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堅信,任何一個未真正踏足過的地方,你即使在書本上把這個地方觸摸千萬遍,也無法真正了解它。
所以旅行的意義就在於你自己用眼睛、耳朵去親身感受這個地方,是一個自我體驗的過程。
以前出門前總看很多遊記攻略,然後按照別人的結論去判斷是否值得一遊,只能說:那是旅遊,不是旅行。
上過N次當之後,發現所有的一切都必須經過自己的檢驗才能得出結論,而這結論也僅僅是你自己的而已,不能代替別人,同樣的地點、同樣的城市、同樣的風景,而視角不同,經歷不同,感受不同,都會有不同的結論。
這才是行萬裡路的真正意義。
美國歷史說300年都算多的,比起某泱泱大國差得不是一星半點兒,何以成為一個世界強國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以前讀過資中筠的一本書《美國十講》對美國的歷史有了表面的理解,所以這次美洲之行特意安排了行走美國歷史的起源地:維吉尼亞州。
關於美東,網上的貼子都是紐約、華盛頓,俗得不能再俗的地方,而對於美國唯一有點兒歷史的里奇蒙,只有可憐的幾行字。
算了,我自己「行萬裡路」吧。
第二早上,驅車20多公裡到獨立戰爭英軍投降地約克鎮。
約克鎮圍城戰役或稱約克鎮戰役(BattleofYorktown)爆發於1781年,喬治·華盛頓將軍率領的美軍和羅尚博伯爵帶領的法軍聯手圍攻由查爾斯·康沃利斯將軍指揮的、在約克鎮困守的英軍,並最終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在美國獨立戰爭中,通常認為這場戰役是最後一場陸上大型戰鬥。
在康沃利斯的軍隊投降之後,英國政府決定進行談判並結束這場戰爭。
約克鎮戰役遺址公園,還象模象樣地擺著一些戰鬥的架勢。
這條溝就是當年美法聯軍打退英軍的戰壕。
約克鎮背靠約克河,是一條很寬很平靜的河。
這裡還有個小故事,據說當年英軍和美法聯軍激戰時,英軍眼看要敗,就想從河上坐船撤退,這時河上突然起了風暴,巨浪滔天,船都被吹翻了,英軍無處可退,認為這是天意,於是投降。
後來,約克河再也沒有起過風浪
「獨立戰爭美法聯軍於約克鎮戰勝英軍紀念碑」,碑座上寫著戰役的經過,美國人因此很感謝法國人呢。
這個紀念碑是在1781年10月29日建立,但不知何種原因,這個紀念碑在獨立戰爭勝利紀念碑在一百多年後的1884年才建成。
它用淺灰色大理石雕琢而成,在84英尺高的柱子上又放置了一尊高達14英尺的自由女神塑像,整個紀念碑矗立在約克河岸邊,雄偉高大,在周圍低矮的房屋襯託下,給人鶴立雞群的感覺。
獨立戰爭紀念館,沒進去,左不過是那些東西,已經看的差不多了。
約克鎮中心有個雕塑,是喬治·華盛頓和法國聯軍的領袖Grasse在Grasse的旗艦上會晤的場景。
他們共同領導了此次約克鎮戰役,但是只會晤了兩次,一次是討論整個進攻計劃,另一次是討論未來在南部的合作。
倆哥們長的挺象,穿戴也差不多,說明上卻沒有指出誰是誰。
約克鎮是小得不能再小了,可是因為有了這場戰役,也經常有旅遊團光顧。
當地居民就安安靜靜生活在這些小房子裡,他們的生活絲毫沒有因為這場偉大的戰役而有什麼不同。
離開維吉尼亞的那天,火紅的晚霞照亮藍天。
遙想200多年前的那些人和事,華盛頓、傑斐遜、麥迪遜、門羅,這美國第一、三、四、五任總統都出自腳下這方水土,撫今追昔,是這方水土養育出這些精英人物,創造了偉大的基業,奠定了美國成為老大的基礎,也帶動了整個世界的進步,更理解這片土地的價值所在。
看完歷史,回到現實。
威廉斯堡還有全美第二大的奧特萊斯呢,一整天都逛不完,趕上聖誕節,呵呵,去過美國的人都明白哈,血拼到底是必須的,真是不愁錢不夠,只愁背不動啊!
這打折力度,各位小主還滿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