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福橋,位於紹興市柯橋區福全街道雙山村下漊村自然村,系東北與西南跨向單孔石樑橋。橋全長14.30米,寬2.00米,高2.80米,孔跨徑4.20米。
全福橋橋臺用條石縱橫錯縫疊砌,橋臺上置伸頭冒石,伸頭冒石寬大,上擱三拼石樑為橋面,橋面長5.32米,寬1.73米,厚0.30米。橋面兩邊置實體石欄,欄高0.33米。上厚0.21米,下厚0.26米。兩石欄外側中間飾扇形框,內刻「全福橋」三個大字,右旁刻有「民國念弍年囗月建」,左邊刻建橋捐資人姓氏等。
東北與西南原各置12級石臺階,現因兩岸路面抬高,石臺階被埋2級,現存10級石臺階。石臺階上窄下寬,兩端各設寬0.50米的垂帶斜坡石條。整座橋用石厚實講究,工藝精細,保存基本完好。全福橋有明確建造年代(1934年),反映了民國時期紹興建造石橋的工藝技術有了一定水準,對於研究這個時期的水鄉石橋提供了很好的實例。
橋臺有幾塊條石上鑿有「牛鼻眼」,用於吊糸船隻所用。
據傳,全福橋是當年當地一位富人為紀念孩子十周歲生日,沒有舉辦酒晏,而用原來準備辦酒晏的錢,在村裡發起倡議,並得到一些慈善好心人的贊同資助,共同建造了一座石橋,寄希望全村百姓一起有福,遂取名全福橋。
雙山村歷史悠久,2003年由原來的沈家坂、上漊、下漊三個自然村合併而成。村內古蹟眾多。沈家坂自然村內有張神殿,殿外壁有同治七年、光緒二十七年和民國十六年三塊修建碑記,碑文字跡雖已有很大磨損,但尚可部分辨認。殿側又有從紹興城內香橋蓮花庵搬來合建之「心蓮庵」,佛殿心香,整潔清靜。此外,下漊自然村以曹姓為主,村口漓渚江面上臨水而建的半江廟建於清嘉慶年間,建基於河心,形似官帽,又稱「官帽廟」,民間傳說廟底有一神奇「巨蚌」,吐納江水,故漓渚江水澇不淹廟,旱不涸底,保佑平安,故也為稱「雞冠廟」。
雙山村水路除漓渚江外,更有多條東西向村河相通,可以說家家有水埠,戶戶通舟楫。這裡物產豐富,景色如畫。舊時以「雙山茭白」「雙山荸薺」聞名於紹興城鄉。目前村裡經過整改,一排排新樓房拔地而起,衛生環境清潔優雅,村民生活富裕。
作者(陳樹堯)簡介: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委員會秘書處秘書,紹興市古橋學會理事,紹興市古城民俗文化攝影協會組長,紹興市鄉土文化研究會成員,紹興市浙東唐詩之路研究會成員,紹興市關工委科普團成員。2018年著《紹興橋鄉》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