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籠莜麵故鄉情

2020-12-22 今日晚報快訊

莜麥的前世今生

莜麥——學名裸燕麥,我雖然上學時學的農學專業,也很少用裸燕麥這名稱,記得當年上學寫作業時,也是直呼莜麥二字。也只有莜麥,才能表達我們從小吃莜麵長大對莜麵那份無法割捨的深情。

我國是莜麥的原產地之一,《本草綱目》說:「燕麥多為野生,因燕雀所食,故名。」此外,《救荒本草》和《農政全書》等古籍中,都有記述。

中國作為莜麥的故鄉,種植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起源於華北的高寒地區,後逐漸成為北部高寒區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早在漢代就有關於莜麥種植的文字記載。

莜麥中含有燕麥纖維、燕麥蛋白、燕麥脂肪、燕麥維生素和燕麥礦物質。其中可溶性膳食纖維,可有效降低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對控制餐後血糖和預防糖尿病有很好的作用。

相傳,莜麥的大規模種植和成吉思汗也不無關係,當年,成吉思汗見吃了莜麵的士兵一個個更耐餓,體力更強,身體素質也有了不小的提高,於是下令大規模種植莜麥充當軍糧,並且將產出的莜麥磨成粉,方便攜帶和運輸,也方便食用。就算再艱苦的環境,當士兵飢餓的時候,直接去拿莜麵兌水攪成糊就可食用。正是因為這種新式軍糧的出現,成吉思汗的騎兵就算在嚴酷的氣候和險峻的環境下也能做到及時補充體力,從而驍勇善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稱霸亞洲打下了極其紮實的基礎。

當年康熙皇帝遠徵噶爾丹,在歸化城吃過莜麵,給出了很高的評價。乾隆年間,歸綏的莜麵已經從全國眾多食品中脫穎而出,被當成貢品送入京城。

朱德總司令當年在晉西北轉戰的時候,多次在老鄉家的熱炕頭上吃過莜麵,在二 十世紀五十年代末,朱德總司令曾兩次來察哈爾視察,並且每一次都要求吃莜麵。

莜麥在清水河縣的種植歷史由來已久。清水河縣東部韭菜莊鄉和北堡鄉部分地區,氣候涼爽乾燥,光照充足,是莜麥的主要種植區域。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清水河這個面積不到三千平方公裡的小縣城,從東到西,無霜期大致從110天到130天,東部和西部種植的農作物不同,東部種莜麥、豆類、胡麻等,西部種植穀子、糜子、黍子等。在過去交通不便的年代,一般都是種啥吃啥,因而飲食習慣也不同,方言也截然不同,一開口聽口音,就知道是吃莜麵長大的還是吃酸米飯長大的。

NO.2

一籠莜麵故鄉情(中)

花樣繁多的莜麵吃法

莜麵,雖說是個北方部分地區的一個小眾吃食,但經過廣大勞動人民兩千多年的傳承,麵食的粗糧細作賦予其無限的生命力,吃法也是花樣繁多。家鄉人說,莜麵是個寶,一碗莜麵、幾顆土豆,由於做法的不同,口味總是各有千秋。

(1) 莜麵窩窩和莜麵魚魚

過去的農村,考量一個好媳婦的標準,捏莜麵也是重要的一條,那些巧媳婦們,搓出來的莜麵魚魚光滑圓潤又粗細一致,推出的莜麵窩窩整齊均勻,蒸熟了像一片蜂窩,橫豎成行,一個個規規矩矩站立在那裡,沒有一隻臥倒的。後來廚藝不好的人就用餄烙床壓餄烙或用小型的擰莜麵器擰。吃莜麵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蘸料,蘸料分為涼湯和熱湯,涼湯又分為爛醃菜湯和現拌黃瓜水蘿蔔菜湯,熱湯分為羊肉湯、豬肉湯和燴菜。過去農村貧窮,除了冬天殺豬殺羊,很難吃到肉湯和肉燴菜。就是少油沒肉的燴白菜土豆,現在吃莜麵,燴菜時取五花肉最好,大白菜、土豆、豆腐、粉條,冬天的時候,燴上半鍋菜,鍋上再蒸了莜麵,莜麵熟了的時候,菜也就熟了,熱氣騰騰中,莜麵、燴菜的香味飄散滿家,一家人圍坐一起,熱乎乎的吃一碗莜麵燴菜,酣暢淋漓。

(2) 莜麵頓頓

頓頓,有的人也寫作囤囤,我從小吃頓頓,卻沒有考究這兩個字到底怎麼寫,在寫這篇文章時,我特意查了百度詞條,解釋也是「囤囤」同「頓頓」,是山西晉西北、河北張家口和內蒙古一帶的知名小吃。從字面意思來看,「囤」的意思是盛放糧食的器物,用竹篾、荊條等編成或用席箔等圍成。頓頓以莜麵擀成薄片,卷了土豆絲和蔬菜,然後再切成一寸多高的小節,豎起來蒸熟,可見,從形象上來說,最早發明頓頓的人可能就認為這美食的形狀和米囤、糧囤有點相似,故起名「囤囤」。不過,我又查得「頓頓」一詞原來是古語,《荀子·王制》中:「我今將頓頓焉,日日相親愛也。「頓」通「敦」是「誠懇敦厚貌」的意思。莜麵頓頓,最平常的農家飯,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農家兒女,取其美好寓意和對莜麵的感激和讚譽之情,我這篇文章就寫成頓頓了。

頓頓是農家的常見飯,做頓頓必須的配菜就是土豆絲,其他蔬菜依個人喜好隨意少量添加,不過,吃莜麵頓頓的土豆絲和平常吃的炒土豆絲不一樣,頓頓裡卷的土豆絲不能用刀切,必須用一種專門的擦子把土豆擦成扁平的絲。

吃頓頓最好的季節是春末夏初時節,那時候甜苣菜剛剛長出紅色的嫩芽,山藥絲甜苣菜頓頓是頓頓中最講究的。春天的蒲公英挖回來洗淨切碎了加在土豆絲裡做頓頓,味道帶著一絲蒲公英微微的清香。也可以加芹菜葉、香菜等,我十四、五歲的時候,就學會了擀頓頓,到了夏天葫蘆花開的時候,我會摘一朵雄花切碎了加在土豆絲裡,也是別有一番味道。

頓頓一般都是蘸涼湯吃,現在人們吃頓頓,配的涼湯很豐盛,黃瓜、水蘿蔔是必須要有的,依據個人口味也可以加芹菜、胡蘿蔔、香菜等,生抽、蠔油、米醋等調味品也是必須有的。不過,我最懷念的是小時候吃頓頓那碗爛醃菜鹽湯,五顏六色的爛醃菜、酸脆可口,再切上少許蔥花,然後滴幾滴生胡麻油,一碗簡單又別具風味的涼湯就兌好了。

(三)莜麵拿糕

莜麵拿糕,做法非常簡單,往往是農家人忙的時候湊合吃一頓,鍋裡舀上一瓢水,等水溫稍稍有點燙手的時候(大約50℃左右),慢慢地一邊攪拌一邊把莜麵撒進去,根據經驗,看著軟硬適中即可,蓋了鍋蓋稍微燜一會兒,然後再抓一把土豆澱粉在碗裡加適量涼水化開了,一邊攪拌一邊倒入攪好的拿糕中,用力攪勻了,小火燜一到二分鐘即可。

攪好的拿糕綿軟、筋道又光滑,蘸了黃瓜、水蘿蔔涼湯,喜歡吃爛醃菜的加點爛醃菜,吃辣的人加點胡麻油熗好的紅辣椒,色香味俱佳。

拿糕,在過去是農村登不了大雅之堂的飯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米細面、雞鴨魚肉已經吃膩,拿糕也成了朋友相聚餐桌上的亮點主食。拿糕看似做法簡單,不過,沒有幾年做拿糕經驗的不要輕易嘗試,最好自己先練幾次,尤其是有朋友來家吃飯的時候,小心砸鍋,因為極簡單的事情是最考驗技術手法的,攪拿糕,軟了、硬了、太筋了或太酥了都不行,要的就是那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

(四)磨擦擦和抿拔股

磨擦擦是一種古老的莜麵特色小吃,味道獨特口感好,就是磨土豆太費事又危險,手工磨土豆都是用一塊打了密密麻麻小孔的鐵板來磨,磨土豆要格外小心,萬萬不可走神,會把手擦破了。磨好的土豆呈稀湖狀,摻了莜麵,憑經驗攪成軟硬適中黏糊糊的一大團,用鏟子撥在籠裡蒸熟。磨擦擦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在面裡加鹽、花椒粉,也可以加肉末或煉好的油渣,或什麼都不加,蒸熟了蘸了肉湯或涼菜湯吃。

抿拔股就如同做抿面那樣,把做好的摩擦擦用大號的抿面床抿在開水鍋裡煮熟,澆了肉稍子吃,抿拔股技術含量更高,操作難度也大,因其繁瑣,現在人們一般很少在家裡做,都是去專門賣抿拔股的小飯店裡吃,致使這門美味的小吃絕活幾乎失傳,年輕人大都不會做了。

(5) 炒莜麵和涼拌莜麵

莜麵還可以炒著吃和涼拌。

炒莜麵:鍋裡放入食用油,油開放入蔥,姜,蒜爆炒,加入適量配菜加入調味品,炒至七分熟,將蒸熟的莜麵切開放入,翻炒幾下即可。  

有一次,我在太原一家飯店吃飯,有一道菜吸引了我的眼球,「莜麵栲栳栳」,喜歡吃莜麵的我立馬點了這菜,期待的眼神不停地掃過廚房門口,等服務員端出來一看,原來就是我在家經常吃的炒莜麵窩窩。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莜麵的做法也在不斷推陳出新,我後來做炒莜麵也參考了太原那家大飯店的做法,把五花肉切成薄片、炒得發乾發脆,配菜再加紅椒和香菜,炒莜麵時不用莜麵魚魚和餄烙,把莜麵窩窩切開,這樣炒出來的莜麵才入味好吃。

涼拌莜麵:將莜麵魚魚或餄烙蒸熟,用手撕成小綹 ,野生雜蒙花和胡麻油熗鍋,然後加入蔥、姜、蒜,配菜一般是黃瓜和西紅柿,時間充裕的話,最好是再提前蒸了土豆,壓成泥,涼拌莜麵配土豆泥,味道最佳。

(6) 過油肉莜麵魚魚和酸菜莜麵魚魚

過油肉莜麵魚魚和酸菜莜麵魚魚這兩種做法類似,但味道完全不同。

莜麵捏成小魚狀,在籠裡蒸熟,過油肉莜麵魚魚是用過油肉炒,配菜和過油肉相同,肉和主副食兼有,營養全面。

酸菜莜麵魚魚類似燜面的做法,就是五花肉炒出油,蔥姜蒜熗鍋後加酸菜和土豆,放了水後大火燒開,等酸菜、土豆快熟時放入蒸熟的莜麵魚魚,收汁後撒入香菜葉。這道菜五花肉和酸菜的湯汁充分滲入莜麵中,味道非常獨特。

(7) 莜麵塊壘

莜麵塊壘是莜麵加土豆做成的一種簡單美食,把土豆燜熟,用擦子擦成絲,然後拌了莜麵,充分揉搓均勻,再上鍋炒,炒的時候必須用胡麻油加一顆紅蔥最為正宗,吃的時候夾一筷子爛醃菜,再就上幾瓣大蒜。吃莜麵塊壘,必須得熬一鍋小香米稀粥搭配,這樣才吃的舒服。

(8) 山藥魚和山藥餅

山藥魚和山藥餅也是莜麵和土豆做成的,程序比塊壘複雜。土豆燜熟後壓成泥,加了莜麵,用力擦均勻,和成一個光滑的麵團,捏成手掌長的大魚魚狀,上籠蒸熟就是山藥魚;加了鹽和調料擀成薄餅,在鍋裡烙熟,就是山藥餅。山藥魚和莜麵窩窩、莜麵魚魚及莜麵餄烙的吃法一致,也是兌了涼湯或熬了熱湯吃。山藥餅和山藥魚雖然非常美味,但由於程序複雜,一般農閒時吃。

(9) 莜麵蒸餃

我吃過的最好吃的莜麵蒸餃就是母親做的。在母親手裡,不管什麼肉、什麼菜,都可以包在那薄薄的莜麵皮裡,做出味道獨特的蒸餃,回顧小時候貧困的生活,莜麵蒸餃是粗糧細作的典範美食,也是母親費盡心機給我們的一份愛。羊肉西葫蘆餡、羊肉胡蘿蔔餡、豬肉白菜餡、豬肉土豆韭菜餡這是一般農家包莜麵大餃子的餡。我記得小時候,家裡沒有肉,別人殺羊或殺豬時都會喊母親拿一個乾淨的大盆子去接血,接回來後在鍋裡加幾瓢水,慢火把血塊煮熟了,等涼涼後把血塊切成小丁,配了土豆、胡蘿蔔或白菜做餡,這樣的餡做出來的莜麵蒸餃非常好吃;還有煉豬油時煉下來的油渣、炒菜剩下的豬皮,母親都可以給我們做一頓美味的莜麵蒸餃。

(10) 莜麵煮魚子

莜麵煮魚子類似擱鍋面的做法,把麵條換成莜麵魚魚即可,可以加肉絲、土豆條、各種蔬菜,不過,做莜麵煮魚子最重要的一道調味品就是曬乾的本地產扎蒙花,熗鍋時放了,有了這一撮扎蒙花,才是地道的莜麵煮魚子味道。

(11) 山藥丸丸和山藥片

山藥丸丸和山藥片片都是由莜麵和土豆絲做成的農家飯。

山藥丸丸,把莜麵和土豆絲拌起來,蒸熟直接蘸了涼湯吃,也可以吧山藥丸丸蒸熟後和肉絲、青椒、紅椒炒起來吃,現在飯店賣的山藥丸丸,為了外觀好看,多是拌的小麥麵粉,味道就差了。

山藥片片是把莜麵、土豆絲、切碎的菜葉均勻攪拌起來,再加一點涼水,用力揉起來,成一個稍硬的大麵團,然後搓成一個長條,再切成0.5釐米左右的薄片,上籠蒸熟,山藥片片可以在做的時候直接放鹽和調料,也可以不放任何調料,蒸熟了蘸了涼湯吃,山藥片片整齊地碼放在籠裡,有一種像蔬菜餅的感覺,口感又特別筋道,小朋友很喜歡吃。

(十二)莜麵糊糊

現在超市裡的燕麥片,是營養豐富、高端大氣的禮品,看望老人帶了也覺得很上檔次,其實,材料和小時候喝的莜麵糊糊一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莜麵糊糊早已退出了莜麵種植區農家早餐的歷史舞臺,作為一種懷舊的情感,偶爾熬一頓,裡面再煮幾顆又沙又綿的土豆,回想小時候的那些日子,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溼的空氣裡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溼的空氣裡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

NO.3

一籠莜麵故鄉情(下)

莜麵,那就是故鄉的味道

家鄉的黃土地和莜麵養育了我,也伴隨著我的成長,說起莜麵,總有講不完的故事。

小時候,家裡缺吃少穿,母親生下我時營養不良、奶水不足,幾個月大的我就開始喝莜麵糊糊,莜麵,她就是我的奶娘。幼年時家裡兄弟姐妹多,都是長身體的時候,童年留給我的記憶最深刻的就是一個「餓」字。吃不飽的我們每當放學歸來就餓的掏心刮肚,夏日的黃昏,做完作業,看著還老高的太陽,期盼著田裡勞作的父母能早早回來。籠裡有中午吃剩下的頓頓,但是,我們誰都不敢動,因為那是一家人的晚飯,晚上多是熬一鍋稀粥,把剩下的幾個頓頓熱了,誰要是把中午剩下的頓頓吃了,嚴厲的母親回來總要責罵。

弟弟是最小的孩子,那時只有6、7歲,個子矮小、面黃肌瘦,只有他受到父母一份特殊的偏愛,吃了也不會被責備,兄妹幾個便寄希望於弟弟,大家熱切的目光望著他說「老弟,咱們吃個冷頓頓吧!」這時,單純又憨厚的弟弟總會豪爽地答應我們,玩了一天滿手的灰土和鼻涕也不洗,快速去籠裡抓兩個冷頓頓,在案板上用刀切一下,然後取個粗瓷大碗從菜甕裡舀一勺鹽湯,再挾一筷子爛醃菜,切一根小蔥,滴幾滴胡麻油,笨拙地把頓頓拌好。全程都是弟弟一個人操作,看著矮小的弟弟努力地拿著那把跟他不相稱的菜刀踮起腳尖切頓頓、切蔥,沒有一個人幫忙,大家生怕其中哪個人會叛變了告訴母親,從而受到責罰。弟弟拌好頓頓後吃兩口,故意做出特別香的滑稽動作,這時候我們會一擁而上巴結討好弟弟:「給哥吃一口!」「給姐吃一口!」全然忘記了自己平時對弟弟那雙髒手的嫌棄。

上初中的時候,住校的同學們都拿乾糧,有的同學拿饅頭、有的同學拿餅子,我每每都拿的是莜麵塊壘和莜麵炒麵。

1984年秋天我去農牧學校上學,那時候農村戶口開糧食關係有兩個選擇,需要補繳當年9到12月份這4個月的糧食,要麼繳一百多斤糧票,要麼就去糧站糶糧,家裡沒有糧票,我的姐姐搭了村裡的拖拉機拉了兩麻袋莜麥去糧站糶了糧,給我開了糧食關係。

在家鄉生活了十幾年,一日三餐,頓頓莜麵,我們甚至有點嫌棄了莜麵。後來外出上學工作,離開了每日莜麵的生活,也過上了吃饅頭、大米的日子,自然是慶幸了一番。如今,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知不覺間,莜麵這粗糧來了個華麗大轉身,又變成了稀罕講究的飯食,因我是從小吃莜麵長大的,大家約定俗成以為我特別會做莜麵,每每朋友們來家裡吃飯,便會提出吃莜麵,多年來,我做莜麵的手藝也在朋友們的不斷鼓勵下日臻提高。

蒸一籠莜麵,那嫋嫋升起的熱氣,滿屋都飄著莜麥的清香,那就是故鄉的味道。

相關焦點

  • 吃在清水河(之七)——一籠莜麵故鄉情(中)
    家鄉人說,莜麵是個寶,一碗莜麵、幾顆土豆,由於做法的不同,口味總是各有千秋。(一)莜麵窩窩和莜麵魚魚,一邊攪拌一邊倒入攪好的拿糕中,用力攪勻了,小火燜一到二分鐘即可。磨好的土豆呈稀湖狀,摻了莜麵,憑經驗攪成軟硬適中黏糊糊的一大團,用鏟子撥在籠裡蒸熟。磨擦擦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在面裡加鹽、花椒粉,也可以加肉末或煉好的油渣,或什麼都不加,蒸熟了蘸了肉湯或涼菜湯吃。
  • 吃莜麵
    右手背馱一塊莜麵,在食指和中指之間夾住,隨時夾下一塊來,用手掌在壇蓋上順勢一推,再用左手的食指捲成桶狀擺到籠甑①裡。這一推一卷的動作,既連貫又和諧,如行雲流水般舒展自如。捏好的窩窩薄如蟬翼,排在籠裡,如蜂窩般玲瓏剔透。吃莜麵離不開山藥蛋,如果再撿十幾顆皮糙、形圓、個大的山藥蛋蒸莜麵時提前煮在鍋底,莜麵揭籠時山藥蛋正好爆皮開花,你就心滿意足地享用吧。
  • 姥姥做的莜麵飯
    切菜刀抵在她的腿和面板之間,一小團熱莜麵,放置於菜刀上只見她用手掌往下一壓一推,薄薄的一層麵皮便粘在菜刀上,回手又用食指從頭輕輕一揭,緊跟著一撩一繞一個圓筒狀的窩窩便纏在外婆的食指上,撩的那個快繞的那個圓,每次讓我看的目瞪口呆。不多時,一個個大小均勻、個頭等高、邊沿齊整的莜麵窩窩碼在籠裡,筆挺直立,像是蜜蜂的蜂窩,甚是好看!
  • 順口溜:說莜麵,誇武川
    珍饈美味無其數,莜麵特產最有名。未曾揭籠十裡香,吃了上頓想下頓。百吃不厭人人愛,問候不用細打聽。一方水土一方人,酒香不怕巷子深。土房柴扉農家院,菜園棚圈連糧囤。二股風匣拉得猛,霎時就把莜麵蒸。紅柳乾柴火焰硬,急火爆蒸七八分。出籠莜麵燴酸菜,炕上颳起龍捲風。喝上一碗子母水,原湯原食汗津津。放下筷子抹抹嘴,肚皮滾圓打飽聲。
  • 【原創】後山莜麵麵食民間傳統製作技術輯錄
    二、後山莜麵的民間傳統食用技藝1、蒸莜麵食品不論是莜麵魚魚、窩窩,還是莜麵燉燉、丸丸等,製作好了,都需要上籠上鍋去蒸。在海拔1500以上的後山地區,僅僅需要7-8分鐘,兩大籠屜的莜麵就蒸熟了,鍋灶上白汽騰騰,莜麵特有的香味就會伴隨著水蒸汽徐徐地飄散出來。啊,這真正是一頓讓人聞著香味就等不及想吃的好飯呀。
  • 在烏蘭察布,有一種不會遊泳的魚--莜麵魚魚
    手巧的女子兩手齊上,一手三股甚至四股,兩手六股八股,莜麵在手下案板上滾動翻飛,細溜溜的莜麵長魚魚就從手掌心竄出,而且怎麼滾都不斷,搓好得莜麵團起來放在籠裡,一會兒功夫就搓一大籠莜麵魚魚。幼年特別稀罕看姐姐們和母親搓莜麵魚魚,我只是看的份,自己拿一團莜麵想學,一根莜麵在自己手裡沒走二寸就斷了。
  • 交口莜麵的花樣吃法你吃過幾個
    把莜麵用滾開水潑起,先揉好,用手掌在抹了油的石板子上推成薄麵皮,捲成小卷,上籠蒸熟,佐以油熗大蔥、豬肉熬湯、羊肉臊子等即可食用。佐料不同各有特色,味香撲鼻,口感柔滑,過去常為富戶人家的主食之一。第二種炒普通塊壘:搓擦好的塊壘不必上鍋蒸,直接用乾鍋翻炒約10分鐘左右,待聞到莜麵香味後出鍋,然後倒入少量油,油熟後加入蔥、蒜,再倒入炒過的塊壘,直到塊壘顏色變焦黃。這樣做出來的塊壘吃起來口感香脆,越吃越香,不防試著做一做。
  • 家鄉美食莜麵香
    時至今日大概烏蘭察布地區莜麵的做法已不下幾十種,且成為該地區的特色飯種,不但受到土生土長的本地人的推崇,也受到了不少外地人的青睞,據說好多遊客來這裡旅遊,目的只有三個:一是看看傳說中的大草原的模樣和姿態,二是吃上一頓用草原牛羊的糞火煮出來的正宗的手把羊肉,三是敞開肚子吃一回這裡的特色飯種——莜麵。
  • 白巖青:邊關吃食說佳餚,不是莜麵就是糕
    蒸莜麵上籠,氣一上,就香味撲鼻。蘸上佐料,邊關一大風味美食。 莜麵的正宗吃法稱蒸莜麵,粉面時有兩種,冷水粉和熱水粉,前者時間長,後者撲熟即可製作,滾水粉適用車馬大店。所謂蒸莜麵就是指只用莜麵或加山藥做成,有十三種: 窩窩(土名汪汪):把莜麵壓成小小擠子,在推窩窩案上用手掌推壓成小長薄片兒,捲成貓耳朵樣的小圓桶,整齊裝立於籠內,邊關窩窩的最大特點是蒸出後不倒不粘。
  • 莜麵
    現在人們吃莜麵很是講究,細細算來,莜麵的花樣也至少能做出幾十個,但在過去對於農村人而言,吃飯的唯一標準是填飽肚皮,其它勿論,只能「將就」哪有「講究」?所以那時農村做的莜麵種類也比較單一,不外乎是魚魚、囤囤、窩窩、糊糊、拿糕,有充裕時間吃上一頓塊壘、磨擦擦、山魚子等就不錯了。那時,農村人家的早飯一般經常喝莜麵糊糊。
  • 肥宅,幹了這碗莜麵!願我們永不再發福
    內蒙古和壩上人家多是在大理石板或瓷磚或光亮的菜刀上,將和好的莜麵揪成一個個大小適中的面劑子,然後一推一打卷,透亮的窩窩就成型了。其搓法相對簡易,揪一小塊面,放在掌心或板上用手搓。因為厚度大於窩窩麵皮,所以口感不如窩窩。 在有的人家,推莜麵的磚一用就是好幾代,以期莜麵手藝的傳承。
  • 陳珍/野菜莜麵席洞洞
    我的同鄉民俗學者、作家雨橋老師邀我和幾個城市朋友相聚,說要吃一頓地道的家鄉的家常飯。我們來到海東路一家「半畝地莜麵全席館」。一進雅間,雨橋就拿起菜譜:「菜:一盤燜羊肉,土豆絲、豆角絲炒粉條、豆芽調細粉。主食:野菜莜麵席洞洞。」轉臉向我們:「舊時做事宴,這叫『硬四盤』!」特別叮嚀:「我們不差錢。
  • 【老事舊人】想念我的莜麵燴菜
    但可惜的是現在多數家庭主婦已經失去了推莜麵窩窩的技藝,為了省事省時,捏魚魚也用上了擰莜麵器,幾分鐘就可以擰一大籠魚魚,儘管質地和品相不可和人工捏出的同日而語,但在這個一切講求速度的年代也是大勢所趨,誰會為了一頓莜麵魚魚耗費大半天的時間呢?至於所選用的莜麵,我覺得所有後山地區種植的莜麥都是備選佳品,但前提條件必須是真莜麵,而不是加了亂七八糟的假莜麵。
  • 徐捷詩詞選:故鄉情(十三首)
    故鄉情(十三首)《嶽口濱江公園》嶽口天南真寶玉,襄河岸北亦明珠。行舟夢斷傷心事,號子聲消失腳夫。盤籠控火千般巧,佐料調羹五味增。有素相宜清客飯,多葷獨好醉賓朋。《蒸肉》切片長方肥瘦肉,蔥姜醬醋豉醃澄。飄飛米粉輕輕裹,猛火真陽急急蒸。撲鼻芳香籠內散,凝眸美味欲相升。翻盤赤糯初烹上,滿座饞貓醉態楞。
  • 內蒙特色武川莜麵
    今天我們單獨介紹莜麵製作。在我的記憶中,農村老一輩的製作方法和過程比較傳統,莜麵先用清水清洗乾淨,農村簡稱「掏莜麥」然後用大炒鍋炒一遍,大概炒到七成這麼個火候,那時候每個都有一個點,公用大鍋,就像電視接收大沙鍋的樣子。下一步拉到麵粉加工廠進行粉碎加工,加工粉碎的莜麵分兩種,一種叫帶皮莜麵,就是和莜麥皮一起粉碎。
  • 老家的莜麵燴酸菜
    家鄉的莜麵燴酸菜,好像一個家庭裡的一對夫妻一樣,無論失去那一方都是一種不完整,甚至不完美,這話並非我空穴來風,吃過的人就是證明。當地人在七、八十年代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莜麵燴酸菜一股一股的餡餅味,能把莜麵燴酸菜吃出餡餅的味道,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美食呢?
  • 呼和浩特莜麵的N種吃法
    莜麵當之無愧也是青城有名美食,素有「陰山莜麥甲天下」之譽。莜麵不止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保健食品,還是一款減肥和美容的良藥。各式各樣的莜麵造型無論是蒸、炸、煮、烙、炒,定會讓你垂涎欲滴、食慾大開、而且你可以大膽的吃,莜麵的減肥和美容功效定會讓你苗條貌美,簡直是吃貨的福利,豈不樂哉美哉。
  • 三晉美食:舌尖上的莜麵
    經過千百年經驗積累,善吃莜麵的人總結出了「三生三熟」之法:收割莜麥後,脫出麥粒是生的,是「一生」;脫殼的麥粒,需在鍋中炒熟才能磨麵,是「一熟」;炒熟的麥粒磨成粉,又回歸生,是「二生」;用滾燙的沸水和面再次燙熟莜麵,是「二熟」;和好的莜麵趁熱搓成各種樣子,還是生的,是「三生」;搓好的莜麵上鍋蒸製後,可以食用了,是「三熟」。任何一熟不到位,味道就不對了。
  • 張志軍:舌尖上的壩上莜麵
    「一生」指的是莜麥籽粒,生的,不能直接食用;「一熟」指的是淘洗過的莜麥要用專用的炒鍋炒到黃熟。「二生」指的是炒熟的莜麥需經碾盤或磨粉機磨成麵粉;「二熟」指的是和莜麵要用開水(俗稱開花滾水)來和,即開水潑熟。「三生」指的是和好的莜麵晾冷後,推成莜麵窩子,搓莜麵魚子,或者與山藥、蔬菜配合,做成各種形狀的麵食;「三熟」指的是加工成型的莜麵要經過蒸、煮、汆、炸、炒、炕、拌而成熟食。
  • 農家飯菜釀詩香——馬營的莜麵、馬營的醋,赤城美食擋不住
    馬營和獨石口產莜麥,馬營人做莜麵就非常拿手,無論是推窩窩、壓餄烙、貼合餅子,莜麵在她們的手裡就像捏造一件藝術品,窩窩薄如紙,形如花朵,隨手掐、推、卷、放,一籠莜麵窩窩,就像一盆面朔的花,造型優雅,風格迥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