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傳人去年12月或已發生:新論文揭示新型冠狀病毒傳播過程

2020-12-17 機器之心Pro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正牽動全國人民的心,在醫務工作者和醫務團隊努力開展工作的同時,科研人員也在加緊對於疫情的研究工作。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

北京時間 1 月 30 日,全世界最重要醫學期刊之一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發表了一篇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中國武漢的早期傳播》的論文,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詳細的流行病學研究。

這項工作由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內各省市疾控中心以及其他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者完成,並獲得了來自科技部的資助,其作者包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馮子健。

因為發布期刊的權威性,以及研究內容的關鍵信息,這篇論文立即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新型冠狀病毒 2019-nCoV,這篇研究估計出的 R0 值為 2.2,這意味著平均每個患者將感染傳播給 2.2 個其他人,而病毒由一人傳染給其他人的平均間隔時間為 7.5 天。通常,只要 R0 大於 1,流行病就呈現擴散趨勢,控制措施的目標本質上是將生殖數量降低到 1 以下。相比之下,2003 年爆發的 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其 R0 估計為 3.12 左右。

同時這篇研究也指出,有證據表明新型肺炎病毒的「人傳人」在去年 12 月中旬就已經發生了(親密接觸者之間)。這一情況如在武漢以外的地區適用,我們就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才能減少病毒的傳播,以控制疫情爆發。

該研究已開放閱讀: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01316

研究方法是什麼

研究者在論文表示,他們通過收集截止到 2020 年 1 月 22 日報告的數據,並估計流行病學時延分布以及傳染病倍增時間與基本再生數。研究者主要通過一系列統計學方法對病例特徵進行分析,並藉助 MATLAB 或 R 語言等工具實現分析。

首先對於研究數據,該論文表示最早病例是通過「不明原因肺炎」檢測機制發現,即滿足發燒、肺炎影像和白細胞計數低等臨床特徵。發現新型肺炎病例後,為了提高早期檢測靈敏度,研究者在 1 月 3 日應用新的病例定義來定製監測方案,從而識別潛在病例。

通過對感染者、親密接觸者和醫務人員的訪談,研究者基於標準化的表格收集了很多病例信息,包括發病日期、就診日期、住院日期和 Clinical Outcome。除此之外,研究者還調查了感染者是否接觸野生動物,接觸的日期、頻率等信息,是否接觸生鮮市場或與其它類似病症的患者。研究者會通過不同的信息源對這些數據進行核對,從而確保它們的正確性。

其次,研究者在論文中還介紹了如何定義新冠肺炎這種病例,以及實驗室如何根據特異性實時 RT-PCR 進行檢測而確診病例。這兩部分讀者都可以查閱原論文了解更多信息。

最後就是統計學分析了,因為之前通過訪談獲取了各種病例特徵,所以研究者可以通過各種統計學方法獲得更深的見解。具體而言:

研究者根據發病日期構建傳染曲線;使用對數高斯分布擬合暴露歷史和發病日期數據,估計潛伏期分布;使用韋伯分布擬合發病日期、首次就診日期和住院日期,並估計發病離就診的時間間隔分布、發病離住院的時間間隔分布;使用伽瑪分布擬合病例集群數據,從而估計人際傳播的時間間隔(serial interval)分布。對於發病日期與華南海鮮批發市場無關的病例,研究者對日期擬合了一個人畜共患(zoonotic infection)的傳染病傳播模型,其主要通過 Renewal equation 完成。根據這一模型,研究者得出了傳染病增長率、倍增時間和基本再生數(R0)。

研究結果

研究者在論文中展示了一系列分析結果,包括年齡、性別等流行病學特徵,發病時間分布,以及多人群疾病暴露與發病日期詳情。根據這些圖表,我們能了解早期新冠病毒的傳播與疫情,它們差不多是當前最為詳盡的早期數據信息。

如上表所示,新發表的研究分析了武漢市最早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 425 名患者,以總結其流行病學特徵。這些患者年齡在 15-89 歲之間,中位數為 59 歲,其中 240 人(56%)為男性,使用的數據截至 1 月 22 日已報告的數據。

研究發現,早期病例很少發生於兒童,兒童可能不太容易被感染,或者如被感染,則可能表現出較輕的症狀。儘管已發現醫療工作者中的感染病例,但這一比例不如 SARS 和 MERS 爆發時高。

因近幾周來人們對疫情認識的增加及檢測試劑盒供應和使用的增多,經過確認的感染人數比例已經有了顯著增多。武漢隨後採取的控制措施,以及近期國內外採取的控制措施可能已經降低了肺炎的傳播速度,但中國其他地區和全球檢出病例數量的增多也在提示我們,疫情依然嚴峻。

上圖顯示了研究中 425 名患者的發病時間,可見大多數患者(55%)與華南海鮮市場有關(在圖中由深色表示),後期則僅有少數患者(8.6%)與華南海鮮市場有關(途中淺色區塊)。通過對十個確診病例的分析,估計潛伏期中位數為 5.2 天,95% 的病例潛伏期都在 12.5 天內。

作者指出,流行病的發生與病例呈指數增長趨勢,在 1 月第二周開始下降很可能是由於對發病、未及時確定和報告的病例的不確定性所致,而不是發病率的真正拐點。另外,大多數最早的病例與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存在聯繫,但從 12 月下旬開始,與該市場無關的病例數量呈指數級增長。

此外,研究者在如下圖中展示了各種時間間隔的分布情況:

如上所示,A 圖展示了從感染到發病的時間分布,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感染者在一周內就會發病。B 圖展示了人與人相繼發病的時間間隔分布,傳播鏈中感染者相繼發病的時間主要在 1 到 14 天內。圖 C 和 D 分別展示了從發病到首次就診、首次住院的時間間隔。

如下為 5 個集群接觸病毒與發病日期的數據,其中方框內的數字表示從去年 12 月到今年 1 月份的日期。

又通過對五組人際傳播病例的分析上圖,估計人際傳播 serial interval(也就是第一人傳至第二人的時間)中位數為 7.5±3.4 天。

國內外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分析

除了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布的這篇文章,此前國內外多個研究團隊也陸續發布了對此疫情的傳播分析。

1 月 26 日,廣東省疾控中心的研究團隊在論文預印本平臺上發布了論文《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通過建模的方式來預測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能力。

這項研究藉助醫療記錄、流行病學調查和官網收集等方式,獲得了截止到 1 月 23 日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病例數據(中國確診 830 例,海外確診 9 例),同時也獲取了 2002 年-2003 年間非典型肺炎(SARS)的病例數據,並應用指數增長(EG)與最大似然估計法(ML)來估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和非典型肺炎(SARS)的 R0 值(基本再生數)。

結論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的平均潛伏期為 4.8 天,病例從症狀初現到隔離的時間為 2.9 天。SARS 病例的這一時間數字為 4.2 天。

應用指數增長(EG)與最大似然估計法(ML)所估計出來的新型冠狀病毒 R0 值為 2.90(95% 置信區間:2.32-3.63)和 2.92(95% 置信區間:2.28-3.67)。而 SARS 的 R0 值為 1.22(95% 置信區間:1.32-2.49)。

連結: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1.25.919787v1

無論是從症狀顯現與隔離之間的時長,還是 R0 值,新型冠狀病毒都呈現了比 SARS 低的趨勢。

研究表明,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有比 2003 年的 SARS 有著更高的擴散風險,好在嚴格的控制和預防策略已經遏制了其進一步蔓延。

1 月 27 日,香港大學學者 Gabriel Leung 教授和 Joseph Wu 教授團隊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程度、國內外傳播情況進行了最新報告。所得出的結論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 R0 值估計為 2.13,浮動範圍為 1.92 到 2.31 之間。

這一結果上與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所發表的流行病學研究得出結論最為相近。同時,兩位學者的報告還指出感染人數會在 6.2 天內翻倍(從 1 月 25 日起計算),並根據模型所得出的預測結果顯示日常感染量會在 4、5 月份達到最高。詳情可回顧機器之心報導。

英美研究方面,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團隊由 Lauren Gardner 帶隊於 1 月 26 號介紹了基於「疫情邊界控制決策支持框架」做出新的分析,報告中稱將 R0 值擬定為 2,並將關注點聚焦在各大機場用以模擬疫情在國內及海外的傳播趨勢以作決策輔助用。

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等高校的團隊於 1 月 27 日將其團隊所預測的 R0 值由 2.5 更新至 3.11,並改進了統計方法去計算置信區間,以及在敏感性分析中延長潛伏期等一系列更新。拋開各模型及預測結果的差異性,各研究團隊都已在呼籲高風險區域應立即採取措施。

此前,倫敦帝國理工學院 MRC 全球傳染病分析中心曾在 17 日和 22 日發布兩份報告,分別是《估計中國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病例的潛在總數》在案例數據更新前後的兩個版本。

1 月 25 日,該機構發布了第三份報告:《2019-nCoV 的傳播性》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人與人之間自我維持式傳播是造成武漢爆發規模唯一合理的解釋。結合我們先前對武漢市暴發規模的估計與計算模擬的疫情推測,估計到 2020 年 1 月 18 日,每個病例平均會感染 2.6 個人(不確定性範圍:1.5-3.5)。 這意味著控制措施需要阻止超過 60%的傳播才能有效控制疫情爆發。根據 SARS 和 MERS-CoV 的經驗,每個 2019-nCoV 病例引起的二次傳播人數也可能差異甚大——許多病例未感染他人,而少數病例引起大量傳播。

報告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是否繼續以同樣的速度進行,取決於中國目前實施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受影響地區的居民採取降低風險行為的程度。在沒有抗病毒藥物或疫苗的情況下,疫情控制依賴於對有症狀病例的迅速發現和隔離。

相關焦點

  • 人傳人去年12月已發現?作者不顧疫情先發論文?官方針對種種質疑給出回應
    研究通過復盤425例新冠病毒肺炎病例發現,自2019年12月中旬以來,病例密切接觸者之間已經發生了「人傳人」現象。論文得出的結論與此前武漢衛健委官方發布消息有較大出入,武漢衛健委在1月11日仍表示,「未發現醫務人員感染,未發現明確的人傳人證據」。
  • 基因組揭示冠狀病毒的傳播過程
    自然每周簡報2020年3月10日第二十期 親愛的讀者們: 科學家們追蹤著新冠病毒的突變,它的族譜揭示了這種病毒的傳播過程。在對抗瘟疫的另一處戰場上,剛果自2018年伊波拉疫情爆發以來的最後一名患者治癒出院了。
  • 去年12月已有人傳人、1月上旬7名醫務人員感染 這篇最新英文新型...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陳伊凡 北京時間1月30日,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最新發表的論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國武漢的早期傳播動力學》稱,有證據表明,自2019年12月中旬以來,密切接觸者之間發生了人傳人;早在2019年12月12日之前,最先出現的病例並無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
  • 中疾控論文的新數據:去年12月31日前已有超百人發病
    2月12日投稿的最新論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病學特徵分析》,論文對截至2020年2月11日中國內地報告所有病例進行了流行病學特徵進行描述和分析,披露了很多關鍵數據。 論文中的數據顯示,按照發病日統計,2019年12月31日前有感染者104人,這些人中有15人死亡。
  • 兩篇Cell論文揭示冠狀病毒和黃病毒增殖和傳播所必需的...
    2020年12月11日訊/生物谷BIOON/---在兩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和洛克菲勒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SARS-CoV-2冠狀病毒增殖和傳播到其他細胞所必需的一種蛋白是未來療法可能針對的一個潛在弱點。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總編:高福等人論文「有急迫公共衛生需要」
    1月29日,題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的論文在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官網上發表。論文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結論:「自2019年12月中旬以來,密切接觸者之間發生了人傳人。」這引發了外界的質疑,因為人傳人的結論在中國被真正公開,是1月20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對外發布的。
  • 鍾南山談肺炎防治 新型冠狀病毒存在人傳人現象
    原標題:鍾南山:新型冠狀病毒很可能來自「野味」,存在人傳人現象1月20日晚,北京市衛健委宣布,北京有3名患者(2男1女)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正在定點醫院接受隔離治療。鍾南山院士指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肯定存在人傳人的現象,很可能來自野生動物。
  • 【特別提醒】鍾南山院士說肯定會人傳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沒你想...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又有了新變化!從最初的未見明顯人傳人,到不排除有限人傳人的可能,再到如今的肯定會人傳人!1月20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研究專家鍾南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明確表示:根據目前的資料,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肯定的人傳人,在廣東有2個病例,沒去過武漢,但家人去了武漢後染上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現在可以說,肯定的,有人傳人現象。以下是採訪視頻。
  • 《自然》:全球至少有54篇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英文論文發表
    隨著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做出反應,在世界範圍內,相關研究論文每天都在不斷出現。據《自然》雜誌統計,在過去的20天裡,全球至少已有54篇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英文研究論文發表,科學家們正急於了解這種病原體及其傳播方式。
  • Nature:是穿山甲傳播的新冠病毒嗎?|計算機病毒|新型冠狀病毒|...
    截止到2月8日 12:27,中國(含港澳臺)已確診34621例,死亡723例,治癒2065例。湖北以外新增病例已數連續4天下降!圖片來源:Frans Lanting/National Geographic2月7日,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華南農業大學教授沈永義、肖立華等科研人員通過聯合攻關,鎖定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 比起新型冠狀病毒,美國人更應該關注流感
    曾在R0計算領域發表開創性論文的哈佛大學醫學院流行病學專家、波士頓兒童醫院醫學專家麥慕娜·瑪珠德(Maimuna Majumder)稱,埃裡克·費格丁博士的觀點「不夠成熟而且過於誇張……麻疹的R0值在12到18之間,3.8並不是一個很高的水平」。
  • 最新揭示:新型冠狀病毒還有潛在易感器官!心臟、食道、腎、膀胱...
    臨床發現,新冠肺炎(NCP)患者除出現肺部感染典型症狀外,危重患者還出現腎臟、心臟等多器官損害,甚至功能衰竭。此症狀提示該病毒除感染肺部外,也可能侵染人體其他臟器。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9日獲悉,上海交大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揭示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的易感器官。
  • 石正麗團隊2年前已發現蝙蝠冠狀病毒感染人現象
    記者盤點近年研究成果發現,蝙蝠SARSr-CoV或其他潛在病毒感染人類的首份血清學證據,兩年前已得出。2017年11月底到2018年2月,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團隊連續發表3篇論文,表示已發現SARS相關冠狀病毒在蝙蝠體內重組的證據,以及人類感染蝙蝠的SARS相關冠狀病毒的現象。
  • 北大等研究機構發現:蛇是最有可能攜帶新型冠狀病毒的野生動物
    1月22日,在一項發表於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的最新研究中,北京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寧波大學和武漢生物工程學院組成的研究團隊報導了關於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新發現:2019-nCoV可能是蝙蝠冠狀病毒與一種未知來源的冠狀病毒的重組病毒
  • 揭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刺突糖蛋白的結構、功能和...
    2020年3月3日訊/生物谷BIOON/---自21世紀初以來,三種冠狀病毒已越過物種壁壘,導致人類致命的肺炎: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SARS-CoV)、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冠狀病毒(MERS-CoV)和SARS-CoV-2(之前稱為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 2019-nCoV)。
  • 優先研究領域:追溯新型冠狀病毒的起源
    2月14日由世界衛生組織和「全球傳染病防控研究合作組織」聯合舉辦的新型冠狀病毒全球研究與創新論壇日前在瑞士日內瓦閉幕,論壇確定了關於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優先研究領域。摸清病毒來源,進一步識別動物宿主,找到病毒傳播到人類的證據,仍然是當下首要攻關重任,是更好地理解新冠病毒的自然史、傳播模式和診斷方法的重要前提基礎。
  • 新型冠狀病毒來自哪裡?宿主是什麼?傳染力強嗎?
    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郝沛研究員、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鍾武研究員和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李軒研究員合作,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發表論文,首次揭示了新型冠狀病毒進化來源,以及其傳播依賴的可能蛋白。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5期)
    新型冠狀病毒是冠狀病毒亞群的一員,其含有正極性的單鏈RNA基因組,為了揭示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的進化機制,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新測序的新型冠狀病毒毒株和20株密切相關的冠狀病毒毒株進行了全面的基因組分析,在不同新型冠狀病毒毒株基因組93個位點中的98個核苷酸突變中,研究者發現有58個核苷酸突變會引發胺基酸的改變,這就揭示了一種中性進化的結果,然而,新型冠狀病毒毒株WIV04和蝙蝠冠狀病毒
  • 新冠疫情最受關注的十一篇英文核心期刊論文全解析
    據《自然》雜誌統計,除外一些呼籲,letter和編者按,截至2月9日全球至少已有77篇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英文研究論文發布,科學家們正急於了解這種病原體及其傳播方式。其中,超過一半的研究發表在預印本平臺上,少數研究發表在有同行評審的期刊上,包括Lancet、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 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者,可能是穿山甲?
    日前,廣州的研究人員提出,穿山甲有可能是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動物來源。截至2月7日,新型冠狀病毒已致3萬多人感染,疫情影響全球。 已知冠狀病毒會在哺乳動物和鳥類中傳播,科學家已經提出,新型冠狀病毒最初來源於蝙蝠——主要基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與其它已知冠狀病毒的較為相似。不過,新型冠狀病毒很有可能是通過另一種動物傳播給人類的。導致SARS的冠狀病毒就是先從蝙蝠傳到果子狸身上,再由果子狸傳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