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地方高校如何逆襲世界一流大學——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

2020-12-15 新華社新媒體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校長劉昌勝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中,我們要在促進原創性成果更多湧現、破除「卡脖子」關鍵技術上擔負更重要的使命

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科技競爭力,我們辦頂級科技期刊就是要「造船」出海,把科技創新話語權更多掌握在自己手中

學校始終把賡續紅色基因作為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為新時代培養全面發展的卓越創新人才提供養分和力量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姚玉潔 吳振東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

地處上海,具有鮮明紅色印記的上海大學,在新時代吹響了「追卓越、創一流」的衝鋒號,向著建成世界一流、特色鮮明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堅定前行。

這一雄心壯志如何實現?日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就有關問題採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劉昌勝。

培養一流人才 賡續紅色基因

《瞭望》:培養一流人才是一流大學的基本使命和核心職責,也是新時代高等教育向內涵發展的核心標準,上海大學近年來在培養一流人才尤其是一流本科生上有哪些關鍵舉措?

劉昌勝:上海大學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的中心環節,努力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一流人才。

在立德方面,我們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2014年,上海大學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用全國首創的「項鍊模式」率先創設大國方略通識課,給學生一雙眼睛看懂中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培養學生堅定大國自信,受到學生喜愛,思政課因此成為網紅課,上大也被譽為「中國系列」思政課的策源地。在2016年舉行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時任校長金東寒院士還就上大經驗作了主題匯報。

六年多來,大國方略系列課程不斷推陳出新,創新中國、時代音畫、經國濟民、中國記憶、體育中國等課程使黨的創新理論第一時間進入課堂主渠道。大國方略系列課程的成功,不僅帶動更多專業課教師深度挖掘課程思政元素,還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而行,形成協同育人效應。

在育才方面,早在1994年,新上海大學合併組建之初就按錢偉長老校長的教育思想,在全國率先探索本科生導師制。經過20多年發展,我校有本科生的25個院系都實施了不同形式的本科生導師制,包括學業導師、學術導師、科創導師、職業生涯導師、人生導師等多種類型。目前,學校正在深入推進本科生全程導師制改革,使這項制度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近年,學校又聚焦培養全面發展的卓越創新人才,制定了《關於推進上海大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指導意見》,深入實施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計劃,還建立起專業動態調整機制,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體制機制創新。

為樹牢鞏固人才培養中心地位,今年10月底我們還召開了本科教育大會,深入分析了新時代學校本科教育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明確了相關任務、舉措和保障措施,同時配套制定了推進學校本科教育的一攬子政策。

《瞭望》:上海是黨的誕生地,上海大學也有鮮明的紅色印記,學校如何將紅色基因深植師生心中,使之成為學校爭創一流的內生動力?

劉昌勝:無論是老上大「養成建國人才,促進文化事業」的辦學宗旨,還是新上大「自強不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校訓精神,紅色基因都是跨越時空、一脈相承的,學校也始終把賡續紅色基因作為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

近年來,學校聚焦「中國共產黨與百年上大」「紅色學府與紅色文化」等主題,全面挖掘校史中的紅色資源,以及學校人才培養和服務國家戰略的厚重底蘊,增強師生光榮感、使命感。與此同時還發起成立上海紅色文化研究院、全國紅色文化戰略聯盟等,為師生搭建研究紅色基因和革命歷史的重要平臺。

學校為激發師生把愛國熱情轉化為服務國家和社會的精神動力,還圍繞「愛國的情懷、高遠的志向、創新的銳氣」,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方案,探索形成了具有上大特色的「四史」學習教育機制。這一機制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貫穿到「講述中國,見證歷史」、《紅色傳承》創作、講述「上大故事」等文化育人工程中,讓學生感受和汲取紅色基因中的養分和力量。

五年來,學校共有62名學生參加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及研究生支教團,435名學生應徵入伍,其中湧現出上海高校基層就業典型人物吳勝男、山東省臨沂市十佳大學生村官邵珠學等楷模,還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奔赴攻克「卡脖子」技術的關鍵領域就業,或投身更加需要優秀人才的邊遠艱苦地區發光發熱。

9月22日,上海大學面向2020級新生新開的「大國方略」系列思政課《體育中國》開講 劉穎攝/本刊  

促動產出原創性成果 搶佔科技創新話語權

《瞭望》:放眼世界一流大學,都有一個重要標誌,那就是擁有一流的學科和研究成果,上大要攀登世界一流大學,在促進原創性科研成果產出方面有何思路和實踐?

劉昌勝:我們強烈感受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中,高校要增強科技創新的緊迫感和使命感,尤其要在促進原創性成果更多湧現、破除「卡脖子」關鍵技術上擔負更重要的使命。

我們站在戰略高度優化原有的學科和科研布局,同時加快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關鍵問題,為科研人員潛心研究提供良好制度保障。

比如,學校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建設了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院、基層治理創新研究院等交叉學科研究平臺,同時建立交叉學科學位分委員會和交叉學科評議組,為聚力形成相關領域學科「高峰」打下了堅實基礎。

再比如,學校構建起多元多層次人才評價體系,讓各類人才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賽道」。早在十年前,學校就明確實驗室的高級實驗總監崗位等同於正高級職稱,如今這一人才分類評價已覆蓋更多方面。同時,學校明確卓越導向,對高產出實行強激勵;突出包括代表性成果等在內的貢獻度評價,讓有貢獻、有成就的人真正有榮譽感、獲得感,破除高校評價人才的唯論文、唯帽子問題。

通過這些改革,上海大學近年湧現出一批亮眼的科技成果。比如孫晉良院士團隊研發的碳/碳複合材料配套多個型號的國防裝備,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接受檢閱;吳明紅教授團隊的石墨烯材料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Nature),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並成功應用於湖南韶山毛主席故居河道修復、大氣汙染治理示範工程;無人艇團隊研製的「精海系列」無人艇服務國家海洋戰略和國防建設,近五年獲得四項國家科學技術獎等等。

《瞭望》:我們知道,科技期刊是呈現高校科技成果的重要載體,早在2003年上海大學就在全國高校中率先成立期刊社,近年還提出「要為一流學術高地打造一流期刊」,這背後有著怎樣的考慮?

劉昌勝:我們認為,頂級科研期刊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術話語權,也會影響科研人員對國際學術前沿的認知。可以說,一本重要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領域的國家科技競爭力。一個科技強國必然要擁有一批頂級科技期刊,我們必須「造船」出海,把科技創新話語權更多掌握在自己手中。

《瞭望》:高校辦學術期刊普遍存在定位重疊、同質化嚴重、高成本、低效率和小、散、弱等問題,上海大學卻能在裡面脫穎而出,有5種期刊被國際三大檢索收錄,2種進入影響因子最高的Q1區,其中的秘訣是什麼?

劉昌勝:誠然,高校要辦好高水平的科技期刊是個很大的挑戰,但是我們通過集約化管理克服小、散、弱的弊端,在做大中逐漸做強、做特、做優,走出了一條高校學術期刊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具體而言有三大突出措施。一是推進國際化建設,如建設國際化編委會,制定編委會章程,創辦具有國際一流學術價值的新刊等;二是加強專業化建設,將部分大眾型、綜合型、應用型期刊轉型為學術型、專業型期刊,提升專業辦刊水平和能力;三是實施數位化建設,研發期刊集群化智能管理系統,對各類刊物進行多元融合富媒體出版,按需出版等。

我們認為,當越來越多優秀科研成果率先在中國本土期刊發表,就必然會增強本土化學術評價體系的國際影響力,這也將有助於本土期刊發展形成良性生態。

《瞭望》:未來在打造頂級科技期刊上上大有什麼打算?

劉昌勝:下一步,上海大學將在提高現有期刊國際影響力、能見度的同時,搶抓新興交叉學科發展的戰略機遇,在科技期刊尚未覆蓋的空白領域率先搶佔制高點,做到人無我有,形成先發優勢。

打造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的優質「外腦」

《瞭望》:一流大學往往連接著一流的社會服務,2017年1月教育部等部門就把社會服務作為一流大學的遴選維度之一,上海大學攀登一流大學中打算在社會服務方面有哪些突出作為?

 劉昌勝:上海大學是上海市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是教育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雙一流」建設高校,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天然承擔著服務上海,輻射長三角的職能。學校在推進長三角合作方面也具有良好的基礎,有一批科研人才、研究項目、人才培養基地。

比如,近年來,學校對接區域需求,協同打造了一些創新創業與成果轉化特色平臺,目前已在溫州、紹興、無錫等地建立11個地方研究院/研究基地,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轉型升級。

再比如,溫州市屬的溫州市中心醫院、溫州市人民醫院、溫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三家三級甲等醫院成為上海大學附屬醫院,是校地深度合作打造高水平區域醫學中心的重要舉措。

此外,由學校牽頭的工業汙染源揮發性有機物治理關鍵材料研製及工程應用相關核心技術,已成為相關企業的標誌性示範工程。同時,由學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高性能結構功能材料超常冶金與製備」團隊研製的高強高導銅鉻鋯合金技術已完成轉讓,並投入實際使用,打破了國外對此技術的長期壟斷。

面向未來,我們要繼續全力做強創新引擎,持續打造自主創新新高地,進一步發揮人才集聚的優勢,營造產學研用結合的創新體系,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近年來,學校還發揮高校幹部人才資源優勢,鼓勵幹部走出去、幹起來。過去五年間,我們先後向蘇浙等地輸送掛職幹部近50名,他們在當地推動建設產業研究院和技術轉移中心,對接地方需求,為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提供了技術支撐,一些幹部在掛職結束後還主動與當地建立長期產學研合作關係,成為服務地方發展的「外腦」。

學校也主動打開大門,先後吸引蘇浙等地幹部在學校科技園區、高等研究院等單位掛職,搭建起地方和高校順暢交流的橋梁,助力長三角地區的幹部人才成長。□

相關焦點

  • 地方高校排名:上海科技大學、揚州大學進前十,鄭州大學排第十六
    很多考生在填報志願之前都會參考各類大學排名資料來了解理想院校的有關情況。在2020最新地方高校排名上,上海科技大學、揚州大學都進入了前十,而鄭州大學排在了第十六。上海科技大學上海科技大學簡稱上海科大、上科大,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共同舉辦、共同建設,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是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國家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的試點高校。
  • 「雙一流」大學評估收官,7所高校有望入圍,西科大眾望所歸
    「雙一流」大學評估收官,7所高校有望逆襲翻盤,首醫大表現不俗 臨近年底,對於國內3000所大學來說,有一件事比寒假更受關注,這就是萬眾期待的每五年一次的「雙一流」大學評估。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推進「雙一流」建設!
    中國科學院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都是近幾年才正式成立的大學,起點比較高,中國科學院大學於2017年正式入選了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而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由於建校時間晚於評「雙一流」的時間,故此,沒能成為「雙一流「建設高校,不過,該校最近也在部署推進「雙一流」建設相關工作了
  • 祝賀:浙江工商大學陳建設教授當選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
    日前,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公布了國際食品科學院(IAFoST)新增院士名單,浙江工商大學食品學院陳建設教授成功當選。今年共有兩名中國傑出科學家當選國際食品科學院新增院士,到目前為止,累積共有15名中國科學家當選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
  • 瞭望|科技創新從0到1怎麼突破?權威院士的解答來了——專訪中國...
    因為絕大多數時候,沒人知道該如何實現從0到1的突破,但這就是科學家的工作,也是所有關鍵技術突破的基礎,更是最優秀的科學家之所以優秀的原因。我們還期待加強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促進國內大學向世界一流大學攀登,培育更多具有科研精神的拔尖創新人才,實現人才的接力。畢竟,基礎研究的興起與高等教育的發展相輔相成。
  • 2016-2020雙一流建設期各大學院士增長排名!中科大第3,復旦第10
    一般來說,各高校優秀的師資力量主要包括兩院院士、傑青、長江學者、社會科學家等。尤其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數量引進的多少,更是代表一個高校學校實力的高低。那麼在雙一流建設期間,國內各個高校,具體引進院士情況如何,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一看,具體情況:一、2016-2020期間,一流大學引進院士數量排名前三的是1、清華大學,以新增16位科學院院和工程院院士的成績,排名穩居第一;
  • 上海大學排行榜公布:九所高校躋身100強,兩所世界一流大學
    上海是一個中國的一線城市,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由於地理優勢,這裡有很多出名的高校。上海大學是在全國高校排名中佔了九所,比很多的省份的大學還要多。上海高校也是非常的受到學子們的青睞的,每一年都有非常多的高考生報考上海地區的額高校。
  • 海外歸來,加拿大健康科學院院士宋偉宏全職加盟溫州醫科大學
    :澎湃新聞 據微信公號「溫州發布」消息,10月15日,溫州市委書記陳偉俊赴溫州醫科大學檢查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籌備情況,並看望正式加盟溫醫大開展工作的加拿大健康科學院院士宋偉宏
  • 上海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中國藥科大學最新排名出爐
    · 三所高校全國排名情況在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上海中醫藥大學全國排名第87;廣州中醫藥大學全國排名第157;中國藥科大學全國排名第93。在2020武書連中國大學排名中,上海中醫藥大學全國排名第166;廣州中醫藥大學全國排名第192;中國藥科大學全國排名第100。
  • 院士的數量高校排名十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排第五,武漢大學墊底
    ,或者有多少教師是科學院、工程院的院士等。  但今天,小編將從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校友數的數量的角度來給大家介紹大學,依據的是全國第三方大學評價研究機構艾瑞深校友網撰寫完成、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2020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高考志願填報指南》中的2020
  • 2020年長三角地區部分高校排名:浙江大學第一,上海交通大學第二
    浙江大學在這些高校的排名中位於第一的位置,浙江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首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學校的建校起源可以追溯到創立於1897年求是書院,這也是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新式高等學校之一。
  • YCY不好意思在上海定居。只要考上這四所大學,畢業後就要拿上海戶口
    復旦大學復旦大學,原名復旦公學,始建於1905年,由知名教育家馬相伯創辦,是我國第一所自主創辦的高等院校,現為985/211工程大學、「雙一流」建設高校,擁有17個雙一流學科,5個A+學科,優勢專業包括哲學、理論經濟學、政治學、中國史、數學等。復旦大學2020年在重慶的錄取分數線為文科654分,理科689分,比重慶一本線分別高出了118分和189分。
  • 瞭望丨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 以三大建設 瞄準世界一流
    2014年,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提出了天琴計劃,用以探測空間引力波。    日前,羅俊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時表示,天琴計劃是中山大學面向學術前沿發起的國際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中山大學還將著力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面向經濟主戰場,推動大項目、大團隊、大平臺建設,實現學校「讓國家首先想到、讓社會首先想到、讓學界首先想到」的目標。
  • 瞭望|未來如何培養強農興農的新農科人才?——專訪華中農業大學...
    「雙一流」建設學科,在全國第四輪一級學科評估中,還有7個學科進入A類學科,這些都是建設新農科的底氣所在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偉「宏農學,揚國光」,華中農業大學(下稱「華中農大」)因農而生,視培養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和研發高水平科技成果為初心和本分,面對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考卷,正加快建設新農科,培養契合新農科內涵的一流創新人才
  • 2020年中國非雙一流高校排名:103所高校上榜,大連大學第一名!
    在上文,我們講到國家層面的雙一流高校、地方層面的雙一流高校,其中國家層面的雙一流高校共137所大學上榜,包括42所「雙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建設高校,95所「雙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地方層面的雙一流高校,則昆明理工大學居榜首,華南農業大學、燕山大學、上海理工大學次之,是區域內綜合實力較好的院校。
  • 努力建設與世界一流大學地位相稱的高校基金會!上海復旦大學教育...
    12月10日,上海復旦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會(以下簡稱基金會)在光華樓舉行換屆會議暨第四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出席並講話,校黨委副書記、基金會理事長許徵,第四屆理事會理事,第四屆監事會監事,基金會秘書長、副秘書長,法律顧問等出席會議。
  • 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建設新消息:院士呼籲加快推進
    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建設新消息:院士呼籲加快推進 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嶽懷讓 2020-12-22 13:44 來源:澎湃新聞
  • 南昌大學獲頂尖學府對口支持,衝擊世界一流大學再次加碼
    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上海醫學院院長桂永浩,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楊偉國,南昌市委副書記、市長黃喜忠,省委教育工委書記葉仁蓀,校黨委書記喻曉社、校長周創兵出席會議,中國科學院院士、副校長江風益主持會議。南昌大學與復旦大學籤約是部省合建南昌大學的重要成果,是南昌大學提高臨床醫學教學科研水平的重大機遇。
  • 上海大學:中國大陸「進步最快」的大學之一!
    中國也有北京大學、香港大學進入世界著名高校之列,而居於中國金融中心的上海,上海大學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歷史上,她曾跟黃埔軍校並稱,留下了"武有黃埔 文有上大"之美名。現如今,她是上海市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是上海市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了解上海大學,最好的方式是從校史開始。
  • 從致死率3%的新冠說起,巴德年樊代明院士看來怎樣才算世界一流大學...
    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樊代明,16日在滬表示,到目前為止全球範圍致死率將近3%。比起從前造成千萬級人口死亡的傳染病大流行,新冠肺炎僅3%左右的死亡率,為什麼能讓當今世界「停擺」呢?在眾多因素中,素來敢言的他追問:「我們的醫學和健康服務體系是否跟上了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