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柯院士再次發表頂尖論文:納米晶材料穩定性又一重要發現!

2020-12-23 孜然學術

導讀:納米晶粒材料固有的不穩定性限制了其應用,傳統方法是添加合金來穩定,但這使得材料的成本不斷攀升,性能提升幅度趨緩。盧柯院士團隊近年來致力於晶界調控實現材料素化,材料素化旨在通過跨尺度材料組織結構調控實現材料性能提升,替代合金化,減少合金元素的使用。但納米金屬材料熱穩定性差,給材料素化帶來困難。盧柯院士團隊之前發現晶界弛豫可有效地穩定納米晶粒的純金屬,這為提高納米晶機械穩定性提供了新的方法,使得材料素化成為可能。4月24日,盧柯院士團隊再次在頂刊發文,發現快速加熱可能會觸發尺寸高達亞微米的純銅納米晶粒強烈的晶界弛豫,為穩定納米結構材料提供一種新方法。

熱穩定性差是超細晶粒和納米結構的晶體材料中的關鍵問題,也是阻礙其應用的原因之一,是目前的研究熱點。近期以色列理工學院和德國卡爾斯魯厄技術學院發現通過高壓扭力處理的銅超細顆粒表面層具有極高的熱穩定性,相關論文發表在Scripta Materialia。研究發現在劇烈變形的金屬中從大氣中捕獲N2分子的現象,這在先前的研究中被忽略了。因此,設計填充有不同氣體的納米孔可以用作改善超細晶粒和納米結構的金屬材料的熱穩定性的工具。(新發現!充氣孔可以改善超細晶粒組織的穩定性)

早在2017年,《Scicence》在線發表了盧柯院士作為通訊作者的一篇論文,研究發現通過適當合金元素的晶界偏聚可以提高晶界穩定性,從而可以大幅度調控納米金屬的強度。這一發現揭示了納米材料中軟化和硬化行為本質,澄清了過去三十多年來關於這一問題的爭論(《Science》盧柯院士發現晶界穩定性可調控納米金屬性能,澄清三十多年爭論!)。

然而,合金化使得材料的成本不斷攀升,性能提升幅度趨緩,回收利用更加困難。材料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2019年應《Science》邀請,盧柯院士和李秀豔研究員撰寫了關於晶界調控實現材料素化的展望性論文,材料素化旨在通過跨尺度材料組織結構調控實現材料性能提升,替代合金化,減少合金元素的使用,促進材料回收和再利用。儘管這一概念原理上可行,但納米結構的本徵不穩定性導致納米金屬材料熱穩定性差,給材料素化帶來困難。(盧柯&李秀豔《Science》!晶界調控實現材料素化)

在2019年3月,盧柯院士等人關於晶界弛豫的成果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發現晶界弛豫可有效地穩定納米晶粒的純金屬,該發現說明與晶界偏聚效應類似,晶粒尺寸相關的晶界馳豫效應能明顯對機械驅動晶界遷移起到抑制作用,這為提高納米晶機械穩定性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時也為發展納米晶製備工藝提供了重要參考,使得材料素化成為可能。(頂刊:盧柯等人納米金屬方面又一顛覆性發現!)

材料素化越來越引起關注。最近,清華大學陳浩等人利用一種尚未深入研究的平面缺陷,即化學界面,獲得了由納米板條馬氏體和納米孿晶奧氏體組成的新型分層異質組織結構,製備的低碳中錳鋼抗拉強度超過2.0 GPa,並具有高延展性(>20%),同時不需要添加高含碳量或加入昂貴的合金元素。相關論文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開闢了替代晶界工程的新方法。 (重要突破!清華大學利用新方法獲得2GPa的低成本超高強鋼!)

2020年4月24日,李秀豔和盧柯等人以題「Rapid heating induced ultrahigh stability of nanograined copper」在Science Advances發文,研究發現快速加熱可能會觸發尺寸高達亞微米的純銅納米晶粒強烈的晶界弛豫,純銅納米晶粒在金屬中具有明顯的不穩定性。快速加熱的銅納米晶粒在高達0.6倍熔點的溫度下仍保持穩定,這甚至高於變形粗晶銅的再結晶溫度。由高密度納米孿晶的產生而引起的熱誘導晶界弛豫為將穩定納米結構材料提供一種新方法。

論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17/eaaz8003

研究人員通過在液氮中使用表面機械研磨處理(SMGT),在純度為99.97%的粗晶無氧銅棒樣品上製備了梯度納米晶表面層。在最表層發現了平均橫向尺寸約為40 nm,縱橫比為1.7的隨機取向晶粒。橫向晶粒尺寸隨著深度的增加而逐漸增加,在18μm深度時約為60 nm,在150μm深度時約為200 nm。在納米晶組織中發現弱的{111}〈110〉織構。在納米晶表層下方可以觀察到變形的粗晶結構。然後將準備好的梯度納米晶樣品以不同的速率加熱至預設溫度523 K(這是粗晶Cu中退火孿晶的形成溫度),並立即冷卻至環境溫度。在差示掃描量熱儀上精確控制的四個加熱速率(分別為1、80、160和240 K / min)用於確定加熱速率對納米晶粒粗化動力學的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熱晶界弛豫後的納米晶表現出異常高的熱穩定性,起始粗化溫度約為0.6 Tm(Tm為熔點)。它不僅比機械晶界弛豫後的Cu納米晶粒高(約0.45 Tm),而且比變形的粗晶粒Cu的常規再結晶溫度(0.4 Tm)高約280K。這意味著在納米晶粒的熱弛豫晶界中獲得了比變形粗晶粒銅的傳統晶界更高的穩定狀態。晶界的顯著穩定性差異可以從快速加熱的納米顆粒中更高的孿生密度推斷解釋,其晶界被更加強烈地鬆弛。研究熱鬆弛晶界的本質及其在高溫下的性能具有重要意義。

圖1 快速加熱對納米晶銅的穩定

圖2 納米晶快速加熱後形成大量的納米孿晶和多面晶界

圖3 納米晶快速熱處理前後的熱穩定性對比

圖4 熱誘導晶界弛豫的納米晶銅的超高熱穩定性

熱誘導的晶界弛豫源自快速加熱過程中納米晶界孿晶的產生。原則上,這種新穎的穩定化策略將同樣適用於具有低層錯能的其他納米結構材料,包括工程合金,例如奧氏體不鏽鋼和鎳基高溫合金。因此,對於這對於推進納米結構材料的高溫應用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退火孿晶很難在具有高層錯能的材料(例如Al和Ni)中形成,因而穩定這類納米結構材料的原理和技術需要進一步研究。(文:董瑞)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甘肅籍中科院院士、遼寧副省長盧柯喜獲大獎!
    9月6日上午,被很多人視為「中國的諾貝爾獎」的中國首個民間科學大獎——2020未來科學大獲獎名單揭曉—— 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獲得「生命科學獎」; 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1965年出生於甘肅省華池縣上裡塬鄉的著名材料科學家盧柯獲得
  • 福建物構所:錳摻雜Cs4PbCl6零維鈣鈦礦納米晶激發態動力學研究
    然而,由於其絕緣體的本質,Cs4PbX6零維鈣鈦礦本徵在可見波段不發光,限制了其作為發光材料的應用範圍。錳離子摻雜是調控鈣鈦礦納米晶光、電、磁性能的一種有效手段。Mn2+在介質材料中的光學性能主要取決於其局域態的電子結構和激發態動力學,對Mn2+摻雜零維鈣鈦礦納米晶開展深入的光譜學研究對於提高其光學性能及應用至關重要。
  • 孫大文院士團隊在CHEM SOC REV (IF = 42.846) 發表論文
    自從其發明以來,MOFs被發現可用於許多領域,包括能源,生物醫學,傳感,環境科學和食品安全等,而COFs由於其化學性質的多樣性也在多個領域嶄露頭角。文章首次圍繞網狀化學中兩個重要多孔材料MOFs和COFs,論證了將網狀化學作為一種易於使用的化學工具箱引入農業化學技術中的可能性。
  • 蘭州大學與國內外機構合作在納米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由於宏觀材料的失效通常發生在微結構的最薄弱環節,因此減小晶粒尺寸分布,獲得均勻的微結構,對於包括納米晶材料在內的多晶體材料的開發及應用極為重要。近日,蘭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李建功教授團隊與國內外多家機構科研人員合作,在塊體納米晶和超細晶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提出超均勻納米晶材料的概念,並進行了系統的理論分析和實驗論證,這對包括納米晶材料在內的多晶材料的開發及應用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 「中國諾貝爾獎」公布:砒霜治療白血病發現者,還有一位副省長……
    「物質科學獎」獲得者盧柯研究團隊發現兩種新型納米結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
  • 材料頂刊:一種新的納米晶合金設計和結構調控概念
    新概念設計的Fe85.5B10Si2P2C0.5合金的Bs 達1.87T,接近矽鋼,其均勻、細密的非晶-納米晶雙相結構使其具有優異的軟磁性能。這種異質結構和輕合金化策略為下一代磁性材料的開發提供了思路和借鑑。
  • 納米晶金屬的高壓強化
    該研究成果是重慶大學在材料科學領域,繼2019年7月作為通訊單位在《Science》上發表研究成果之後的又一重要進展。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36-z研發具有更高強度的材料是材料科學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材料的強度與其微觀組織特徵密切相關。
  • 蘭州大學迎來首位外籍雙聘院士
    會議邀請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大學Herbert Gleiter(赫伯特·格萊特)院士擔任榮譽主席,德國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德國明斯特大學納米技術研究中心主任Harald Fuchs教授擔任外方主席,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院士擔任中方主席。開幕式由嚴純華主持。
  • 齊魯工業大學特聘教授在《科學》上發表論文!
    近日,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特聘教授嶽遠徵院士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Sabyasachi Sen教授團隊以及美國強磁場實驗室Zhehong Gan博士團隊合作,利用世界最高磁場強度35.2 特斯拉(T)的67Zn核磁共振,揭示了金屬有機骨架(MOF)玻璃結構的短程無序
  • 被指數十篇論文造假 院士回應「論文絕對沒問題」
    一位網友在新浪微博和知乎等處發帖稱,自己是一名醫療工作者,在撰寫論文搜索資料時發現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發表的論文,涉嫌剽竊浙江大學和山西醫科大學兩名碩士研究生的文章,並有多篇文章涉嫌剽竊、抄襲、一稿多投、重複發表等學術不端問題。
  • 躋身國際腫瘤前沿研究第一梯隊 西安交大在《自然》集中發表6篇論文
    近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集中發表了國際癌症基因組聯盟(ICGC)泛癌全基因組分析協作組(PCAWG)完成的6篇論文。PCAWG還在《自然生物技術》《生物通訊》發表了研究成果。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生物信息計算團隊牽頭,聯合雙聘院士、合肥工業大學楊善林教授團隊和吉因加科技團隊組成聯合攻關組,全面參與了PCAWG的工作。
  • 《科學》發文:我國科學家發現二維層狀MoSi2N4材料家族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近日在新型二維材料方面取得最新研究進展,發現二維層狀MoSi2N4材料家族。相關成果論文已於近日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
  • 利用雷射使得無毒性的材料用作為上轉換低能光子以治療癌症
    使用的無毒性的材料用於光子的上轉換可以有助於我們發展先進的用於癌症的光動力治療的先進技術。紫外光可以形成自由基,這一自由基可以攻克癌症的組織。然而,這一自由基並不能穿透到組織的深度區域以產生接近癌症區域的治療性的自由基。
  • 第四類結構材料問世?俞書宏院士團隊研製纖維素基結構材料,性能遠...
    為了製備各方面性能都很優異的結構材料,研究人員通常採取的方法是將這三種基本材料進行複合來製備複合結構材料。不過,很多的研究結果顯示複合材料的每一項性能(如強度、密度、韌性和熱尺寸穩定性)很難超越其組成材料中的最高指標,所以多組分複合只能算是一種折中的方法。因此,開發一種各種性能均很優異的廉價本體結構材料仍是行業內面臨的一大難題。
  • 錳摻雜Cs4PbCl6零維鈣鈦礦納米晶激發態動力學研究取得進展
    Cs4PbX6(X = Cl、Br、I)零維鈣鈦礦納米晶具有優異光學性能,在LED照明顯示、雷射和光電探測器等技術領域受到廣泛關注。但由於絕緣體本質,Cs4PbX6零維鈣鈦礦本徵在可見波段不發光,限制了作為發光材料的應用範圍。錳離子摻雜是調控鈣鈦礦納米晶光、電、磁性能的一種有效手段。
  • 劉忠範院士:中國從石墨烯論文大國走向研發強國
    原標題:《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劉忠範院士:讓中國從石墨烯論文大國走向研發強國》作者:《環境與生活》雜誌記者 鄭挺穎 季江雲【很多人知道石墨,但再加上一個「烯」字,即石墨烯,就讓人一頭霧水。但自從2010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給石墨烯的發現者後,國內外都加大了對這種新材料的研發力度和成果轉化。那麼,我國石墨烯產業現狀如何?未來如何做大做強?
  • 高校SSCI/SCI論文發表依舊重要
    進入前百分之一的學科數1250個,千分之一的學科數138個。> 世界範圍內,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獎項諾貝爾經濟學獎,其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評選也是將頂尖SCI和SSCI期刊發文的影響力與其他指標一道作為重要指標的。
  • 南開大學本科生發表Nature論文,直博美國頂尖名校
    美國東部時間10月14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Yuki Oka教授研究團隊的最新成果,能夠解釋這一人人都經歷過的日常行為背後的細胞與腦環路基礎。值得關注的是,該論文的第二作者王童彤是來自南開大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伯苓學院生物伯苓班的本科生。
  • 陝西科技大學科研團隊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14篇高水平論文
    近期,陝西科技大學前沿院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陳慶彩團隊分別在《ACS Nano》《ES&T》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14篇高水平論文。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近日,陝西科技大學前沿院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在許並社教授的帶領下在能源、環境、光電等領域取得系列重要研究進展,相繼在《ACS Nano》(IF=14.588)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6篇高水平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