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孫大文院士團隊在CHEM SOC REV (IF = 42.846) 發表論文

2020-12-14 現代食品工程研究中心

近日,世界頂級綜述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IF = 42.846)收錄了由華南理工大學孫大文院士團隊撰寫的文章Introducing reticular chemistry into agrochemistry(DOI:10.1039/C9CS00829B)。該文介紹了MOFs和COFs材料藉助網狀化學的「魔力」開啟了農業化學進化的新旅程。本文由華南理工大學現代食品工程研究中心孫大文院士作為通訊作者,孫大文院士和博士生黃倫傑作為共同第一作者,蒲洪彬副教授和馬驥博士後作為共同作者。據悉,這也是近年來農業化學領域研究首次登上世界頂級化學綜合類期刊的裡程碑式成果。

現代農業通過養活70億人口,為人類的生存做出了貢獻。農業化學通過操縱植物,動物,昆蟲,微生物及其環境之間的核心關係,承擔了農業生產,監測,保護,修復等方面的基本任務,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引擎。與水,土壤,光照和空氣的自然或人工配置相比,現代農藝依賴農用化學品和各種功能材料的幹預。農用化學品可以增強土壤肥力,控制病蟲害和病原體,並改善農作物和牲畜的生長和健康,從而提高食品,飼料,纖維和燃料的生產率。為了追求高生產率,這些曾經被稱為「靈丹妙藥」的農用化學品導致了嚴重的負面危害,包括土壤退化,有毒物質暴露,抗生素耐藥性,生物多樣性喪失,氣體排放和水汙染。除了農用化學品帶來的威脅外,其他全球性問題,例如環境壓力(生物和非生物),氣候變化,土地和水的短缺以及農業廢棄物,也表明當前的農用化學品做法已經過時。隨著現代農業的進一步集約化,面對農業生產,質量和安全性方面的高要求,當今的農用化學策略在技術上和環境上均不可持續。因此,通過引入最先進的化學和材料技術來重建農業化學,以滿足農業系統的產量,質量和可持續性要求,會是一個理想的解決方案。

網狀化學是一種通過分子構件的連結將分子化學擴展到精確的框架的化學。網狀化學可以製造多種網狀材料(RMs),包括金屬有機骨架(MOFs),沸石咪唑酸酯骨架(ZIFs)和共價有機框架(COFs)。自從其發明以來,MOFs被發現可用於許多領域,包括能源,生物醫學,傳感,環境科學和食品安全等,而COFs由於其化學性質的多樣性也在多個領域嶄露頭角。

文章首次圍繞網狀化學中兩個重要多孔材料MOFs和COFs,論證了將網狀化學作為一種易於使用的化學工具箱引入農業化學技術中的可能性。在這篇重要綜述中,作者展示了網狀化學如何在農業傳感、農業生態保護和再利用、農藥配方、智能室內農業和農業生物技術等多個領域中逐步塑造農業化學的未來。這項工作將是多孔材料,網狀化學,農業化學,食品化學和環境科學等研究領域普遍關注的系統性綜述。

孫大文院士領導的華南理工大學現代食品工程研究中心自2012年成立以來,聚焦新技術、新方法、新應用在農業工程和食品工程領域的技術革新,下設智能檢測控制所、先進冷凍冷鏈所和新型物理加工所。智能檢測控制所以光譜成像智能感知技術為研究主體,自2016年以來,結合新型納米材料技術,研究領域延伸到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ERS)、網狀化學材料、碳量子點、聚集誘導發光(AIE)和納米酶等在農業和食品領域的應用。目前已累計發表相關SCI論文近40篇,總被引次數達到1100餘次(Web of Science, 2020.11),開拓了農業化學和食品檢測領域的邊界,為納米材料在農業/食品領域的應用做出了重要貢獻。

孫大文院士,自2011年底起回到華南理工大學工作以來,迄今為止(2020年11月)在Webof Science網站上可以檢索到的文章中,共有209篇是以華南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作為第一作者單位的論文,其中高被引論文42篇,JCR一區論文157篇,影響因子大於6的65篇。高被引論文數佔華南理工大學全校和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比例分別為14%和45%。其中2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為華南理工大學唯一入選的兩篇論文。

參考文獻:

https://doi.org/10.1039/C9CS00829B

作者簡介:

孫大文(Da-Wen Sun)教授,華南理工大學現代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歐洲科學院(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愛爾蘭皇家科學院(Royal Irish Academy)院士,波蘭科學院(PolskaAkademiaNauk)外籍院士,國際食品科學院(IAFoST)院士,國際農業與生物系統工程科學院(iAABE)院士,國際製冷科學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食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食品冷凍冷鏈和食品新型物理加工。2015年至2020年連續六年榮獲科睿唯安(原湯森路透)「高被引科學家」稱號(SCIH指數 = 103,SCOPUS H指數 = 107,Google Scholar H指數 = 121)。獲2014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6年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8年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18年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黃倫傑(Lunjie Huang),湖北孝感人。本科畢業於武漢輕工大學,碩士畢業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自2018年起,在華南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孫大文教授。他的研究興趣包括網狀化學(reticular chemistry)在農業和食品化學中最前沿的應用。迄今為止,已發表同行評閱論文30餘篇,H指數為16 (SCOPUS)。

蒲洪彬(Hongbin Pu)副教授,廣東省(農產品初級加工裝備)創新團隊專題專家,廣東省農業廳農產品保鮮物流共性技術創新團隊專題專家,省級現代農業(農產品無損檢測及精深加工)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副主任,全國農業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機械學會人工智慧分會委員,中國農業機械學會基礎技術分會委員,入選2019-2020年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學家」。主持「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1項、省市科技計劃項目3項、中央高校項目2項。累計發表SCI論文65篇(其中ESI高被引論文15篇),授權專利15項。獲2018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6年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6年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和第二十二屆全國發明展覽會「發明創業獎項目獎」金獎。

馬驥(Ji Ma)山西陽泉人,工學博士。2013年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獲得學士學位;2019年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師從孫大文院士;2018-2019年比利時魯汶大學聯合培養博士,Bart Nicola課題組;2020年任職於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後,唐本忠院士課題組。近5年發表SCI論文22篇,其中第一作者12篇,ESI高被引論文5篇,總被引用969次(Google Scholar 2020.11),h指數為16。申請發明專利9項,其中授權專利7項,授權軟體著作權2項。

相關焦點

  • Chem.Soc.Rev.以封面文章報導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李林教授和...
    西工大新聞網11月3日電(胡文博)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柔性電子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黃維院士團隊在國際著名刊物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上發表題為「Bioapplications
  • 南科大李闖創團隊Chem.Soc.Rev. Type II 環加成反應的合成應用
    近日,南科大李闖創團隊在國際權威綜述學術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IF:42.8),在線發表了題為「Synthetic Applications of Type II Intramolecular Cycloadditions」的特邀綜述性文章,首次系統總結了近四十年來
  • 鍾南山院士團隊連花清瘟治療新冠肺炎臨床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雜誌...
    為找尋和驗證哪些中藥對此次新冠疫情防控有效,鍾南山院士團隊對四十餘種中成藥和中藥方劑進行篩選,這些研究(包括病毒抑制試驗)為臨床試驗研究的開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基於這一發現,鍾南山院士聯合張伯禮院士、李蘭娟院士等中西醫臨床專家,啟動並完成連花清瘟治療新冠肺炎的前瞻性、隨機、對照、全國多中心臨床試驗。研究表明: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應用連花清瘟膠囊口服14天可顯著提高新冠肺炎發熱、乏力、咳嗽等臨床症狀的改善率,明顯改善肺部影像學病變,縮短症狀的持續時間,遏制新冠病情惡化,而且安全性較高。
  • 環境學院郝吉明院士團隊發表綜述論文介紹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與大氣...
    清華新聞網6月23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郝吉明院士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發表綜述文章,系統總結了我國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在大氣汙染控制領域取得的進展與面臨的挑戰。
  • 盧柯院士再次發表頂尖論文:納米晶材料穩定性又一重要發現!
    盧柯院士團隊近年來致力於晶界調控實現材料素化,材料素化旨在通過跨尺度材料組織結構調控實現材料性能提升,替代合金化,減少合金元素的使用。但納米金屬材料熱穩定性差,給材料素化帶來困難。盧柯院士團隊之前發現晶界弛豫可有效地穩定納米晶粒的純金屬,這為提高納米晶機械穩定性提供了新的方法,使得材料素化成為可能。
  • 東北師大朱廣山Chem.Rev.綜述:多孔芳香骨架
    以「Porous Aromatic Frameworks (PAFs)」發表於Chem. Rev.期刊上。在本文中,作者主要圍繞PAFs的合成、功能化和應用進行討論和綜述,圍繞近十年來國際上眾多課題組關於PAFs的研究工作,對這三個部分作了全面的解釋,以闡明這一領域的發展狀況。
  • 仁濟醫院核醫學團隊頂級期刊發文:免疫PET顯像或將成為精準醫療的...
    中新網上海新聞3月27日電(莫佳瑜 袁蕙芸)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核醫學團隊
  • 上海交大楊卓青研究員團隊在《Nano Energy》發表研究論文,揭示...
    近日,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微納電子學系楊卓青研究員團隊在國際納米能源領域頂級期刊《Nano Energy》(影響因子:15.548)發表研究論文「Electron Transfer Mechanism
  • 科學家發表黑磷研究綜述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喻學鋒團隊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江桂斌、曲廣波團隊合作,在化學領域刊物Chemical Reviews發表題為Property-Activity Relationship of Black Phosphorus at the Nano-Bio Interface: From Molecules
  • 鍾南山團隊論文正式發表!論文作者回應潛伏期問題
    2月29日,記者從廣州醫科大學獲悉,28日,鍾南山院士團隊論文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線發表。截至2020年1月29日,研究團隊從31個省、市的552家醫院中提取了1099例經實驗室確認的,由2019-nCoV引發的急性呼吸道疾病(ARD)患者數據。
  • 黃維院士研究團隊成果精選
    黃維院士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納米材料與技術和有機電子與器件等,為了大家了解他和研究團隊近年的科研成果,材料人做了一個匯總,方便大家閱讀。1.論文:動態共振有機長餘輝材料Mater.上發表了題為「Oriented Quasi-2D Perovskites for High Performance Optoelectronic Devices」的研究論文,博士研究生楊榮和李仁志副研究員為共同第一作者。未封裝器件在相對溼度40%的大氣環境放置2400 h後,效率仍保持初始值的82%以上,並且浸入水中60 s後光伏參數幾乎不變。
  • 上海中醫藥大學在重要英文期刊發表論文闡述我國中醫藥防治新冠...
    上海中醫藥大學陳凱先院士和陳紅專教授受邀共同撰寫《中醫藥防治COVID-19》(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combating COVID-19)的社論,日前在Frontiers of Medicine在線發表。
  • 被指數十篇論文造假 院士回應「論文絕對沒問題」
    一位網友在新浪微博和知乎等處發帖稱,自己是一名醫療工作者,在撰寫論文搜索資料時發現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發表的論文,涉嫌剽竊浙江大學和山西醫科大學兩名碩士研究生的文章,並有多篇文章涉嫌剽竊、抄襲、一稿多投、重複發表等學術不端問題。
  • 齊魯工業大學特聘教授在《科學》上發表論文!
    近日,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特聘教授嶽遠徵院士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Sabyasachi Sen教授團隊以及美國強磁場實驗室Zhehong Gan博士團隊合作,利用世界最高磁場強度35.2 特斯拉(T)的67Zn核磁共振,揭示了金屬有機骨架(MOF)玻璃結構的短程無序
  • 重磅!華中農業大學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發表論文!
    北京時間2020年4月8日深夜,Nature(《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A plant genetic network for preventing dysbiosis in the phyllospher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率先開啟了植物學的新領域——植物菌群失調與植物健康之間的關係。
  • .| 夏海平團隊「碳龍化學」取得新進展,新型[3+1]環加成反應合成...
    CCSChemistryCCS Chemistry是由中國化學會創辦的高水平旗艦新刊,面向全球科學家,收錄化學各領域高質量原創科技論文。關注CCS Chemistry,即時獲取期刊相關資訊。該工作以Communication的形式發表在CCS Chemistry,已在官網「Just Published」欄目上線。
  • 溫馨提醒 | 論文徵集將於12月31日截止---中國化學會第32屆學術年會
    年會面向廣大化學工作者徵集學術論文(摘要)。中國化學會第32屆學術年會註冊和投稿正在進行中。歡迎化學及相關領域科研、教育和產業工作者踴躍投稿,積極參會。學術年會官網:https://www.chemsoc.org.cn/meeting/32nd/。
  • 躋身國際腫瘤前沿研究第一梯隊 西安交大在《自然》集中發表6篇論文
    西安新聞網訊(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姜泓 任娜)2月16日,記者獲悉,由西安交大生物信息計算團隊參與的6篇論文日前在《自然》雜誌齊發,首創多項面向全基因組大數據的高精度計算技術,是迄今最全面的癌症多組學研究成果。這標誌著西安交大生物信息計算團隊躋身國際腫瘤前沿研究第一梯隊。
  • SCI論文發表要避開這些誤區?
    但是準備起職稱SCI論文的時候卻又總是犯難。其中常見的問題是不知道自己的職稱論文應該發表在哪些期刊上?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期刊? 想要選擇合適的論文期刊,就要避免在選擇期刊時出現一些誤區。有些作者因為選擇期刊的錯誤觀念,導致論文發表難度大大提升。簡單來說,論文發表誤區有如下3個: 1、選本省出版的刊物,覺得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