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成為首個對不屠宰任何動物而生產出來的肉「開綠燈」之後,實驗室培育的雞肉很快就會在新加坡餐館裡買到。
    美國初創企業Eat Just12月2日表示,其肉類已獲得新加坡監管機構批准上市,這是世界上首個監管部門批准出售所謂的「清潔肉類」。
    「售價與優質傳統雞肉相當」
    該公司表示,這標誌著「全球食品業的突破」,因為越來越多地企業試圖尋找對環境危害較小的肉類生產方式。
    Eat Just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喬希·蒂特裡克(Josh Tetrick)表示:「我確信,養殖肉類的監管批准將是新加坡乃至全球國家的首例。」
    有人擔心實驗室培育的肉類會太貴,但Eat Just一位發言人表示,該公司在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
    他沒有透露雞肉的價格,但表示很快就會在新加坡的一家餐廳推出包括實驗室培育的雞胸肉在內的產品。「從一開始,我們就會在一家高端餐廳出售與優質傳統雞肉價格相當的產品」。
    這位發言人補充說,Eat Just希望在未來幾年將成本降低到低於傳統雞肉的水平。
    「細胞肉」vs「植物肉」
    食用普通肉類會造成環境威脅,因為牛會產生甲烷,這是一種強有力的溫室氣體,而砍伐森林為動物讓路會破壞應對氣候變化的自然屏障。
    由於消費者壓力越來越大,對肉類的可持續替代品的需求正在上升,但市場上的其他產品都是植物性的。
    在實驗室用畜禽的細胞培育的產品成為「細胞肉」,其用於啟動培育過程的細胞來自細胞庫,不需要宰殺任何牲畜。
    與「植物肉」相比,兩者均是一種人造肉,但「細胞肉」本質上是肉而非植物。
    有國內學者指出,讓細胞培養肉的成本從每克300元降到3元甚至0.3元,才有可能走上餐桌,「這一過程大約需要5-10年」。
    到2050年肉類消費量增七成
    據悉,該公司在1200升規格的生物反應器中進行了20多次細胞培養雞生產,以證明其製造過程的一致性。安全和質量檢查顯示,其在實驗室裡用動物肌肉細胞培育的肉符合食品標準。
    Eat Just表示,到2050年,肉類消費量預計將增長70%以上,實驗室培育的替代品在確保安全的食品供應方面發揮了作用。
    蒂特裡克說:「與更廣泛的農業部門和有遠見的政策制定者合作,像我們這樣的公司可以幫助滿足日益增長的動物蛋白需求,因為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攀升至97億。」
    新加坡食品管理局(Singapore Food Agency)證實,在得出結論認為Eat Just實驗室培育的雞肉可以安全食用後,已批准出售這種雞肉。
    該監管機構表示,已經為沒有人類食用歷史的「新奇食品」建立了一個框架,以確保它們在上市前達到安全標準。
    近年來,這個高科技城市國家已成為可持續食品開發的中心,當地初創企業調製出適合亞洲人口味的菜餚,從實驗室培育的「海鮮」到用熱帶水果代替豬肉做成的餃子,應有盡有。
    南都記者 史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