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熾死後有五名妃嬪殉葬,一名妃子生了三個兒子,仍被殉葬

2020-12-14 瞿凱明

朱棣死後,他的長子朱高熾繼位為帝,就是明仁宗,然而,朱高熾當皇帝還沒一年,就突然病死了,年僅四十八歲。

朱高熾死後,按照當時明朝的規定,後宮妃嬪要殉葬,最終,從妃嬪中選了五人給朱高熾殉葬,這五人分別是:貴妃郭氏、順妃譚氏、淑妃王氏、麗妃王氏和充妃黃氏。

讓活人殉葬是非常殘忍的,是喪失人性的,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是毫無疑問的,註定要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大明王朝讓活人殉葬,這一點,歷來是讓人詬病的地方,尤其是朱元璋、朱棣、朱高熾三朝。

在五名殉葬的妃嬪中,有一名妃子生了三個兒子,仍被要求殉葬,一般來說,殉葬的都是沒有生育子女的妃子,為何這名生了三個兒子的妃子,也被要求殉葬呢?

這名妃子非常特殊,她不僅為朱高熾生了三個兒子,而且還是開國名將之後,是功臣之後,先輩的功勳,也未能讓她免於殉葬。

這名妃子就是恭肅貴妃郭氏,她是明朝開國名將郭英的孫女,真正的功臣之後。

郭貴妃給朱高熾生了三個兒子,分別是第八子滕懷王朱瞻塏、第九子梁莊王朱瞻垍、第十子衛恭王朱瞻埏。郭貴妃最開始是太子府的妾,朱高熾繼位為皇帝之後,封她為貴妃。

儘管郭貴妃生了三個兒子,還是功臣之後,仍被要求殉葬,而且是第一個為朱高熾殉葬的妃子,而其他生了子女的妃嬪、作為功臣之後的妃嬪,沒有殉葬,躲過一劫。

這裡面,生子、生女沒有殉葬的,有三個妃子。

賢妃李氏,生次子鄭靖王朱瞻埈、第四子蘄獻王朱瞻垠、第七子淮靖王朱瞻墺及真定公主,沒有殉葬。

順妃張氏,生第六子荊憲王朱瞻堈,因此,沒有殉葬。

妃子趙氏,生女慶都公主,也沒殉葬。

這裡面,因為是功臣之後,沒有殉葬的是敬妃張氏,她是河間忠武王張玉的孫女、英國公張輔之女,朱高熾繼位後,封她為敬妃,十個月後,朱高熾就病死了,她未生子女。因為她是勳舊之女被恩免,沒有殉葬。靖難之役中,張玉為了救朱棣戰死了。

那麼,郭英的孫女郭貴妃為何生了三個兒子,仍被要求殉葬呢?

這裡面水就比較深了,很可能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皇后嫉恨她,故意下令讓她殉葬的。

朱高熾的皇后是張皇后,她是指揮使張麒的女兒,是朱高熾的元配,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母親,明英宗朱祁鎮的祖母。

張皇后除了生長子朱瞻基,還生了第三子越靖王朱瞻墉、第五子襄憲王朱瞻墡。

郭貴妃家世顯赫,很受朱高熾的寵幸,她被封貴妃,地位僅次於張皇后,又生下三個兒,按理不當殉葬,而家世和她差不多,地位沒她高,而且又無子的敬妃張氏,都以功臣之女特恩免於殉葬,何況同樣是功臣家庭出身,又有三個兒子的郭貴妃呢?

很明顯,郭貴妃因為遭到了張皇后的嫉恨,據《萬曆野獲編》的說法,郭貴妃受到朱高熾寵幸,張皇后嫉妒,爭風吃醋是很有可能的,因此在朱高熾死後,身為皇太后的張氏,大權在握,故意逼郭貴妃殉葬。

相關焦點

  • 明朝皇帝朱高熾死時殉葬並沒有被終止,為什麼皇后沒有殉葬呢?
    人殉制度可以說是人類歷史文明的一大惡習,其在夏商周時期就形成一種制度,當時的人們相信人死後靈魂在是在另外一個世界生活,當時的貴族為了在另一個世界能夠繼續享受生前的榮耀採用人殉。朱元璋為了明朝基業的穩定,為了朱允炆皇位的穩固,為了消除外戚專權和後宮參政才讓沒有生育過的妃子為其殉葬。明朝皇帝朱高熾是朱棣之子也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當時的人殉制度並沒有被終止依然大行其道,朱高熾駕崩也是需要後宮妃子殉葬的。雖然朱高熾為人寬厚以仁孝而治理天下,但其倉促間猝死並葬禮及其簡單,可後世之君依然讓五位嬪妃為其殉葬。
  • 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代宗朱祁鈺,死於殉葬制度的嬪妃究竟有多少人
    那麼他為什麼會選擇殘忍的殉葬制度呢?個人分析有三個原因,首先古代的人們普遍認為,人死後會在另外一個世界。區區幾個女生又算得了什麼,關於朱元璋死後有多少人殉葬。《明朝小史》卷三亦載,朱元璋死後,「伺寢宮人盡數殉葬」。46名妃嬪、十餘名侍寢而未獲封號的宮女隨朱元璋一同葬入孝陵,其中38人皆為治喪期間勒令從死,均葬於明孝陵西側。
  • 《大明風華》中,仁義厚道的朱高熾,為何死後卻用5位妃子殉葬?
    但朱高熾卻跟前面幾位大明帝王都不一樣,不但外形——非常胖,而且脾氣和理念等,也都處處顯著一股仁君之風,所以死後廟號「仁宗」,實至名歸。那麼《大明風華》中的朱高熾呢?同樣,也把他當成了「朱家另類」。且幾乎所有的笑點,都圍繞著朱高熾設置的。
  • 古代殉葬制度有多殘忍?皇帝死后妃嬪陪葬,明成祖的陪葬團最龐大
    歷代都有皇帝殉葬妃嬪的事情發生,有的皇帝本身對這樣的行為是深惡痛絕的,會下令禁止,而在改朝換代之後,有的皇帝又熱衷於此,而樂意活人給自己殉葬的皇帝的妃子們就不好過了,因為在殉葬的人群之中,她們首當其衝會被一條白綾賜死或直接掩埋。
  • 明十六帝之朱高熾:以「仁」著稱,為何讓育有三子的郭貴妃殉葬
    特別是有一年冬天,朱元璋讓朱高熾在清晨檢閱衛隊,朱高熾卻很快去而復返,朱元璋以為朱高熾敷衍,很不高興。朱高熾卻坦然答道:「清晨寒冷,我讓將士們先吃早飯,等吃了早飯後再檢閱不遲。」朱高熾劇照但就是這個以仁行事的朱高熾,死後卻有5名嬪妃殉葬,她們分別是:貴妃郭氏、順妃譚氏、淑妃王氏、麗妃王氏、充妃黃氏。
  • 揭秘:古代殘酷的殉葬制度被朱元璋採用,殘忍殺死妃子為自己殉葬
    我們看一些古裝劇時會看到皇帝去世了有大量的妃子要陪葬,看的時候也沒有多大感觸,但是這確實是古代殘忍的殉葬制度,拿活人陪葬。《萬曆野獲編》中記載一共有四十名嬪妃一同為朱元璋殉葬。
  • 薄命紅顏:14歲入宮,20天後被迫殉葬,一首《絕命詩》催人淚下!
    薄命紅顏:14歲入宮,20天後被迫殉葬,一首《絕命詩》催人淚下!14歲入宮為妃,20天後被迫殉葬,卿本紅顏,奈何薄命?曾幾何時,網上有句非常流行的婚嫁觀,名曰「生得好不如嫁得好」,意思是身為美女要嫁入豪門,這樣的人生才輝煌。在漫長的封建時代,最大的豪門,當然就是皇家了。但是,要想成為皇帝的女人,肯定是要經歷千挑萬選的。
  • 朱高熾廟號仁宗,死後卻讓五位后妃陪葬,是否配得上仁字?
    但是五代以後,中原力量衰弱,邊關相繼又契丹、女真、蒙古、党項人崛起,隨著他們入主中原,不僅帶來了草原的遊牧文化,還再次帶來人殉制度,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死後,述律後就給他殉葬一百多大臣,還把自己一隻手也放進太祖墓。
  • 大明疑案:仁宗朱高熾之死,20年的太子,9個月的皇帝確實太短了
    這顯然就是臨終遺言,但是誰也沒想到朱高熾會這不久突然離世。朱高熾死後,關於他的死因歸結起來,大概有五種說法。第一種,貴妃誤殺說。第二種,大臣氣死說。第三種,縱慾過度,精盡人亡說。第四,丹藥中毒說。第五,太子弒父謀權篡位說。今天我們主要具體分析和推敲一下,這五種說法的真實可靠性。
  • 明朝皇帝朱高熾死時殉葬並沒有被終止,為什麼張皇后沒有殉葬呢?
    首先,自商周開啟殉葬制度以來,就沒有讓嫡妻殉葬一說,單單是皇后這個身份,張皇后就不可能被殉葬。皇后是誰?皇帝是一國之主,皇后則是一國之母,是天下臣民的母親,是後宮的掌控者,負責管理後宮,理論上皇帝的所有妃嬪、後宮的宮女、女官等,天下的女子,都是她的臣屬。
  • 梁莊王朱瞻垍:生母被逼殉葬,自身懦弱怕事,墓園卻是一個寶藏
    朱棣篡位成功之後,郭英雖然明面上沒有受到清算,但在他死後,明明有子有孫,武定侯的爵位卻長年空缺。為了挽回家族地位,郭家不惜把最出色的女兒送給皇太子做一個側室,以求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郭氏確實也不負所望,在永樂七年、九年和十四年,分別為太子生下第八子朱瞻塏、第九子本文主角朱瞻垍和第十子朱瞻埏。
  • 朱棣的皇后徐氏,是徐達的女兒,為朱棣生了三個兒子,四個女兒
    朱棣後宮妃嬪至少幾十個,然而,一共卻只有四個兒子,五個女兒,其中,皇后徐氏(明朝開國名將徐達的長女)一人就生了三個兒子,四個女兒,佔了一大半。也就是說,朱棣的後宮的幾十位妃嬪,只生出了一個兒子,一個女兒。
  • 為什麼給皇帝殉葬的嬪妃,雙腿是分開的?她們死前到底經歷了什麼
    古代的貴族們在去世之後,都會安排沒有生育過子嗣的妻妾來殉葬,相信這個習俗是大家都無法理解的。但這樣一個讓人無法容忍的習俗,在皇帝的身上卻是家常便飯。當時的百姓都認為皇帝是至高無上的,是天子的兒子,理所當然要受到萬人的侍奉。而皇帝駕崩之後,迷信的他們會認為,皇帝死後會變成神仙,更是要將地上的寶物帶到天上,討神仙的喜愛。
  • 古代殉葬的嬪妃有多慘?她們臨死之前都遭遇了什麼?
    當權者為了滿足自己死後的"欲望",將奴隸、戰俘當作殉葬品,希望在死後也能延續生前的權利和地位。這一制度在殷商時期達到了頂峰,殷商君王死後會把君王生前所享用的一切物品,都送到墳墓中去,其中就包括奴隸、戰俘和妃子。
  • 清朝歷史上第二個「海蘭珠」,妹妹為順治帝殉葬,被追封為皇后
    董鄂氏是滿洲的一個古姓,努爾哈赤在位期間,有五大將軍,其中之一叫何和禮。出身董鄂氏一族的何和禮,當初為了拉攏何和禮,努爾哈赤甚至把自己年僅11歲的長女東果格嫁給了何和禮,人們稱其為「棟鄂額駙」。而且清朝歷史上有兩個著名的妃嬪,她們也都是董鄂氏一族,她們是誰?
  • 清朝為皇帝殉葬的三位妃子,其中兩位是被逼的,最後一位最慘
    古代最慘烈的葬禮方式是將無辜的活人殉葬為死人,古代封建王朝有將雨水供奉為死去的皇帝的壞習慣。最後封建王朝清朝初期,仍有后妃為皇帝殉葬的現象。直到康熙登基,這個壞習慣才完全廢除。據史料記載,康熙登基之前,仍有三人分別殉葬努爾哈赤和順治殉葬。下面逐一介紹。
  • 朱棣死後樸妃、安貴妃去哪兒了?朱棣棺槨旁的幾個小盒,慘絕人寰
    當時,皇太孫朱瞻基和內閣首輔楊士奇矯詔,太子朱高熾登基。然而,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手握重兵,前來奔喪。這時,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畫面,明仁宗朱高熾帶領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等藩王給朱棣守陵。細心的朋友們發現沒有,朱棣棺槨在靈堂正中,兩側卻有幾個小盒。那麼這幾個小盒是什麼呢?裡面盛放著什麼呢?對明朝歷史熟悉的讀者或許猜到了,沒錯,它們就是盛斂樸妃、安貴妃們的棺槨。
  • 正說誠孝昭皇后張妍:大明賢妻良母,與朱高熾相敬如賓的真實人生
    肚皮爭氣的張妍又連續生育二子一女,一共三個兒子一個女兒,長子還是備受皇帝疼愛的好聖孫,雖然朱高熾還有妾室生了三個兒子一個女兒的李賢妃、生一個兒子的張順妃、生一個女兒的趙惠妃,但仍然無人能夠撼動張妍太子妃的地位。
  • 朱元璋遺詔:總計四條,未生育的嬪妃全部殉葬,這條難以理解!
    父愛幼子,爺爺愛長孫,這是我國的傳統,民間至今有這樣的習俗。作為皇帝,也是與民同樂,他讓朱允炆當皇帝,百姓也是很擁戴。第二件,新皇帝登基後的三年內,藩王不許來朝面聖。各藩王留在封國,不可以奔喪為名到京師,防止興兵作亂。這前兩件都是朱元璋皇室的家事,而第三件,則主要是對民施行的仁政。
  • 稱霸西戎的秦穆公,因死後177人殉葬為人詬病,蘇軾說了公道話
    然,賢明強悍的秦穆公死後卻為人詬病,因為有177人為他殉葬,秦國因此失去了大量的人才,《詩經·黃鳥》就寫了這件事來譴責秦穆公。連司馬遷也說秦穆公做不了諸侯盟主是應該的,因為他「死而棄民,收其良臣而從死。」然而,後世也有人站出來為秦穆公說公道話,比如蘇軾,他曾說:「昔公生不誅孟明,豈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果然是是非功過,任由後世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