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讓 傳承:
陳有綸、陳仲甡、陳清平——李景延——楊虎——陳應德——王晉讓
王晉讓(1905年-1996年),字遜甫,河南省溫縣人,臺灣武術家,將陳派小架傳至臺灣。從王晉讓自己整理髮布的資料看,清晰的指明其傳承,我們可以看到因為在臺灣,所以,近數十年所謂的近年內地說法並未在其言論中體現,歷史原貌躍然紙上!
網絡資料:
王晉讓(1905年-1996年),字遜甫,河南省溫縣徐堡人,臺灣著名武術家,是臺灣陳氏太極拳的代表人物之一。
個人歷程
王晉讓21歲時,在河南師範學校念書,因為曾遭逢盜匪,險遭不測。家中長輩為了讓他可以防身,於是聘請陳家溝陳氏十七世陳應德至家中教拳,所傳的,名為太極拳小架(又稱陳家小架),與陳有本所傳的陳氏太極拳小架不同。王晉讓天資極佳,又肯苦練,每日必練二十餘趟拳,三年如一日,師叔謝功績與師祖楊書文極為欣賞他,經常從旁指點,因此養成了他深厚的功力。到民國13年(西元1924年),地方紅槍會作亂,治安不良,盜匪甚多,陳應德無法前來教拳,於是中斷了學拳。民國22年(西元1933年),王晉讓到了鞏縣,經友人介紹,進入兵工廠工作,遂定居鞏縣。
民國38年(西元1949年),因戰亂,隨國民政府撤退到臺灣,寓居高雄,平日仍然練拳不倦。自民國53年(西元1964年)退休後,為不使此拳失傳,於是開始在家中客廳教學授徒。臺灣傳承陳氏太極,著名的六老,為杜毓澤、王鶴林、潘詠周、王夢弼、郭青山與王晉讓,對於臺灣傳統武術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王晉讓所傳的忽雷架套路,講究「筋骨要松、皮毛要攻、丹田要轉」,因為居住地的關係,主要傳播於臺灣南部地區。臺灣另一支忽雷架傳承來自杜毓澤,盛行於臺灣北部,形成臺灣忽雷架的兩大傳統,各擅勝場。王晉讓擅長推手,與杜毓澤之徒王嘉祥交好,因此兩派之間的交流十分緊密。他的弟子有郭冬寶、蕭治傅、蕭啟財、鄭國輝等人。
傳遞精彩,點下面「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