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日本武士道(二)
可以說,佛教和儒家思想是武士道形成的兩大理論基礎,而佛教的色彩更重,為啥呢?原因有幾個。
第一個,佛教有天堂地獄的概念,這讓武士們覺得,反正人都要死,我忠誠下去,好好幹的話說不定下輩子還能享福,如果不這樣,以後不是要下地獄嗎?
第二,佛教講無常。武士本來天天就是與死亡相伴,對他們來說這可太有道理了,頭天還活蹦亂跳的人,可能第二天打仗就死了,所以是死是活誰能保證呢?那既然如此,還畏首畏尾的幹啥,你戰場怕死又能多活多久?如果不怕死,說不定還能活下來。
第三,佛教講輪迴。人這一輩子死了,結束了,下一輩子卻開始了。這叫生死一如,意思是生和死都如同是一樣的。二者不是對立的。所以對武士來說,就是一種催眠效果,你死了不要緊,反正也能重新投胎做人,說不定下輩子還能活得更好呢,怕死幹啥?
當然,這側重於讓武士變得勇敢,那忠誠方面呢?這就要說禪宗思想了。
禪宗是佛教的一個宗派,目前也是日本佛教史上影響最深遠的流派。禪宗給日本帶來的最深重的影響之一就是修行的概念。
相信大家也知道,日本人啥都講修行。學劍術是修行,學廚藝是修行。修煉的不僅是某一項技能,還是個人的綜合素質。而如果個人的綜合素質到了,要學的技能反而成了個次要問題。
禪宗就是這個思想,他們說佛經啥的就是讓人悟道的,你能得道就行了。你既然已經得道了,佛教啥的東西自然也就可以放下不管。
而武士道也類似,效忠君主,不僅是為自己服務,也是以武士的身份修行。那麼君主的好壞反而是次要問題,自己盡忠盡到自己的本分就行了。也就說,從這個角度看,盡忠不是為了君主,是為了自己,甚至有一點自私。
所以很多時候這種單方面極致的勇猛會顯得愚蠢,因為人家根本就不是為了君主好,而更大意義上是為了通過送死顯示自己的忠誠,也就是說有作秀的意味。
以硫磺島戰役為例,很多人包括美國人自己,都認為這體現了日本武士道精神,打仗打到最後一人也不投降,真是日本武士如何如何,但其實人家日本指揮官的手段,根本就不合武士道。
照武士道的規矩,你打不過就最後切腹自殺,要保留作為武士的尊嚴風骨。可是日軍將領是拒絕了,說不許自殺,留下來打仗明明更好。照當時日本軍人的想法,打仗要堂堂正正的打,像一個武士一樣體面戰鬥。可當時的日軍將領卻反對,說要挖地道修公事。照武士道的規矩,要保留武士的志氣,不能懼怕敵人,可是戰役開打之前開會,他老老實實承認美國人已經把咱們圍的死死的了,咱們就老老實實認命,該怎麼打就怎麼打。
結果就是這麼個離經叛道的人,最後卻被很多美國人認為是二戰最優秀的美國將領。
那麼在二戰裡,這個武士道精神到底在戰場上效果如何呢?
說真的,效果還真的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