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傳人去年12月已發現?作者不顧疫情先發論文?官方針對種種質疑給出回應

2021-01-16 物聯網智庫


資料來源:網絡

物聯網智庫 整理髮布

轉載請註明來源和出處

導  讀

近日,一篇關於武漢新冠病毒的研究論文在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平臺上引起了軒然大波。研究通過復盤425例新冠病毒肺炎病例發現,自2019年12月中旬以來,病例密切接觸者之間已經發生了「人傳人」現象。論文得出的結論與此前武漢衛健委官方發布消息有較大出入,武漢衛健委在1月11日仍表示,「未發現醫務人員感染,未發現明確的人傳人證據」。



近日,一篇關於武漢新冠病毒的研究論文在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平臺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事情是這樣的,當地時間1 月 29 日,全世界最重要醫學期刊之一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發表了一篇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中國武漢的早期傳播》的論文,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詳細的流行病學研究。

這項工作由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內各省市疾控中心以及其他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者完成,並獲得了來自科技部的資助,論文通訊作者共4人,分別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馮子健、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高本恩與湖北省疾控中心主任楊波。

研究通過復盤425例新冠病毒肺炎病例發現,自2019年12月中旬以來,病例密切接觸者之間已經發生了「人傳人」現象。2020年1月1日至11日,武漢共有7名醫務人員被感染。論文得出的結論與此前武漢衛健委官方發布消息有較大出入,武漢衛健委在1月11日仍表示,「未發現醫務人員感染,未發現明確的人傳人證據」1月15日凌晨,武漢衛健委才表示,「不能排除有限人傳人的可能,但持續人傳人的風險較低。」


此結論一出,網友們紛紛炸鍋了,筆者總結了一下,發現大家的質疑集中在以下幾點:


質疑一:研究人員的這一結論究竟是什麼時候得出來的,如果早就知道存在人傳人現象,為何不及時採取相應措施?

質疑二研究人員是否早就發現了問題,不忙著控制疾病而是忙著先發論文難道是出於私心給自己的簡歷貼金嗎?

質疑三:科技部日前發布通知,要求科研單位把研究成果應用到疫情防疫中,在疫情防控任務完成之前,不應該把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為何不響應號召?



今天早上,身處輿論漩渦中心的中國疾控中心終於正面回應了,回應內容全文如下: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關於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文章的說明


2020年1月29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單位有關專業人員共同在新英格蘭雜誌發表了題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的論文,有網友提出質疑。現將有關情況說明如下:一、論文是根據截至2020年1月23日上報的425例確診病例(包括15名醫務人員)所做的回顧性分析,所有病例在論文撰寫前已向社會公布。論文中提及的15名醫務人員感染病例,分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於1月20日晚、武漢市衛健委於1月21日凌晨向社會公布。二、論文提出的「2019年12月份即在密切接觸者中發生了人際傳播」的觀點,是基於425例病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做出的回顧性推論。三、論文是由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香港大學等十幾個單位的專業人員共同完成。四、及時在學術刊物發表調查結果,有助於國內外專業同行及時了解疾病的特徵,共同評估和研判疫情,改進防控策略。感謝各位網友的關心和支持,歡迎對我們的工作進行監督。


簡單翻譯一下官方的意思:


首先,論文中所有病例此前均已向社會公布,也就是說,不存在隱瞞真相的問題。

其次,論文得出的所有結論都是基於已知病例做出的回顧性推論,也就是說,論文本身只是事後諸葛亮。

第三、論文得出的結論並非疾控中心一己之力。

第四、無論怎麼說,在這種時期,論文的發表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另外,針對網友質疑的為什麼不及時披露的問題,其實研究員們也有自己的難處,畢竟從事病毒研究的研究員們也無法直接推動決策部門早採取嚴格措施。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在接受《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採訪時「委婉」地表示:「武漢此次面對疫情行動有些慢主要是科學認識的問題,但也不排除一些決策上的猶豫,公共衛生人員的決策考慮的就是科學性的問題,是一個科學的視角,但政府官員考慮問題並不單純是科學的視角,這只是他們決策依據的一部分。



自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國內科研機構相繼以論文形式發布多項研究成果。雖然學術研究有助於加速尋找針對病毒的解決方案,但相關「亂象」也引發了廣泛爭議。

  

科普作家、浙江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王立銘日前指出,此次疫情發生後,中國科學界內部,不少「跟風」「蹭熱點」式的論文扎堆出現。比如在病毒基因序列公布之後,數篇論文就迅速發表出來。它們的共同點是利用病毒序列進行了簡單的生物信息學分析,就做出了各種大膽的「猜測」,單就學術發表而言並無不妥,但很明顯缺乏嚴格的數據支持。


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自疫情爆發至今,中國學者已有十多篇論文或者相關文章發表在國內外權威期刊上。



除此之外,還有令人乍舌的「搶發」事件發生。前幾日,很多人都關注了復旦大學和南開大學教授論文的糾紛。


據悉,疫情出現後,復旦大學張永振教授團隊第一時間分析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數據。但疫情緊急,為了更好地防治疫情,張教授團隊並沒有把精力用在撰寫論文上,而是選擇把破解出來的信息,在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上共享,這樣,可以幫助其他科學家少走彎路,縮短研究時間。然而,南開大學某教授卻如同撿了寶貝,在沒有與張教授溝通的情況下,利用共享信息,率先發表了一篇論文。


在面對張永振教授團隊的質問時,某教授團隊表示:數據是你們自己公開的,我們為什麼不能使用?我們用的是NCBI的公開數據!你也是為公立大學服務的,受到國家科研資金資助,數據不是你們個人的,應該是屬於國家的。


雖然,這一行為從法律角度、學術角度上都沒有任何問題,但從道德層面、從導向層面卻受到了廣泛的譴責。南開大學的這一行為也被網友們認為「吃相太難看」「到底是有多缺論文」。


在此背景下,科技部近日下發《科技部辦公廳關於加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科技攻關項目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簡稱《通知》)。



《通知》提出,各項目承擔單位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組織科研人員集中精力、協同攻關,確保高效率高質量完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的科技攻關任務。《通知》要求,各項目承擔單位及其科研人員要堅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研究成果應用到疫情防控中,在疫情防控任務完成之前,不應該把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



雖然上文中的那篇論文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但其中仍有許多重要結論值得注意。



第一,去年12月已經出現人傳人的情況


有證據表明自2019年12月中以來在親密接觸者之間已經發生了人與人之間的傳播,之後的一個月,疾病逐漸傳播擴散。這一情況如在武漢以外的地區適用,我們就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才能減少病毒的傳播,以控制疫情爆發。


第二,該研究估計的新型冠狀病毒 2019-nCoV的 R0 值為 2.2,也就是說平均1個病人會傳染給2.2個人


通常我們使用基本傳染數(R0)來判斷病毒的傳播能力,其代表在自然狀況下,單名感染者平均可以傳染給人的數量。R0值越大即代表疾病的傳播力越強,而R0小於1,則意味著疾病得到控制而慢慢自我消亡。從人類歷史上重要的傳染病傳播力數據看,麻疹傳播力最強(12-18),天花次之(3.5-7),隨後是MERS(3.5-6)、SARS(2-5)和流感(2-4)。


對於本次新型冠狀病毒的R0值,目前尚存在一定爭議。WHO官方在1月23日給出的數值在1.4-2.5之間,即判定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力與流感類似,並不如SARS,與本篇論文的結論符合。


 R0 值為 2.2,這意味著平均每個患者將感染傳播給 2.2 個其他人,而病毒由一人傳染給其他人的平均間隔時間為 7.5 天。這次疫情,我們每個人的歷史貢獻就在於降低R0值,所以,能乖乖呆在家裡就乖乖呆在家裡吧,關鍵時刻,別給國家添亂!


第三,兒童不易感染,醫療工作者的感染比例低於SARS


研究分析了武漢市最早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 425 名患者,以總結其流行病學特徵。這些患者年齡在 15-89 歲之間,中位數為 59 歲,其中 240 人(56%)為男性,使用的數據截至 1 月 22 日已報告的數據。研究發現,早期病例很少發生於兒童,兒童可能不太容易被感染,或者如被感染,則可能表現出較輕的症狀。儘管已發現醫療工作者中的感染病例,但這一比例不如 SARS 和 MERS 爆發時高。因近幾周來人們對疫情認識的增加及檢測試劑盒供應和使用的增多,經過確認的感染人數比例已經有了顯著增多。武漢隨後採取的控制措施,以及近期國內外採取的控制措施可能已經降低了肺炎的傳播速度,但中國其他地區和全球檢出病例數量的增多也在提示我們,疫情依然嚴峻。


第四,疾病發現早,難隔離


研究數據還顯示,病人從發病都就醫之間的間隔通常很短,27%的患者在出現發熱症狀2天內就去醫院就診了。但是,等待住院的時間非常長,89%的患者要等發病第5天才能住院。


這些數據意味著,早期的患者難以識別、難以隔離,必須在門診和急診投入大量資源進行檢測,主動發現病例,這是遏制局部擴散的重要策略。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01316





相關焦點

  • 人傳人去年12月或已發生:新論文揭示新型冠狀病毒傳播過程
    相比之下,2003 年爆發的 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其 R0 估計為 3.12 左右。同時這篇研究也指出,有證據表明新型肺炎病毒的「人傳人」在去年 12 月中旬就已經發生了(親密接觸者之間)。這一情況如在武漢以外的地區適用,我們就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才能減少病毒的傳播,以控制疫情爆發。
  • 去年12月已有人傳人、1月上旬7名醫務人員感染 這篇最新英文新型...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陳伊凡 北京時間1月30日,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最新發表的論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國武漢的早期傳播動力學》稱,有證據表明,自2019年12月中旬以來,密切接觸者之間發生了人傳人;早在2019年12月12日之前,最先出現的病例並無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總編:高福等人論文「有急迫公共衛生需要」
    1月29日,題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的論文在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官網上發表。論文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結論:「自2019年12月中旬以來,密切接觸者之間發生了人傳人。」這引發了外界的質疑,因為人傳人的結論在中國被真正公開,是1月20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對外發布的。
  • 剛剛:舒紅兵團隊發文回應論文被質疑
    (點擊可查看詳情),10月30日,舒紅兵團隊在公眾號BioArtReports發文對質疑進行回應,全文經授權轉載如下: 舒紅兵 圖文無關 圖源網絡舒紅兵團隊關於所發表論文被質疑的聲明2020年7月和10月,兩位匿名評論人在美國Pubpeer網站對我們團隊發表的部分論文進行了集中評論和質疑
  • 何時確認病毒可以「人傳人」?湖北武漢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核心事件一覽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湖北武漢成為公眾的焦點。你是否還記得首例確診病例發現在幾時?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何時出現新冠肺炎病例?中華菊頭蝠是宿主嗎?到底何時確認病毒可以「人傳人」?新京報梳理了整個事件中的核心節點,一起來回顧。
  • 沈佳欣質疑鍾南山院士,又是華誼兄弟旗下演員?官方回應
    可有的公眾人物,一邊享受著英雄們奮鬥的成果,一邊發表不當言論,公開質疑別人的辛苦付出,這種淺薄無知的行為應該受到全社會的譴責。最近,疑似華為旗下的女藝人沈佳欣在網上發表言論,質疑鍾南山院士到底為這次疫情做了什麼貢獻?語氣咄咄逼人。
  • 不斷打破質疑的麥迪傳人——杰倫布朗
    然而在凱爾特人隊,科比傳人塔圖姆與麥迪傳人杰倫布朗已經構成了綠軍的未來,是綠軍的復興的希望。我們或許無法看到麥迪與科比的聯手,但是他們傳人的聯手未嘗不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呢。 作為麥迪傳人的杰倫布朗,從大學聯賽一直到NBA這個籃球最高舞臺上一直飽受人們的質疑,飽受人們的輕視,他的祖父威利布朗告訴他「如果覺得你被別人看低了,那你就用成績回應他們。」
  • 400多篇論文被曝造假,「論文作坊」初現?
    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 12篇論文對於這次發現,Elisabeth Bik表示出了極大地憂慮。2019年11月,公開質疑曹雪濤論文圖像造假去年11月,Bik在Pubpeer上發表文章,公開質疑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參與完成的超過50篇論文存在圖像造假的問題。其實2014年,她就無意間發現了曹雪濤作為通訊作者的三篇論文有著可疑之處。
  • 鍾南山團隊論文正式發表!論文作者回應潛伏期問題
    2月29日,記者從廣州醫科大學獲悉,28日,鍾南山院士團隊論文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線發表。截至2020年1月29日,研究團隊從31個省、市的552家醫院中提取了1099例經實驗室確認的,由2019-nCoV引發的急性呼吸道疾病(ARD)患者數據。
  • 外交部再評哈佛論文:嚴肅的科學問題不嚴肅處理漏洞百出「圖」
    記者會詳細問答內容:深圳衛視記者:美國廣播公司報導稱,近日一篇哈佛大學醫學院的論文通過對武漢幾所醫院附近交通流量和關鍵詞搜索量的分析認為,新冠肺炎早在去年8月底可能就在武漢暴發。有關論文已經遭到一些中國媒體和專家的強烈質疑,認為論文存在大量明顯且低級的漏洞。
  •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回應爭議論文:大家沒看明白,混淆論文與臨床...
    平均潛伏期為5.2天,分布的第95個百分位數為12.5天。在早期階段,該流行病的病例規模每7.4天增加一倍,感染的平均連續間隔為7.5天,基本傳染數(R0)估計為2.2。 根據這些信息,論文稱,有證據表明自2019年12月中以來在親密接觸者之間已經發生了人與人之間的傳播。
  • 馬英九的論文能查 蔡博士論文怕被人看?
    蔡辦發言人說,蔡論文是「依照LSE校方相關規定亦可供人公開檢閱」,但閱覽的重重限制,根本不是LSE校方的通案規定,而是論文作者蔡的個人要求。因此蔡也必須說明,論文基於什麼理由要設下如此嚴格的限制,不給大家看?
  • 武漢14.7%的貓已感染新冠病毒?論文作者團隊澄清
    武漢14.7% 的貓已感染新冠病毒?謠言! 4月4日,論文的作者團隊已出面澄清,傳言的說法不準確。 論文作者金梅林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明確指出:在沒有界定範圍的情況下單獨摘出武漢「14.7% 的貓已感染新冠病毒」並不準確。
  • 12月重啟鄭開馬拉松?官方回應來了!
    12月重啟鄭開馬拉松?官方回應來了!去年的11月22日,我們曾相約2020年3月29日,在那春風裡,一起跑那「一生一世」的鄭開馬拉松。然而,不曾想,一場疫情突如其來,猝不及防,使原定於2020年3月29日的第14屆鄭開馬拉松賽未能如期舉辦。我們於2020年2月18日和3月5日分別在鄭開馬拉松微信公眾號和鄭開馬拉松官網發布了延期舉辦通知。
  • 先別急著「出離憤怒」,快忙防控!論文的事情別再爭了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20年1月31日事件回顧:1月29日,國際知名醫學刊物《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登了一篇讓許多中國網民震驚的論文。這篇有關新型冠狀病毒所引發肺炎疫情的新論文,作者主要來自中國疾控中心、湖北疾控中心和香港大學等機構。科研人員對疫情早期的425例確診病例進行分析,最終得出結論稱:新型冠狀病毒在12月中旬已出現人傳人跡象。論文一發,輿論沸騰。
  • 吹捧師娘優美感論文刷屏!作者回應,中科院深夜發聲
    據發表於2013年7月12日的《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I):集成思想的領悟之道》和《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II):理論框架與集成實踐》介紹,文章作者徐中民出生於1973年,湖南華容人,研究員,2000年在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獲博士學位,現主要從事生態經濟方面的研究。
  • 哈佛大學新冠論文漏洞百出 錯誤明顯且低級 合理懷疑是「命題作文」
    【哈佛大學新冠論文漏洞百出】在今天(11日)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美國廣播公司報導稱,近日一篇哈佛大學的論文通過對武漢幾所醫院附近交通流量和關鍵詞搜索量的分析認為,新冠肺炎早在去年8月底可能就在武漢暴發。有關論文已經遭到一些專家和中國媒體的強烈質疑,認為論文存在大量明顯且低級的漏洞。
  • 中國疾控中心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論文到底講了什麼?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篇論文提到,事實上,在 2019 年 12 月中旬,新冠病毒在密切接觸者之間就已發生人際傳播,也就是所謂的「人傳人」。此外,根據論文中的說法,在 2020 年 1 月 11 日前,已經有 7 例武漢醫護人員感染髮病。
  • 全球疫情簡報:去年12月美國或已存在新冠病毒 俄單日死亡病例數...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 2日全球疫情簡報:去年12月美國或已存在新冠病毒 俄單日死亡病例數創新高  全球數據  世界衛生組織:截至歐洲中部時間2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截至北京時間12月3日7時26分,全球新冠確診病例達64326880例,死亡病例為1488992例。美國是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確診病例達13881620例,死亡病例為272820例。
  • 疫情兩個多月 全球190篇論文解碼新冠病毒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從2019年12月26日至2020年3月4日,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文獻目錄以及全球權威醫學期刊的各類新冠病毒的研究文章共計190篇,身在全球抗疫一線的中國醫學研究者是發稿的主要力量,其中115篇出自中國研究團隊,佔61%。面對醫學界在學術領域的積極發文,國內質疑聲不斷: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面前,是否該著急搶發論文?究竟是科研重要,還是疫情防控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