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內蒙古】吃在清水河(之十)——古法壓榨胡麻油

2020-12-18 澎湃新聞

【愛上內蒙古】吃在清水河(之十)——古法壓榨胡麻油

2020-12-07 23: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吃在清水河(之十)

古法壓榨胡麻油

——點綴了一日三餐,香醇了平凡歲月

壓榨胡麻油在我國有著悠久的食用歷史,遠在公元前 200多年已有關於油用亞麻的記載。

古法壓榨是靠物理壓力將油脂直接從油料中分離出來,全過程不涉及任何化學添加劑。古法壓榨是指熱榨,熱榨需要將原料炒熟,榨出來的油不僅口感濃鬱香醇,也保留了胡麻籽的營養成分。清水河胡麻油風味獨特、芳香濃鬱、油質清澈,顏色不同於一般食用油的金黃透明,而是褐紅色不透明的,有一種沉沉的感覺。煎、炸食品油不變色,在涼拌食品中,保留了特有的味道,清香而不膩。

在過去,清水河人常年四季的食用油只有胡麻油一種,在那些食物匱乏的貧窮日子裡,胡麻油在日常生活中特別珍貴,有句老話「吃一個油花兒激靈三天。」如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食用油的品種也多了起來,常規的有花生油、葵花油、大豆油、玉米油、橄欖油等等。不過,胡麻油與葵花、花生油是不一樣的,胡麻油經加熱後做菜和食品,會散發獨特的胡麻籽的香味。在清水河,拌餃子餡、拌涼菜、油炸糕、烙餅這些傳統美食的製作,是離不開胡麻油的。

我有個忘年交朋友喬阿姨,特別會做飯,她在清水河居住時經常去我家裡找我說話,每次見面都教我家常飯菜的做法。喬阿姨有段時間在包頭帶孫子,回來跟我說,超市裡買的花生油和葵花油炒菜還好,不過,包餃子的話,還需要咱清水河的胡麻油,不然,這餃子出鍋吃起來就缺一種味道。後來,喬阿姨搬了呼和浩特市長住,每次回清水河,總會帶幾瓶胡麻油,她說,離了胡麻油,她的飯菜就沒味了。喬阿姨今年八十歲了,已經是四代同堂的老人,還是那麼熱愛生活、喜歡下廚給兒女和孫子外孫做頓飯,清水河胡麻油,也是她每頓飯必不可少的佐料。我每次包餃子拌餡或拌涼菜,都會想起喬阿姨的話。

胡麻本是亞麻的一種,適宜在涼爽的氣候生長。是古老的韌皮纖維作物和油料作物。胡麻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山西、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清水河縣是內蒙古中西部地區胡麻的主產縣,縣域境內大部分區域都適合胡麻種植,東部山區韭菜莊、北堡等地由於地理、氣候條件,成為優質胡麻的主要種植區。

每到夏季胡麻花開季節,漫山遍野一片海藍色,讓山區增添了一份浪漫之色;而冬季的農閒季節,油坊裡壓榨胡麻油的場景又是另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

古老的胡麻油壓榨技藝需要經過選料烘炒、配料磨料、 蒸油上量、勻實包坨、進油壕、緊垛壓榨、出坨碎麻糝、蒸麻糝、 淨油取麻糝等環節。講究用石磨低溫磨料,選料嚴密,烘炒合適,配比適當,低溫碾磨,適時上量,高溫蒸油,嚴實包坨,平穩入垛,上錘平穩、力度均勻。傳統壓榨工藝就是從炒料到榨油整個過程都是純粹物理壓榨,採用人工榨油方法,炒籽需要經驗特別好的師傅才能把胡麻籽的香味炒出來,對火候的把控也非常重要,胡麻籽炒好之後,再用傳統的石磨進行研磨,研磨成菜籽餅之後,然後包起來堆放在一起,利用重物撞擊來榨取胡麻油。

清水河胡麻油特殊的壓榨技藝,凝聚著祖祖輩輩壓榨工人的智慧,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化機械生產替代了部分工序,榨油過程利用電力和大型機械實現油脂的榨取,不再利用傳統人工或者重力壓榨。但是主要的工序依然是靠人工操作,靠人本身的經驗來掌握,這種傳統技藝任何時候都是機械無法替代的。我們如今傳承的不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代代相傳、綿延不絕的文化。

(本文部分圖片由內蒙古攝影家協會會員賀廣生老師提供。)

作者簡介:

木子姐姐,實名李潔,企業工程師,清水河縣作家協會會員,呼和浩特市作家協會會員。外表樸素、靈魂有趣的中國內蒙古大媽。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喜歡文字、喜歡收藏,關注流浪動物。個人公眾號【木子姐姐說】創建者。

來源:清河創客

原標題:《【愛上內蒙古】吃在清水河(之十)——古法壓榨胡麻油》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愛上內蒙古」吃在清水河(之十)——古法壓榨胡麻油
    吃在清水河(之十)古法壓榨胡麻油——點綴了一日三餐,香醇了平凡歲月壓榨胡麻油在我國有著悠久的食用歷史,遠在公元前 200多年已有關於油用亞麻的記載。在過去,清水河人常年四季的食用油只有胡麻油一種,在那些食物匱乏的貧窮日子裡,胡麻油在日常生活中特別珍貴,有句老話「吃一個油花兒激靈三天。」如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食用油的品種也多了起來,常規的有花生油、葵花油、大豆油、玉米油、橄欖油等等。不過,胡麻油與葵花、花生油是不一樣的,胡麻油經加熱後做菜和食品,會散發獨特的胡麻籽的香味。
  • 吃在清水河(之七)——一籠莜麵故鄉情(中)
    莜麵頓頓,最平常的農家飯,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農家兒女,取其美好寓意和對莜麵的感激和讚譽之情,我這篇文章就寫成頓頓了。頓頓是農家的常見飯,做頓頓必須的配菜就是土豆絲,其他蔬菜依個人喜好隨意少量添加,不過,吃莜麵頓頓的土豆絲和平常吃的炒土豆絲不一樣,頓頓裡卷的土豆絲不能用刀切,必須用一種專門的擦子把土豆擦成扁平的絲。
  • 清水河的油糕
    晚上吃飯時我徵詢曉梅吃什麼時,她非常可愛地說「再把中午的糕上一盤。」逗得我們一桌人都哈哈大笑起來。有句老話「三十裡的莜麵二十裡的糕,十裡的豆面餓斷腰」,糕一般也是個耐消化的吃食,想不到曉梅這麼愛吃。糕的做法也非常簡單,又可以和各種素菜、肉菜和湯搭配,是清水河人重要的主食之一。 糕的吃法分兩種,素糕和油糕。我比較喜歡吃素糕,素糕就是蒸出來不用油炸,趁熱搋成一個又筋又軟的大團即可,沒吃過糕或者確切說沒做過糕的人,不會理解我們清水河的「搋糕」。
  • 你了解我們經常吃的【胡麻油】嗎?
    胡麻的"胡"古指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及地區,由此可見,從古至今,胡麻就一直生長在寒冷地區。胡麻油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亞麻籽油,胡麻油在我國有著悠久的食用歷史,胡麻油在民間稱謂極多,有汪油、潞油和麻油等。胡麻油胡麻油胡麻油風味獨特,芳香濃鬱,油質清澈,是一種高級食用油,長食有抗衰老、美容、健體的功效。已證實作用有生毛髮、生肌、長肉、止痛、殺蟲、消腫、下熱毒等。中醫學認為:本品性味甘、涼,具有潤腸通便、解毒生肌之功效。據《本草綱目》上記載:「有潤燥、解毒、止痛、消腫之功。」《別錄》說:「利大腸,胞衣不落。生者摩疙腫,生禿髮。」
  • 胡麻油——釋放醇香,助力健康!
    在中國,則主要種植在長白山松嫩平原以及黑龍江地帶、內蒙古、自寧夏六盤山區、張家口壩上張北,內蒙古草原種植最多,以及東北少量種植等。商家為了區分冷榨和熱榨,將冷榨的稱為亞麻籽油,熱榨的稱為胡麻油。但實際上冷榨和熱榨都可以稱為胡麻油或亞麻籽油。
  • 「仙家食品」胡麻油
    胡麻的"胡"古指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及地區,由此可見,從古至今,胡麻就一直生長在寒冷地區。胡麻油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亞麻籽油,胡麻油在我國有著悠久的食用歷史,胡麻油在民間稱謂極多,有汪油、潞油和麻油等。胡麻油雖然在我們有著悠久的食用歷史,但是,各地區對不同科植物都有胡麻油的叫法。脂麻自古俗稱胡麻.胡麻科中最重要的植物是脂麻, 一種重要的油料作物。
  • 胡麻油被稱為月子專用油,想買正宗的胡麻油要這樣選
    胡麻油胡麻油主要產地是在我國的黃河以北,以及內蒙古、甘肅、寧夏、河北、新疆等地。胡麻油是一種高級營養油,食用方法和我們吃的普通油一樣用來炒菜之類的,只不過比普通油好吃更有營養。胡麻油胡麻油富含天然抗氧化劑--亞麻酸,是很多人用來做月子專用油。剛開始吃胡麻油的時候有一點點的苦味,多吃幾次就習慣了。
  • 胡麻油,你了解多少?.
    胡麻的"胡"古指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及地區,由此可見,從古至今,胡麻就一直生長在寒冷地區。胡麻油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亞麻籽油,胡麻油在我國有著悠久的食用歷史,胡麻油在民間稱謂極多,有汪油、潞油和麻油等。胡麻油自古以來就被民間視為美味食品,做菜餚,制點心,只要是用胡麻油加工的均被視為上品。在臺灣,胡麻油更是備受推寵,被視為月子餐必備用油。之所以說胡麻油是月子油,是它有收縮子宮,有助於產後恢復,亞麻。食用價值古人認為:常食亞麻籽(胡麻)heizhima可去除一切痼疾,還有返老還童、長生不老之功效。
  • 2000畝~浙江嵊州這裡的「冷空氣」山茶油,七八道工序古法壓榨!
    現在正值榨茶油的好時節我們一起去金庭鎮濟渡村石嶺山自然村瞧瞧吧~走進村裡一家古老的木榨油坊陣陣油香撲鼻而來,油坊負責人姚洪慶正用鐵榔頭猛烈撞擊油車的榨楔,這裡至今仍然保留著原始的方法壓榨山茶油古法榨油要經歷七八道工序,榨油前要先將山茶油籽進行兩輪曝曬,不留一點水分。等茶籽碾成茶粉,當地村民就會帶上柴火,來到姚洪慶的油坊裡榨油。
  • 胡麻油的功效與作用
    在臺灣,胡麻油更是備受推寵,被視為月子餐必備用油。  脂麻油(胡麻油)陽光下呈褐紅色,一般金黃色的胡麻油都是摻了其他油類,純度不高。  胡麻油風味獨特,芳香濃鬱,油質清澈,是一種高級食用油,長食有抗衰老、美容、健體 的功效。已證實作用有生毛髮、生肌、長肉、止痛、殺蟲、消腫、下熱毒等。中醫學認為:本品性味甘、涼,具有潤腸通便、解毒生肌之功效。
  • 胡麻油的藥用價值
    胡麻油胡麻油風味獨特,芳香濃鬱,油質清澈,是一種高級食用油,長食有抗衰老、美容、健體的功效。已證實作用有生毛髮、生肌、長肉、止痛、殺蟲、消腫、下熱毒等。中醫學認為:本品性味甘、涼,具有潤腸通便、解毒生肌之功效。
  • 清水河燉魚
    渾河為黃河的一級支流,發源於山西省平魯縣,經殺虎口出境,於內蒙古自治區清水河縣岔河口匯入黃河。渾河在流經清水河縣的宏河鎮時,兩岸形成了大片溼地,地處山區的清水河縣,難得的大塊平整耕地就在渾河灘,渾河灘土壤肥沃、農作物旺盛,物產豐富。
  • 「年貨節」從地頭尖兒到舌尖兒——來內蒙古國際會展中心看清水河...
    ——清水河年貨節系列報導之二農家臘月為食忙,清水河年貨去品嘗。1月8日,第六屆呼和浩特市年貨博覽會消費扶貧農特產品展銷專區活動暨「精準扶貧、與愛同行」清水河第四屆年貨節活動開始啦!地點:內蒙古國際會展中心A1館(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大學東街東口)→往西走→清水河展區公交:機場巴士2號線、75路、79路、95路、K6路在「內蒙古國際會展中心」下車。
  • 專家解析:胡麻油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胡麻油即亞麻籽油,胡麻油是山西、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區對亞麻籽油的俗稱。
  • 「中國青年報」探訪內蒙古清水河異地扶貧搬遷房
    探訪內蒙古清水河異地扶貧搬遷房200套灰磚黃頂的房屋整整齊齊排成三排,屋前小院裡種著黃瓜、豆角、玉米等瓜果蔬菜,屋頂上安裝著太陽能光伏板,這是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宏河鎮園子灣村的異地扶貧搬遷房。
  • 龍華古法手工月餅,到底隱藏著多傳奇的美味?
    「龍華古寺出品的月餅,從食材的源頭到每一道古法手工技藝的保證,就是想給香客、顧客品嘗最放心最好吃的月餅,我們,是帶著信仰幹活兒的。」怎樣才能煉成一枚有信仰的月餅?堅守千年的古法工藝,堅守工序的一絲不苟。
  • 吃在清水河(之十二)
    傳統手工米醋——那滴記憶深處的酸香農曆七月,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地裡的莊家已經全部鋤耬過了,難得夏天農閒的日子,又到了一年做醋曲的時候,清水河那些居住在黃河畔窯洞裡的女人們,三、五成群、熱熱鬧鬧開始了「窩曲」的準備工作。當地人稱制曲為「窩曲」,這是釀醋的第一道工序。
  • 橄欖油、椰子油、胡麻油,哪種吃得無負擔?
    那什麼樣的植物油更健康,怎麼吃更好呢?我們平時吃的油從大的種類上分有植物油和動物油,常見的動物油有:豬油、牛油、羊油、黃油等,植物油有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菜籽油,還有價格比較高的亞麻籽油、橄欖油,關於這兩大類的油脂相對而言更多人會選擇植物油,認為更健康,特別是對於減肥人群而言。
  • 有人說吃古法製作的食物,是文明倒退?
    前幾天,無意間瀏覽到一篇關於古法製作食物的帖子中,作者稱尋求古法製作是一種倒退,他說「所謂古法,只是礙於當時在有限的科技條件下,只能那麼製作,具體看下截圖吧:個人認為,這種說法是膚淺的。首先,對於古法的認識上,與其說是仿古,不如說是一種文化和技法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