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麵

2021-02-07 老事舊人

〓 第 1420 期  〓

文|王成海


 據說莜麥的初產地是我們內蒙的河套地區。


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小舅子衛青率領大軍在河套一帶和匈奴交戰,苦於糧食周轉不便,將士們飽一頓飢一頓,嚴重影響了戰鬥力,使戰爭遲遲不能徹底勝利,後來有一個姓莜的人向衛青推薦了當地的一種糧食作物,將士們吃了之後,一頓頂兩頓,再無飢餒之苦,極大地增強了漢軍將士的戰鬥力,這種農作物為漢軍戰勝匈奴立下了不朽功勳,漢武帝龍顏大悅不但犒賞了這位姓莜的人,尤其以他的姓給這種農作物命名,這就是莜麵名稱的由來。


到如今,兩千多年過去了,莜麵的主產區幾乎一點也沒有擴大,還幾乎是內蒙、山西、河北三省交界這麼一小塊地方,這大概和莜麵對氣候條件要求比較苛刻有關吧。

記得小的時候,我們村主要就種兩種糧食作物,一種是小麥另一種是莜麥。秋收之後,小麥大多交了公糧,不知道是支援了世界人民還是供應了城市居民,反正農村人辛辛苦苦種了半年小麥,想吃個饅頭比登天還難。莜麥相對而言充作公糧的時候比較少,所以家家戶戶相對充裕一點。


莜麥由於種植範圍就小,所以是個小眾食物,不像白面和大米一樣,不僅全中國人民在吃,世界人民也在吃。不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莜麵也開始鴻運起來了,它鴻運的原因不是因為人吃了之後耐飢餓抗嚴寒,而是由於人們在物質上富裕了,驀然回首,發覺身體越來越脆弱了,而莜麵含糖低,有降低血壓血糖的功效,於是它被人們當作一種養生保健食品而大加青睞。


莜麵是糧食作物中的「下層勞動人民」,人們需要歸需要,喜歡歸喜歡,卻總也難登大雅之堂,正如趙本山的小品總是遭到那些文人學者的詬病一樣,所以莜麵真正的用武之地還是在農村。



過去,在農村人們家中除了玉米面外,就是莜麵最多了,所以那時儘管人們十天半月聞不到白面的麥香味,但三天兩頭總能多多少少吃點莜麵。現在人們吃莜麵很是講究,細細算來,莜麵的花樣也至少能做出幾十個,但在過去對於農村人而言,吃飯的唯一標準是填飽肚皮,其它勿論,只能「將就」哪有「講究」?所以那時農村做的莜麵種類也比較單一,不外乎是魚魚、囤囤、窩窩、糊糊、拿糕,有充裕時間吃上一頓塊壘、磨擦擦、山魚子等就不錯了。


那時,農村人家的早飯一般經常喝莜麵糊糊。莜麵糊糊做起來最為簡單方便,把水燒開,抓上兩把莜麵均勻撒入,邊撒邊用筷子攪拌,幾分鐘就熟,糊糊好喝,又滑又綿,但不抗餓,一般還得搭配其它主食,諸如玉米餅子等,至少也得裡面煮幾顆土豆。早飯做熟,全家人七大八小圍著一盆糊糊,你一碗我一勺,噼裡啪啦喝個不亦樂乎,現在想來也別有情趣。

拿糕一般上餐桌的時候不多,往往乾重苦力活兒的時候,早晨熬糊糊的時候也攪上一塊拿糕,因為吃上它抗嚴寒耐飢餓,但太浪費莜麵,在那種糧食十分匱缺的日子裡,孰重孰輕,人們心裡都明鏡似的,能節省一粒糧食絕不浪費兩粒。


拿糕和糊糊的做法看起來十分相似,也是把水燒開,倒一些莜麵在裡面,然後拿攪面棍不停地攪拌,但糊糊是水多面少,拿糕恰恰相反,它需要把面攪成一大塊,不軟不硬然後才能出鍋。說實話,拿糕真正操作起來不好拿捏,軟了硬了筋了酥了,那一點拿捏不住都標誌著這頓飯的失敗,沒有經驗的根本無法把握,所以不要輕易去做。真正攪好的拿糕時又筋又潤又滑,然後配上可口的蘸湯,它不是人間第一美味,第二第三總能算得上。


中午,人們一般吃個莜麵囤囤或窩窩魚魚,外加幾瓣瓣土豆。晚上把早晨中午剩下的一熱就萬事大吉了。



說實話現在會捏莜麵窩窩的女人已經很少了,不像過去,農村幾乎所有的婦女都是捏莜麵窩窩和魚魚的高手。捏莜麵魚魚一般需要一塊大長的案板,揪幾塊均勻的麵團,搓的粗細長短一樣,每隻手掌之下至少放三根,多者可每手運作死五根,然後兩手同時搓起,搓到一定長度盤一下,一直到搓完每一個麵團,就形成了兩團莜麵魚魚,之後放到蒸籠,一個大蒸籠也就放十多團而已,所以一些快手女人們中午勞動回家捏七八個人的莜麵魚魚也毫不費力。


莜麵魚魚每個人都會製作,只不過速度、精緻程度不同而已,做飯好的女人不僅速度快,而且捏成的魚魚又細又勻。而莜麵窩窩則不然,不是人人能夠做了的。


最常見的製作莜麵窩窩的方法是,把一團莜麵捏成圓錐狀,放在一旁,然後在炕沿邊傾斜放一塊方圓五六寸的釉陶板或光滑的石板,從剛才的麵團上揪下一小塊莜麵搓成圓形放於之上,順勢用右手一推,左手拈起一揭,掀起一片薄薄的莜麵片,然後就勢在手指上繞成筒狀,豎著立在蒸籠裡面。許許多多這樣的圓筒一個挨一個立在一起,就形成狀似蜂窩的莜麵窩窩了,捏莜麵窩窩快的婦女,簡直像變雜技一樣,很快就會把一大塊莜麵捏得精光,且捏出的窩窩,又薄又勻,高低一致,就像精美的藝術品。


莜麵好吃蘸料難調。


莜麵可以做出無數樣式,但直接把莜麵放入口裡就吃的幾乎為零,除了舊日貧窮時期。一般都需要有蘸料,蘸料調配的好壞直接決定莜麵的味道。



蘸料一般就兩種熱湯和涼湯,有的熱涼均可,比如魚魚、窩窩等;有的只適宜於熱湯,比如山魚子等;也有的只適宜於涼湯,比如拿糕、磨擦擦、囤囤等。


最簡單的涼湯莫過於過去人們家的醃菜湯,吃莜麵時,從大甕裡舀上幾勺酸得牙疼的醃菜湯,裡面拌上一點切碎的酸白菜,滴上幾滴胡麻油,再往碗裡挑上一點辣椒粉就可以了。


而現在這樣的蘸湯幾乎被淘汰出局,因為這湯料實在是劣質得很。現在涼湯蘸料講究可多了,至少需準備黃瓜、水蘿蔔、香菜等新鮮蔬菜切絲拌勻,然後把適量的食鹽、醬油、醋、香油、味精、辣椒等倒入調拌,直至感覺香甜酸辣鹹淡合適為止。


至於熱湯,樣式比較繁多,可以是各種肉類製作的,也可以是各種蛋類製作的,也可以是各種蘑菇製作的,還可以是上述各類的綜合製品,至少也可以是我們家常的大燴菜等,不管那樣現在的人們都講究精心調製,這就是貧困時期和富裕時代人們對物質生活不一樣的要求吧。


說明:這是一篇舊文,不小心刪除了,覺得可惜,再次發上來。

相關焦點

  • 吃莜麵
    捏好的窩窩薄如蟬翼,排在籠裡,如蜂窩般玲瓏剔透。吃莜麵離不開山藥蛋,如果再撿十幾顆皮糙、形圓、個大的山藥蛋蒸莜麵時提前煮在鍋底,莜麵揭籠時山藥蛋正好爆皮開花,你就心滿意足地享用吧。餘幼家貧,吃莜麵沒有好調和,一般從酸菜缸裡撈點爛醃菜,熗點蔥花、扎蒙蒙,就是調莜麵的全部佐料,當然油炸辣椒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後再喝一碗原湯化原食的蒸鍋水,由舌尖直到全身心都熨帖。
  • 內蒙特色武川莜麵
    今天我們單獨介紹莜麵製作。在我的記憶中,農村老一輩的製作方法和過程比較傳統,莜麵先用清水清洗乾淨,農村簡稱「掏莜麥」然後用大炒鍋炒一遍,大概炒到七成這麼個火候,那時候每個都有一個點,公用大鍋,就像電視接收大沙鍋的樣子。下一步拉到麵粉加工廠進行粉碎加工,加工粉碎的莜麵分兩種,一種叫帶皮莜麵,就是和莜麥皮一起粉碎。
  • 一籠莜麵故鄉情
    家鄉人說,莜麵是個寶,一碗莜麵、幾顆土豆,由於做法的不同,口味總是各有千秋。就是少油沒肉的燴白菜土豆,現在吃莜麵,燴菜時取五花肉最好,大白菜、土豆、豆腐、粉條,冬天的時候,燴上半鍋菜,鍋上再蒸了莜麵,莜麵熟了的時候,菜也就熟了,熱氣騰騰中,莜麵、燴菜的香味飄散滿家,一家人圍坐一起,熱乎乎的吃一碗莜麵燴菜,酣暢淋漓。
  • 順口溜:說莜麵,誇武川
    二股風匣拉得猛,霎時就把莜麵蒸。紅柳乾柴火焰硬,急火爆蒸七八分。出籠莜麵燴酸菜,炕上颳起龍捲風。喝上一碗子母水,原湯原食汗津津。放下筷子抹抹嘴,肚皮滾圓打飽聲。5、刨扎子,莜麵的一種做法,因形似刨花而得名。6、子母水,即蒸莜麵後鍋裡的開水,人們認為吃莜麵最後再泡上這些水原湯化原食。
  • 家鄉美食莜麵香
    莜麥種的多了就只能多吃莜麵。從古到今烏蘭察布的人們都在變著法子在製作莜麵飯食上大作文章,目的就是讓莜麵做出的花樣更多一點,人的胃口更喜歡一點。每次吃時都要吃到不敢再吃了,怕撐著了,那可是不得了,莜麵耐餓,難消化。到了冬天,吃葷食莜麵,我最喜歡的是莜麵搓的魚魚和莜麵窩窩瘦肉湯。夏天,涼萊、涼拌莜麵最好吃,蔥熗鍋、放到鹽湯裡。吃的時候一定放辣椒油和隆莊自己產的醋。香得不得了,從來沒有吃膩過。
  • 姥姥做的莜麵飯
    文 ■張俊團  修改 校對 編輯■王成海山藥、莜麵、羊皮襖,提起內蒙古的三件寶,人們最為讚嘆的當屬莜麵這一寶,莜麵又當屬呼和浩特武川縣的最為正宗。 正宗到了什麼地步?如我此狀:筆下要寫,鼻翼似乎已聞到剛出籠屜的莜麵麥香味!那一個香呦!
  • 呼和浩特莜麵的N種吃法
    莜麵當之無愧也是青城有名美食,素有「陰山莜麥甲天下」之譽。莜麵不止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保健食品,還是一款減肥和美容的良藥。各式各樣的莜麵造型無論是蒸、炸、煮、烙、炒,定會讓你垂涎欲滴、食慾大開、而且你可以大膽的吃,莜麵的減肥和美容功效定會讓你苗條貌美,簡直是吃貨的福利,豈不樂哉美哉。
  • 老家的莜麵燴酸菜
    此酸菜非彼酸菜,在內蒙古很多地區都吃一種燴酸菜,也就是通常的大燴菜中酸菜代替了大白菜,由豬肉、山藥、豆腐、粉條、酸菜絲熬製而成的飯菜叫燴酸菜,它的主食搭配饅頭,米飯、莜麵、油炸糕均可。唯獨我們老家的燴酸菜它相應的主食只能是莜麵,或細魚魚,或莜麵窩窩,絕配。
  • 三晉美食:舌尖上的莜麵
    過去,人們很少能吃到精細的麥麵,只能以莜麵代替,應了民歌裡所唱的:「大山裡沒有那好茶飯,只有莜麵栲栳栳,還有那山藥蛋。」如今看來,單一的物產似乎並沒有對那個年代的人們造成困擾,相反,在漫長的歲月裡變著花樣吃莜麵,硬是將莜麵這種粗糧吃出了「滿漢全席」的豐盛感。若說有什麼好吃的能讓有「老饕」之稱的汪曾祺老先生念念不忘,並將其寫進小說裡,興許只有莜麵了。
  • 張志軍:舌尖上的壩上莜麵
    莜麥經過淘、炒、磨,就成了莜麵麵粉。莜麵到了壩上人手裡,可以做成幾十道美食。「四十裡莜麵三十裡糕,二十裡的蕎面餓斷腰」,諺語裡的莜麵,其地位儼然超過了逢年過節才能吃到的黍米糕。有別於小麥、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吃莜麵要經過「三生三熟」。
  • 【老事舊人】想念我的莜麵燴菜
    對於烏盟人而言,大多數人喜歡吃莜麵燴菜大概也是不爭的事實。反正我絕對算一個莜麵燴菜的擁躉。烏盟地處內蒙古的中部,祖國的正北方,由於氣候和地形所致,儘管出產的糧食作物也不少,但莜麵、土豆絕對是其最拿出手的特產。當地人最喜歡吃的莜麵燴菜就是二者完美結合的統一體。
  • 陳珍/野菜莜麵席洞洞
    我們來到海東路一家「半畝地莜麵全席館」。一進雅間,雨橋就拿起菜譜:「菜:一盤燜羊肉,土豆絲、豆角絲炒粉條、豆芽調細粉。主食:野菜莜麵席洞洞。」轉臉向我們:「舊時做事宴,這叫『硬四盤』!」特別叮嚀:「我們不差錢。羊肉要正宗草原散養的,莜麵要武川的,辣椒:畢克齊的,蒜:清水河的,醋:五裡營的,油:純菜籽油。一份幹蘑菇羊肉熱湯,一份扎麻麻熗素油冷鹽湯。」
  • 交口莜麵的花樣吃法你吃過幾個
    莜麵餃餃莜麥餃餃是寧武人民十分喜歡的一種傳統食品。此餃子包餡不同,風味也各異,但莜麵固有的醇香不變。莜麵菜囤囤莜麵菜囤囤,也叫莜麵菜卷,是老百姓大忙季節為節省時間普遍食用的飯食。莜麵推窩窩莜麵推窩窩,也叫莜麵栲栳栳,這是莜麵的一種傳統吃法。這種飯是寧武人民的主要家常麵食,當地人民自豪地說「寧武三件寶,莜麵、山藥、大皮襖」。
  • 在烏蘭察布,有一種不會遊泳的魚--莜麵魚魚
    手巧的女子兩手齊上,一手三股甚至四股,兩手六股八股,莜麵在手下案板上滾動翻飛,細溜溜的莜麵長魚魚就從手掌心竄出,而且怎麼滾都不斷,搓好得莜麵團起來放在籠裡,一會兒功夫就搓一大籠莜麵魚魚。幼年特別稀罕看姐姐們和母親搓莜麵魚魚,我只是看的份,自己拿一團莜麵想學,一根莜麵在自己手裡沒走二寸就斷了。
  • 【原創】後山莜麵麵食民間傳統製作技術輯錄
    二、後山莜麵的民間傳統食用技藝1、蒸莜麵食品不論是莜麵魚魚、窩窩,還是莜麵燉燉、丸丸等,製作好了,都需要上籠上鍋去蒸。在海拔1500以上的後山地區,僅僅需要7-8分鐘,兩大籠屜的莜麵就蒸熟了,鍋灶上白汽騰騰,莜麵特有的香味就會伴隨著水蒸汽徐徐地飄散出來。啊,這真正是一頓讓人聞著香味就等不及想吃的好飯呀。
  • 吃在清水河(之七)——一籠莜麵故鄉情(中)
    家鄉人說,莜麵是個寶,一碗莜麵、幾顆土豆,由於做法的不同,口味總是各有千秋。(一)莜麵窩窩和莜麵魚魚就是少油沒肉的燴白菜土豆,現在吃莜麵,燴菜時取五花肉最好,大白菜、土豆、豆腐、粉條,冬天的時候,燴上半鍋菜,鍋上再蒸了莜麵,莜麵熟了的時候,菜也就熟了,熱氣騰騰中,莜麵、燴菜的香味飄散滿家,一家人圍坐一起,熱乎乎的吃一碗莜麵燴菜,酣暢淋漓。(二)莜麵頓頓
  • 撥魚子 冷莜麵 搗拿糕
    二雁北冷莜麵的做法是:在面盆裡放入莜麵和適量白面,倒入開水用筷子攪拌。麵粉成為絮狀後,即用手揉,揉成軟硬適中的麵團,放置一旁餳20分鐘。把餳好的麵團分成數份,放在案板上,擀成餅狀面片,厚度約為2毫米左右。在鍋裡倒入清水,調到大火燒開,然後放入篦子和面片蒸製7-8分鐘即可。
  • 白巖青:邊關吃食說佳餚,不是莜麵就是糕
    蒸莜麵上籠,氣一上,就香味撲鼻。蘸上佐料,邊關一大風味美食。 莜麵的正宗吃法稱蒸莜麵,粉面時有兩種,冷水粉和熱水粉,前者時間長,後者撲熟即可製作,滾水粉適用車馬大店。所謂蒸莜麵就是指只用莜麵或加山藥做成,有十三種: 窩窩(土名汪汪):把莜麵壓成小小擠子,在推窩窩案上用手掌推壓成小長薄片兒,捲成貓耳朵樣的小圓桶,整齊裝立於籠內,邊關窩窩的最大特點是蒸出後不倒不粘。
  • 春節年俗美味——莜麵,正月初十必備的好寓意!
    它是莜麥麵食品的統稱,具有耐餓、營養豐富等特點,並且莜麵的做法和吃法也有很多種,什麼莜麵魚魚、莜麵墩墩、莜麵餄餎、莜麵窩窩、莜麵餃子、山藥魚子、莜麵塊壘、莜麵拿糕、莜麵丸丸等等,可謂是各有千秋。當地的老百姓為了紀念這次的勝利,同時也為了感恩大將軍給他們帶來的恩惠,於是就將這種穀物稱之為莜麵。
  • 肥宅,幹了這碗莜麵!願我們永不再發福
    莜麵窩窩(山西地區多稱莜麵栲栳栳)和莜麵餘餘最常見,晉冀蒙莜麵產區家家都會搓,尤其更是圖/匯圖網莜麵餄餎,手工搓制的叫莜麵繩繩,是博大精深的麵條文化中的一個品類。如今吃的莜麵餄餎多是機器壓出來的,麵條的長度和粗細一致,卻失了筋道爽滑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