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博物館一把火燒掉200年歷史...我們故宮呢?看完就放心了!

2021-02-19 預製建築網

來源:匠心之城(ID:jxzc681)

9月2日巴西國家博物館大火,

2000萬件藏品9成被毀,

200年歷史存檔付之一炬,

這個國家也只有500年歷史而已。

▲圖片來源:微天下微博

中國網友反響巨大,

被提及最多的是兩件事:

一是純木結構的故宮防火情況;

二是當年的火燒圓明園。

▲圖片來源:微天下微博

兩件事乍看之下並無關聯,

但細查一番會發現本質相同:

國家窮困。

一個貧弱的國家,

無法保護任何東西,

包括自己的文化和歷史。

就像曾經那場燒了三天三夜的大火,

萬園之園留下的灰燼,

中國歷史恥辱柱上最疼的一根釘子。

▲圖片來源:微天下微博

巴西學者泣不成聲地說:

記錄沒了,標本沒了,歷史也沒了,

一切都淪為塵埃,化為灰燼。

和火燒圓明園一樣,

兩次都是人類的文明之殤。

▲圖片來源:微天下微博

事發之後,

世界才知道堂堂國家博物館,

僅有的消防設施就是幾個滅火器,

多年缺乏經費,設備年久失修,

連消防栓都是壞的。

甚至館內清潔工的工資,

都是由學者專家們湊出來。

大火時最先衝進去搶救東西的,

也是工作人員。


▲圖片來源:微天下微博

但巴西人自己很清楚,

現在醫院裡沒有醫生,

教師拿不到工資,

國家政治不穩,經濟衰退,

公共設施大量關閉。

當整個國家都掙扎在泥潭當中時,

誰會在意區區一個博物館。

▲圖片來源:微天下微博

我們該慶幸自己的故宮完好如初。

被多次點名的故宮防火究竟如何呢?

畢竟這是世界上現存,

最大的木質皇宮建築群,

意義非同凡響。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微博

萬幸,

我們1975年便成立了故宮消防特勤中隊。

在他們的嚴防死守下,

故宮48年從未出現過火情。

他們的要求是萬無一失,

因為一失既是萬無。

▲圖片來源:CCTV-12 《中國驕傲》

故宮內94個高壓消火栓,

4866具滅火器具,

設計好55個滅火方案,

都是為了避免巴西如今的悲劇。

故宮如果著火,

600年的歷史也便斷送。

中國剩下的文物,

丟不起,也毀不起。

▲圖片來源:CCTV-12 《中國驕傲》

其實紫禁城一直火災頻發。

明清2代24朝,400年,

有記載的火災就有50多起。

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至少被燒了三次。
1421年,前三殿被焚。

1557年,前三殿、午門被焚。

1597年,前三殿、後三宮被焚。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微博

古語有云:福禍相依。

匠心獨運的木匠造出無與倫比的木質皇宮,

榫卯帶來極好的抗震功能,

也導致極易著火的缺陷。

一旦失火,

牆壁不能阻擋火勢,

木製柱梁易斷,

整座宮殿會分崩離析。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微博

雷電曾是紫禁城火災的最主要因素,

而紫禁城防雷能力接近於為零,

畢竟那時皇帝還視雷電為天神。

電閃雷鳴導致失火的時候,

皇帝們幹的最多的事都是三省吾身,

祈求上天賜福免災。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微博

再就是寄希望於五行。

水克火,水屬黑,

因此會在極其怕火的地方用黑色琉璃瓦。

比如修編四庫全書的文淵閣,

也就是紫禁城的藏書樓,

屋頂便是黑色琉璃瓦,

寓意以水克火。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微博

對於皇宮這個聚天下之寶的地方,

燒一次就損失無數。

紫禁城建成的第二年,

太和殿遭遇雷電致火,

最後三大殿化為一片焦土,

明成祖去世之前都在太和門上朝,

沒有財力再修復三大殿。

▲圖片來源:《故宮100》

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提到:

建福宮大火過後,

內務府找人善後,

在廢墟中找到黃金碎片17000兩。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微博

如此昂貴的代價,

使得皇宮想方設法加快滅火速度,

太和殿門前的金水河便有著滅火的作用。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微博

紫禁城隨處可見的大缸,

名為「門海」,

寓意門前有大海,震懾火災。

這樣的缸共有308口,

每口可儲水約3000升,

平時需要專人添滿,

每到冬天,為了防止結冰,

還要給加炭燒火。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微博

康熙時出現「激桶」,

又稱為水龍,

說白就是大號的噴水槍。

康熙帝設立了火班,又稱激桶處,

是紫禁城內的專職防火機構。

而現在駐紮在激桶處的,

就是開始說到的:

故宮特勤中隊。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微博

然而紫禁城中有一個地方

卻十分神奇,

這便是欽安殿。

別的地方大大小小都失過火,

唯獨這裡記錄極少。

這是皇帝供奉真武大帝的地方。

真武大帝屬水,治火患。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紫禁城大火頻發,

卻還始終以木質建築為主,

究其原因是當時

真正恐怖的是地震。

不同於如今,

歷史上的京城,

6級以上地震時有發生。

1679年發生8級地震,

長城錯位,東山崩裂,

京城十萬家,轉盼無完壘。

葉夢珠在《閱世篇》中寫到:

聲如轟雷,勢如濤湧,

白晝晦暝,震倒順承、

文武職官、命婦死者甚眾。

康熙皇帝甚至下罪己詔反省。


▲圖片來源:電視劇《康熙王朝》

故而對紫禁城來說,

防震才是頭等大事。

英國曾專門做了紀錄片

《紫禁城的秘密》

來講述皇宮建築中的高超技術。

故宮專家和英國木匠按照1:5的比例,

用中國傳統榫卯和鬥拱結構,

複製出一棟微縮紫禁城模型,

來進行抗震測試。

模型從4級地震開始測試

先升到4.5級、5級,

再升級到7.5級,9.5級,

最後是10.1級。

每次持續30秒。

然而它始終是一副,

你隨便震,

倒了算我輸的模樣。

磚倒,牆倒,

建築主體就是不倒。

升到10.1級的時候,

模型仍然屹立不倒,

只發生輕微位移。

屋頂上的榫卯與鬥拱,

使木塊間牢固結合,

又有鬆動的空間。

相互的摩擦和轉動,

抵消了地震的衝擊。

而紫禁城的柱子,

並非深埋在地基中,

都留有移動空間,

避免因折斷導致宮殿倒塌,

這才有了測試中的輕微位移。

總結下來,

就是我們最常說的一句:

以柔克剛,剛柔並濟。

中國傳統的哲學,

已經貫徹到建築當中,

這才有了這座600年不倒的皇家宮廷。

因為曾經和現在的守護,

我們有緣看到這座宮殿,

它會繼續存在很多個600年。

巴西博物館失去的已無法挽回,

希望我們引以為戒,

護紫禁城世世長安、代代周全。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裝配式建築展廳,一站式了解裝配式建築行業~

相關焦點

  • 巴西博物館大火震驚世界,我們故宮防火怎樣呢?看完你就知道了
    9月2日巴西國家博物館大火,2000萬件藏品9成被毀, 200年歷史存檔付之一炬,這個國家也只有500年歷史而已。中國網友反響巨大,被提及最多的是兩件事:一是純木結構的故宮防火情況;二是當年的火燒圓明園。兩件事乍看之下並無關聯,但細查一番會發現本質相同:國家窮困。
  • 巴西博物館的大火敲醒世界警鐘,我們的故宮呢?看完之後你就知道了
    200年歷史存檔付之一炬,這個國家也只有500年歷史而已。▲圖片來源:微天下微博中國網友反響巨大,被提及最多的是兩件事:一是純木結構的故宮防火情況;二是當年的火燒圓明園。▲圖片來源:微天下微博我們該慶幸自己的故宮完好如初。被多次點名的故宮防火究竟如何呢?畢竟這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木質皇宮建築群,意義非同凡響。
  • 走進全球最受歡迎的五大博物館!用文物的前世今生喚醒我們對歷史的...
    大家喜歡逛博物館嗎?博物館可是記錄著世界歷史的種種片段,通過它可以最快了解人類文明前世今生。進入不同的博物館,仿佛穿越到不同的時空,千年前的時代產物就在眼前。而這些頂級博物館,鎮館之寶又都有哪些藏品呢?
  • 如何正確的去看故宮特展?
    《石渠寶笈》特展現場(圖自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我一開始對地鐵裡《石渠寶笈》特展的廣告並沒放心上。北京每個月的展覽和演出太多了,雖然它是故宮九十周年的系列展覽之一,可工作這麼多年,各種紀念對我們這個職業來講算是日常選題。直到有一天早上,微博關注的紫禁城雜誌放了一組觀眾奔跑去排隊的照片,我留意了一下時間,故宮剛剛開門迎客。
  • 5年後,故宮、上博建成新館,每25萬人就擁有一座博物館(組圖)
    年底前,籌劃多年的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將開工建設,規模約12.5萬平方米,預計2020年建成,獻禮故宮600歲生日。本月初,上海博物館擬建東館的消息正式落地,其定位於「世界頂級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竣工時間同在5年後。  南北兩大博物館的「你追我趕」只是縮影。截至去年底,全國博物館總數已達到4510家,「近10年中,平均每年增長200多個」。
  • 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館裡的七大國寶,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看一眼
    臺北故宮又稱臺北故宮或中山博物院,屬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1965年在臺北市陽明山建成,其包含了大量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熱河行宮中的藏品,是臺灣仿北京故宮建造的一座大型歷史博物館。相信了解臺灣的都知道,臺北故宮一直以來就號稱國寶眾多,更是頻頻展出一眾珍品和孤品。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香港視角演繹故宮文化
    北有北京故宮博物院。雕梁畫棟,堆金彩畫,稀世珍寶,匠人工藝……紫禁城見證六百年歲月流轉,故宮博物院沉澱九十五載寒來暑往,故宮文化凝聚五千年華夏文明之美。南有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西眺大嶼,南望港島,上寬下窄,中西合璧……西九龍文化區緊鄰維港,故宮文化博物館2022年預計啟幕,將故宮文化繼往開來,承先啟後。
  • 周邊像故宮博物院這麼好玩兒的博物館,還有好幾個!
    吶,作為一個在博物館學專業混了5年的門外女漢子,有一件醜事我得先說在前面:從前的博物館大都是很傲嬌的。這個傲嬌病從牛津的阿什莫林到倫敦的大英甚至到我們的南通博物苑都染上了;對於自己的觀眾,全世界的博物館態度頗為統一——之前網上有個段子講各大宗教對自己信徒的態度的,據說道教的是「愛信信,不信滾,不要打擾我飛升」……嗯,以前的博物館多少有點兒類似。
  • 一聽到巴黎聖母院著火,故宮火速開會
    從巴西國家博物館到巴黎聖母院,連連大火讓這些人類歷史文明的寶藏一次次毀之一炬,這讓許多中國網友立馬聯想到了同為世界文化瑰寶的北京故宮。 大家第一時間衝向@故宮博物院 的微博評論區刷屏「防火」二字,提醒其要吸取他國教訓防患於未然,同時為今天(16日)一早故宮博物院迅速召開消防安全緊急工作會議的警覺態度點讚。
  • 故宮建設600年,從傳統守舊到開放網紅博物館,錯過就要再等百年
    ,故宮就是這樣一個重要的窗口,今天說的是故宮建設600年,從傳統守舊到開放網紅博物館,錯過就要再等百年。雖然這次訪問的重點是「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早上走到大門上方的展廳,看到很多遊客擠成一排看展覽,決定不在這裡浪費時間,雖然這次訪問的重點是「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早上走到大門上方的展廳,看到很多遊客擠成一排看展覽,決定不在這裡浪費時間,我還有很多項目要參觀和拍攝,2020年是故宮600周年,故宮95周年,故宮博物院在武門門舉辦了名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 看完這5個奇妙博物館,才了解逛博物館的樂趣-虎嗅網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與電影公司 20 世紀福克斯合作拍攝了《博物館奇妙夜》第一部,從此成為一個經典 IP;故宮博物院等 9 家博物館和中央電視臺合作出品了《國家寶藏》,國寶們的前世今生成為了社交媒體裡的熱門話題。
  • 臺灣有人建議臺北故宮改名「華夏博物館」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申宏攝26日,臺灣「文化部」在「立法院」教委會針對「如何推動後疫情時代博物館、美術館、表演藝術館舍及各文化館舍之數位策展、線上藝文、數位行銷與服務」進行專題報告,多位「立委」針對臺北故宮與「文化部」合併一事質詢。
  • 從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到國家博物館
    若將時間退回到1918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離開辦公6年的地點國子監搬遷到故宮端門到午門區域。此時,從午門城樓北望,文華殿、武英殿是成立於1914年的古物陳列所。從古物陳列所再向北,重重宮苑中還生活著溥儀的「小朝廷」。在遷至午門兩年後,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成立,又6年(1926年),國立歷史博物館開館。
  • 故宮一馬當先 博物館文創開發井噴
    故宮博物院以超過萬種的文創產品數量和超過15億元的年銷售額成為國內博物館文創的最大玩家,故宮文創也成了其他博物館紛紛效仿的文創模式。在故宮文創一家獨大的局面下,其他博物館正加快步伐,爭取拿到下一個讓圈外人士所熟知的「出圈」的席位。一騎絕塵的故宮文創我國的博物館文創市場在近幾年中呈現出高速增長的態勢。
  • 超千件故宮文物 國慶「擺駕」太原博物館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李潔)臨近十一長假,故宮不斷放出彩蛋。國慶節期間,將有超過一千件故 宮院藏文物「擺駕」太原博物館,為那裡分觀眾奉上包括「清代萬壽盛典展」、「明代御窯瓷器展」等7項大覽。9月19日,「紫禁風華——2018太原·故宮文物展」推介會在故宮舉行。
  • 故宮600年超級大展開幕!來午門給故宮「過生日」,現場攻略來了!
    本文授權轉載於:耳朵裡的博物館(ID:erduolidebowuguan)關注耳朵裡的博物館,和百萬家庭深度看展覽。 故宮600年特展今天終於開幕了!!!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即使改名換姓也難變其文物及中華文化脈絡的傳承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卡爾說過:「歷史是現在和過去之間永無終止的對話」。而能夠得以保存這段珍貴歷史的正是博物館。 在我們中國的寶島——臺灣省就擁有一座與北京故宮博物院齊名、甚至珍藏的歷史文化寶物價值更為厲害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大約珍藏有近69萬餘件歷史文物,而它們不只是許許多多中國人心中的國寶
  • 看展1小時,周邊買半天,博物館商店才是真寶藏!
    正如 V&A 博物館的零售部總監所說:「博物館商店就像是博物館的第四個展廳。」 沒錯,現如今的千禧一代人,比起去博物館裡看古董物件,更喜歡去神秘不可預知的「第四展廳」感受各種腦洞大開的實用文創產品的衝擊。
  • 故宮600年特展開幕:排隊給故宮「過生日」,觀展攻略來了
    排隊進展廳的觀眾和我能趕上故宮600年的這場特展,我們實在是很幸運,畢竟下一個700年是趕不上了,說是一生一次必須要看的展覽也不誇張。放一張今天故宮絕美的天空話不多說,讓我告訴你這個展該怎麼看吧!在這三個主題中,又節選了600年裡,18個重要的歷史時間點,從紫禁城最初的規劃、布局開始,到建築、宮廷生活、歷史事件等方面,讓我們全面立體的了解了紫禁城這600年的經歷。如果故宮是一本書,這個展覽就是書裡的序言,從展覽出來,走在故宮這個大展廳裡,在9處地標性建築打卡,真正用腳步丈量,用心感受紫禁城600年的魅力。
  • 中國四大博物館,值得一看!
    走進博物館,就像走進一個繁華的夢境。  不過去故宮除了看文物,更多的是還可以看建築,看氛圍,看歷史。  畢竟這曾是一座見證了24位皇帝,在很多人心中隱秘而又遙遠的皇宮。    館中所藏文物有多厲害呢?光是時間跨度就長達100多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