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飲食文化遊記《尋味中國》第128篇,老街夜市系列的第19篇,您可關注作者或同名微信公共號閱讀相關文章。
說明:文中全部照片攝於2015年春節前夕。
本篇也可以寫成「上海城隍廟」。城隍廟是道觀,豫園是園林,兩家本不相干。但豫園和城隍廟緊挨著,這一片面積不大的街區早已成為享譽中國的旅遊消費商圈,從遊客的角度,玩豫園就是逛城隍廟,反之亦然。
無論是豫園還是城隍廟,都是上海旅遊景點中的另類。這個昔日冒險家的樂園、東方的中心、世界級的大都市,它展現給人們的每一面,都是新潮與西化,從外灘到南京路到石庫門老弄堂,上海的市井生活也是最不中國的。然而,在寸土寸金的老南市區,距離十六鋪碼頭三百多米,還能有片傳統的中式園林,實屬不易。全上海老城區內就剩下這個挺像樣的老傢伙,城隍廟其實是翻新的,靜安寺更能亮瞎眼睛。偌大個上海,總要有個根吧。有它的存在,上海就不是最西化的東方第一城,而是中外交融最成功的世界級大都會。
八十年代中期,第一次獨自一人來到上海(以前是跟著父母),同學帶著我初訪豫園。那時候的豫園就是有點假山亭臺的小公園而已,算得上精緻,卻也因為是私家園林,狹小了些。至於城隍廟,或許有遺址吧,在那個年代也沒有重建。豫園外的九曲橋的印象更深,它和外灘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圖像,被印製在無數的手提包、點心盒上。
九曲橋旁是上海最著名的小吃店——南翔饅頭店,二層紅漆木樓,古色古香的,門外排著老長的隊。同學小兩口子開始排隊,放我在周邊閒逛。也沒什麼逛的,就覺得這裡特別逼仄,滿眼都是房子,九曲橋也不過就是水門汀做的現代貨色,很多城市公園裡都有。
排了很久,終於進了店門,沒想到還要排通往二樓的隊伍。我至今都記得站在挺陡的木樓梯的一側,捧著空蕩蕩的肚子,眼巴巴數著就餐完的客人從我身邊走下去,於是又能夠登上一級樓梯。
我發現,上海人最喜歡為某一樣小吃點心而排長隊,排隊時也不聊天,人人都是決絕而淡漠的表情,這也是市民文明素質的體現吧。為了一口吃食消耗那麼多時間,我想或許是兩個原因:要麼是他們的美食品位高,絕不委屈自己。要麼就是小市民閒得奶痛,有這時間幹什麼不行?
那一回排隊一個多小時才等到的南翔小籠,沒給我留下任何印象。南翔小籠是小籠湯包中最常見的口味,對於南方長大的我而言,能有什麼驚喜?
近日讀逯耀東先生的美食文化散記《寒夜客來》,其中的《從城隍廟吃到夫子廟》一文,描述了他專程前往南翔饅頭店的經歷,其結果是勉強吃了兩個,出門走人。逯先生的這段遊歷,大約在1989年,比我站樓梯排隊還晚了四五年。讀到這一段時我深感困惑,八十年代的南翔小籠,真的有那麼難吃?逯先生是老食客了,他說的總不會錯吧?
隔了幾年,到上海參加個學習班,抽空一個人去了趟豫園。南翔饅頭店前還是那麼長的隊伍,我猶豫片刻,轉身到隔壁一家,點了份套餐,米飯、炸大排,配羅宋湯。一頓下來非常滿意,這種海派西餐,別處還真沒有。
上海炸豬排源自維也納炸牛排,是德國廚子帶來並改進的。上海羅宋湯源自烏克蘭濃菜湯,是白俄根據上海食材調整的。兩種都是經典的西餐本地化,是上海這個最西化城市的標誌性菜餚。
走之前買了兩袋上海五香豆。五香豆又是城隍廟最具標誌性的特色小吃,它明確地誕生於此,是在紹興茴香豆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加入的奶油香精等是西餐調味料,所以說它也是中西結合的小吃。
五年前,陪著妻女自駕蘇滬。她們都是第一次到上海,當然要來一趟城隍廟。
因是春節前,豫園的遊人不多,水面上還結著薄冰。轉到九曲橋,上上下下色彩繽紛令人炫目,橋上紅色的拱門裝飾著銅錢、金元寶之類,寫明了是XX黃金贊助的,橋下的水塘裡豎著紅綠絹布扎出的荷花荷葉,用碧綠的塑料草地搭出幾個平臺,擺上了數十隻古裝假人,牛馬大象城垣房屋等等,滿滿的歷史文化中華文明,有孔老二教書,有關羽耍大刀,有孫悟空玩棍子。再抬頭看四下,各個房屋上都有光著膀子的嶽飛蹲地上,等他媽用尖棍子戳一類的精彩故事。
過節了,就要張燈結彩。我一直很困惑,中華民族傳統的鬧花燈真的就是這等豔俗之至的配色?稍有點常識的人都應當知道,這種高純度的色彩,不採用現代化工染料,在過去根本就做不出來。不是說下鄉老百姓喜歡鮮豔,就真的是大紅大綠大藍大紫。
這種對民俗生活的曲解,咱們鄉下來的見得也多,沒想到堂堂的大上海竟也是這樣。在九曲橋上遠眺上海三塔,覺得這一切太違和了。
到了南翔饅頭店前,隊伍還是那麼長。好像這幾十年都是這些人在排隊,只不過調整過在隊伍中的位置,也換了衣裳。
搖搖頭,離開也罷。豫園商城裡有不少美食城,本邦的,甬幫的(寧波)、蘇幫的、紹幫的各色小吃全都有,我看著那些熱氣騰騰但賣相真不咋地的餐食,實在是提不起興趣,只給女兒點了份酒釀圓子,寧波風味本就是上海菜的基礎口味。
離開豫園,走向十六鋪碼頭,在老弄堂裡碰到一家小籠包子鋪,我對家人說:「就這兒吧,都是本地人,不會差的。」
評價:
遊憩價值:★★★★
文化存留:★★★★
市場規模:★★★★★
特色飲食:★★★★
消費服務:★★★
綜合評價:★★★★
點評:上海雖大,但建城歷史太短,傳統文化的遺留在市中心區很是稀缺。有豫園和城隍廟的加持,豫園文化旅遊街區的價值就已經超出很多城市。在飲食和購物方面,豫園商區卻並無特出之處。來上海消費,也用不著買這些廉價的紀念品(黃金首飾另一說),如果不在乎口味,嘗嘗小吃也是可以的。上海人講究商譽,一般不會宰人。
後記:
再聊幾句排長隊。我過去一直以為,對美食的理解和追求才使得人們如此不辭辛苦、忍飢受餓。直到這些年,看到一幫青年男女為了杯所謂的網紅奶茶就能站上一半個小時。開始我還以為上海的文明之風已經刮遍了全中國,後來想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兒。二十郎當的人,懂得什麼是美食?什麼是口味?這種閒得蛋疼跟風的事兒,我年輕的時候也在豫園幹過。
原創圖文,感謝您的關注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