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青:邊關吃食說佳餚,不是莜麵就是糕

2021-02-27 太原道

雲岡峪、武州川,千裡吃食不一般,不一般不是決定在吃食的製作上,而是決定於吃食材料的產地、產地的土壤。氣候不同,所謂十裡不同天。一個地方的美食取決於這個地方的土壤、氣候,並不取決於製作,美食的特徵在於吃食的比較中具有它的特殊和別具一格,比如我故鄉左雲縣保安堡的羊肉就比毗鄰的破魯川的羊肉味美、肉香、營養價值高。莜麵、黃米穀米比破魯川的出貨、香甜、品位高。這個原因很簡單,保安堡的羊吃的是馬頭山的草,而馬頭山是一座草藥山,破魯川的羊吃的是普通的草。保安堡的土壤是二圈地沙砂地,含鐵、磷豐富、破魯川是灘地,鐵、磷含量少。同樣的黃米麵拿到破魯川蒸出的糕就不如在保安堡蒸出的糕軟、筋,因為啥?使用的水不一樣土壤造成了吃食營養價值的不同、高低,同樣的吃食在比較之後見高低,一個成了吃食,一個成了美食。美食突出了強烈的地域性,成為不同於其它地方的代表地方的地方名吃。莜麥、谷、黍在大同地區都有種植,但莜麵。糕的美食必然落戶在長城沿線的二圈地,這是莜麵、糕的必然。二圈地氣候寒冷,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土壤為沙砂地,富含鐵、磷成份,最適合莜麥、谷黍的種植。這種土壤和氣候在表面上保證了作物的不倒伏,飼草旺盛,營養成分高,在吃食上決定了北地出產的糧食的多樣化。

 

莜麥是粗放田好伺弄,但莜麵好吃手續多,先要三熟,即長熟、炒熟、蒸熟。才有三白,即顆粒白、磨出的面白、蒸出的吃食白。兩粳,即和面時粳,吃起來粳。兩香,即和面時香,吃起來香。蒸莜麵上籠,氣一上,就香味撲鼻。蘸上佐料,邊關一大風味美食。

 

莜麵的正宗吃法稱蒸莜麵,粉面時有兩種,冷水粉和熱水粉,前者時間長,後者撲熟即可製作,滾水粉適用車馬大店。所謂蒸莜麵就是指只用莜麵或加山藥做成,有十三種:

 

窩窩(土名汪汪):把莜麵壓成小小擠子,在推窩窩案上用手掌推壓成小長薄片兒,捲成貓耳朵樣的小圓桶,整齊裝立於籠內,邊關窩窩的最大特點是蒸出後不倒不粘。

█ 莜麵魚魚、莜麵窩窩……

 

圪卷:兩手掌相合,把莜麵小擠頭夾在其中,兩手掌來回搓動,把面劑搓成細如打毛衣針的長條,頭兒上用雙掌壓成魚形,虛虛地裝入籠內。手搓圪卷多至一次搓三四根,在案板上用單手搓。口外的婦女們更日能,能左右手開弓搓,同時各搓三根。邊關鄉俗,正月初一中午遺留吃圪卷,稱搓錢串子。

 

囤囤:把莜麵用擀麵丈擀成大圓薄片,上面勻撒上擦好的三藥絲兒或蘿蔔絲,也有用甜苣菜做絲的、還有白菜、灰菜做絲的,然後把其捲成夾餡式長卷,用刀切成寸左右的小囤子,裝入籠內,鄉人又稱討吃子行李。

 

懶卷子:擀麵同囤囤,餡子是蔥花、鹽、花椒,做法同囤子。

 

魚魚:把莜麵用兩手掌搓,按成頭尖,上部扁,狀如魚形的短條上籠蒸。

 

呼哨:把搓成的小魚的中部用手掌邊在搓卷一下,使其成為略成海螺形狀,因土名為呼哨之故。

 

海蚌:用拇指與食指把小面劑推捲成帶波紋的小殼兒,狀如海蚌。

 

刨渣子:用拇指在手掌上或小臂內側把小面劑推搓成狀如推刨推下的刨渣樣落捲兒。

 

老娃含柴:上下兩面是莜麵薄片,中間夾山藥薄片,然後切成細長的夾陷式條子,狀如老娃嘴裡含著柴一樣。

 

驢馱草:把裝入袋內的切好的莜麵細條子上密撒一層刀切山藥細條或擦成山藥細絲,絲兒駝在莜麵麵條上,驢駝草之意。

 

毛條子:用刀切成的莜麵細條子因其有幹撲面的作用,刀切過的兩邊帶點「毛」故名,與驢駝草下鋪的條子相同。

 

莜麵餃子:把莜麵劑子用兩個手掌搗成有波紋的橢圓小皮子,包上餡子捏成餃子。用手捏成小鍋形的皮子包餡亦可,不過搗的皮子更有特色。餃子的餡又分菜、肉兩種。

 

河漏:把莜麵劑子放在河漏床子上壓成細絲,裝入籠中。

 

蒸莜麵用調油熗辣角、蔥花、醋、鹹菜、鹽水調吃外,還可晾冷後、烤、炒、煮、氽食之,各有各的特色。

 

莜麵的其它吃法:

 

燜魚魚:把魚魚放在山藥、元白菜、豆角、肉上燜絲後即角,別具風味。

 

山藥魚子及片子:用熟山藥和成莜麵,山藥混合後,捏成小魚子或小片子以吃蒸莜麵方法食之,亦可烤、炒、煮。

 

塊壘:用純莜麵、山藥碎末加莜麵攪拌成細小塊狀稱之為塊壘。塊壘又分為蒸塊壘和炒塊壘,加油炒的稱油攪塊壘。細分之塊壘有五種。塊壘為較幹的吃食、易噎人,所以同時進用稀飯更為愜意,同時配備爛醃菜、蒜食之最美,尤其是新山藥做的分外香美。

 

抿撥姑兒:抿撥姑兒又叫磨擦子,而摩擦子則是做抿撥姑兒的工具之一,另一種工具是抿撥姑兒的板子,其性質同河漏床子。磨擦子把山藥磨成糊狀物,加上山藥粉,莜麵和成「面施」,然後放在抿撥姑板子上用另一個工具「圪堵子」往下抿,抿成小撥魚狀,直接落入湯鍋中。也有不用圪堵子直接用手掌往下抿的。小魚兒在湯中打滾後即熟,撈時帶一些湯入碗內,調上醋、醬、鹽、辣角、蔥花、香菜,配以爛醃菜,光滑熱香一吃出一頭汗,為窮人可口的面飯。

 

把面施用筷子直接撥入湯鍋中,然後撈吃,稱為撥姑子,筋光可口。

 

把面施撥在燴菜上面,蓋嚴悶熱,和而食之,叫悶抿撥姑。

 

把面施和硬、擀、切成小方塊兒入湯鍋煮熟,撈出叫調料食之,筋光有味,比抿拔股兒更勝一籌,叫抿拔股圪墶。

 

把面施鏟入鋪好的籠布、蒸熟,如吃蒸莜麵一樣,硬筋筋頭也可炒上吃。

 

煮魚魚:把莜麵捏成小魚兒狀,下鍋煮,然後撈出,加各種調料吃。也可把魚兒和山藥條兒、白菜片等煮在一起,做成稠稀飯,加上鹽,熗以蔥、油、帶湯撈出更熱樂,省面,乃窮苦人的好飯。

 

拿糕:在熱水鍋中邊撒面,邊纏攪、因拿糕有十拿九生的說法,所以要經過燜、炕。拿之意是拿什麼面成的糕。熟後剪出,放入鹽水碗中,用筷子夾塊兒,蘸鹽水一咕嚕兒咽下,軟熱光香。拿糕在攪,在攪也有生,所以邊關人吃拿糕還有一道工序,剷出拿糕,鍋裡熟上油還要烙一次,然後再顛過來,叫翻板拿糕。拿糕一般認為是懶人的勾當,打急錘的買賣。也可用豆面、蕎面、玉茭面、高粱面做之,但以莜麵最好。邊關人攪出的莜麵拿糕有特點:筋、軟、利鍋、又筋又香,所以人們願意吃。

 

粉面圪坨:用一半莜麵與一半山藥粉和成硬、粳的面塊、用姆指把小面劑在手心內推捲成小海螺狀的小面殼兒,下鍋煮熟,撈調食之,潔白光滑,為鄉下窮人代替白面面飯,是待客茶飯。這種面亦可擀,切成麵條吃。

 

粉麵餃子:用熟山藥和山藥粉和成面塊,成餃子皮、包以葷素餡兒,捏成餃子,上籠蒸熟,蘸醋,油熗辣椒食之。因餃皮乳白透明,從外可隱約看出餡兒,故得名玻璃餃子,玻璃餃子具有筋、香、松、軟特點,因其費時費工,製做時皮子怕冷,人們饞它又嫌麻煩,非貴客嘉賓不吃。

 

山藥餅子:山藥燜熟,去皮、擠壓成泥狀伴上莜麵、加鹽、花椒、蔥花反覆揉和,擀成薄片餅,溫火炕制,山藥餅子其味獨特,其香無窮,為地方風味的美食,這種食品的最大好處是冷吃不壞肚,常用來當乾糧。

 

莜麵紅茶:莜麵上鍋炒紅,加牛油,鹽面涼冷存放。用時用開水撲熟成糊狀,配食糕點最佳。

 

莜麵炒麵:莜麵上鍋再加工炒熟,是莜麵食物的第四次熟,存放起來隨時可食用。莜麵加黃豆,蘿蔔絲加工而成的炒麵是極品,特點是香甜、耐飢,炒麵是戰爭年代我八路軍、解放軍的主要乾糧之一,就行軍就可以幹按,一把炒麵一把雪也可以當飯。炒麵是邊關民眾過去的主食,但必須配以稀粥。

 

莜麵糊糊:把莜麵加水熬成糊糊,加上山藥條條更好,是老年人的極好飲食。

 

黃米、莜麵、豆面是細糧,黃米麵糕是邊關民眾的節日食品,土壤、氣候、傳統的耕作方法,決定了黍子必然是精品,同樣決定了這裡的糕具有別處沒有的特點,在我老家保安堡有一個真實的情節,堡人楊某說他蒸糕的奇怪事,他說是蒸了一大盆糕,一轉眼不見了,日怪什了,跑到院子裡跟尋,是貓含住糕頭拉到了當院,一腳把貓踢開,糕又溜溜地圪縮回盆裡。你說那炕頭離當院至少也夠三四丈,看看這糕粳不粳、邊關糕具有黃、軟、粳、香四大特色,這在別處是沒有的。糕得到人們的青睞一則是因為它是美食,二則這種美食表達了廣大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徃和期待,以糕作寄託,糕的諧音高,高生旺長,所以凡逢年過節,喜慶大事必須吃糕。於是誕生了名目繁多的糕。糕分素糕和油炸糕兩大類。

 

素糕類以大明糕打頭,說的是明英宗被俘走保安堡,保安堡貢生閔忠悲憤交加,不顧自生安危,整治了一盤飯菜,跪在官道上敬呈皇帝,閔忠獻的是菜蘸糕,葫蘆、山藥大燴菜,皇帝吃了個淨光,閔忠後悔為啥不多端一些,明英忠連連點頭讚嘆:「這是朕吃過的最好的飯菜!朕賜它個名字叫大明糕!」保安堡的糕因皇帝賜名兒名揚邊關,糕的美談在九邊十一鎮獨有。

█ 黃糕

 

蘸豆面糕:用精好的黃豆炒熟磨成面,加上黑糖,吃法有兩種:

蘸上蘸豆面吃。在糕中多層地疊入蘸豆面,包成一個糕吃。蘸豆面糕又筋又甜,沙兒當口,頗又特色。

 

麻粉糕:把麻子炒熟磨搗,用羅子濾入鍋內,加鹽熬成稠湯,蘸上糕吃。

 

飴蘸糕:把炸完蘿蔔的水熬成糊狀的飴湯,蘸上吃,鄉人叫甜上加甜。

 

肉泡糕:肉分雞、羊、豬三種,風味特佳,為招待貴客的美食。

 

殺豬糕:殺豬時要請親朋好友吃糕,就是黃糕泡豬肉,還要給左鄰右舍送,有俗語:接壁送糕,一遞一招。

 

油炸糕以社糕打頭,在我故鄉保安堡是八月初三,別處有沒有不清楚,這一天家家戶戶吃社糕,用的是剛打下的新黍子碾成的黃米麵、新胡麻榨的油,油香撲鼻,首先擺供,三個或五個,金燦燦地供在院當中,用以祭社最能表達心情。

█ 包油糕


█ 油糕

 

豆餡糕:用紅豆、扁豆、豇豆等豆類熬成餡,加紅糖,顏色紅、味甜,取紅色吉慶之意。

 

糖餡類:用白糖、紅糖作餡。

 

菜餡糕:菜餡用料廣泛,山藥、蘿蔔、野產的地皮菜也可作餡,韭菜最好。小孩滿月、百歲、生日、圓鎖忌菜餡糕,原因是怕小孩長成「菜根頭」沒出息。

 

棗桃兒糕:把素糕擀成薄餅,上面鋪一層熟紅棗搗爛的棗泥,捲起來切成薄餅,稍捏成桃形,用素油炸出即成。

 

糕餅子:捏成圓形的餅子,不包餡。

 

油炸糕的形象為長、圓兩種,標準的餡糕一斤面捏十二個,餅子捏十五個,因此產生了個兒小、皮兒薄、花樣多三個特點。

 

油炸糕的吃法分吃脆糕、溜糕、炕糕、拖油糕、煮糕。

 

黃米麵和黃米的其它吃食:

 

黃米粽子:用黃米、紅棗包成的粽子,色澤金黃、軟筋甜、較之豇米粽子不遜色。

 

黃米麵窩窩:黃米麵和成面,切成厚片片,俗稱老人腳板子,上籠蒸熟即可,同素糕一樣,蘸那種東西全行。

 

黃米麵缽缽:黃米麵和成面,捏成鐵缽子狀,口朝下上籠蒸,吃法同窩窩。

 

黃米麵餃子:黃米麵和成面,包成餃子,用餡油仁兒,羊血、菜,分別以餡叫名,俗語:羊血餃子,香塌腦子。

 

兩樣米餃子、窩窩:用小米麵、黃米麵各一半混合包餃子、捏窩窩,兼有兩種面的特色。

 

兩樣面窩窩:用黃米麵、莜麵混合捏成實片子,蒸熟蘸鹽水、醋、辣椒,有糕和莜麵兩者的特點。

 

煮糕:素糕:糕餅子切成片兒用燴菜煮軟食之,糕菜兼用,亦也風味。

 

炒糕:把素糕片子用素油、蔥花、蒜片炒出食之,味道各別。

 

糕花子:蒸好的素糕加適量的莜麵、粉面、明礬反覆揉、搓,溫炕上反覆蝕餳,擀成薄片,切成小方塊,劃制編捏,翻捲成花狀形,晾乾經素油炸製成,特點是香而脆,酥而甜,為優秀的風味小吃。

 

炒棋子:黃糕揉上麵粉,反覆揉、搓,蝕餳,搓成小圓杆狀,切成棋子形,晾乾,同谷糠一起炒成,特點是甜中有酥,甜中有脆,為兒童小食品。

 

此外,黃米麵又是做黃酒的原料。

 

糕的美麗滲透到民眾生活,緣發了以糕命名的各種糕,辦喜事必有糕,叫喜糕,搬家糕,打井糕,開業糕,起大場糕,上梁糕······而糕在莊戶人心目中另有一層意思:二十裡的莜麵三十裡的糕,十裡的豆面餓斷腸。啥意思?莜麵黃糕不僅是好吃,而而且最耐飢,所以它們和莊戶人最親近,莊戶人最愛耐飢好飯菜,美食不美食叫最低層的人民來認可。

相關焦點

  • 左雲 | 白巖青:邊塞豆腐文化
    說豆腐的先說豆,豆是最古老的農作物之一,古代重要糧食之一,與麻、黍、稷、麥並稱五穀,也列入六穀、八谷、九穀範圍內。
  • 呼和浩特莜麵的N種吃法
    莜麵當之無愧也是青城有名美食,素有「陰山莜麥甲天下」之譽。莜麵不止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保健食品,還是一款減肥和美容的良藥。各式各樣的莜麵造型無論是蒸、炸、煮、烙、炒,定會讓你垂涎欲滴、食慾大開、而且你可以大膽的吃,莜麵的減肥和美容功效定會讓你苗條貌美,簡直是吃貨的福利,豈不樂哉美哉。
  • 農家飯菜釀詩香——馬營的莜麵、馬營的醋,赤城美食擋不住
    詩和遠方就藏在農家的美味佳餚裡,就藏在廣袤的田野裡。「粗茶淡飯有詩意,陋室簡居蘊雅風。」赤城人常吃的飯有:莜麵、山藥粥、米飯,小米稀粥、蒸饅頭,餃子、麵條、烙餅。炸糕也是餐桌上常見飯。也經常摻雜些玉米面、小米、豆類調節生活。無論是米飯或麵食,都能精工細作,色香味具全,都能做出花樣來。還有許多的地方特產和小吃獨有風味。
  • 姥姥做的莜麵飯
    又不禁想唱:50裡的莜麵40裡的糕,30裡的蕎面餓斷腰---- 武川縣位於陰山山脈的大青山北側,常年光照足雨水也集中,黑黃交錯的沙土肥沃暄騰,成了莜麥得天獨厚的生長地。豐收時節,於山川俯視,莜麥尖而長的葉子在風中抖動,麥浪滾滾而來!農人高唱信天遊,一幅美景自此而生! 我們吃到的莜麵便是莜麥磨成的麵粉。吃起來香不可述,做起來卻是難又難、繁又繁!
  • 【原創】後山莜麵麵食民間傳統製作技術輯錄
    莜麵燉燉:把和好的莜麵擀成薄薄的一張麵皮,然後把山藥絲絲、苦菜或者其它綠色蔬菜切碎均勻鋪灑一層,小心地捲起來,就像卷行李卷一樣,用菜刀切成一兩寸長的小段,豎起來放在籠笹裡蒸熟,就可以吃了。莜麵餃子、玻璃餃子:一般比白麵餃子大,需要上籠屜蒸熟。用莜麥做皮兒,如果在莜麵中摻入澱粉混合做皮兒,就是民間俗稱的玻璃餃子。
  • 三晉美食:舌尖上的莜麵
    過去,人們很少能吃到精細的麥麵,只能以莜麵代替,應了民歌裡所唱的:「大山裡沒有那好茶飯,只有莜麵栲栳栳,還有那山藥蛋。」如今看來,單一的物產似乎並沒有對那個年代的人們造成困擾,相反,在漫長的歲月裡變著花樣吃莜麵,硬是將莜麵這種粗糧吃出了「滿漢全席」的豐盛感。若說有什麼好吃的能讓有「老饕」之稱的汪曾祺老先生念念不忘,並將其寫進小說裡,興許只有莜麵了。
  • 張志軍:舌尖上的壩上莜麵
    莜麥經過淘、炒、磨,就成了莜麵麵粉。莜麵到了壩上人手裡,可以做成幾十道美食。「四十裡莜麵三十裡糕,二十裡的蕎面餓斷腰」,諺語裡的莜麵,其地位儼然超過了逢年過節才能吃到的黍米糕。有別於小麥、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吃莜麵要經過「三生三熟」。
  • 順口溜:說莜麵,誇武川
    人好人賴全看心,莜麵好賴全說精。五味俱全鹽唱紅,茶飯好賴看女人。現納白菜家做醋,勺頭油熗扎蒙蒙。山藥絲絲姑姑英,耍水鹽湯瞪眼清。油炸辣椒紫皮蒜,小蔥芫荽碎紛紛。二股風匣拉得猛,霎時就把莜麵蒸。紅柳乾柴火焰硬,急火爆蒸七八分。出籠莜麵燴酸菜,炕上颳起龍捲風。喝上一碗子母水,原湯原食汗津津。放下筷子抹抹嘴,肚皮滾圓打飽聲。
  • 雁北的糕
    黍子去了皮就是黃米。《說文》裡這樣講:「黍,禾屬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種,故謂之黍」。黍是中國最早種植的糧食作物之一,在距今8200年前的中國甘肅秦安大地灣一期遺址,就曾發現了已碳化的黍的殘骸。《黃帝內經》中說,五穀即「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黍養育了中華民族的童年,伴隨我們走過了漫長的農耕歲月。
  • 莜麵
    >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小舅子衛青率領大軍在河套一帶和匈奴交戰,苦於糧食周轉不便,將士們飽一頓飢一頓,嚴重影響了戰鬥力,使戰爭遲遲不能徹底勝利,後來有一個姓莜的人向衛青推薦了當地的一種糧食作物,將士們吃了之後,一頓頂兩頓,再無飢餒之苦,極大地增強了漢軍將士的戰鬥力,這種農作物為漢軍戰勝匈奴立下了不朽功勳,漢武帝龍顏大悅不但犒賞了這位姓莜的人,尤其以他的姓給這種農作物命名,這就是莜麵名稱的由來
  • 一籠莜麵故鄉情
    也只有莜麥,才能表達我們從小吃莜麵長大對莜麵那份無法割捨的深情。我國是莜麥的原產地之一,《本草綱目》說:「燕麥多為野生,因燕雀所食,故名。」此外,《救荒本草》和《農政全書》等古籍中,都有記述。中國作為莜麥的故鄉,種植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起源於華北的高寒地區,後逐漸成為北部高寒區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
  • 莜麵,燴菜,燜面,蕎面!
    莜麵窩窩拌肉湯湯烏蘭察布人的主食之一小時候是每天必吃我不是特喜歡但是現在特別想吃山藥絲絲莜麵噸飩,白格凌凌的莜麵捏成小窩窩,沙個蛋蛋的山藥煮下一大鍋。幹淹芥菜切滿一大盤,再給你拿上個大花碗。蔥花花盆湯辣椒椒蒜,吃得客人滿頭頭汗。吃了一碗呀又一碗,這就是莊戶人的家常飯。
  • 吃在清水河(之七)——一籠莜麵故鄉情(中)
    家鄉人說,莜麵是個寶,一碗莜麵、幾顆土豆,由於做法的不同,口味總是各有千秋。(一)莜麵窩窩和莜麵魚魚有一次,我在太原一家飯店吃飯,有一道菜吸引了我的眼球,「莜麵栲栳栳」,喜歡吃莜麵的我立馬點了這菜,期待的眼神不停地掃過廚房門口,等服務員端出來一看,原來就是我在家經常吃的炒莜麵窩窩。
  • 撥魚子 冷莜麵 搗拿糕
    二雁北冷莜麵的做法是:在面盆裡放入莜麵和適量白面,倒入開水用筷子攪拌。麵粉成為絮狀後,即用手揉,揉成軟硬適中的麵團,放置一旁餳20分鐘。把餳好的麵團分成數份,放在案板上,擀成餅狀面片,厚度約為2毫米左右。在鍋裡倒入清水,調到大火燒開,然後放入篦子和面片蒸製7-8分鐘即可。
  • 吃莜麵
    ——爬山調《莜麥情歌》童年和少年時代,家裡的主食就是莜麵。新磨的莜麵味道醇香,不管是搓魚魚、推窩窩、擀囤囤、蒸塊壘都香甜可口,永遠也吃不膩。母親推窩窩技藝高超,那是童子功。捏好的窩窩薄如蟬翼,排在籠裡,如蜂窩般玲瓏剔透。吃莜麵離不開山藥蛋,如果再撿十幾顆皮糙、形圓、個大的山藥蛋蒸莜麵時提前煮在鍋底,莜麵揭籠時山藥蛋正好爆皮開花,你就心滿意足地享用吧。餘幼家貧,吃莜麵沒有好調和,一般從酸菜缸裡撈點爛醃菜,熗點蔥花、扎蒙蒙,就是調莜麵的全部佐料,當然油炸辣椒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後再喝一碗原湯化原食的蒸鍋水,由舌尖直到全身心都熨帖。
  • 交口莜麵的花樣吃法你吃過幾個
    莜麵推窩窩莜麵推窩窩,也叫莜麵栲栳栳,這是莜麵的一種傳統吃法。這種飯是寧武人民的主要家常麵食,當地人民自豪地說「寧武三件寶,莜麵、山藥、大皮襖」。燜莜麵魚魚燜莜麵魚魚,俗名燜圪瘩。是寧武縣頗具特色的風味食品。當地有「誰吃誰稱讚,吃飽還想吃」的說法,就是指人們對此食品吃後的感覺。
  • 陳珍/野菜莜麵席洞洞
    我的同鄉民俗學者、作家雨橋老師邀我和幾個城市朋友相聚,說要吃一頓地道的家鄉的家常飯。我們來到海東路一家「半畝地莜麵全席館」。一進雅間,雨橋就拿起菜譜:「菜:一盤燜羊肉,土豆絲、豆角絲炒粉條、豆芽調細粉。主食:野菜莜麵席洞洞。」轉臉向我們:「舊時做事宴,這叫『硬四盤』!」特別叮嚀:「我們不差錢。
  • 春節年俗美味——莜麵,正月初十必備的好寓意!
    羥基自由基是一種在需氧生物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最活潑,同時還具有強氧化能力的自由基,它最大的缺點就在於由於活性太高,所以幾乎可以與所有生物大分子發生不同類型的反應,繼而引發病變相關學者經過實驗研究表明:莜麥蛋白酶解物清除羥基自由基的能力隨濃度的增加而增強。
  • 李鵬飛:@年輕幹部向莜麵汲取「三生三熟」質變之路
    在內蒙古的中部、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廣泛種植著一種特色美食——莜麥,其中含有鈣、磷、鐵、核黃素等多種人體需要的營養元素,莜麥在經過「三生三熟」的加工後可變成上等的美味佳餚。所謂「三生三熟」,就是從生莜麥到做成能吃的莜麵製品,需要經歷三次生三次熟的過程。
  • 內蒙特色武川莜麵
    今天我們單獨介紹莜麵製作。在我的記憶中,農村老一輩的製作方法和過程比較傳統,莜麵先用清水清洗乾淨,農村簡稱「掏莜麥」然後用大炒鍋炒一遍,大概炒到七成這麼個火候,那時候每個都有一個點,公用大鍋,就像電視接收大沙鍋的樣子。下一步拉到麵粉加工廠進行粉碎加工,加工粉碎的莜麵分兩種,一種叫帶皮莜麵,就是和莜麥皮一起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