記者訪問時他承認反攻大陸是一個極危險的賭博;不過認為延遲反攻並不會減少危險性(當時第一次臺灣海峽危機正熾)。他表示:「局勢將因中共在華南沿海增強防務而告揭曉。共黨於完成增強防務後便能向中美在臺灣海峽的空中與海面優勢挑戰。一旦失去海空控制權後便很難守住任何島嶼。」「共黨的力量外看似乎要比實際上強大;但中華民國軍隊反攻後,大陸上的匪軍將普遍起來反正,被奴役的人民將起來幫助我們。」「進攻總是一樁冒險的事,不過我們非做此冒險不可──我們在這裡除此之外還為了什麼?」
孫立人致力於國軍現代化,整編撤退來臺之國軍,建立完善之兵役制度與預備軍官制度。前行政院院長郝柏村亦曾經歷孫立人興辦的軍事訓練計劃,成績甚佳。古寧頭戰役的勝利,與孫的努力有關。防守第一線的二零一師就是經過孫的陸軍訓練司令部的訓練。但隨著孫案的爆發,孫立人的一切事跡,遭到國民黨政府的歷史刪除。
孫立人對於曾留學蘇聯而時任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的蔣經國以政工制度破壞現代軍事體制有不滿之意,曾在1950年12月,孫立人召開「新年第一次年終擴大良心會」時,致詞說:「現在社會黑暗,人心不古,不但做事騙人,說話也騙人,所以社會動蕩不安,就是彼此不能開誠相見,埋沒了良心之故。」因此也與蔣經國的政工系統埋下衝突之因。
孫立人因對於蔣經國以政工制度破壞現代軍事體制有不滿之意,且遭情治單位密稱孫與美國有不正常聯繫,1954年6月陸軍總司令任期屆滿,蔣介石將其調任無實權之總統府參軍長,12月3日中華民國與美國雙方籤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蔣氏政權在獲得美國充分保障後,已不再須要依靠孫立人來維繫臺美關係。1955年5月28日蔣介石召見孫立人,說他打仗不行,要把他孤立起來,6月,政府當局以孫立人將軍與其部屬少校郭廷亮預謀發動兵變為由,對孫實施看管偵訊。
1955年8月20日,孫立人「兵變」事件公開化。當天政府以「縱容」部屬武裝叛亂,「窩藏共匪」,「密謀犯上」等罪名,革除孫總統府參軍長職務。事後,組成了以陳誠為主任的9人調查委員會,查處此事。孫被判處「長期拘禁」在臺中市向上路寓所,直到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過逝後,同年5月時任總統的李登輝才解除孫長達33年的「監護」。自孫立人被拘禁後,其親信部屬一一被調離軍職查辦,前後有300多人因與本案有牽連而被捕入獄,包括當時擔任英文秘書的黃正以及擔任女青年工作大隊中校組長的姊姊黃珏等人。
孫立人於1990年11月19日病逝於臺中寓所,享壽89歲。時任行政院院長郝柏村受政府訓令,派陸軍總司令部辦理治喪事宜。故總統蔣中正遺孀宋美齡致送花圈、總統李登輝頒發褒揚令給予褒揚:
禮由總統府資政鄭為元主祭,參謀本部、三軍總司令部等陸海空高級軍官皆出席。靈柩由清華大學校旗覆旗委員洪同、李幹、劉兆玄、張昌華覆蓋校旗,維吉尼亞軍校校旗覆旗委員溫哈熊、溫於儉、葉晨暉覆蓋校旗,再由臺灣政府指派之覆旗官,許歷農、羅本立、溫哈熊、黃幸強四位上將代表國家覆蓋國旗,備極哀榮。遺體安葬臺中市北屯區大坑東山墓園。
龔夕濤(夫人) (早逝)張晶英(夫人)(即孫張清揚)
張梅英(姨太)(一作美英,未知何者為實。臺灣人,護士出身,與張晶英非近緣關係。張晶英因一直未能生育,於是主動安排其納為孫立人妾。孫立人膝下四子女皆為她所生。)
子女
長女孫中平(1952年—),清華核子工程系畢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材料力學博士。
長子孫安平(1954年—),中原理工學院物理系、清華物理研究所畢業。
次子孫天平(1956年—),輔大數學系畢業。
次女孫太平(1958年—),新竹清華化學系畢業。
對於孫立人,蔣中正在日記裡的記載顯示,他並非不願用他,但是(吳國楨)、孫屢屢挾外(美國)自重」,蔣日記裡多次痛斥。從1949年五六月間美駐臺北領事艾嘉致國務卿的七封電報可知,孫立人對美國外交官一直埋怨陳誠故意雪藏他,以至於他有職無權,他希望軍民分治,又說臺灣局勢已發展到人心思變的地步,還抨擊陳誠、彭孟緝等人起碼落後於時代五十年云云。身為軍方要員,向外國官員責罵該國政府,自然是越軌之舉。
當時與孫立人勾結的是美國的左派國務院。美國國務院自1950年初開始,緊鑼密鼓地推動臺灣政變。國務院中國科於1950年2月20日擬訂「臺灣政變草案」,建議以孫立人為斬府攀旗的政變指揮官,推翻蔣政權,以「反共,保臺,聯美」為政變宗旨,對蔣的處置方式則以軟禁或放逐為主。
1950年3月20日,美國中情局一份機密報告稱:「近幾個月的報導顯示,受過美國教育、現負責臺灣防務的孫立人,正計劃發動政變,俾使蔣介石成為有名無實的領袖,且剷除其親信。」
4月下旬國軍部隊撤離海口後,美國駐華武官巴瑞特向國務院發了一通極機密電報,引述孫立人的話說:蔣介石及其黨羽已到了「混亂與絕望」的狀態,孫建議採取「劇烈的行動以挽回狂瀾」。巴瑞特4月27日會見孫立人時,孫主動提出「蔣介石問題」。臘斯克於5月1日見到此電,兩天後的 5月3日,國務院政策計劃處官員尼茲在一次秘密會議中正式提出了由孫立人發動兵變以倒蔣的方案。方案說,政變目的乃是「徹底剷除國民黨的所有重要官員,由孫立人掌控全部軍權」——這些工作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完成。政變後的政治真空則由美國調集官員去填補——三天之後,美國派出一批最能幹的官員到臺灣充任政府的顧問。5月3日臘斯克呈交艾奇遜一份演示文稿,指出美國已在臺灣部署秘密行動,以武裝支持島上的領袖,他建議告知蔣介石,囑其離開臺灣。
孫立人兵變案(郭廷亮匪諜案),對「孫案」之調查,最初由副總統陳誠為主任委員,與王寵惠、許世英、張群、何應欽、吳忠信、王雲五、黃少谷、俞大維等組成「九人委員會」,負責調查「郭廷亮匪諜案」。另外監察院也由中國國民黨籍監委陶百川、無黨籍監委曹啟華、蕭一山、王枕華、餘俊賢等「五人小組」自行發動調查。陳誠的九人小組審訊郭廷亮等,得到彼等「坦承不諱」之「自首」結果。由於郭系孫立人之聯絡官,九人調查小組認為孫「未適當防範,有失查之責。」軍事法庭遂以匪諜罪判處郭廷亮無期徒刑。
經調查已確定為一項被陰謀設局構陷的冤屈案。這件迫使孫立人去職的案件涉及其部屬郭廷亮,郭廷亮此後或關押於綠島或遭嚴密監控。1991年,郭廷亮其後假釋返臺卻發生在於桃園中壢火車站離奇死亡(月臺上跳車身亡)。
監察院陶百川等「五人小組」之調查結果與「九人小組」差異甚大。監院認為郭廷亮等確係主張軍事改革,但絕無興兵叛亂之情節。所謂遭人檢舉,乃屬國軍內部派系構陷,不足為憑。孫立人對此應毫無責任。監院調查結果因與「九人小組」差異過大,調查期間遭到情治跟監,最後僅在院內會議秘密報告後即以極機密封存,不再公開。
1998年孫案涉案人及家屬要求監察院公布「五人小組」報告並還原真相。2001年1月8日,監察院通過決議,稱孫案乃「被陰謀設局的假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朱浤源教授獲政府新臺幣六十萬元經費補助,就孫立人兵變案進行專門研究,據朱教授研究調查結果稱:「進駐孫公館翻遍了孫立人將軍保存的所有檔,和國防部與總統府的所有機密檔案檔,並未發現孫立人有任何不法行為」。
孫立人是國民革命軍中,具備豐富現代化作戰經驗和高度指揮能力的將領,並擁有崇高的國際聲望,是國民革命軍中與眾不同的一名將軍,也是國民革命軍當中極少數從美國軍校畢業的高階將領。反對意見則認為,孫立人孤高自傲,與作為國民革命軍主流的黃埔系將領格格不入,也不擅協調各方面間之矛盾,使他在注重人脈的國民革命軍中難有大作為。劉宜良(江南)的《蔣經國傳》中曾提到:「孫是個非常優秀的帶兵官,但是位很壞的領袖。講人際關係,和他的同輩,幾乎沒有人可以和得來。任陸軍總司令期間,每周軍事會報,從來未準時出席,其理由非常可笑:他不願意向周至柔總長敬禮,遲到能避免,因為,總統已在場。」香港「七十年代」刊「孫立人在臺兵變經過」一文,對孫立人受排擠的情況有相當生動的描寫:「可憐的陸軍,四面是海,可憐的總司令,孤掌難鳴,陸軍提出的許多問題,都遭到空海軍的聯合杯葛、阻礙。有時孫立人氣急了,就在會議上向蔣介石報告說:海軍、空軍如何好、如何行,那麼請總統將陸海空三軍測驗一下,比一比,看究竟那一軍好。先從我們三軍總司令考起,比文也好、比武也好、比立正稍息也好、比X+Y也好,由你們海空軍決定好了。像這樣的情形,最後還是由蔣介石打圓場。」
孫立人是國民黨將領中少數能打勝仗的名將之一。他長期在補給充足的精銳部隊任職,無論在中緬印對日戰役,或在東北新一軍對中共的戰事等,面對各種艱苦複雜的作戰環境皆有深刻的認識與卓越的戰績,不同於國府嫡系將領一般的庸碌。正因為孫立人將軍擁有出眾的軍事才能和驕人的戰績,善於指揮機械化部隊,所以有人把他譽為「東方隆美爾」。
民國花樣美男之孫立人_歷史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
軍銜
1945年3月8日晉升陸軍少將,
1948年9月22日晉升陸軍中將,
1951年5月晉升陸軍二級上將。
學歷
清華學校畢業 (1923年)
美國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 (1925年)
美國維吉尼亞軍事學院畢業 (1927年)
經歷
南京中央黨務學校學生大隊大隊長 (1928年-1929年)
憲警教導總隊第二大隊隊長 (1929年)
海軍空軍總司令部侍衛總隊副總隊長 (1929年-1930年)
財政部稅警總團特科兵團團長 (1930年)
財政部稅警總團步兵第四團團長 (1930年-1938年)
財政部稅警總團第二支隊支隊長 (1937年-1938年)
財政部鹽務總局緝私總隊總隊長 (1938年-1941年)
陸軍第三十八師師長 (1941年-1942年)
中國遠徵軍新三十八師師長 (1942年-1943年)
曼德勒衛戍司令部司令 (1942年-1943年)
第一軍副軍長 (1943年-1944年)
第一軍軍長 (1944年-)
前敵司令部司令官 (1944年)
第一軍軍長 (1944年-1947年)
孫立人將軍與林旺,攝於1947年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副司令長官 (1947年-)
陸軍總司令部(代理)副總司令 (1947年-)
陸軍訓練司令部司令 (1947年-)
東南長官公署副司令長官 (1949年-)
臺灣防衛司令部司令 (1949年-1950年3月)
陸軍總司令部總司令 (1950年3月-1954年6月24日)
臺灣防衛司令部總司令 (1950年3月-1954年6月)
革命實踐研究院教育委員會副主任 (1950年-1954年)
總統府參軍長 (1954年6月24日-1955年8月20日)
摺疊編輯本段人物故居孫立人故居,坐落在金牛鎮旁,金牛山半山腰處,坐北朝南。初建時有百餘間房屋,解放後逐漸拆除,現為廬江金牛中學校址,留下房屋一幢11間,約250平方米,是孫立人24歲時結婚時住處,木架結構,青磚小瓦,走廊及房內雕梁畫棟,為明顯的晚清民居建築風格。
2001年被廬江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月11日,安徽廬江縣金牛中學投資19萬元重新修建的「孫立人故居」竣工。
另外,孫立人將軍在臺灣亦有一座故居。該故居就是孫立人將軍在臺灣軟禁之地。現臺灣方面已經設立「孫立人紀念館」以紀念孫立人將軍
孫立人將軍在中國遠徵軍回國後獲得由英王喬治六世頒發的第三等級的不列顛帝國勳章(Knight/Dame Commander;縮寫是KBE/DBE),這在二戰中,中國方面有數人獲得。包括香港商人周埈年和獨腿將軍陳策。
1944年5月,在孟拱戰役的西通切路戰之後,中國遠徵軍大敗號稱「叢林戰之王師團」的日軍十八師團,俘虜了日軍潰逃時丟下的十三頭託運輜重的亞洲象。孫立人將軍很喜歡這些大象,於是決定將它們帶回中國。1945年戰爭結束後這群大象和它們的騎師及騾馬隊經由滇緬公路回到了中國,途中有六頭大象因不堪行軍之苦不幸身亡。抵達廣州後,它們在1946年春天時參與了「抗戰烈士紀念碑」的建造工作,同時在馬戲團進行表演,為湖南饑荒進行募款。之後,其中四頭大象分別被送到了北京、上海、南京和長沙的動物園。剩下包括林旺在內的三頭大象,被重新安置在廣州的一座公園內。1947年,孫立人被派遣到臺灣從事訓練新部隊的工作,並帶著三頭大象一同前往,但有一頭不幸在渡過臺灣海峽的航程中病死。剩餘的兩頭大象來到臺灣後,在高雄鳳山的軍事基地附近從事搬運原木及其他一些簡單的工作。1951年,母象阿沛死亡之後,雄象「阿妹」成為當初十三頭的象群中唯一的存活者。1954年,孫立人將「阿妹」送給臺北市立動物園,動物園因「阿妹」太女性化,將它改名為「林王」,後又被媒體誤傳為「林旺」。林旺直到2003年去世,一直生活在臺北動物園。在林旺去世後 ,為其舉辦的紀念活動持續了一個月,園區湧入了成千上萬的遊客,並且留下鮮花及卡片,向林旺做最後的道別。臺北市長馬英九授予林旺「臺北市榮譽市民」的榮耀,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陳水扁也獻上花圈,並在卡片寫著「給我們永遠的朋友,林旺」。2004年10月,林旺被製作成全世界最大的亞洲象標本,置放在園內的教育中心,供遊客參觀紀念。
摺疊痛打侮辱日本婦女的國軍抗戰剛剛結束,新一軍在瀋陽的時候。一天,孫立人的老部下潘德輝(軍統出身,本來負責監視孫立人,後來卻在臺灣和他一起坐牢)急匆匆跑來找將軍,不等將軍開口,潘德輝說:「你別問,跟我走」。
兩人帶了護兵到達一個宅院,只聽院子裡慘叫哀求聲連連。潘德輝踢開門,只見裡面幾個軍官,正抓了幾個日本女人在院子裡,做什麼就不用說了。
孫將軍怎樣做的?孫二話沒說,衝進去掄起馬鞭子就去抽那些軍官,嘴裡罵:「不是人,你們不是人!」隨後,孫立人讓潘德輝安排把這幾名日本女人送回了家。
孫立人為何不為軍官們叫好呢?按說,新一軍的軍官們都和日寇有深仇似海,報復一下有什麼呢?
潘德輝後來說:
我的理解———因為我們是人,而日寇是禽獸。我們不能和禽獸一樣。
所以,我們的勝利,是文明戰勝野蠻的勝利。
後來在「孫立人案」審查中,潘德輝寧可坐牢也不肯昧著良心誣陷長官。孫立人將軍獲釋後,潘德輝立即去看望。眼望白髮蒼蒼的老部下,將軍第一句話是:「潘德輝,你怎麼這樣傻!」
潘德輝的回答是一個燦爛無比的大笑,他說:「我就是這樣傻!」
孫立人將軍和潘德輝都是真正的中國人。我們在最為卑微與汙濁的時刻,亦難以迴避心中的善良與對正義的追求。
摺疊球場將軍後人評說孫立人在印緬戰場的領導才能,其實早在清華籃球隊時就初見端倪。孫在大學是籃球健將,選拔入校隊後作為國家隊參加1921年第三屆遠東運動會,決賽中擊敗日本隊獲得冠軍,報紙評論:「中國在籃球場上把東亞病夫扔進了太平洋」。孫立人有優秀的運動才能,為人又有俠義之氣,一年內同時當選足球,棒球,手球,排球,籃球五個校隊長。孫立人在北京以打敗英軍足球隊,是中國最早的運動明星。球隊長孫立人在場上還是指揮後衛,他嚴明賞罰,令行禁止,並掌握速度與時間差,全場飛奔指揮全隊進攻,人稱「球場飛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