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AAPL.US)放棄英特爾(INTC.US)晶片,為什麼會打擊美國計算機...

2020-12-09 手機鳳凰網

美股 蘋果(AAPL.US)放棄英特爾(INTC.US)晶片,為什麼會打擊美國計算機產業? 2020年7月22日 19:01:05 華爾街見聞

摘要:蘋果轉投ARM晶片,但美國不生產ARM晶片,這會導致晶片產業外流加重,未來可能阻礙美國向產業鏈更高端部門擴展。並且,若ARM計算機的所有零件將都不在美國生產,美國將來需要的每一個零件都必須進口。

今年6月22日,蘋果(AAPL.US)公司在一年一度的全球開發者大會 WWDC 上,宣布徹底放棄英特爾公司(INTC.US)的 CPU,改用自己設計的 ARM 晶片。

我們之前已經分析過了,蘋果為什麼要這樣做。主要原因是,整個蘋果戰略是圍繞移動端(iPhone)構建的,它現在想把移動端和桌面端合成一個生態,自己完全控制所有硬體和軟體,不願再讓 CPU 這樣的核心部件受制於英特爾了。

今天接著往下談,這個「換芯」決定有什麼後果。

表面上看,這是蘋果公司的「家務事」,但是實際上牽動各方的利益,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動搖長久以來主導行業的 Wintel 聯盟,甚至會影響到美國的競爭優勢。

一、英特爾的反應

蘋果宣布換芯以後,英特爾僅僅發了一個簡短的聲明。

「蘋果公司與我們有多個業務領域的合作,我們將繼續為他們提供支持。……我們相信,基於 Intel 的 PC 將為全球客戶提供最佳的體驗。」

言下之意,這只是一件小事,不用大驚小怪。市場似乎也同意這種觀點,英特爾股價當天小幅下跌,沒過幾天又漲回去了。

為什麼英特爾覺得影響不大?

因為它的利潤主要來自伺服器 CPU,2019年佔到利潤總額的一半。個人電腦 CPU 的利潤只佔到三分之一,而 MacOS 只佔全世界桌面作業系統市場的17%[3],這樣一算,失去蘋果公司這個大客戶,利潤只會損失5%左右,甚至還不到(因為蘋果是大客戶採購,把價格壓得很低),確實影響不大。

但是,這種計算是靜態的,沒有考慮市場未來的變化。

二、Mac 電腦的未來

現在的局面是,MacOS 和 Windows 統治了桌面作業系統。MacOS 在專業用戶(比如程式設計師和設計師)中比較流行,Windows 在大眾用戶中比較流行。

Mac 電腦的 CPU 改成 ARM 架構以後,估計有以下幾個提升。

體積更加輕便。

續航時間進一步延長。

與行動裝置(iPhone 和 iPad)融為一體。手機 App 可以直接在桌面電腦運行,產生更多意想不到的玩法。

這幾個提升都有助於提高市場份額。唯一的缺點是,ARM 架構的 CPU 性能不如 x86,Mac 電腦的性能可能因此有所下降。

但是,對於普通用戶來說,電腦性能只有遊戲時才重要,日常使用是察覺不到的。Mac 電腦本來就不受遊戲公司的青睞,遊戲市場份額幾乎是零。所以,Mac 的性能下降應該對總體銷售沒有影響,只影響少數高端的專業用戶。

綜上所述,Mac 換芯會促進銷售,進一步擴張市場份額,對 Windows 形成壓力。

三、Wintel 聯盟

Windows 從誕生的第一天,就跟英特爾公司的 x86 晶片綁在一起。

1980年,IBM 公司推出自家的個人電腦時,做出了兩個歷史性的決定。第一個是作業系統外包給微軟公司的 MS-DOS 系統(Windows 的前身),第二個是 CPU 採用英特爾的8088晶片。

8088的上一版就是8086晶片,英特爾因為8086晶片創造了一套新的指令集,後來基於這套指令集,又開發了286晶片、386晶片、486晶片……所有基於這套指令集的晶片,就都統稱屬於 x86 架構。

IBM 當年選中英特爾的8088晶片,有一個附加條件,那就是 x86 晶片必須有第二家生產商,不能一家壟斷。英特爾只好選了一家叫做 AMD 的小公司,把 x86 指令集授權給它。直到今天,x86 的生產商還是只有英特爾和 AMD 兩家。

IBM 的那兩個決定,後來被評價為歷史上最愚蠢的商業決定之一,沒有成就它自己,而是成就了微軟和英特爾,使得它們成為個人電腦時代的兩大贏家,稱霸作業系統和處理器領域。它們連在一起,就被稱為 Wintel 聯盟。

四、微軟的 ARM 嘗試

行動裝置的出現,動搖了微軟和英特爾的霸主地位。因為行動裝置晶片必須耗電少、發熱小、成本低,這些條件只有 ARM 架構才能滿足, x86 架構全部不具備。

微軟由於跟英特爾綁在一起,所以這兩家公司一起被淘汰出行動裝置市場,一點市場份額都沒有拿到。微軟看到這種苗頭,從很早開始,就想著支持其他的 CPU 架構。

1996年,微軟發布 Windows CE ,支持嵌入式系統。這是微軟自從跟英特爾合作後,第一次支持非 x86 的架構。Windows CE 第一版只支持 MIPS 架構,第二版開始支持 ARM 架構。

2000年,Windows CE 升級成 Windows Mobile,作為微軟的掌上電腦解決方案。

2010年,為了跟 iPhone 和安卓抗衡,Windows Mobile 升級成了 Windows Phone,用戶界面和應用程式格式完全改變。

這幾個系統都是微軟為 ARM 架構開發的,雖然名字裡面有 Windows,但是其實跟 Windows 沒關係,只是界面比較相似而已,所有 x86 的應用程式都無法在上面運行,必須為這些系統單獨開發。

它們都沒有成功,微軟在智慧型手機市場一敗塗地,Windows Phone 很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微軟不甘心這樣退出,於是改變策略,開始考慮讓 Windows 真正移植到 ARM 架構。

2012年,微軟宣布「 Windows on ARM」項目,正式名稱為 Windows RT,並在第一代 Surface 平板電腦首發。

Windows RT 雖然基於 Windows 8,但是應用程式不通用,只能安裝應用商店裡面官方的少數幾個應用程式,用戶大失所望。

2015年,隨著 Windows 8 升級到 Windows 10,微軟又發布 Windows 10 移動版,開始讓 Windows 10 適配 ARM 架構的手機。

Windows 10 移動版支持 Win32 API,但還是不能直接運行 x86 程序,需要重新開發一下。這個系統很快也失敗了。

2019年,微軟發布了 Surface Pro X 平板電腦,這是第一臺真正可以跑 Windows 10 家庭版的 ARM 筆記本。這時距離微軟第一次為 ARM 架構開發軟體,已經過去了20多年。

微軟為這臺電腦提供了一個 x86 模擬環境,通過翻譯層可以直接運行32位的 Windows 桌面軟體,但還是不支持64位的桌面軟體。更糟的是,模擬環境裡面運行的程序,性能都不好,幾乎沒法用於實際工作。這臺平板的高端型號售價一萬多元人民幣,唯一優點就是便攜(ARM 的特性),實用性還不如一臺幾千塊的 x86 架構筆記本,市場反響平平。

通過上面漫長的歷史回顧,可以看到,微軟其實一直想適配 ARM 架構,無奈迄今為止所有嘗試都不成功。但是,它已經距離在 ARM 上順暢運行 Windows 系統的最終目標越來越接近了。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在 WWDC 大會上演示 ARM 架構時,用的示例軟體就是微軟的 Office 辦公套件。

微軟已經丟失了手機市場,在伺服器市場的份額非常微小,如果再輸掉桌面市場,公司前景就很不妙。所以可以預言,為了不讓 Mac 電腦搶走桌面市場份額,微軟一定會奮起反擊,繼續適配 ARM 架構,最終實現 Windows 可以同時支持 x86 和 ARM 兩種架構。

五、英特爾的 ARM 煩惱

如果蘋果開始提供質量更好、功能更多的 ARM 筆記本和臺式機,微軟繼續完善 ARM 版本的 Windows 系統,眾多的硬體廠商(惠普、戴爾、聯想、華碩……)紛紛跟進,發布不同品牌的 ARM 桌面電腦,那麼消費者在 x86 和 ARM 之間會怎麼選擇?

到了那個時候,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可能除了遊戲專用電腦,其他場景下 ARM 架構都是比 x86 更好的選擇。

如果那樣的話,英特爾公司就真的有大麻煩了。

英特爾不是一家單純的晶片設計公司,它還有自己的晶片工廠。所有的英特爾晶片,都是自家工廠生產的。如果大眾市場轉向 ARM 晶片,x86 晶片銷量大減,那麼英特爾的工廠就會產能過剩。

那時,英特爾的管理層除了設法保住 x86 的銷量,還不得不考慮一個令人煩惱的問題了:為了賺更多的錢,要不要也讓自家工廠生產 ARM 晶片?

21世紀的頭幾年,英特爾曾經購買過 ARM 指令集的授權,推出了名為 XScale 的一系列 ARM 晶片。後來,英特爾的高層覺得 ARM 直接威脅 x86 的高利潤,ARM 越成功,x86 就越危險。2006年,英特爾就把 XScale 產品線賣掉了。

現在,英特爾又面臨著同樣的難題:支持 ARM,會進一步打擊自家的 x86;不支持 ARM,會錯過下一波的市場浪潮,丟失獲利機會。

六、美國計算機產業的外流

英特爾工廠是美國境內最先進的半導體工廠,如果它繼續抵制 ARM(考慮到英特爾保守的經營風格,幾乎必然如此),那麼所有的 ARM 生產訂單都會被海外工廠拿走。蘋果的 ARM 晶片已經確定由臺積電生產,高通和 Nvidia 的 ARM 晶片也是由臺積電生產的。

這對美國計算機產業是非常糟糕的。美國已經失去了內存記憶體產業、磁碟產業、液晶面板產業、電子零件產業,現在就連 CPU 產業都在離開。按照現在的這種趨勢,ARM 計算機的所有零件將都不在美國生產,美國將造不出 ARM 計算機,每一個零件都必須進口。

製造業的重要性在於,它會產生規模經濟和大量的工程技術人才儲備,會帶動一個地區出現產業集群和完整的供應鏈。美國正是由於製造業外流,導致它沒有動力更新薄弱的基礎設施,以及補充數量不足的工程師。

製造業的外流,意味著一個國家正在喪失工具方面的技能。蘋果公司 CEO 蒂姆·庫克,曾經這樣解釋為什麼蘋果公司選擇中國來製造電子產品。

關於中國的電子製造業,普遍的觀念是那裡勞動力成本低,所以才選擇在那裡建立外包工廠。我不確定他們去的是中國哪個地區,但事實是,中國早在多年前就不再是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從供應鏈的角度來看,勞動力成本並不是選擇中國的原因,主要原因是中國能夠提供的技能。

我們的產品需要非常先進的工具,這意味著整個配套技術都必須是最先進的。這需要很深的工具技能。在美國,你召開一次工具方面的工程師會議,我不知道能不能坐滿一個會議室,但在中國,可以坐滿多個足球場。

一個國家只要掌握了製造方法,哪怕只是組裝方法,它就遲早會誕生自己的獨立品牌,向產業鏈更高端的部門擴展。中國的手機產業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以後,即使美國想重新發展製造業,也會由於成本原因而困難重重,美國的出廠價是60美元,中國的出廠價只要20美元,這就很難競爭了。

從這個角度看,ARM 設備正在崛起,而美國不生產 ARM 晶片,導致晶片產業外流加重,對美國計算機行業的長遠競爭力是非常不利的。

七、半導體行業的格局

世界上的晶片公司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類,同時設計和生產晶片,比如英特爾和三星。

第二類,只設計晶片,沒有自己的工廠,生產全部外包,比如蘋果、AMD 、 Nvidia、高通、華為、聯發科。

第三類,沒有自己的晶片,只負責生產別人設計的晶片,比如臺積電、聯電、中芯國際。

目前,臺積電是世界最先進的晶片生產公司,擁有超過50%的市場份額。它的生產工藝現在是7納米,已經可以做到5納米量產,正在研發3納米。按照市值計算,它是世界最大的半導體公司。

英特爾的生產工藝比臺積電落後兩代,現在是14納米。這也是英特爾晶片表現不佳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儘管英特爾公司的利潤超過臺積電、Nvidia、AMD 的總和,但是股價增長緩慢,市值已經被 Nvidia 超過,讓出了美國最大半導體公司的寶座。

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是非常強的,也許是世界最強。臺積電是臺灣公司,Nvidia 的 CEO 黃仁勳、AMD 的 CEO 蘇姿豐、中芯國際的創始人張汝京都是臺灣人,更不要說整個半導體行業有無數的臺灣工程師。很多人說臺灣沒有石油,但是臺灣有 CPU,而石油正變得不那麼重要,價格已經低迷很長時間了。

蘋果的換芯決定,實際上會削弱美國,而加強臺灣的重要性。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2020年5月,美國強迫+引誘臺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建造一座新工廠,耗資120億美元,2024年完工後將能夠生產5納米晶片。

八、總結

蘋果放棄英特爾,改用 ARM 架構的 CPU,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些長遠的影響,現在還很難判斷。

可以肯定的是,接下來幾年,桌面電腦會有迅速的革新,引發計算機市場格局的重新洗牌,各大巨頭此消彼漲。其中包含和孕育了許多新的機會,值得我們仔細觀察和把握。

(編輯:郭璇)

相關焦點

  • AMD(AMD.US)和Arm伺服器晶片營收猛增,英特爾(INTC.US)地位不穩?
    當下,AMD(AMD.US)的EPYC Rome CPU正慢慢地蠶食英特爾(INTC.US)數據中心處理器的市場份額,據IDC的最新報告顯示,基於AMD處理器的伺服器同比增長了112.4%。同時,ARM處理器也以每年430.5%的年增長率快速增長,從競爭對手的x86晶片上搶走了份額。需要注意的是,新生態Arm仍然只佔市場的一小部分。
  • 英特爾(INTC.US)AMD(AMD.US)踢館戰、家電巨頭忙造芯!CES 2021晶片...
    儘管受衛生事件影響,今年的CES展會改為線上舉行,但與會的晶片廠商仍舊拿出最強產品陣容。移動市場老牌玩家中,高通(QCOM.US)發布了第二代超聲波屏下指紋識別器;三星則發布其首款5nm旗艦晶片,至此全球5nm手機晶片賽道集齊蘋果(AAPL.US)、華為、高通、三星「四巨頭」。
  • 蘋果(AAPL.US)晶片的下一步計劃猜想
    近年來,在執行長庫克(Tim Cook)的領導下,蘋果公司正在收回許多外包業務。蘋果在早前已經推出採用自研晶片M1的Mac電腦。此舉將結束蘋果與英特爾公司長達15年的技術合作關係。蘋果公司表示,該公司定製的晶片效率更高,圖形處理性能也更高。蘋果公司2010年發布了該公司的第一款iPhone處理器。而這一切都起源於蘋果公司在2008以2.78億美元收購PA Semi。
  • 欲淘汰高通(QCOM.US)晶片,蘋果(AAPL.US)已啟動自研手機數據機...
    2019年,蘋果以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英特爾(INTC.US)的數據機業務,這筆交易幫助蘋果建立了軟硬體工程師團隊,從而實現內部開發蜂窩網絡數據機的計劃。Srouji稱,今年該公司設計了幾款無線晶片,其中包括Apple Watch中的W系列晶片和iPhone用於精確位置信息的U1超寬帶晶片,而蜂窩網絡數據機是其中之一。
  • 全球晶片業大變局:臺積電(TSM.US)市值反超英特爾(INTC.US)
    作為其競爭對手,英特爾就沒有那麼樂觀了。這家美國最大的晶片設計製造公司股價上周五下挫16%。這也讓其總市值跌至臺積電的一半。此前,該公司因為在晶片製程上無法突破而令投資者極其失望。雖然用別人家的技術製造晶片可以迅速迎合市場,但這也意味著英特爾和臺積電的差距會越來越大。Bernstein Research的資深技科技分析師Mark Li則表示,從純粹技術角度看,英特爾已經落後臺積電兩年。考慮到量產後產能利用率和良品率的競爭力,這個差距至少有兩年。
  • 從蘋果(AAPL.US)A14晶片看AI算力的新摩爾定律
    美股 從蘋果(AAPL.US)A14晶片看AI算力的新摩爾定律 2020年9月21日 14:51:50 半導體行業觀察 本文來自 微信公眾號「半導體行業觀察
  • ...選擇 ARM,正如當年賈伯斯選擇英特爾(INTC.US),但變數更多了
    可見,對於蘋果來說,旗下計算機的處理器架構調整還是比較頻繁的。但這次的不同之處在於,這是蘋果第一次要在 Mac 中採用自主設計的處理器。當然,這一次 Mac 轉向 ARM 架構,有一個大前提:推出 iPhone 這個產品線之後,蘋果在基於 ARM 架構的 A 系列晶片上,有了大量的技術積累,並產生一系列實際產品成果。
  • 亞馬遜與蘋果拋棄英特爾晶片 機算行業話語權或將轉移
    而推動這一改變的,是兩家科技巨頭:蘋果以及亞馬遜,目前兩家公司都在降低各自對英格爾晶片技術的依賴。而長期以來,英特爾的晶片技術一直主導著大多數個人電腦和大型伺服器系統。在放棄英特爾晶片之後,蘋果和亞馬遜開始越來越多地使用自己研發的晶片,這些晶片使用的是英國企業Arm的技術,該公司將自己的智慧型手機和其他消費類產品的晶片技術授權給其他企業使用。
  • 亞馬遜與蘋果科技巨頭欲拋棄英特爾晶片?
    這一變化是由蘋果和亞馬遜這兩家技術巨頭推動的,這兩家巨頭正在減少對英特爾晶片技術的依賴。長期以來,大多數個人電腦和更大的伺服器系統都採用了英特爾晶片技術。相反,在放棄英特爾晶片之後,蘋果和亞馬遜開始越來越多地使用自己研發的晶片,這些晶片採用的技術由英國公司Arm授權用於智慧型手機和其他消費產品的。
  • 加速擺脫英特爾?蘋果推出下一代Mac晶片
    對標英特爾,蘋果打造更快更強處理器據悉,蘋果公司的晶片工程師正在研究 M1 定製晶片的幾款後續產品,M1 定製晶片是 Apple 於 11 月 剛推出的首款 Mac 主處理器。如果一切能按照預期進行,這幾款產品的性能將顯著超越英特爾晶片在機器上的運行表現。該知情人士不願意透露姓名,因為該計劃尚未公開。
  • 自研晶片亮相 蘋果與英特爾正式分手
    合作了15年,蘋果終於正式向英特爾提出了「分手」:新款Mac發布,且全部搭載蘋果自研的M1晶片處理器。從iPad到iPhone再到如今的Mac,蘋果在硬體產品上的「芯」計劃已經十分明了。對蘋果來說,與其讓英特爾晶片處處掣肘,不如主動出擊,只是對英特爾來說,情況就沒那麼簡單了。一來失去了大單,二來蘋果是否會因此掀起示範效應,可能才是英特爾最需要擔心的。
  • 高端PC晶片趕超英特爾,蘋果將接晶片設計廠商衣缽?
    計算架構升級,終端廠商進軍晶片設計,帶來產業鏈上下遊重組晶片的迭代似乎跟不上產品。繼推出M1晶片之後,蘋果要開始完全甩掉英特爾組件,開發定製自家的高端M晶片。彭博社最近的報導指出,蘋果下一代高端M晶片預計將於明年推出,將用於新款MacBook Pro、iMac和新Mac Pro工作站,性能將超越搭載最新英特爾晶片的PC。由今年四月份彭博社透露蘋果M1晶片消息得到證實來看,蘋果開發高端M系列晶片多半是事實。性能超英特爾,這句話看起來難免像是一句不夠嚴謹、只可意會的「宣傳語」。
  • 誰是蘋果(AAPL.US)、特斯拉(TSLA.US)、華為三大產業鏈中的「寵兒」?
    2019年5月,美國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以國家安全為由將華為納入實體清單,一方面限制華為產品進入美國市場,另一方面限制美國企業對華為的產品和服務的出口。中美博弈下,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從海外供應商與國內供應商的對比看,中國在產業鏈中上遊核心器件的各項工藝及技術逐步成熟,但在高端晶片和元器件領域參與程度較低。從單品價值量看,去美化之下,國產元器件廠商逐漸向高價值的元器件發力。
  • 臺積電(TSM.US)四季度將向蘋果(AAPL.US)交付1.8萬片晶圓的M1晶片...
    來源:智通財經網智通財經APP獲悉,據媒體報導,臺積電(TSM.US)四季度向蘋果(AAPL.US)交付1.8萬片晶圓的M1晶片,在數字方面無法核實,因為合同中的有些內容是保密的。報導稱,臺積電5nm工藝產能已近滿載,在為蘋果大規模代工A14處理器的情況下,難以應對蘋果大量的M1晶片代工訂單。分析師認為三星有望獲得蘋果部分M1晶片的代工訂單。臺積電的5nm工藝是在今年一季度大規模投產,這一工藝主要用於為蘋果代工相關的產品。
  • 蘋果(AAPL.US)殺入VR市場追趕Facebook(FB.US)
    1億美元是蘋果的零用錢,截至上一季度末,該公司擁有2070億美元的現金,以及現金等價物和有價證券。回顧蘋果的AR/VR計劃與Facebook(FB.US)在2014年以20億美元收購Oculus率先進入虛擬實境市場不同,蘋果只是邁出了很小一步就進入了下一代市場。
  • 別了,英特爾!蘋果電腦將採用自研晶片,公司股價創新高
    這將是蘋果MAC電腦在使用英特爾晶片15年後逐漸與其「分手」的重要一步,也是蘋果公司在自研電腦晶片領域的重要裡程碑。有行業分析稱,這或許會改變英特爾在電腦晶片領域的壟斷地位。今日收盤,蘋果漲超2.6%,報358.9美元,領漲道指;英特爾上漲不到0.8%,報60.1美元。
  • 蘋果之後,微軟也宣布「棄用」英特爾晶片!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王爺說財經導讀:繼6月,蘋果宣布「棄用」英特爾晶片之後,現在又有一個大客戶——微軟也準備「告別」英特爾晶片!那麼微軟為何也要「棄用」英特爾晶片?背後又有什麼計劃?蘋果宣布「棄用」英特爾晶片!就在今年6月,蘋果公司宣布,和英特爾「分手」,即:棄用英特爾晶片,開始棄用自己研發的晶片。這對曾經合作密切的夥伴,如今還是「分手」,要知道,蘋果Mac電腦使用英特爾晶片已經整整15年了,而現在蘋果終於也開始「自己動手」!
  • 即將到來的英特爾CEO暗諷公司無法提供比蘋果M1晶片更好的產品
    即將到來的英特爾執行長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表示,該公司必須「提供比蘋果更優質的產品」,蘋果將其描述為「生活方式公司」,並表示,英特爾的最佳日子就在「眼前」(通過俄勒岡州)。蓋辛格在昨天的英特爾全體會議上發表諷刺性暗示,蘋果只是一家「生活方式公司」,因此英特爾必須能夠超越其技術:「我們必須向PC生態系統提供更好的產品,這要比庫比蒂諾的一家生活方式公司要提供的任何產品都要好。將來,我們必須做到這一點。」去年蘋果推出Apple Silicon之後,就開始對Apple表示敬意,後者已經開始取代Mac計算機內部的Intel晶片。
  • 報導稱蘋果因Skylake晶片問題而遠離英特爾
    一位前英特爾工程師聲稱,由於 Skylake 晶片無法滿足蘋果對於品質的要求,才讓它決定放棄使用 Intel 的 x86 晶片。
  • 打響晶片爭奪戰!蘋果自研晶片M1登場!能否撼動英特爾霸主地位
    【M1蘋果新時代的開始】 過去 ,蘋果將 iPhone 上的 A 系列晶片,做成了同代性能較好的移動處理器。PowerPC 和英特爾 時間進入90年代,此時處於低谷期的蘋果,為了突破困境,將目光轉向了PowerPC。 1994 年發布的 Power Macintosh 是首臺搭載 PowerPC 處理器的蘋果電腦,它追趕上了此前幾年裡,蘋果電腦在性能上和英特爾的差距,一經推出就備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