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榮譽館是當年紀曉嵐編「四庫全書」的國史西館;
他們的車停在過去的「御馬廄」裡;
他們熟悉故宮一草一木比自己的家更甚;
他們是故宮的守護者——
天安門消防支隊故宮特勤中隊。
他們為故宮量身定製了15個大方面106項消防安全管理規定。「比如我們把故宮分了10個區域,利用了半年時間調研、做方案,進行演練。」故宮特勤中隊指導員蔡瑞說。
1975年5月25日,故宮特勤中隊掛牌成立。
42年來,他們做到了「萬無一失」——入駐故宮至今從未出現過火情。
▲正在進行的消防演習
清晨,太和殿外,故宮特勤中隊隊員們全副武裝。
迅速打開井蓋,連接好水管,打開閘門。他們調整水槍方向,打開水閘,水柱沖天而上。
每隔一段時間,這樣的消防演習就會進行一次。將水槍朝上開閘,是為了不讓水誤濺到其他文物的特有方式。
記住整個故宮的建築布局和消防行車路線,是專勤班每個人的必修課。專勤班就是消防隊的「眼睛」,哪裡有消火栓,哪裡有滅火器,他們「門兒清」。
為了讓外來增援車輛能在最快速度趕到起火點,故宮特勤中隊指導員蔡瑞還帶領隊員將故宮分成10個區域,排查8727間殿宇宮室,制訂了55個單體文物滅火救援預案。
除此之外,隊員們還會對故宮內94個高壓消火栓,73個市政消火栓,4866具滅火器具進行定期檢查。
「可能遊客走到哪一座大殿,會說這是誰誰曾住過的地方,而我走到這,就會想,那個角落有2個消火栓,前天剛檢查過,可以正常使用。」剛來一年的新兵梁志願說。
「我們常說『萬無一失,一失萬無』。」蔡瑞說,「如果因為我們的疏忽,導致故宮著火了,那這近600年的歷史,也相當於在我們手上斷送了。」
▲將水槍朝上開閘,是為了不讓水誤濺到其他文物的特有方式 。
除了故宮內部,故宮特勤中隊的保衛範圍還包括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城樓、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國家博物館及景山等街道和8個社區。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天還未亮,中隊隊員們一天的工作就已經開始了。他們兩人一組,背著細水霧滅火器,依次為天安門地區148個垃圾桶噴灑泡沫。天亮後,時常能看到他們趴在某一輛汽車車底,觀察著什麼。「你知道防凍液是甜的嗎?」黎陽問道。因為有時分不清車底漏出的是機油還是防凍液,他們都會用手蘸一下,放進嘴裡嘗一嘗。
為了確保天安門地區無安全隱患,每到有重大安保工作時,中隊隊員會全隊停休,24小時執勤、巡邏。蔡瑞今年到現在為止,一共回過2次家。其中一次是「五一」後,火車剛開動,就接到中隊緊急任務的通知,第二天就坐火車又趕了回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他們在消防車內待命一坐就是12個小時,外人看來「很苦」,但隊員們表示「值得」。
據了解,故宮特勤中隊建成以來,先後獲得120多次上級表彰,被評為「全國公安現役部隊先進基層黨組織」,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被故宮博物院授予「故宮消防衛士」稱號。
▲故宮對隊員來說,就像家一樣。每次休假「回宮」,黎陽都說:「回家了」。
中隊營區所在的這個小院,是當年紀曉嵐編「四庫全書」的國史西館。多年來,他們傳著一段順口溜,「吃飯睡覺一間屋,洗澡要去二裡地,一張光碟看三遍,洗個衣服晾四天,執勤安保一整年」。
過了晚上6點,故宮的宮門落鎖,不允許人員走動了。出不去門,當時,「新兵」黎陽就扒門縫看,東華門外的王府井,霓虹燈特別好看。回頭再看故宮,全是樹,也沒聲沒亮的,只讓人想到「一入宮門深似海」。
如今,黎陽已經在故宮待了11個年頭,中隊不但有了自己的食堂、洗浴間、晾衣場,還配備了桌球、撞球、籃球等體育設施,供隊員們在閒暇時鍛鍊。
故宮對隊員來說,就像家一樣。每次休假「回宮」,黎陽都說,「回家了」。
人在一起久了總會相互影響,越來越像;隊員和故宮在一起久了,仿佛也沾染上了那悠久的文化氣息。
「你們看這個水缸,故宮裡一共有明朝和清朝308口大缸……據史料記載,有些缸的底座是能抽出來的,每到冬天,為了不讓水結冰會往裡加炭,大缸加4兩黑炭,小缸3兩,有太監組成的火班負責檢查,八旗先鋒營負責滅火。」黎陽說。
「知識都學雜了,我能從午門一直講到神武門,再勾回來。」黎陽說。
每次有媒體來採訪時,他總叮囑,「你們別把我當導遊啊。」中隊裡的每個人,說起故宮的歷史,都能講上幾句時,他們儼然已經成為故宮文化的一部分。
一次,黎陽在挪動井蓋、檢查消火栓時,鋼釘砸進了右手。手術時,醫生用力沒能剪下鋼釘,他對黎陽說,你是消防兵,手勁大,你自己來剪吧。黎陽就用另外一隻手,給自己打了麻藥的手剪下鋼釘。但就是這樣一個不怕疼不怕苦的男子漢,之後在中隊卻哭了很多次。
每一次,都是因為要送別他在故宮的「家人」。離別在劉超那兒也是一個「禁忌」的話題。黎陽偷偷說起,劉超也快到了復員的時間,前幾天接受媒體採訪時,「他說著說著就哭了」。
「如果到我走的那一天,我一定在晚上偷偷地走。」兩年後,黎陽也要變成故宮的遊客了。「大家捨不得的是這身衣服,你脫下,就再也不能穿了。」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