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網絡
物聯網智庫 整理髮布
轉載請註明來源和出處
導 讀
近日,一篇關於武漢新冠病毒的研究論文在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平臺上引起了軒然大波。研究通過復盤425例新冠病毒肺炎病例發現,自2019年12月中旬以來,病例密切接觸者之間已經發生了「人傳人」現象。論文得出的結論與此前武漢衛健委官方發布消息有較大出入,武漢衛健委在1月11日仍表示,「未發現醫務人員感染,未發現明確的人傳人證據」。
近日,一篇關於武漢新冠病毒的研究論文在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平臺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事情是這樣的,當地時間1 月 29 日,全世界最重要醫學期刊之一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發表了一篇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中國武漢的早期傳播》的論文,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詳細的流行病學研究。
這項工作由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內各省市疾控中心以及其他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者完成,並獲得了來自科技部的資助,論文通訊作者共4人,分別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馮子健、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高本恩與湖北省疾控中心主任楊波。研究通過復盤425例新冠病毒肺炎病例發現,自2019年12月中旬以來,病例密切接觸者之間已經發生了「人傳人」現象。2020年1月1日至11日,武漢共有7名醫務人員被感染。論文得出的結論與此前武漢衛健委官方發布消息有較大出入,武漢衛健委在1月11日仍表示,「未發現醫務人員感染,未發現明確的人傳人證據」。1月15日凌晨,武漢衛健委才表示,「不能排除有限人傳人的可能,但持續人傳人的風險較低。」
此結論一出,網友們紛紛炸鍋了,筆者總結了一下,發現大家的質疑集中在以下幾點:
質疑一:研究人員的這一結論究竟是什麼時候得出來的,如果早就知道存在人傳人現象,為何不及時採取相應措施?
質疑二:研究人員是否早就發現了問題,不忙著控制疾病而是忙著先發論文難道是出於私心給自己的簡歷貼金嗎?
質疑三:科技部日前發布通知,要求科研單位把研究成果應用到疫情防疫中,在疫情防控任務完成之前,不應該把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為何不響應號召?
今天早上,身處輿論漩渦中心的中國疾控中心終於正面回應了,回應內容全文如下: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關於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文章的說明
簡單翻譯一下官方的意思:
首先,論文中所有病例此前均已向社會公布,也就是說,不存在隱瞞真相的問題。
其次,論文得出的所有結論都是基於已知病例做出的回顧性推論,也就是說,論文本身只是事後諸葛亮。
第三、論文得出的結論並非疾控中心一己之力。
第四、無論怎麼說,在這種時期,論文的發表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另外,針對網友質疑的為什麼不及時披露的問題,其實研究員們也有自己的難處,畢竟從事病毒研究的研究員們也無法直接推動決策部門早採取嚴格措施。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在接受《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採訪時「委婉」地表示:「武漢此次面對疫情行動有些慢主要是科學認識的問題,但也不排除一些決策上的猶豫,公共衛生人員的決策考慮的就是科學性的問題,是一個科學的視角,但政府官員考慮問題並不單純是科學的視角,這只是他們決策依據的一部分。」
自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國內科研機構相繼以論文形式發布多項研究成果。雖然學術研究有助於加速尋找針對病毒的解決方案,但相關「亂象」也引發了廣泛爭議。
科普作家、浙江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王立銘日前指出,此次疫情發生後,中國科學界內部,不少「跟風」「蹭熱點」式的論文扎堆出現。比如在病毒基因序列公布之後,數篇論文就迅速發表出來。它們的共同點是利用病毒序列進行了簡單的生物信息學分析,就做出了各種大膽的「猜測」,單就學術發表而言並無不妥,但很明顯缺乏嚴格的數據支持。
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自疫情爆發至今,中國學者已有十多篇論文或者相關文章發表在國內外權威期刊上。
除此之外,還有令人乍舌的「搶發」事件發生。前幾日,很多人都關注了復旦大學和南開大學教授論文的糾紛。
據悉,疫情出現後,復旦大學張永振教授團隊第一時間分析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數據。但疫情緊急,為了更好地防治疫情,張教授團隊並沒有把精力用在撰寫論文上,而是選擇把破解出來的信息,在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上共享,這樣,可以幫助其他科學家少走彎路,縮短研究時間。然而,南開大學某教授卻如同撿了寶貝,在沒有與張教授溝通的情況下,利用共享信息,率先發表了一篇論文。
在面對張永振教授團隊的質問時,某教授團隊表示:數據是你們自己公開的,我們為什麼不能使用?我們用的是NCBI的公開數據!你也是為公立大學服務的,受到國家科研資金資助,數據不是你們個人的,應該是屬於國家的。
雖然,這一行為從法律角度、學術角度上都沒有任何問題,但從道德層面、從導向層面卻受到了廣泛的譴責。南開大學的這一行為也被網友們認為「吃相太難看」「到底是有多缺論文」。
在此背景下,科技部近日下發《科技部辦公廳關於加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科技攻關項目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簡稱《通知》)。
《通知》提出,各項目承擔單位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組織科研人員集中精力、協同攻關,確保高效率高質量完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的科技攻關任務。《通知》要求,各項目承擔單位及其科研人員要堅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研究成果應用到疫情防控中,在疫情防控任務完成之前,不應該把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
雖然上文中的那篇論文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但其中仍有許多重要結論值得注意。
有證據表明自2019年12月中以來在親密接觸者之間已經發生了人與人之間的傳播,之後的一個月,疾病逐漸傳播擴散。這一情況如在武漢以外的地區適用,我們就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才能減少病毒的傳播,以控制疫情爆發。
第二,該研究估計的新型冠狀病毒 2019-nCoV的 R0 值為 2.2,也就是說平均1個病人會傳染給2.2個人
通常我們使用基本傳染數(R0)來判斷病毒的傳播能力,其代表在自然狀況下,單名感染者平均可以傳染給人的數量。R0值越大即代表疾病的傳播力越強,而R0小於1,則意味著疾病得到控制而慢慢自我消亡。從人類歷史上重要的傳染病傳播力數據看,麻疹傳播力最強(12-18),天花次之(3.5-7),隨後是MERS(3.5-6)、SARS(2-5)和流感(2-4)。
對於本次新型冠狀病毒的R0值,目前尚存在一定爭議。WHO官方在1月23日給出的數值在1.4-2.5之間,即判定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力與流感類似,並不如SARS,與本篇論文的結論符合。
R0 值為 2.2,這意味著平均每個患者將感染傳播給 2.2 個其他人,而病毒由一人傳染給其他人的平均間隔時間為 7.5 天。這次疫情,我們每個人的歷史貢獻就在於降低R0值,所以,能乖乖呆在家裡就乖乖呆在家裡吧,關鍵時刻,別給國家添亂!
第三,兒童不易感染,醫療工作者的感染比例低於SARS
第四,疾病發現早,難隔離
研究數據還顯示,病人從發病都就醫之間的間隔通常很短,27%的患者在出現發熱症狀2天內就去醫院就診了。但是,等待住院的時間非常長,89%的患者要等發病第5天才能住院。
這些數據意味著,早期的患者難以識別、難以隔離,必須在門診和急診投入大量資源進行檢測,主動發現病例,這是遏制局部擴散的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