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清水河(之七)——一籠莜麵故鄉情(中)

2021-02-17 黃土地文學

沒有關注木子姐姐的,請點上方藍色字體關注,閱讀木子姐姐原創文章

莜麵,雖說是個北方部分地區的一個小眾吃食,但經過廣大勞動人民兩千多年的傳承,麵食的粗糧細作賦予其無限的生命力,吃法也是花樣繁多。家鄉人說,莜麵是個寶,一碗莜麵、幾顆土豆,由於做法的不同,口味總是各有千秋。

(一)莜麵窩窩和莜麵魚魚



過去的農村,考量一個好媳婦的標準,捏莜麵也是重要的一條,那些巧媳婦們,搓出來的莜麵魚魚光滑圓潤又粗細一致,推出的莜麵窩窩整齊均勻,蒸熟了像一片蜂窩,橫豎成行,一個個規規矩矩站立在那裡,沒有一隻臥倒的。吃莜麵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蘸料,蘸料分為涼湯和熱湯,涼湯又分為爛醃菜湯和現拌黃瓜水蘿蔔菜湯,熱湯分為羊肉湯、豬肉湯和燴菜。過去農村貧窮,除了冬天殺豬殺羊,很難吃到肉湯和肉燴菜。就是少油沒肉的燴白菜土豆,現在吃莜麵,燴菜時取五花肉最好,大白菜、土豆、豆腐、粉條,冬天的時候,燴上半鍋菜,鍋上再蒸了莜麵,莜麵熟了的時候,菜也就熟了,熱氣騰騰中,莜麵、燴菜的香味飄散滿家,一家人圍坐一起,熱乎乎的吃一碗莜麵燴菜,酣暢淋漓。

(二)莜麵頓頓


頓頓,有的人也寫作囤囤,我從小吃頓頓,卻沒有考究這兩個字到底怎麼寫,在寫這篇文章時,我特意查了百度詞條,解釋也是「囤囤」同「頓頓」,是山西晉西北,、河北張家口和內蒙古一帶的知名小吃。從字面意思來看,「囤」的意思是盛放糧食的器物,用竹篾、荊條等編成或用席箔等圍成。頓頓以莜麵擀成薄片,卷了土豆絲和蔬菜,然後再切成一寸多高的小節,豎起來蒸熟,可見,從形象上來說,最早發明頓頓的人可能就認為這美食的形狀和米囤、糧囤有點相似,故起名「囤囤」。不過,我又查得「頓頓」一詞原來是古語,《荀子·王制》中:「我今將頓頓焉,日日相親愛也。「頓」通「敦」是「誠懇敦厚貌」的意思。莜麵頓頓,最平常的農家飯,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農家兒女,取其美好寓意和對莜麵的感激和讚譽之情,我這篇文章就寫成頓頓了。

頓頓是農家的常見飯,做頓頓必須的配菜就是土豆絲,其他蔬菜依個人喜好隨意少量添加,不過,吃莜麵頓頓的土豆絲和平常吃的炒土豆絲不一樣,頓頓裡卷的土豆絲不能用刀切,必須用一種專門的擦子把土豆擦成扁平的絲。

吃頓頓最好的季節是春末夏初時節,那時候甜苣菜剛剛長出紅色的嫩芽,山藥絲甜苣菜頓頓是頓頓中最講究的。春天的蒲公英挖回來洗淨切碎了加在土豆絲裡做頓頓,味道帶著一絲蒲公英微微的清香。也可以加芹菜葉、香菜等,我十四、五歲的時候,就學會了擀頓頓,到了夏天葫蘆花開的時候,我會摘一朵雄花切碎了加在土豆絲裡,也是別有一番味道。

頓頓一般都是蘸涼湯吃,現在人們吃頓頓,配的涼湯很豐盛,黃瓜、水蘿蔔是必須要有的,依據個人口味也可以加芹菜、胡蘿蔔、香菜等,生抽、蠔油、米醋等調味品也是必須有的。不過,我最懷念的是小時候吃頓頓那碗爛醃菜鹽湯,五顏六色的爛醃菜、酸脆可口,再切上少許蔥花,然後滴幾滴生胡麻油,一碗簡單又別具風味的涼湯就兌好了。

(三)莜麵拿糕

莜麵拿糕,做法非常簡單,往往是農家人忙的時候湊合吃一頓,鍋裡舀上一瓢水,等水溫稍稍有點燙手的時候(大約50℃左右),慢慢地一邊攪拌一邊把莜麵撒進去,根據經驗,看著軟硬適中即可,蓋了鍋蓋稍微燜一會兒,然後再抓一把土豆澱粉在碗裡加適量涼水化開了,一邊攪拌一邊倒入攪好的拿糕中,用力攪勻了,小火燜一到二分鐘即可。

攪好的拿糕綿軟、筋道又光滑,蘸了黃瓜、水蘿蔔涼湯,喜歡吃爛醃菜的加點爛醃菜,吃辣的人加點胡麻油熗好的紅辣椒,色香味俱佳。

拿糕,在過去是農村登不了大雅之堂的飯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米細面、雞鴨魚肉已經吃膩,拿糕也成了朋友相聚餐桌上的亮點主食。拿糕看似做法簡單,不過,沒有幾年做拿糕經驗的不要輕易嘗試,最好自己先練幾次,尤其是有朋友來家吃飯的時候,小心砸鍋,因為極簡單的事情是最考驗技術手法的,攪拿糕,軟了、硬了、太筋了或太酥了都不行,要的就是那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

(四)磨擦擦和抿拔股



磨擦擦是一種古老的莜麵特色小吃,味道獨特口感好,就是磨土豆太費事又危險,手工磨土豆都是用一塊打了密密麻麻小孔的鐵板來磨,磨土豆要格外小心,萬萬不可走神,會把手擦破了。磨好的土豆呈稀湖狀,摻了莜麵,憑經驗攪成軟硬適中黏糊糊的一大團,用鏟子撥在籠裡蒸熟。磨擦擦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在面裡加鹽、花椒粉,也可以加肉末或煉好的油渣,或什麼都不加,蒸熟了蘸了肉湯或涼菜湯吃。

抿拔股就如同做抿面那樣,把做好的摩擦擦用大號的抿面床抿在開水鍋裡煮熟,澆了肉稍子吃,抿拔股技術含量更高,操作難度也大,因其繁瑣,現在人們一般很少在家裡做,都是去專門賣抿拔股的小飯店裡吃,致使這門美味的小吃絕活幾乎失傳,年輕人大都不會做了。

(五)炒莜麵和涼拌莜麵



莜麵還可以炒著吃和涼拌。

炒莜麵:鍋裡放入食用油,油開放入蔥,姜,蒜爆炒,加入適量配菜加入調味品,炒至七分熟,將蒸熟的莜麵切開放入,翻炒幾下即可。

有一次,我在太原一家飯店吃飯,有一道菜吸引了我的眼球,「莜麵栲栳栳」,喜歡吃莜麵的我立馬點了這菜,期待的眼神不停地掃過廚房門口,等服務員端出來一看,原來就是我在家經常吃的炒莜麵窩窩。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莜麵的做法也在不斷推陳出新,我後來做炒莜麵也參考了太原那家大飯店的做法,把五花肉切成薄片、炒得發乾發脆,配菜再加紅椒和香菜,炒莜麵時不用莜麵魚魚和餄烙,把莜麵窩窩切開,這樣炒出來的莜麵才入味好吃。

涼拌莜麵:將莜麵魚魚或餄烙蒸熟,用手撕成小綹 ,野生雜蒙花和胡麻油熗鍋,然後加入蔥、姜、蒜,配菜一般是黃瓜和西紅柿,時間充裕的話,最好是再提前蒸了土豆,壓成泥,涼拌莜麵配土豆泥,味道最佳。

(六)過油肉莜麵魚魚和酸菜莜麵魚魚



過油肉莜麵魚魚和酸菜莜麵魚魚這兩種做法類似,但味道完全不同。

莜麵捏成小魚狀,在籠裡蒸熟,過油肉莜麵魚魚是用過油肉炒,配菜和過油肉相同,肉和主副食兼有,營養全面。

酸菜莜麵魚魚類似燜面的做法,就是五花肉炒出油,蔥姜蒜熗鍋後加酸菜和土豆,放了水後大火燒開,等酸菜、土豆快熟時放入蒸熟的莜麵魚魚,收汁後撒入香菜葉。這道菜五花肉和酸菜的湯汁充分滲入莜麵中,味道非常獨特。

(七)莜麵塊壘


莜麵塊壘是莜麵加土豆做成的一種簡單美食,把土豆燜熟,用擦子擦成絲,然後拌了莜麵,充分揉搓均勻,再上鍋炒,炒的時候必須用胡麻油加一顆紅蔥最為正宗,吃的時候夾一筷子爛醃菜,再就上幾瓣大蒜。吃莜麵塊壘,必須得熬一鍋小香米稀粥搭配,這樣才吃的舒服。

(八)山藥魚和山藥餅



山藥魚和山藥餅也是莜麵和土豆做成的,程序比塊壘複雜。土豆燜熟後壓成泥,加了莜麵,用力擦均勻,和成一個光滑的麵團,捏成手掌長的大魚魚狀,上籠蒸熟就是山藥魚;加了鹽和調料擀成薄餅,在鍋裡烙熟,就是山藥餅。山藥魚和莜麵窩窩、莜麵魚魚及莜麵餄烙的吃法一致,也是兌了涼湯或熬了熱湯吃。山藥餅和山藥魚雖然非常美味,但由於程序複雜,一般農閒時吃。

(九)莜麵蒸餃


我吃過的最好吃的莜麵蒸餃就是母親做的。在母親手裡,不管什麼肉、什麼菜,都可以包在那薄薄的莜麵皮裡,做出味道獨特的蒸餃,回顧小時候貧困的生活,莜麵蒸餃是粗糧細作的典範美食,也是母親費盡心機給我們的一份愛。羊肉西葫蘆餡、羊肉胡蘿蔔餡、豬肉白菜餡、豬肉土豆韭菜餡這是一般農家包莜麵大餃子的餡。我記得小時候,家裡沒有肉,別人殺羊或殺豬時都會喊母親拿一個乾淨的大盆子去接血,接回來後在鍋裡加幾瓢水,慢火把血塊煮熟了,等涼涼後把血塊切成小丁,配了土豆、胡蘿蔔或白菜做餡,這樣的餡做出來的莜麵蒸餃非常好吃;還有煉豬油時煉下來的油渣、炒菜剩下的豬皮,母親都可以給我們做一頓美味的莜麵蒸餃。

(十)莜麵煮魚子

莜麵煮魚子類似擱鍋面的做法,把麵條換成莜麵魚魚即可,可以加肉絲、土豆條、各種蔬菜,不過,做莜麵煮魚子最重要的一道調味品就是曬乾的本地產扎蒙花,熗鍋時放了,有了這一撮扎蒙花,才是地道的莜麵煮魚子味道。

(十一)山藥丸丸和山藥片片



山藥丸丸和山藥片片都是由莜麵和土豆絲做成的農家飯。

山藥丸丸,把莜麵和土豆絲拌起來,蒸熟直接蘸了涼湯吃,也可以吧山藥丸丸蒸熟後和肉絲、青椒、紅椒炒起來吃,現在飯店賣的山藥丸丸,為了外觀好看,多是拌的小麥麵粉,味道就差了。

山藥片片是把莜麵、土豆絲、切碎的菜葉均勻攪拌起來,再加一點涼水,用力揉起來,成一個稍硬的大麵團,然後搓成一個長條,再切成0.5釐米左右的薄片,上籠蒸熟,山藥片片可以在做的時候直接放鹽和調料,也可以不放任何調料,蒸熟了蘸了涼湯吃,山藥片片整齊地碼放在籠裡,有一種像蔬菜餅的感覺,口感又特別筋道,小朋友很喜歡吃。

(十二)莜麵糊糊

現在超市裡的燕麥片,是營養豐富、高端大氣的禮品,看望老人帶了也覺得很上檔次,其實,材料和小時候喝的莜麵糊糊一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莜麵糊糊早已退出了莜麵種植區農家早餐的歷史舞臺,作為一種懷舊的情感,偶爾熬一頓,裡面再煮幾顆又沙又綿的土豆,回想小時候的那些日子,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木子姐姐其他原創文章: 

 吃在清水河(之六)——渾河生態魚,營養健康又美味

吃在清水河(之五)——美好的一天從早點開始

吃在清水河(之四)——清水河糕

吃在清水河(之三)——清水河酸飯

吃在清水河(之二)——清水河抿豆面

吃在清水河(之一)——清水河燉羊肉

長按識別以下二維碼,關注木子姐姐的公眾號,免費閱讀木子姐姐原創文章

作者簡介;

    木子姐姐,實名李潔,  

    外表樸素、靈魂有趣的

中國內蒙古大媽。

熱愛生活、熱愛自然,

喜歡文字、喜歡收藏,

關注流浪動物。

個人公眾號〖木子姐姐說〗創建者。

你若喜歡本文,在文末右下角為木子姐姐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一籠莜麵故鄉情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清水河這個面積不到三千平方公裡的小縣城,從東到西,無霜期大致從110天到130天,東部和西部種植的農作物不同,東部種莜麥、豆類、胡麻等,西部種植穀子、糜子、黍子等。在過去交通不便的年代,一般都是種啥吃啥,因而飲食習慣也不同,方言也截然不同,一開口聽口音,就知道是吃莜麵長大的還是吃酸米飯長大的。
  • 吃莜麵
    右手背馱一塊莜麵,在食指和中指之間夾住,隨時夾下一塊來,用手掌在壇蓋上順勢一推,再用左手的食指捲成桶狀擺到籠甑①裡。這一推一卷的動作,既連貫又和諧,如行雲流水般舒展自如。捏好的窩窩薄如蟬翼,排在籠裡,如蜂窩般玲瓏剔透。吃莜麵離不開山藥蛋,如果再撿十幾顆皮糙、形圓、個大的山藥蛋蒸莜麵時提前煮在鍋底,莜麵揭籠時山藥蛋正好爆皮開花,你就心滿意足地享用吧。
  • 交口莜麵的花樣吃法你吃過幾個
    第二種炒普通塊壘:搓擦好的塊壘不必上鍋蒸,直接用乾鍋翻炒約10分鐘左右,待聞到莜麵香味後出鍋,然後倒入少量油,油熟後加入蔥、蒜,再倒入炒過的塊壘,直到塊壘顏色變焦黃。這樣做出來的塊壘吃起來口感香脆,越吃越香,不防試著做一做。
  • 姥姥做的莜麵飯
    又不禁想唱:50裡的莜麵40裡的糕,30裡的蕎面餓斷腰---- 武川縣位於陰山山脈的大青山北側,常年光照足雨水也集中,黑黃交錯的沙土肥沃暄騰,成了莜麥得天獨厚的生長地。豐收時節,於山川俯視,莜麥尖而長的葉子在風中抖動,麥浪滾滾而來!農人高唱信天遊,一幅美景自此而生! 我們吃到的莜麵便是莜麥磨成的麵粉。吃起來香不可述,做起來卻是難又難、繁又繁!
  • 順口溜:說莜麵,誇武川
    珍饈美味無其數,莜麵特產最有名。未曾揭籠十裡香,吃了上頓想下頓。百吃不厭人人愛,問候不用細打聽。一方水土一方人,酒香不怕巷子深。土房柴扉農家院,菜園棚圈連糧囤。帶刺黃瓜剛離蔓,七寸豆角待抽筋。涼拌茄子一色紫,新割韭菜現針針。媽媽生來廚藝精,蒸煮汆烙樣樣通。姐姐祖傳有靈性,手搓魚魚賽飛龍。嫂嫂學藝長慧心,窩窩捲成圪筒筒。
  • 【原創】後山莜麵麵食民間傳統製作技術輯錄
    莜麵燉燉:把和好的莜麵擀成薄薄的一張麵皮,然後把山藥絲絲、苦菜或者其它綠色蔬菜切碎均勻鋪灑一層,小心地捲起來,就像卷行李卷一樣,用菜刀切成一兩寸長的小段,豎起來放在籠笹裡蒸熟,就可以吃了。莜麵餃子、玻璃餃子:一般比白麵餃子大,需要上籠屜蒸熟。用莜麥做皮兒,如果在莜麵中摻入澱粉混合做皮兒,就是民間俗稱的玻璃餃子。
  • 家鄉美食莜麵香
    時至今日大概烏蘭察布地區莜麵的做法已不下幾十種,且成為該地區的特色飯種,不但受到土生土長的本地人的推崇,也受到了不少外地人的青睞,據說好多遊客來這裡旅遊,目的只有三個:一是看看傳說中的大草原的模樣和姿態,二是吃上一頓用草原牛羊的糞火煮出來的正宗的手把羊肉,三是敞開肚子吃一回這裡的特色飯種——莜麵。
  • 陳珍/野菜莜麵席洞洞
    我的同鄉民俗學者、作家雨橋老師邀我和幾個城市朋友相聚,說要吃一頓地道的家鄉的家常飯。我們來到海東路一家「半畝地莜麵全席館」。一進雅間,雨橋就拿起菜譜:「菜:一盤燜羊肉,土豆絲、豆角絲炒粉條、豆芽調細粉。主食:野菜莜麵席洞洞。」轉臉向我們:「舊時做事宴,這叫『硬四盤』!」特別叮嚀:「我們不差錢。
  • 白巖青:邊關吃食說佳餚,不是莜麵就是糕
    這種土壤和氣候在表面上保證了作物的不倒伏,飼草旺盛,營養成分高,在吃食上決定了北地出產的糧食的多樣化。 莜麥是粗放田好伺弄,但莜麵好吃手續多,先要三熟,即長熟、炒熟、蒸熟。才有三白,即顆粒白、磨出的面白、蒸出的吃食白。兩粳,即和面時粳,吃起來粳。兩香,即和面時香,吃起來香。蒸莜麵上籠,氣一上,就香味撲鼻。蘸上佐料,邊關一大風味美食。
  • 清水河的油糕
    晚上吃飯時我徵詢曉梅吃什麼時,她非常可愛地說「再把中午的糕上一盤。」逗得我們一桌人都哈哈大笑起來。有句老話「三十裡的莜麵二十裡的糕,十裡的豆面餓斷腰」,糕一般也是個耐消化的吃食,想不到曉梅這麼愛吃。吃一頓糕,搋一團糕的陣勢,要讓鄰居聽見響動,以為是打仗,這樣,糕才好吃,才有平凡生活的儀式感!糕,就是那種寓意著高高在上的隆重吃食。
  • 在烏蘭察布,有一種不會遊泳的魚--莜麵魚魚
    手巧的女子兩手齊上,一手三股甚至四股,兩手六股八股,莜麵在手下案板上滾動翻飛,細溜溜的莜麵長魚魚就從手掌心竄出,而且怎麼滾都不斷,搓好得莜麵團起來放在籠裡,一會兒功夫就搓一大籠莜麵魚魚。幼年特別稀罕看姐姐們和母親搓莜麵魚魚,我只是看的份,自己拿一團莜麵想學,一根莜麵在自己手裡沒走二寸就斷了。
  • 【愛上內蒙古】吃在清水河(之十)——古法壓榨胡麻油
    【愛上內蒙古】吃在清水河(之十)——古法壓榨胡麻油 2020-12-07 23: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老事舊人】想念我的莜麵燴菜
    可誰知多年以後「峰迴路轉」,莜麵一下變成了「白天鵝」,不但城裡人喜歡吃,就連鄉間的村民也開始對其另眼相看,經常用它來上待罕友稀客。據我所知,現在用莜麵至少可以做出大幾十種品類的飯食,且口味不同,做工迥異。但莜麵燴菜中的莜麵以我個人的愚見,還是以人工手推的薄凌凌的窩窩和捏成的細正正的魚魚為最佳。
  • 三晉美食:舌尖上的莜麵
    過去,人們很少能吃到精細的麥麵,只能以莜麵代替,應了民歌裡所唱的:「大山裡沒有那好茶飯,只有莜麵栲栳栳,還有那山藥蛋。」如今看來,單一的物產似乎並沒有對那個年代的人們造成困擾,相反,在漫長的歲月裡變著花樣吃莜麵,硬是將莜麵這種粗糧吃出了「滿漢全席」的豐盛感。若說有什麼好吃的能讓有「老饕」之稱的汪曾祺老先生念念不忘,並將其寫進小說裡,興許只有莜麵了。
  • 莜麵
    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小舅子衛青率領大軍在河套一帶和匈奴交戰,苦於糧食周轉不便,將士們飽一頓飢一頓,嚴重影響了戰鬥力,使戰爭遲遲不能徹底勝利,後來有一個姓莜的人向衛青推薦了當地的一種糧食作物,將士們吃了之後,一頓頂兩頓,再無飢餒之苦,極大地增強了漢軍將士的戰鬥力,這種農作物為漢軍戰勝匈奴立下了不朽功勳,漢武帝龍顏大悅不但犒賞了這位姓莜的人,尤其以他的姓給這種農作物命名
  • 內蒙特色武川莜麵
    今天我們單獨介紹莜麵製作。在我的記憶中,農村老一輩的製作方法和過程比較傳統,莜麵先用清水清洗乾淨,農村簡稱「掏莜麥」然後用大炒鍋炒一遍,大概炒到七成這麼個火候,那時候每個都有一個點,公用大鍋,就像電視接收大沙鍋的樣子。下一步拉到麵粉加工廠進行粉碎加工,加工粉碎的莜麵分兩種,一種叫帶皮莜麵,就是和莜麥皮一起粉碎。
  • 老家的莜麵燴酸菜
    此酸菜非彼酸菜,在內蒙古很多地區都吃一種燴酸菜,也就是通常的大燴菜中酸菜代替了大白菜,由豬肉、山藥、豆腐、粉條、酸菜絲熬製而成的飯菜叫燴酸菜,它的主食搭配饅頭,米飯、莜麵、油炸糕均可。唯獨我們老家的燴酸菜它相應的主食只能是莜麵,或細魚魚,或莜麵窩窩,絕配。
  • 肥宅,幹了這碗莜麵!願我們永不再發福
    ▲ 錫林郭勒草原上豐收的莜麥田。其搓法相對簡易,揪一小塊面,放在掌心或板上用手搓。因為厚度大於窩窩麵皮,所以口感不如窩窩。 在有的人家,推莜麵的磚一用就是好幾代,以期莜麵手藝的傳承。圖/匯圖網莜麵餄餎,手工搓制的叫莜麵繩繩,是博大精深的麵條文化中的一個品類。如今吃的莜麵餄餎多是機器壓出來的,麵條的長度和粗細一致,卻失了筋道爽滑的口感。
  • 「愛上內蒙古」吃在清水河(之十)——古法壓榨胡麻油
    吃在清水河(之十)古法壓榨胡麻油——點綴了一日三餐,香醇了平凡歲月壓榨胡麻油在我國有著悠久的食用歷史,遠在公元前 200多年已有關於油用亞麻的記載。古法壓榨是靠物理壓力將油脂直接從油料中分離出來,全過程不涉及任何化學添加劑。古法壓榨是指熱榨,熱榨需要將原料炒熟,榨出來的油不僅口感濃鬱香醇,也保留了胡麻籽的營養成分。清水河胡麻油風味獨特、芳香濃鬱、油質清澈,顏色不同於一般食用油的金黃透明,而是褐紅色不透明的,有一種沉沉的感覺。煎、炸食品油不變色,在涼拌食品中,保留了特有的味道,清香而不膩。
  • 農家飯菜釀詩香——馬營的莜麵、馬營的醋,赤城美食擋不住
    馬營和獨石口產莜麥,馬營人做莜麵就非常拿手,無論是推窩窩、壓餄烙、貼合餅子,莜麵在她們的手裡就像捏造一件藝術品,窩窩薄如紙,形如花朵,隨手掐、推、卷、放,一籠莜麵窩窩,就像一盆面朔的花,造型優雅,風格迥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