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清水河(之十)古法壓榨胡麻油——點綴了一日三餐,香醇了平凡歲月壓榨胡麻油在我國有著悠久的食用歷史,遠在公元前 200多年已有關於油用亞麻的記載。古法壓榨是靠物理壓力將油脂直接從油料中分離出來,全過程不涉及任何化學添加劑。古法壓榨是指熱榨,熱榨需要將原料炒熟,榨出來的油不僅口感濃鬱香醇,也保留了胡麻籽的營養成分。清水河胡麻油風味獨特、芳香濃鬱、油質清澈,顏色不同於一般食用油的金黃透明,而是褐紅色不透明的,有一種沉沉的感覺。煎、炸食品油不變色,在涼拌食品中,保留了特有的味道,清香而不膩。在過去,清水河人常年四季的食用油只有胡麻油一種,在那些食物匱乏的貧窮日子裡,胡麻油在日常生活中特別珍貴,有句老話「吃一個油花兒激靈三天。」如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食用油的品種也多了起來,常規的有花生油、葵花油、大豆油、玉米油、橄欖油等等。不過,胡麻油與葵花、花生油是不一樣的,胡麻油經加熱後做菜和食品,會散發獨特的胡麻籽的香味。在清水河,拌餃子餡、拌涼菜、油炸糕、烙餅這些傳統美食的製作,是離不開胡麻油的。我有個忘年交朋友喬阿姨,特別會做飯,她在清水河居住時經常去我家裡找我說話,每次見面都教我家常飯菜的做法。喬阿姨有段時間在包頭帶孫子,回來跟我說,超市裡買的花生油和葵花油炒菜還好,不過,包餃子的話,還需要咱清水河的胡麻油,不然,這餃子出鍋吃起來就缺一種味道。後來,喬阿姨搬了呼和浩特市長住,每次回清水河,總會帶幾瓶胡麻油,她說,離了胡麻油,她的飯菜就沒味了。喬阿姨今年八十歲了,已經是四代同堂的老人,還是那麼熱愛生活、喜歡下廚給兒女和孫子外孫做頓飯,清水河胡麻油,也是她每頓飯必不可少的佐料。我每次包餃子拌餡或拌涼菜,都會想起喬阿姨的話。胡麻本是亞麻的一種,適宜在涼爽的氣候生長。是古老的韌皮纖維作物和油料作物。胡麻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山西、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清水河縣是內蒙古中西部地區胡麻的主產縣,縣域境內大部分區域都適合胡麻種植,東部山區韭菜莊、北堡等地由於地理、氣候條件,成為優質胡麻的主要種植區。每到夏季胡麻花開季節,漫山遍野一片海藍色,讓山區增添了一份浪漫之色;而冬季的農閒季節,油坊裡壓榨胡麻油的場景又是另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古老的胡麻油壓榨技藝需要經過選料烘炒、配料磨料、 蒸油上量、勻實包坨、進油壕、緊垛壓榨、出坨碎麻糝、蒸麻糝、 淨油取麻糝等環節。講究用石磨低溫磨料,選料嚴密,烘炒合適,配比適當,低溫碾磨,適時上量,高溫蒸油,嚴實包坨,平穩入垛,上錘平穩、力度均勻。傳統壓榨工藝就是從炒料到榨油整個過程都是純粹物理壓榨,採用人工榨油方法,炒籽需要經驗特別好的師傅才能把胡麻籽的香味炒出來,對火候的把控也非常重要,胡麻籽炒好之後,再用傳統的石磨進行研磨,研磨成菜籽餅之後,然後包起來堆放在一起,利用重物撞擊來榨取胡麻油。清水河胡麻油特殊的壓榨技藝,凝聚著祖祖輩輩壓榨工人的智慧,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化機械生產替代了部分工序,榨油過程利用電力和大型機械實現油脂的榨取,不再利用傳統人工或者重力壓榨。但是主要的工序依然是靠人工操作,靠人本身的經驗來掌握,這種傳統技藝任何時候都是機械無法替代的。我們如今傳承的不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代代相傳、綿延不絕的文化。(本文部分圖片由內蒙古攝影家協會會員賀廣生老師提供。)
作者簡介:木子姐姐,實名李潔,企業工程師,清水河縣作家協會會員,呼和浩特市作家協會會員。外表樸素、靈魂有趣的中國內蒙古大媽。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喜歡文字、喜歡收藏,關注流浪動物。個人公眾號【木子姐姐說】創建者。
來源:清河創客
編輯:王子夜
審核:薛宇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