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團隊論文正式發表!論文作者回應潛伏期問題

2020-12-14 第一財經

2月29日,記者從廣州醫科大學獲悉,28日,鍾南山院士團隊論文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線發表。

截至2020年1月29日,研究團隊從31個省、市的552家醫院中提取了1099例經實驗室確認的,由2019-nCoV引發的急性呼吸道疾病(ARD)患者數據。該研究分析了患者各年齡段人群分布特徵、感染者症狀、病毒傳播途徑、防護方法、治療方法、病死率等。該研究指出,嚴格、及時地採取流行病學措施,對遏制疫情迅速蔓延至關重要,對於疾病的有效治療方法仍需持續不斷努力探索。

僅1.9%的患者直接接觸過野生動物

研究的亮點有哪些?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關偉傑、梁文華、何建行教授和通訊作者鍾南山教授在「NEJM醫學前沿」回應,該研究首次收集全國範圍的新冠患者,通過分析大樣本量數據明確了該研究所確定的病死率(1.4%),與國家衛健委官方報導數據更為貼近;發現了僅有1.9%的患者有直接接觸過野生動物的病史,在生活在武漢以外的居民中有31.3%的患者在近2周曾到過武漢,72.3%患者曾在近2周接觸過武漢地區人員。

值得留意的是,該研究指出,近一半的新冠患者在入院時可能尚未出現發熱,但隨著疾病進展,將近90%的患者出現發熱;明確了消化道症狀較為少見,但是也指出了新冠病毒通過消化道傳播的證據(在糞便、胃腸道破損黏膜、出血處分離出病毒),提示社會各界需要注意預防糞口傳播。

此外,該研究還指出確實存在部分核酸檢測陽性、有臨床症狀但是在入院時無任何影像學異常表現的新冠患者,而且非重度患者中這類患者的比例遠高於重度新冠感染患者;首次明確了重度新冠患者入住ICU、進行有創機械通氣、死亡的風險為非重度患者的9倍。

最新的潛伏期中位數為4天

此前,該研究曾在醫學預印本(MedRxiV)網站公開發表,隨即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其中,潛伏期最長達24天是大眾關心的熱點。

對此,研究團隊表示,潛伏期主要根據患者上報最近一次接觸傳染源(疫區人員、野生動物)的時間以及首次出現症狀(含疲乏、咳嗽、發熱等)的時間確定。整個人群的潛伏期各異,研究者使用了中位數以及最小、最大值以呈現潛伏期的集中、分散分布趨勢。

該研究發現,重度、非重度組新冠患者各有一例患者的潛伏期達24天。然而,仔細查閱整個人群的潛伏期分布規律,我們發現潛伏期大於14天的共13例(12.7%),而潛伏期大於18天的僅有8例(7.3%)。單純根據最小、最大值評估人群的潛伏期容易引起誤讀。

此外,長期居住在武漢或者與武漢地區人員接觸的患者,其潛伏期多為0天(接觸時間按照最後一天計算);研究者在剔除這些不合理數據後重新計算,得出最新的潛伏期中位數為4天。因此,為更好地表示人群的離散趨勢,研究者確定了潛伏期的四分位間距為5天(2天-7天)。

「三早」可能降低廣東新冠肺炎病死率

研究團隊還發現Covid-19的臨床特徵與SARS-CoV相似。發熱和咳嗽是主要症狀,胃腸道症狀不常見,因此提示與SARS-CoV、MERS-CoV和季節性流感相比,SARS-CoV-2具有不同的趨向性。

不發熱的Covid-19患者比例高於SARS-CoV(1%)和MERS-CoV(2%)感染患者,因此如果監測病例的定義側重於檢測發熱,則不發熱的患者可能會被漏診。淋巴細胞減少常見,而且某些病例達到重度減少,這一結果與近期兩份報導的結果一致。

該研究確定的病死率(1.4%)低於近期報導的病死率,原因很可能是樣本量和病例納入標準的差異。我們的研究結果與中國官方統計數據更為相似,後者表明截至2020年2月16日,51,857例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為3.2%。由於輕症患者和未就醫患者並未納入該研究,因此真實世界的病死率可能更低。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可能共同發揮作用,降低了廣東的Covid-19死亡率。

如何區分新冠肺炎和流感?研究團隊表示,儘管SARS-CoV-2和SARS-CoV具有種屬相似性,但一些臨床特徵可以將Covid-19與SARS-CoV、MERS-CoV及季節性流感區分開來。例如,季節性流感在呼吸科門診和病房更為常見。

對於未來研究方向,研究團隊表示,目前亟待明確病毒傳播的動力特徵、傳播途徑、病毒對人體組織的嗜性(tropism)。既往已有研究用於預測我國新冠疫情的變化趨勢,然而其並未適當納入政府近期對各地採取的強有力幹預措施、全國復工、武漢與黃岡等地封城對人群疫情變化趨勢的影響。因此,對病毒在人群中傳播的智能預測模型構建與驗證也是當前的工作重點。

相關焦點

  • 鍾南山領銜在頂級醫學期刊發文,這一篇論文將SCI打下神壇
    當地時間2月28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領銜的「中國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的臨床症狀」研究論文在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在線公開發表。研究得出的中位潛伏期為4天(四分位距,2-7),重度、非重度組新冠患者各有一例患者的潛伏期達24天。不過,團隊認為,單純根據最小、最大值評估人群的潛伏期容易引起誤讀。這篇論文的發表將會給其他正在遭受新冠病毒疫情爆發的國家們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以及中國的經驗。同時這篇論文讓小編想起了近日網上關於SCI至上的爭論。
  • 鍾南山團隊最新論文:就診時多數患者不發熱
    鍾南山團隊最新論文:死率較SARS低 就診時不發熱佔大比數28日,鍾南山院士團隊論文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線發表。報告顯示該研究病死率為1.4%,相較於SARS-CoV和MERS-CoV(中東呼吸症)較低;新冠肺炎患者中位潛伏期為4天,重度、非重度組新冠患者各有一例患者的潛伏期達24天。研究團隊特別強調,單純根據最小、最大值評估人群的潛伏期容易引起誤讀。
  • 被指數十篇論文造假 院士回應「論文絕對沒問題」
    一位網友在新浪微博和知乎等處發帖稱,自己是一名醫療工作者,在撰寫論文搜索資料時發現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發表的論文,涉嫌剽竊浙江大學和山西醫科大學兩名碩士研究生的文章,並有多篇文章涉嫌剽竊、抄襲、一稿多投、重複發表等學術不端問題。
  •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回應爭議論文:大家沒看明白,混淆論文與臨床...
    美國時間1月29日發表的這篇論文,由中國疾控中心領銜,包括了湖北省疾控中心、香港大學等十幾個單位的專業人員共同完成。研究的通訊作者包括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和湖北省疾控中心主任楊波。共同作者也包括了高福。
  • 研究生英文論文發表之路如何開啟?
    儘管有越來越多的呼聲要求不能硬性規定研究生必須發表論文,但筆者認為,發表論文只是一種形式,背後所包含的能力和素質訓練絕對是必要的,比如文獻閱讀和總結的能力、發現科學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材料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學術規範的訓練等。所以應該辯證地看待論文的作用,不宜過分誇大,或者簡單機械地根據論文數量和刊物級別進行評價,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全面否定。
  • 鍾南山院士團隊連花清瘟治療新冠肺炎臨床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雜誌...
    為找尋和驗證哪些中藥對此次新冠疫情防控有效,鍾南山院士團隊對四十餘種中成藥和中藥方劑進行篩選,這些研究(包括病毒抑制試驗)為臨床試驗研究的開展奠定了重要基礎。鍾南山院士團隊連花清瘟治療新冠肺炎前瞻性、隨機、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雜誌《植物醫學》研究中出現的不良事件以輕至中度為主,且兩組之間沒有明顯差別,研究中未出現與研究藥物相關的嚴重不良事件。
  • 中科院將調查贊導師與師娘論文,論文作者:自然科學需要情感注入
    研究「導師夫婦」論文屬獲資200萬項目成果這篇引發爭議的論文,題為《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I):集成思想的領悟之道》,發表於2013年第5期的《冰川凍土》期刊,作者為徐中民。科學網截圖論文作者回應:不是吹捧導師自然科學需要情感注入公開資料顯示,上述論文作者徐中民,2000年在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獲博士學位,主要從事生態經濟方面研究
  • 「中國論文工廠」一文被點名作者回應:只是參考英語的表達
    12月23日,澎湃新聞找到了名單中涉及到的幾位論文作者或知情人士,他們有人回應說,所謂「論文填詞」的發生是因為他們英文不好,參考了一些論文的通用表達,並非學術不端。「論文填詞」作者回應:英文不好,參考表達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輸血科的醫生程大也(Daye Chen)在名單中出現兩次。
  • SCI論文發表要避開這些誤區?
    但是準備起職稱SCI論文的時候卻又總是犯難。其中常見的問題是不知道自己的職稱論文應該發表在哪些期刊上?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期刊? 想要選擇合適的論文期刊,就要避免在選擇期刊時出現一些誤區。有些作者因為選擇期刊的錯誤觀念,導致論文發表難度大大提升。簡單來說,論文發表誤區有如下3個: 1、選本省出版的刊物,覺得可靠。
  • 400多篇論文被曝造假,「論文作坊」初現?
    針對質疑,曹雪濤公開表示,「我仍然對我們團隊的論文的有效性和科學結論的強度抱有信心。」去年11月18日,中國工程院辦公廳工作人員也對媒體表示,中國工程院會針對網絡反映曹雪濤院士的有關問題展開調查。不過截止目前,曹雪濤學術造假問題至今未有完整回應。
  • 作者不顧疫情先發論文?官方針對種種質疑給出回應
    這項工作由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內各省市疾控中心以及其他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者完成,並獲得了來自科技部的資助,論文通訊作者共4人,分別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馮子健、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高本恩與湖北省疾控中心主任楊波。
  • 論文寫作與發表的高效方法!
    作者基於十幾年的專業編輯實踐經驗,根據科技期刊發表論文的要求與規範,對高效發表科技論文的寫作方法與技巧進行了多年的研究與探索。本文作為作者研究工作的總結,提出與整理了一些可能會有幫助的建議,供大家進行參考。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總編:高福等人論文「有急迫公共衛生需要」
    1月29日,題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的論文在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官網上發表。論文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結論:「自2019年12月中旬以來,密切接觸者之間發生了人傳人。」這引發了外界的質疑,因為人傳人的結論在中國被真正公開,是1月20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對外發布的。
  • SCI論文發表過程中常遇到的7個問題
    在SCI論文發表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以下七個問題 1、如思路或意思表述不充分 長期從事科研與論文寫作的一線醫學工作者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思路或意思表述的不充分多半就是源自文獻閱讀量不夠。
  • 剛剛:舒紅兵團隊發文回應論文被質疑
    (點擊可查看詳情),10月30日,舒紅兵團隊在公眾號BioArtReports發文對質疑進行回應,全文經授權轉載如下: 舒紅兵 圖文無關 圖源網絡舒紅兵團隊關於所發表論文被質疑的聲明2020年7月和10月,兩位匿名評論人在美國Pubpeer網站對我們團隊發表的部分論文進行了集中評論和質疑
  • 對論文版面費說不!辛辛苦苦寫論文,沒有稿酬還要出錢發表,不該
    教師辛辛苦苦寫論文,在雜誌上發表,不但沒有報酬,反而還要支付費用,也就是版面費,這實際上體現了這種評審制度唯論文的錯誤傾向!上網一搜論文發表,馬上就會彈出各種代發廣告,有的是相對正規的,收了錢還能幫發表,有的直接是騙子,騙了你的錢你還沒地兒哭去!劍客老師有個朋友急著發論文評職稱,就被騙了10000多!特別是網際網路普及之後,每天都會生產出大量的論文,注意這裡說的是生產,而不是創作,因為東拼西湊、複製粘貼、洗稿抄襲充斥著整個論文寫作的全過程。
  • 論文造假再觸底線!不同作者,不同疾病,卻能得出「相同」結果?
    DeepTech 通過郵件向 8 篇論文的通訊作者核實情況,截止到發稿時間,未能得到任何回復。團隊成員至今也未在 PubPeer 上進行任何回復。對於論文本身可能存在問題,目前還需要等待團隊的進一步回應。
  • 西南林業大學竹子研究團隊在《Tree Physiology》發表論文
    ,在林學領域國際頂級學術期刊《Tree Physiology》上發表。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均為西南林業大學,碩士研究生鄧琳為第一作者,王曙光教授為通訊作者。在竹類植物中,傳統的觀點通常認為竹類植物的橫向運輸主要通過竹節進行的。該論文發現,竹子在快速伸長的過程中,糖分主要採取共質體方式進行卸載及卸載後運輸。
  • 第一個目標……以第一作者在有聲望的期刊上發表大量的SCI論文
    但是,無論計劃是留在學術界還是進入行業,發表SCI論文都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唯一途徑。發表SCI論文向潛在的僱主證明,您有能力從事原創,前沿的工作,並且可以努力工作。但是發表SCI論文並不僅僅是做了所有的研究,把它們寫下來,然後提交給幾家SCI期刊進行評論。要想成功,你需要一個從你的博士後開始的總體戰略。以下是一個如何讓你的博士後出版事業成功的指南。
  • 逐鹿最佳論文!程學旗團隊獲ECML-PKDD最佳學生論文獎
    作者 | 陳大鑫 進入2020年後,國內最優秀的人工智慧研究團隊,都在暗暗地調整自己的目標——頂會論文數量已不是最終目標,逐鹿Best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