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關注木子姐姐的,請點上方藍色字體關注,閱讀木子姐姐原創文章
莜麵,雖說是個北方部分地區的一個小眾吃食,但經過廣大勞動人民兩千多年的傳承,麵食的粗糧細作賦予其無限的生命力,吃法也是花樣繁多。家鄉人說,莜麵是個寶,一碗莜麵、幾顆土豆,由於做法的不同,口味總是各有千秋。
(一)莜麵窩窩和莜麵魚魚
過去的農村,考量一個好媳婦的標準,捏莜麵也是重要的一條,那些巧媳婦們,搓出來的莜麵魚魚光滑圓潤又粗細一致,推出的莜麵窩窩整齊均勻,蒸熟了像一片蜂窩,橫豎成行,一個個規規矩矩站立在那裡,沒有一隻臥倒的。吃莜麵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蘸料,蘸料分為涼湯和熱湯,涼湯又分為爛醃菜湯和現拌黃瓜水蘿蔔菜湯,熱湯分為羊肉湯、豬肉湯和燴菜。過去農村貧窮,除了冬天殺豬殺羊,很難吃到肉湯和肉燴菜。就是少油沒肉的燴白菜土豆,現在吃莜麵,燴菜時取五花肉最好,大白菜、土豆、豆腐、粉條,冬天的時候,燴上半鍋菜,鍋上再蒸了莜麵,莜麵熟了的時候,菜也就熟了,熱氣騰騰中,莜麵、燴菜的香味飄散滿家,一家人圍坐一起,熱乎乎的吃一碗莜麵燴菜,酣暢淋漓。
(二)莜麵頓頓
頓頓,有的人也寫作囤囤,我從小吃頓頓,卻沒有考究這兩個字到底怎麼寫,在寫這篇文章時,我特意查了百度詞條,解釋也是「囤囤」同「頓頓」,是山西晉西北,、河北張家口和內蒙古一帶的知名小吃。從字面意思來看,「囤」的意思是盛放糧食的器物,用竹篾、荊條等編成或用席箔等圍成。頓頓以莜麵擀成薄片,卷了土豆絲和蔬菜,然後再切成一寸多高的小節,豎起來蒸熟,可見,從形象上來說,最早發明頓頓的人可能就認為這美食的形狀和米囤、糧囤有點相似,故起名「囤囤」。不過,我又查得「頓頓」一詞原來是古語,《荀子·王制》中:「我今將頓頓焉,日日相親愛也。「頓」通「敦」是「誠懇敦厚貌」的意思。莜麵頓頓,最平常的農家飯,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農家兒女,取其美好寓意和對莜麵的感激和讚譽之情,我這篇文章就寫成頓頓了。
頓頓是農家的常見飯,做頓頓必須的配菜就是土豆絲,其他蔬菜依個人喜好隨意少量添加,不過,吃莜麵頓頓的土豆絲和平常吃的炒土豆絲不一樣,頓頓裡卷的土豆絲不能用刀切,必須用一種專門的擦子把土豆擦成扁平的絲。
吃頓頓最好的季節是春末夏初時節,那時候甜苣菜剛剛長出紅色的嫩芽,山藥絲甜苣菜頓頓是頓頓中最講究的。春天的蒲公英挖回來洗淨切碎了加在土豆絲裡做頓頓,味道帶著一絲蒲公英微微的清香。也可以加芹菜葉、香菜等,我十四、五歲的時候,就學會了擀頓頓,到了夏天葫蘆花開的時候,我會摘一朵雄花切碎了加在土豆絲裡,也是別有一番味道。
頓頓一般都是蘸涼湯吃,現在人們吃頓頓,配的涼湯很豐盛,黃瓜、水蘿蔔是必須要有的,依據個人口味也可以加芹菜、胡蘿蔔、香菜等,生抽、蠔油、米醋等調味品也是必須有的。不過,我最懷念的是小時候吃頓頓那碗爛醃菜鹽湯,五顏六色的爛醃菜、酸脆可口,再切上少許蔥花,然後滴幾滴生胡麻油,一碗簡單又別具風味的涼湯就兌好了。
(三)莜麵拿糕
莜麵拿糕,做法非常簡單,往往是農家人忙的時候湊合吃一頓,鍋裡舀上一瓢水,等水溫稍稍有點燙手的時候(大約50℃左右),慢慢地一邊攪拌一邊把莜麵撒進去,根據經驗,看著軟硬適中即可,蓋了鍋蓋稍微燜一會兒,然後再抓一把土豆澱粉在碗裡加適量涼水化開了,一邊攪拌一邊倒入攪好的拿糕中,用力攪勻了,小火燜一到二分鐘即可。
攪好的拿糕綿軟、筋道又光滑,蘸了黃瓜、水蘿蔔涼湯,喜歡吃爛醃菜的加點爛醃菜,吃辣的人加點胡麻油熗好的紅辣椒,色香味俱佳。
拿糕,在過去是農村登不了大雅之堂的飯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米細面、雞鴨魚肉已經吃膩,拿糕也成了朋友相聚餐桌上的亮點主食。拿糕看似做法簡單,不過,沒有幾年做拿糕經驗的不要輕易嘗試,最好自己先練幾次,尤其是有朋友來家吃飯的時候,小心砸鍋,因為極簡單的事情是最考驗技術手法的,攪拿糕,軟了、硬了、太筋了或太酥了都不行,要的就是那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
(四)磨擦擦和抿拔股
磨擦擦是一種古老的莜麵特色小吃,味道獨特口感好,就是磨土豆太費事又危險,手工磨土豆都是用一塊打了密密麻麻小孔的鐵板來磨,磨土豆要格外小心,萬萬不可走神,會把手擦破了。磨好的土豆呈稀湖狀,摻了莜麵,憑經驗攪成軟硬適中黏糊糊的一大團,用鏟子撥在籠裡蒸熟。磨擦擦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在面裡加鹽、花椒粉,也可以加肉末或煉好的油渣,或什麼都不加,蒸熟了蘸了肉湯或涼菜湯吃。
抿拔股就如同做抿面那樣,把做好的摩擦擦用大號的抿面床抿在開水鍋裡煮熟,澆了肉稍子吃,抿拔股技術含量更高,操作難度也大,因其繁瑣,現在人們一般很少在家裡做,都是去專門賣抿拔股的小飯店裡吃,致使這門美味的小吃絕活幾乎失傳,年輕人大都不會做了。
(五)炒莜麵和涼拌莜麵
莜麵還可以炒著吃和涼拌。
炒莜麵:鍋裡放入食用油,油開放入蔥,姜,蒜爆炒,加入適量配菜加入調味品,炒至七分熟,將蒸熟的莜麵切開放入,翻炒幾下即可。
有一次,我在太原一家飯店吃飯,有一道菜吸引了我的眼球,「莜麵栲栳栳」,喜歡吃莜麵的我立馬點了這菜,期待的眼神不停地掃過廚房門口,等服務員端出來一看,原來就是我在家經常吃的炒莜麵窩窩。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莜麵的做法也在不斷推陳出新,我後來做炒莜麵也參考了太原那家大飯店的做法,把五花肉切成薄片、炒得發乾發脆,配菜再加紅椒和香菜,炒莜麵時不用莜麵魚魚和餄烙,把莜麵窩窩切開,這樣炒出來的莜麵才入味好吃。
涼拌莜麵:將莜麵魚魚或餄烙蒸熟,用手撕成小綹 ,野生雜蒙花和胡麻油熗鍋,然後加入蔥、姜、蒜,配菜一般是黃瓜和西紅柿,時間充裕的話,最好是再提前蒸了土豆,壓成泥,涼拌莜麵配土豆泥,味道最佳。
(六)過油肉莜麵魚魚和酸菜莜麵魚魚
過油肉莜麵魚魚和酸菜莜麵魚魚這兩種做法類似,但味道完全不同。
莜麵捏成小魚狀,在籠裡蒸熟,過油肉莜麵魚魚是用過油肉炒,配菜和過油肉相同,肉和主副食兼有,營養全面。
酸菜莜麵魚魚類似燜面的做法,就是五花肉炒出油,蔥姜蒜熗鍋後加酸菜和土豆,放了水後大火燒開,等酸菜、土豆快熟時放入蒸熟的莜麵魚魚,收汁後撒入香菜葉。這道菜五花肉和酸菜的湯汁充分滲入莜麵中,味道非常獨特。
(七)莜麵塊壘
莜麵塊壘是莜麵加土豆做成的一種簡單美食,把土豆燜熟,用擦子擦成絲,然後拌了莜麵,充分揉搓均勻,再上鍋炒,炒的時候必須用胡麻油加一顆紅蔥最為正宗,吃的時候夾一筷子爛醃菜,再就上幾瓣大蒜。吃莜麵塊壘,必須得熬一鍋小香米稀粥搭配,這樣才吃的舒服。
(八)山藥魚和山藥餅
山藥魚和山藥餅也是莜麵和土豆做成的,程序比塊壘複雜。土豆燜熟後壓成泥,加了莜麵,用力擦均勻,和成一個光滑的麵團,捏成手掌長的大魚魚狀,上籠蒸熟就是山藥魚;加了鹽和調料擀成薄餅,在鍋裡烙熟,就是山藥餅。山藥魚和莜麵窩窩、莜麵魚魚及莜麵餄烙的吃法一致,也是兌了涼湯或熬了熱湯吃。山藥餅和山藥魚雖然非常美味,但由於程序複雜,一般農閒時吃。
(九)莜麵蒸餃
我吃過的最好吃的莜麵蒸餃就是母親做的。在母親手裡,不管什麼肉、什麼菜,都可以包在那薄薄的莜麵皮裡,做出味道獨特的蒸餃,回顧小時候貧困的生活,莜麵蒸餃是粗糧細作的典範美食,也是母親費盡心機給我們的一份愛。羊肉西葫蘆餡、羊肉胡蘿蔔餡、豬肉白菜餡、豬肉土豆韭菜餡這是一般農家包莜麵大餃子的餡。我記得小時候,家裡沒有肉,別人殺羊或殺豬時都會喊母親拿一個乾淨的大盆子去接血,接回來後在鍋裡加幾瓢水,慢火把血塊煮熟了,等涼涼後把血塊切成小丁,配了土豆、胡蘿蔔或白菜做餡,這樣的餡做出來的莜麵蒸餃非常好吃;還有煉豬油時煉下來的油渣、炒菜剩下的豬皮,母親都可以給我們做一頓美味的莜麵蒸餃。
(十)莜麵煮魚子
莜麵煮魚子類似擱鍋面的做法,把麵條換成莜麵魚魚即可,可以加肉絲、土豆條、各種蔬菜,不過,做莜麵煮魚子最重要的一道調味品就是曬乾的本地產扎蒙花,熗鍋時放了,有了這一撮扎蒙花,才是地道的莜麵煮魚子味道。
(十一)山藥丸丸和山藥片片
山藥丸丸和山藥片片都是由莜麵和土豆絲做成的農家飯。
山藥丸丸,把莜麵和土豆絲拌起來,蒸熟直接蘸了涼湯吃,也可以吧山藥丸丸蒸熟後和肉絲、青椒、紅椒炒起來吃,現在飯店賣的山藥丸丸,為了外觀好看,多是拌的小麥麵粉,味道就差了。
山藥片片是把莜麵、土豆絲、切碎的菜葉均勻攪拌起來,再加一點涼水,用力揉起來,成一個稍硬的大麵團,然後搓成一個長條,再切成0.5釐米左右的薄片,上籠蒸熟,山藥片片可以在做的時候直接放鹽和調料,也可以不放任何調料,蒸熟了蘸了涼湯吃,山藥片片整齊地碼放在籠裡,有一種像蔬菜餅的感覺,口感又特別筋道,小朋友很喜歡吃。
(十二)莜麵糊糊
現在超市裡的燕麥片,是營養豐富、高端大氣的禮品,看望老人帶了也覺得很上檔次,其實,材料和小時候喝的莜麵糊糊一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莜麵糊糊早已退出了莜麵種植區農家早餐的歷史舞臺,作為一種懷舊的情感,偶爾熬一頓,裡面再煮幾顆又沙又綿的土豆,回想小時候的那些日子,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木子姐姐其他原創文章:
吃在清水河(之六)——渾河生態魚,營養健康又美味
吃在清水河(之五)——美好的一天從早點開始
吃在清水河(之四)——清水河糕
吃在清水河(之三)——清水河酸飯
吃在清水河(之二)——清水河抿豆面
吃在清水河(之一)——清水河燉羊肉
作者簡介;
木子姐姐,實名李潔,
外表樸素、靈魂有趣的
中國內蒙古大媽。
熱愛生活、熱愛自然,
喜歡文字、喜歡收藏,
關注流浪動物。
個人公眾號〖木子姐姐說〗創建者。
你若喜歡本文,在文末右下角為木子姐姐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