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水月觀音)

2020-12-16 跟著糰子聽老歌

〝水月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十二尊。〝應身相〞為水月觀音的〝化身相〞既是〝居士身〞,亦有〝闢支佛身〞之說法!

水月觀音,乃梵文 Tankasri 的譯音。屬於三十三觀音之一。

據稱,此乃觀世音一心觀水相的應化身。所以,此尊之形象,大多和水中月有關,故稱為「水月觀音」或謂即胎藏界曼荼羅觀音院之水吉祥菩薩。又稱水吉祥觀音,其形像有多種。

有一種是站立在蓮瓣上,蓮瓣則漂浮在海面,觀世音正在觀看水中之月。

另一種是以蓮華坐姿趺坐在大海中的石山上,右手持未敷蓮華,左手作施無畏印,且掌中有水流出。另有三面六臂像,左三手分別持寶蓮花、金輪、孔雀尾,右三手分別持利劍、寶珠、青蓮花,身色如日光,坐於寶山上。又有其法相於《尊容鈔》載為,跏坐於巖石上之蓮座,左手持未開蓮花,右手結與願印,由掌中出水。月下乘蓮花舟,飄蕩海面觀月,以喻諸法如水中月而無實體。

我國寺院所供奉之觀音塑畫像,作觀水中月影狀。  

有位國王很疼愛女兒,凡是公主喜歡的東西,國王儘可能滿足她的願望。有一次,公主散步在花園池塘邊,凝視著池塘中的水,池水上激起許多水泡,像珍珠一樣,非常漂亮喜愛,便對父王說:想取池塘中的水泡做華鬘(頭上戴的妝飾品)。國王說:好…好…不過!水面上的水珠虛幻不實,剎那生滅無常,怎麼做華鬘呢?公主不信拗起性子。

國王心慌,急忙請匠工想辦法將水泡拿來做華鬘,取不得、做不成要砍頭。眾匠聞言,害怕國王震怒會殺人,站在一旁發抖恐慌不安。其中一位老工匠上前秉告國王,有方法取水泡,便請公主隨同前往,親自挑選水泡,好讓老工匠製做華鬘。公主捲起袖子用手掌拿取水泡,剛掐起來就破滅了,再掐…又掐… 都沒有辦法取得水泡,搞了大半天,沒辦法取得一泡!疲勞厭倦…!就放棄取水泡的念頭。

故事提示:人生無常如水泡,不能久住。  禪宗惠能大師,得到衣之後,在獵人群中隱居十幾年,因緣成熟開始行化於世間。

有一天途經法華寺,見到兩位出家人對著一面幡子,爭論不休。一位說:如果沒有風,幡子怎麼會動呢?所以是風在動。另一位說:沒有幡子動,又怎麼知道風在動?所以說是幡子在動。兩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爭得面紅耳赤。六祖上前仔細聽過,知道他們在爭論旗幡飄動的原因,對二位說:請別吵,我為你們做個公正的裁判,這其實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子在動,而是二位仁者的心在動!風與幡皆為假象,猶如鏡中花、水中月一般。就像惠能大師所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十方法界中有:『佛道、菩薩道、緣覺道、聲聞道、天道、人間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等十法界。佛陀告知眾生:「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十法界皆從一念生:一乘任運,萬德莊嚴,是諸佛法界;圓修六度,總攝萬行,是菩薩法界;見局因緣,證偏空理,是緣覺法界;功成四諦,歸小涅槃,是聲聞法界;廣修戒善,作有漏因,是天道法界;愛染不息,雜諸善緣,是人道法界;純執勝心,常懷嗔鬥,是修羅法界;愛見為根,慳貪為業,是畜生法界;欲貪不息,痴想橫生,是餓鬼法界;五逆十惡,謗法破戒,是地獄法界。萬法唯心造,常是作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清淨涅槃」。  

「水月觀音」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應以闢支佛身得度者 即現闢支佛身而為說法」。觀世音菩薩對有境緣,無境緣之自覺者,即現聖者之相而説十二因緣法,引之入道。

「闢支佛」也可譯為「緣覺」,緣覺者觀十二因緣道理,覺悟生死而求涅槃。以自度自利行,無他利心,因而不發大悲心救度眾生,亦難登果位。緣覺也稱為中乘學者,無師而能自覺自悟之修行人。

眾生都會面臨「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在這四苦中來回奔波。多數人會產生疑問,我是怎麼來這個世間的?為什麼會來到這個世間?如果說因緣業力來,很多人不相信。偏偏因緣、業力主宰著命運,由不得我們不信。  ※因緣:〝因〞─指能引生結果之條件。〝緣〞─產生果報之機會、遭遇。  

※業力:過去「前世」行為,延續下來「今生」身心在造善、造惡,會出現「苦果」、「樂果」等造業的力量。

一粒粒稻子,是「因」─土地、雨水、耕種,所成因緣。  

人的由來如稻子,產生的因緣過程。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就是有十二因緣的緣故。 

※十二因緣:  ◎過去:﹝一﹞、無明。﹝二﹞、行。〝二因〞。  ◎現在:﹝三﹞、識。﹝四﹞、名色。﹝五﹞、六處。﹝六﹞、觸。﹝七﹞、受。〝五果〞。  ◎現在:﹝八﹞、愛。﹝九﹞、取。﹝十﹞、有。〝三因〞。  ◎未來:﹝十一﹞、生。﹝十二﹞、老死。

〝二果〞。 

一、無明─無知。(不明白真正道理,貪瞋痴之煩惱招業報。) 

二、行─沒有停歇。(常常動起心來、身心、行為造作活動。)  

三、識─心的異名、心的依託處。(人有前世種種﹝心、意、識﹞的業﹝因緣、果報﹞,受到意志引生因果關係結合形成力量,引發識之作用。妄想、辨分別、對事情好、壞的執著。)  四、名色─胎之形成。(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未具。五蘊肉團之體。〝名〞為識心,〝色〞為物質。凝聚﹝胞胎﹞﹝細胞核﹞,一切精神與物之稱。心、身為生命組織之整體。) 

五、六入─又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念頭﹞,感覺器官,完成構成,出胞胎。)  

六、觸─胎兒出生與外界的接觸。(人初生、來到世間上,不分善惡、苦樂,因觸﹝相遇、相接﹞,生堅、溼、蝡、動、食、餓、悲、喜。感情之所依。)  

七、受─領納之意。(無明、行而影響八識之種子,稱為受。外界影響於生理、情緒、思想等,所產生痛癢、苦樂、憂喜,好惡等境界。愛之分別心情差異,相應苦、樂、主觀感受。)  八、愛─貪戀,執著對境生欲。

(愛分四種:

一、親愛:友情之愛。

二、欲樂:某特定人物之愛情。

三、愛欲:建立於性關係之情愛。

四、過份執著以致痴病之情愛。)  

九、取─得到。【煩惱總名】。(長大成人,心貪執取,對﹝淫、食、資﹞貪求之心。) 

十、有─存在之意、果報之因。(人為了要〝有〞,﹝欲望﹞就會生出招感苦樂之果報。)  十一、生─老死之起源。(由過去業力結之當來果,以受生死之報。﹝生有四生:胎生、卵生、溼生、化生﹞)。  

十二、老死─愛、取、有,三因使身壞命終。(老、死、憂、悲、苦、惱等,人生不能免除之苦。有了〝出生〞就逃不出老死這十二因緣的過程。)  貪是無明,思是行。

依過去「無明」、「行」二因,心識起初託生母胎,其分為「識」。六根未具備為「名色」。胎內六根具足為「六處」。

出生嬰兒期對外界還不了解苦、樂之差別,釋為「觸」。少年時期,受外界刺激而產生的情緒反應最強,分「受」。

青年期愛欲強烈為「愛」。

中年時期,貪著心勝為「取」。意志、行為造業分為「有」。由於「因」,再有來世為「生」。此後至為「老死」。

人身難得今已得,應多施與奉獻。  有些大德菩薩們,無怨無悔用心專意顧家養兒育孫,為家庭為親人付出,完全不知生命漸漸在耗損當中,等兒孫相繼長大之後,自己已經作古。兒孫有的也已經忘了,或不認識曾經為他們盡心盡力,付出生命的陌生人。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中國人疼子孫,愛子孫,是否也應將愛分享,擴及去愛世人。

人生如劇、劇如人生。人生的過程,如戲曲一般,由「地、水、火、風」構成的人類,一旦撤手塵寰,一切皆空幻。把握時機,早早學佛,行善布施,回向法界眾生結善緣。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天眼照見,天耳遙聞,了解眾生是何根基,隨處應現諸多形象,方便度一切眾生,使其開悟,啟發菩提心,廣行菩薩道。  

典故: 

民間傳說 

有一天,觀音菩薩來到姑蘇城(今南京),看到因為戰火,有數十萬百姓遭到金兵的殺害。  觀音菩薩心生慈悲,要施法力解救這些冤魂。於是,菩薩化作一個美麗的婦人,手持楊柳淨瓶,來到冤魂集中的地方。她用石頭迭成數丈高的高臺,然後跏趺於石臺之上,念誦《大悲咒經》。每念一千遍,菩薩便用楊柳在淨瓶中蘸一下甘露,灑向空中;然後插好楊柳,繼續誦念。 

當地百姓看見一個美麗的婦人建臺唸經,十分不解,於是在旁圍觀,並且議論紛紛。觀音菩薩對眾人說道:「你們現在受金人欺侮,有數十萬人冤死,非常可憐。這些亡魂三界不收,六道不管,流散在外。我今天有緣來到此地,決心超度他們,所以發願築臺,誦經四十九天,遍灑楊柳甘露,使他們早日脫離苦海。我既不是要募捐,也不是要化齋。等四十九天後,我再與你們詳細解說。」眾人知道她是在無償替姑蘇人做功德,就不再議論了。  

四十九天後,菩薩誦經期滿,眾人也如期而至。觀音菩薩向眾人詳細解說了所誦經文。其中一人悟到:這個美麗的婦人就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於是,他走上前拜道:「我聽說觀音菩薩時常雲遊人間,常常現出寶相,不知今天我們是否有福氣得見您的真身?」菩薩說道:「可以。」然後指了指河邊:「那河水中央不就是菩薩嗎?」 

眾人順著菩薩指的方向望去,看見水中有一個影子,呈現出觀音菩薩的寶相。眾人急忙下拜。當時水中正巧有一輪月影,非常明亮,菩薩的寶相漸漸隱沒於月影中,慢慢消失了。等到大家起身,發現石臺上美麗的婦女也消失了。眾人這才明白,美麗的婦女正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於是,眾人在菩薩誦經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寺廟,觀中供奉著一尊觀音菩薩誦經灑水的法像,民間稱之為「灑水觀音」或「滴水觀音」。 

在河邊看到菩薩現出寶相的人中有一位擅長繪畫的人,名叫丘子靖。他為了讓世人看到菩薩的寶相,就將菩薩在水月中的呈現的寶相用工筆畫出,所繪製的畫作出神入化,栩栩如生,眾人無不叫絕。

這幅水月中顯現的觀音菩薩像,世人稱之為「水月觀音」。後來,百姓紛紛向丘子靖求畫,並在家中供奉。  至今,蘇杭一帶的民間所供仍以水月觀音居多。 

贊偈:  吉祥水月觀世音,寶光常寂照三途;解結怨瞋八難苦,周徧寂湛大悲母。

195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清理金華萬佛塔塔基時,發現了一尊銅鍍金水月觀音像。觀音菩薩頭戴寶冠,冠上奉一小化佛,方額廣頤,雙目修長,微閉俯視,神態端莊慈祥。其右腿支起,右臂自然搭於右膝,左腿下垂,左臂後撐於巖石之上,姿態閒適。菩薩寬肩細腰,身姿婀娜柔順,披掛聯珠式瓔珞,衣袂灑脫靈動,造型優美絕倫,身後精緻的火焰紋圓光更有錦上添花之妙。據考證,這尊觀音像鑄造於五代時期,是我國已知年代最早的銅鍍金水月觀音菩薩題材佛像。

水月觀音是漢傳佛教33種觀音菩薩形象中的一種,顧名思義,表現的是觀音作觀水中月影狀,因其獨特的神韻和深遠的宗教隱喻,深受信徒的喜愛,是寺院和信徒供奉的觀音塑畫像裡最常見的形象。有趣的是,在印度、尼泊爾較早或同期的佛造像以及繪畫藝術作品中,並沒有水月觀音這樣的造型。這是因為,包括水月觀音在內的民間流傳廣泛的「33種觀音」的淵源,乃是印度佛教東傳後,中國、日本的佛教徒根據《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關於觀世音菩薩所化現的33種身份不同的眾生形象,融合漢族傳統繪畫藝術和審美情趣,充分發揮想像力而應機繪製出來的。今天看來,僅憑佛經中的一個名號稱謂,便能創作出神形具備、生動優美、流傳萬世的經典菩薩形象,並因此潛移默化地傳播了信仰,古人的智慧不得不令人嘆服。

相傳,水月觀音形象的創始者是唐代著名畫家、有「畫子女為古今之冠」美譽的周昉。隋唐時期,中國繪畫藝術發展繁榮,達到封建社會的一個高峰,而其中一大顯著特點則是吸收印度、波斯等外來藝術風格進行創作,尤其是出現了大量佛教風格和題材的作品。被後世尊稱為「畫聖」的吳道子,據說就在洛陽、長安兩京各大寺廟和敦煌莫高窟留下了大量佛教壁畫。而擅長於仕女畫、肖像畫的周昉在佛教興盛、佛畫流行的時代背景下,深受敦煌壁畫人物像的影響,博採眾長、厚積薄發,最終形成了獨具一格的佛像畫特色。他根據《大唐西域記》所記布呾洛迦山中的觀自在菩薩,妙創出水月觀音這樣「筆法柔麗、形象端嚴」的「神品」——「周家樣」,為後世繪畫與雕塑爭相效仿,流傳極廣。

水月觀音造像的核心特點是表現觀音一心觀水中月相的應化身。而水中月是大乘佛教最著名的比喻之一。水中月乃月之影像,非月之實體,意指諸法無自性、無實體,猶如水中月、鏡中花。水月觀音的象徵意義旨在告訴人們放下執著,勘破世間萬法假象,覺悟成佛。其造型樣式恰如其分地表現了觀音「常樂我淨」、「法喜充滿」的境界,仿佛能讓觀想者從菩薩微不可查的神態、情狀和安逸閒適的姿態中,聆聽到靈魂深處關於解脫、得大自在的秘密吟唱,達到了宗教藝術作品形式、內容與精神的高度統一和世間與出世間審美的頂峰,堪稱東方的維納斯。

在觀水中月悠然自得狀的基礎上,水月觀音的形象在細節處理方面並沒有拘泥於一種模式。從歷代流傳下來的繪畫、造像遺存看,除了前面提到的樣式,水月觀音的常見造型還有半跏趺坐於裝飾海水波紋的巖石臺座上的,一般左腿橫盤、右腿支起,右手置右膝,左臂搭在案幾等物體上;還有觀音手持摩尼寶珠、淨瓶、經卷等等。

以水月觀音為代表的豐富美術形制佛像的出現,一改之前正面直立、正襟危坐、盤坐等端莊姿態的傳統路數,出現了「S」形三折枝、遊戲自在、婉轉扭動等更為貼近現實生活、更富有動感,甚至頗有道法自然逍遙意趣的變化,折射出佛教中國化在藝術創作形式上的潛移默化,反映了隋唐以後佛教塑畫藝術逐漸走下高冷的神壇,世俗審美情趣增強,日益崇尚寫實自然之風的審美趨勢。佛教造像越來越有煙火氣、人情味了。

由於水月觀音等33種觀音在民間深入人心,而33種觀音在漢傳佛教傳說中又幾乎化現為溫婉慈悲的女子形象,佛畫佛像以及戲曲影視等亦多將觀音菩薩塑造為女相,因此,後世有了觀音菩薩為女身的誤會。

在藏傳佛教中,包括觀音在內的菩薩一般著印度公主式女裝,如頭戴花冠、寶冠,髮髻高束,裝飾繁縟,有類似女性的頭飾,身披瓔珞,著裙裝,形象嫵媚,姿態優美,富有動感等等,但不現女相。然而,與漢傳佛教並不十分強調崇拜對象性別所不同的是,藏傳佛教神靈體系中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女神群體,如度母、佛母、空行母等,其中有些地位甚至不啻於佛、菩薩。深受藏族人民喜愛並普遍信奉的綠度母、白度母便是藏傳佛教女性神靈的代表。傳說二者為觀音菩薩眼淚化生的21尊度母中最尊貴的兩位,從而成為唐卡畫和藏傳佛造像中最常見的題材。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度母與菩薩的造型非常接近,但具有更為明顯的女性特徵——胸部隆起,身形更為柔軟婉約,面部五官更為精美雅致,猶如青春靚麗的少女,華蔓瓔珞更為繁麗。從某種角度來說,度母的美是東方世界對人體藝術至高至善之美的終極詮釋。

在我們熟知的漢藏觀音造型之外,漢藏佛教與大理白族文化融合發展所形成的密宗支派「阿叱力教」,或稱滇密、白密,也有自己經典的觀音形象——阿嵯耶觀音。阿嵯耶是梵語音譯,意譯為「聖」,阿嵯耶觀音就是聖觀音的意思。這位觀音的金銅造像最早出現在大理國時期(公元937-1254年),與漢藏觀音在視覺上的感覺非常不同,造型自成一家,且基本呈一種模式。大部分為正面站立像,髮髻高大,上有阿彌陀佛,一般不戴頭冠,五官與當地白族相類,下半身身著長裙,身材修長,尤其是水蛇般的細腰,線條非常優美。整體而言,聖觀音挺拔秀美,民族特色鮮明,易於識別,其造型風格不僅反映了千年以來雲南白族人民的風俗習慣和審美偏好,同時也十分符合當下以苗條為美的時代潮流。

自唐以來,從河洛到江南,從滇池到雪山,我們看到了觀音形象脫印入華、粗放媚神直至驚豔親民,最終達到神聖與世俗之美和諧共存的清晰印跡。在許多文學作品中,人們甚至用觀音來形容女子的美貌,觀音之美,可謂冠絕三界。

相關焦點

  • 觀世音菩薩普門(不二觀音)
    〝不二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三十一尊。〝應身相〞為不二觀音的〝化身相〞是〝緊那羅身和執金剛神身〞的示現。,《入愣伽經第八》中有『金剛密跡常侍隨衛』,執金剛神觀音是佛的守護者,而且是佛垂跡的應化身,是本地門亦是垂跡門,以系跡身故,依本跡不二之義,稱為不二觀音。〝不二〞解釋為一切現象應無分別,或超越各種區別沒有第二,萬物同一的意思。此尊法相,雙手相叉或低垂,在水中立或坐於蓮葉之上,身著天衣,飄然自得地浮於水面。
  • 觀世音菩薩普門(合掌觀音)
    〝合掌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二十九尊。〝應身相〞為合掌觀音的〝化身相〞是〝婆羅門身和阿修羅身〞的示現。《普門品》曰:「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現之而為說法。」此菩薩為立像,以其虛(空)心合掌之故,稱為合掌觀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琉璃觀音)
    〝琉璃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二十三尊。〝應身相〞為琉璃觀音的〝化身相〞是〝童男身和自在天身〞的示現。琉璃觀音,又稱作「高王觀音」、「高王觀世音」、「香王觀音」。《普門品》曰:「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 觀世音菩薩普門(青頸觀音)
    〝青頸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十四尊。〝應身相〞為青頸觀音的〝化身相〞有說是〝婆羅門身〞,亦有說是〝佛身〞的示現。青頸觀音,乃梵文 Nila kantha 的譯意。漢譯為抳羅健詑、儞羅建、羅建制。乃觀世音所變化現示之明王也。
  • 觀世音菩薩普門(德王觀音)
    德王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十一尊。〝應身相〞為德王觀音的〝化身相〞既是〝梵王身〞。亦有化身相為〝長者身〞之說法!形象德王觀音坐於巖畔,右手持菩提葉,表示三十三化身之梵王身,象徵著官祿。觀世音菩薩三十三像所代表的意義,前面十像列舉部份提供大眾了解,具滿懷慈悲,行於娑婆世界,濟度苦惱眾生,善行圓滿的─「觀世音菩薩」。  天下的父母親都是觀世音菩薩,有求必應。「父母疼子長流水」,父母愛子女的心是永遠不變,所以孝道是人人必須心系認知的。父母養育教導,應報劬勞之恩。
  • 觀世音菩薩普門(眾寶觀音)
    觀音菩薩示現長者身為眾多的長者說法。因為長者地位崇高,因此要化現長者的身份為他們說法,以仁民愛物的法門使其成就。又有些長者,雖自身不希望成為長者,但還是要以長者的身份來感化他們,才能使他們信伏,所以觀音菩薩就投其所好,現長者身為其說法,以便使其接受教化。
  • 榆林窟:水月觀音的故事
    ▲2020年10月到訪四川安嶽毗盧洞,水月觀音(北宋)觀音菩薩在中、日、韓等東亞國家深受崇敬。佛教有三十三觀音之說,佛教傳入中國之初,水月觀音不過是千手千眼觀音在水中的幻像而已。隨著唐後觀音信仰的盛行,水月觀音正式被列入三十三觀音相之一,漸漸呈現出漢族女性的面貌,只是衣飾上仍保持著印度貴族袒胸著臂釧的特徵。
  • 觀世音菩薩誕辰 農曆二月十九
    若靠門左側行,則先以左腳入,右側行則右腳先入。2.除佛經、佛像及供物之外,其餘不可帶入。3.唯有誦經、禮佛、打掃、添油香時方可進入,不可:以佛殿為通道,任意穿梭遊走。4.進殿之前當先淨身心,洗淨雙手,進入時不可東張西望、到處觀覽,禮拜後方能瞻仰聖容,默念偈云: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5.於佛殿內只能右繞,不可左旋,以示正道。
  • 遼/金 木雕彩繪水月觀音坐像
    觀音及侍者常置於大殿主尊背屏之後,面向通往後進院落的門廊,以庇佑佛門淨地、驅邪避兇。此像雋永端凝,以佛教神祇觀音為題。觀音本為凡人,經長年修持、虔心向佛,幾經輪迴,終證悟涅盤,得入自在無礙之極樂淨土。但觀音終舍逍遙之境,只為返回世間,渡眾生苦厄。正是為此,觀音在信眾心中的地位格外尊崇。
  • 工作室新品《水月觀音》,睥睨眾生,滴水眾生
    【尺寸】:高;56.1mm 寬:27.7mm 厚;7.1mm ;【品名】:冰種晴水翡翠掛件——自在觀音【描述】:玉質凝潤細膩,晴水整體瑩瑩的,翠意雖不鮮不媚卻擁有脫俗的清雅,更覺靈秀動人。觀音雕刻精湛到位,面相端莊,衣襟飄然,身姿曼妙,神態寧靜安然,面容柔和慈祥,整體風格簡約,盡顯禪意,更加自然大方。自在觀音原名「水月觀音」,隨心隨性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自在觀音,至於稱觀世自在者,觀世界形能自在無礙,對苦惱眾生能自在拔苦與樂。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施藥觀音)
    〝施藥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九尊。〝應身相〞為施藥觀音的〝化身相〞既是〝毗沙門身〞!菩薩坐於池邊,右手託頰,倚於膝上,凝視著面前的蓮花。表示菩薩無時不在惦念世間疾苦,考慮拯救眾生。又常施予良藥,除治眾生身心兩面病苦。施藥觀音因能施予良藥,除治眾生身心病苦而得名。
  • 最為珍貴的歷代觀音寶像
    普門示現觀世音觀世音菩薩的另一個特色,為普門示現:也就是表示,不管眾生有任何的需求,觀世音菩薩就會示現出相應於那類眾生的角色來救度他們。觀世音菩薩由普現色身三昧現起的不可思議變化身,恆常在十方世界作無邊的救濟,使苦難眾生得到無限的安慰與清涼。
  • 觀世音菩薩救世精神
    (見大正藏圖像第九)  問:千手千眼表示如何?答:劫梵王下生海中千蓮葉出生,其上千眾生生,其中為王人,千手千眼具足,依此意歟雲!  問:掌中千眼心如何?師雲,千手,一一三昧地門也,以千手配二十五有,以四十配一有,掌中眼即照二十五有施利益心也,眼即照義也。
  • 維基精選:【觀世音菩薩】
    來自斯裡蘭卡公元750年的水月觀音青銅像,現藏於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罕伯明罕藝術博物館。祂可以化身為佛、闢支佛、聲聞、梵王、帝釋、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將軍、毘沙門、小王、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婦女、童男、童女、天、龍、夜叉、幹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執金剛神等等。其餘各種典籍中觀音菩薩各有化身,甚至有三十三觀音之說,是大乘佛教對觀音應化的三十三種形象的稱呼。
  • 水月觀音.
    當時任朝廷小吏的裴度,到觀音廟去燒香求籤,觀音菩薩即現出「梵王」之身,用靈籤指點裴度平息叛亂,救百姓於水火之中。裴度得勝回朝後,憲宗皇帝封爵位為晉國公,勳位為上柱國。裴度為感激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恩德,在淮西建了一座德王觀音廟,保佑一方蒼生。|水月觀音|三十三觀音之一。
  • 水月觀音
    當時任朝廷小吏的裴度,到觀音廟去燒香求籤,觀音菩薩即現出「梵王」之身,用靈籤指點裴度平息叛亂,救百姓於水火之中。裴度得勝回朝後,憲宗皇帝封爵位為晉國公,勳位為上柱國。裴度為感激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恩德,在淮西建了一座德王觀音廟,保佑一方蒼生。水月觀音  三十三觀音之一。
  • 【大千藝術】大千觀音畫像富有祥和之氣,寓意美好又吉祥
    佛經謂觀音菩薩有三十三個不同形象的法身,畫作觀水中月影狀的稱水月觀音。見《法華經·普門品》。後用以喻人物儀容清。由於此尊觀音之形像,多與水中之月有關,故被稱為水月觀音。又稱水吉祥觀音,或水吉祥菩薩。這是觀世音一心觀水相的應化身。相傳,最早繪畫水月觀音的人是唐代的畫家周昉。
  • 三十三觀音
    水月觀音三十三觀音之一。由於此尊觀音之形像,多與水中之月有關,故被稱為水月觀音。 水月觀音,又稱水吉祥觀音,或水吉祥菩薩。這是觀世音一心觀水相的應化身。其形像有多種。有一種是站立在蓮瓣上,蓮瓣則漂浮在海面,觀世音正在觀看水中之月。另一種是以蓮華坐姿趺坐在大海中的石山上,右手持未敷蓮華,左手作施無畏印,且掌中有水流出。此外又有坐相、三面六臂相等種。
  • 從勇猛丈夫觀自在到女身觀音,長鬍子的他,怎麼變成了溫婉的她?
    觀音不信。玉皇道:「你如果不信,只要到凡間去打聽那一班懼內的朋友,沒有一個不叫老婆做玉皇大帝的。」這雖說的是玉皇大帝,其實也講出了觀世音的性別問題。在佛教各種圖像和造像中,觀世音菩薩可謂是最為常見的,且種類繁多。按佛教中的設定,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三個不同形象的法身,如水月觀音、楊枝觀音、魚籃觀音、臥蓮觀音等等,這裡便不詳細展開,只來說說整體的觀世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