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光紹接受《中國金融》專訪談未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三大支柱|媒體...

2021-01-08 新浪財經

來源: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AIF

2020年,時值《中國金融》雜誌創刊70周年。《中國金融》雜誌開設「70年 70人」專欄,邀請70位與《中國金融》同命運、共成長的金融界領導、專家、學者,暢談中國金融業的改革發展故事以及與《中國金融》雜誌的深厚情緣。

日前,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做客專欄,以「未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三支柱」為主題,深入解讀了中國資本市場的過去與未來。

屠光紹首先以親身經歷回顧了資本市場30年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與變遷。站在「三十而立」的歷史新節點,屠光紹認為中國資本市場要實現由大變強需要依靠三大支柱:

第一大支柱是大力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包括註冊制、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投資人利益保護制度等。註冊制致力於為企業服務,解決「進口」問題;而退市規則地不斷推出則是解決了企業的「出口」問題。

第二大支柱是切實提升資本市場服務體系的能力,即提升投行、基金公司、會計律師等專業機構的服務能力。屠光紹指出,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需要一個龐大的服務體系支撐,因為投資人並非萬能的。現在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不斷發展,這些專業機構的服務能力、服務水平都需要進一步提升。

第三大支柱是有效發揮資本市場機構投資人的作用。屠光紹認為,機構投資人相對散戶有更專業的投資能力,可以有效平衡市場,解決市場波動。而更重要的是,機構投資人能夠支撐市場結構的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且相較於散戶,在公司治理上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屠光紹強調,有了以上三大支柱,中國資本市場才能真正實現「三十而立」,才能在未來行穩致遠。而在中國的新經濟格局中,資本市場在促進產業升級、科技創新以及結構調整等方面也將發揮更大的作用,提供更大的舞臺。

內容來源 | 中國金融雜誌

相關焦點

  • 屠光紹:資本市場立起來、立得穩、行得遠需要依靠三大支柱
    中證網訊(記者 倪銘婭)中國證券報記者12月22日獲悉,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日前在和訊網主辦的「財經中國2020年會暨第十八屆財經風雲榜」上表示,資本市場立起來、立得穩、行得遠需要依靠三大支柱。 第一支柱是大力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第二支柱是切實提升資本市場服務體系能力。
  • 屠光紹:大力加強基礎制度的建設 資本市場未來30年定能行得長遠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 屠光紹  12月17日,和訊網盛邀10+行業頂流嘉賓、100+企業精英匯聚,以「時間經濟"為主題的「財經中國年會暨第十八屆財經風雲榜」在北京國貿大酒店舉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屠光紹出席並就「資本市場三十而立的三大支柱」發表演講,他指出,其中一個重要支柱是要大力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的建設。  怎麼樣能夠真正夯實資本市場基本制度?到今天為止,資本市場三十年了,他認為資本市場基礎的建設——資本制度的建設在新《證券法》上得到了重要的體現。
  • 屠光紹談中國資本市場30年:為什麼「股權分置改革」
    上海交大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原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屠光紹12月12日在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表示。上海交大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原副董事長兼總經理  屠光紹他介紹到,歷史角度來看因為有了股權分置,資本市場股票市場才能建立,如果一開始沒有股票分置,按照完全的成熟資本市場方式來建立資本市場
  • 屠光紹:聚焦三大結構變動 從金融視角解讀「雙循環」
    CFIC導讀 ◆近期,「雙循環」成為中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熱詞。昨日,在上海證券報社主辦的「2020年資產管理高峰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從雙循環的金融視角切入,分享了金融體系中三大結構變動及其相互之間的動能循環。
  • 屠光紹: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走出了鮮明的「中國路徑」|洞見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2020年上海將基本建成國際金融中心,這一目標完成得如何?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上海又走出了怎樣的「中國路徑」?第12屆陸家嘴論壇期間,作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重要見證者,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
  • 屠光紹:發展直接融資是目前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頭戲
    來源:新浪財經12月5日,由瞭望智庫、財經國家周刊主辦的「2020第五屆新金融論壇」在北京舉行,主題為「非常時期的金融責任與擔當」。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原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屠光紹出席並發表演講。屠光紹屠光紹表示,金融要服務新發展格局,特別是要在金融和實體經濟當中有效地循環、有效地互動,關鍵是深化金融的改革、擴大金融開放,不斷推進金融的創新。
  • 資本市場開放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支柱力量
    來源:中國證券報原標題:資本市場開放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支柱力量□本報記者 周松林 6月18日,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開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向世界展示了第一階段的成績單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和創新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成就,極大地提升了上海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程度和國際影響力。資本市場的改革發展,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支柱,而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整體推進,也必將為資本市場的發展提供更堅實的基礎,打開更寬廣的前景。在這裡,我們不能不提到科創板。
  • 屠光紹談中國股市30年:若開始按完全成熟市場來建立反而不會成功
    來源:新浪財經2020三亞·財經國際論壇於2020年12月11-12日在三亞舉行,上海交大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原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屠光紹現場連線並演講。屠光紹表示,回顧30年,他經歷了資本市場重要的改革階段,就是股權分置的改革,「中國股票市場發展不容易的,因為過去的計劃經濟土壤之下逐步的推動市場經濟的發展建立完善的資本市場,所以我們資本市場剛開始發展的時候就有了顯著的特徵。」
  •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2025年中國人口總量或將達到峰值
    勞動力數量短缺,致使人力資本改善速度放慢,資本回報率下降,同時生產率提高的速度也明顯減慢。二是他預測,2025年中國人口總量或將達到峰值,以後就是負增長。對於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勢,蔡昉認為,過去幾年,「三駕馬車」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外需的貢獻越來越少,內需成為主要的國民經濟拉動因素,客觀上已經形成「國內需求為主、國內循環為主體」的發展格局。「國內需求是不是強勁,決定了未來新格局能不能形成,以及能不能支撐中國未來需要的經濟發展速度。」
  • 資本市場三十年·田軒:註冊制改革是中國資本市場重要的頂層設計
    新華財經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劉玉龍)「我親身經歷的中國資本市場最重要改革,我認為就是註冊制改革。」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近日接受新華財經記者專訪時說,我國股票發行制度經過很多的探索和試錯,註冊制改革簡單來說,就是企業是否上市由市場來決定。這樣一個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它實際上是一個全局性、長遠性、戰略性的變革。
  • 從發行制度改革到法治建設——中國資本市場而立之年再出發
    而立之年再出發,中國資本市場將在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道路上繼續前行。2020-12-19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如果說,滬深交易所的勇敢探索和始於20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艱難破局,記錄了中國資本市場的誕生與轉折,那麼同樣,發行制度的改革貫穿30年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歷史,成為整個市場制度改革的基礎。
  • 「商品大王」羅傑斯: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將持有更多中國股票
    來源:匯商ForexpressJim Rogers素有「商品大王」之稱的羅傑斯(Jim Rogers)指出,中國資本市場正式建立迄今已滿30年,在歷經不斷改革創新,發展壯大,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市場之一
  • 屠光紹:當前中國家庭理財階段性特徵分析
    ◆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做題為「當前中國家庭理財階段性特徵分析」的主旨演講。 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做題為「當前中國家庭理財階段性特徵分析」的主旨演講。
  • 《中國金融》|張曉慧:加快促進養老金第三支柱發展
    持續改革並不斷完善現代養老金制度,構建起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機制安排,不僅能夠使國民獲得可靠的養老保障,而且可以通過培育養老金融產業來促進資本市場發展,暢通金融市場的長周期資金循環,促進經濟增長需要的長期資本的形成,從而保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順利實施,助力新發展格局下國內大循環的暢通。
  • 專訪丨何德旭:「十四五」中國金融亟須完成三大重任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未來我國金融須完成三大重要任務——支持創新、支持實體經濟、支持綠色發展。 未來我國金融須完成三大任務中國經濟時報:「十四五」期間,構建新發展格局更需要金融的支持,我國由「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邁進,需要完成的任務有哪些?何德旭:一是支持創新。
  • 資本市場三十年|曹鳳岐:推動中國資本市場從大國到強國變遷
    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曹鳳岐近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說,未來二三十年,隨著中國經濟由大轉強,中國資本市場必將完成從資本大國到資本強國的變遷。新華財經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劉玉龍) 「中國資本市場30年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規範化、不斷法治化、不斷市場化、不斷國際化的過程。」
  • 資本市場30年|首席論道,未來中國資本市場如何發展?
    華夏基金機構權益投資部總監朱熠從市場參與者的角度發表了感受,他表示,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是共生共贏的關係,短短30年,受益於多層次資本市場完善發展,中國企業融資結構得到很大改善,企業融資渠道更加便捷多元。
  • 保險、基金等專業金融機構 助力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
    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的養老金專家表示,《通知》標誌著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邁出第一步。對於居民而言,養老金第三支柱是老年生活的重要保障;對資本市場而言,養老金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展望未來,基金、保險、銀行、證券等專業金融機構都將在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 和訊「財經中國2020年會」在京舉行 聚焦《時間經濟》助力新時代
    新形式 新格局自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鳴鑼開市,中國資本市場只用了短短30年的時間,從總市值23億到今天的80萬億,上市公司數量從8家增至餘4000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資本市場,其歷程成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珍貴縮影。
  • 【資本市場三十年】曹鳳岐:推動中國資本市場從資本大國到資本強國...
    新華財經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劉玉龍) 「中國資本市場30年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規範化、不斷法治化、不斷市場化、不斷國際化的過程。」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曹鳳岐近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說,未來二三十年,隨著中國經濟由大轉強,中國資本市場必將完成從資本大國到資本強國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