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法華三昧經一卷

2021-02-08 苦海拾貝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佛說法華三昧經一卷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諸尊弟子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薩七萬三千人,諸釋梵不可復計,十方飛來無央數,皆神通妙達,復有他方恆邊沙諸天人及諸菩薩,如是等百億千恆沙皆來會,在佛前坐。時舍利弗、須菩提等諸尊菩薩皆有疑,心念言:「何因緣諸上人皆來在是間會?有何異要之瑞應?」爾時,諸弟子起疑心念,為佛作禮長跪,欲問佛。佛時已放無數光從口出,若千億億稍稍引大遍虛空明,遠照恆邊沙剎土,地復震動,於是盡明,即不復見佛身相。大眾愕然,共議:「佛三昧為何所之趣?」各自思之,即便還坐三昧求佛至處。座前有菩薩名慧相,便報言:「善哉,善哉!當爾賢者思惟,了不知所至處。」須臾,羅閱王後宮太子皇女及婇女夫人三萬二千人,皆從共來詣山中,到不見佛。復有不想菩薩問王:「將從何多?」王名辯通,答言:「見佛光明故來耳。」菩薩答曰:「且坐。」須臾頃,地即震動。從地中出,坐自然大寶蓮華上,眾坐上人愕然。佛語女利行:「所問甚深,當為汝分別說。向所三昧,名法華。譬如大國中有一樹,有一華覆三千大千剎土,其香燻恆邊沙佛國。若有人得聞名字、若知解,自然疾得是三昧;若諸病痛者得聞是三昧,應時自解,人根眾病消盡。」佛語女利行:「華者,一樹之色,人見莫不愛樂。欲得之者,法華三昧是。生死中之色,大光受有形。人不知、不聞、不信是三昧,不奉行之,未應菩薩不見慧。失人之本,反隨沫流,終已不見明。」女利行復問佛:「今欲得是三昧,行何法?有幾(jǐ)事行得人15 中?願佛弘慈恩潤,廣開行議,令一切聞解皆入三昧中。」佛言:「善哉,善哉!多所度脫,永度無極。有二事。何謂為二?一者、知法身如幻如化,二者、知婬怒痴無根無形。」佛語女利行:「復有四事,別如行三昧者。何謂為四?一者、行戒無色想,二者、行檀無受者,三者、不厭無亂者,四者、行智無愚者,是為四。」佛語女利行:「復有三十六事,是為三昧所見事。何謂三十六事?不見生、不見死、不減、不增、不出、不入、不在外、不在內、無住、無止、無水色、無火色、無風色、無地色、無痛、無癢、無思、無想、無生、無死、無識、無貪、無婬、無瞋、無恚、無愚、無痴、無慳、無施、無惡、無善、無心、無意、無識行、不起上若干事、不滅上若干事,如一無形像,是為三十六事法華所見事。」佛說是三十六事品時,無數天人及世間大眾,人及王所侍從,大小合有四十億萬,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女利行及後宮人三萬二千婇女、夫人,逮(dài)得無所從生法樂。於中立女見眾人皆發道意,心甚歡喜,起為佛作禮。繞佛三匝,住佛前說偈言:女利行說偈已,作是念:「今欲教授人,不見法則,何事開解人?」佛即知女心中念,便語女:「欲持何法教何人?法復何所在?人復何所止?」佛語女:「無法有八事行,無教有六事除,無人有七事散。」佛言:「一者、直見不邪,二者、直聞不聽,三者、直治不曲,四者、直說不煩,五者、直行不迷,六者、直念不思,七者、直意不動,八者、直受不尋,是為八事行無法。「何謂無教六事除?一者、不念有見無見無,二者、不念有聲無聲無,三者、不念有味無味無,四者、不念有香無香無,五者、不念有觸無觸無,六者、不念有意無意無,是為六事除。「何謂無人七事散?無水色、無風色、無火色、無地色、無心色、無識色、無行色,是為七事散。無人可教,當作此解。」女聞說是時,倍復踴躍歡喜,起為佛作禮,踴在空中去地七尺,還坐金剛蓮華上。時坐中有比丘心念言:「是為真是女?為幻人?」自起為佛作禮,長跪叉手,說偈問佛言:爾時,比丘八萬四千人聞說偈意解,即發無上正真道意。不可計天人散華名香,皆來供養佛。舍利弗即問:「唯,女利行!所說非常事,如與如來共對語。何不去女作男?」女利行答言:「唯,舍利弗!道德之要以慧善見,不視於四色——是地、水、火、風——五情合、六入為衰。心意識如幻如化,出入無形。痴意不盡,故與三流對,更出浮沈(chén)。何足珍?雖漏盡結解,有不淨想,無色如為惡,苦住反為樂。」女報言:「未曉、未了。大人所說,不以小為小、大為大。好惡無二,等無異。謗身,身是色;謗意,意無形。四色法空,無形、無造,何所受謗毀者?」舍利弗答曰:「卿所說是菩薩大人所行,卿未應菩薩,何緣乃說此事?」報言:「普等為言。何謂為普?教授十方人,遠苦得道,是為普。唯賢者所說,不說普,說生死勤苦耳。」女語舍利弗:「謂為普者,不見有人、無人,有教、無教,有法、無法所念,是曰為普。不為見生死苦,欲教之,令得道,是為普。」爾時,四萬二千羅漢皆正意,第七住;八萬五千釋梵皆逮無所行從生。佛語諸女:「所說實至心。今欲求所願,先當報父母,次當復由王,得聽可去耳。」諸賢女起往至父母所,長跪白父母及大王:「今日受王恩德,來詣佛所。為尊女利行問佛深妙法,欲求無為道、現身及一切。佛為女說本末、生死、苦痛,但為色慾著,不知道德本。緣是無常至,當就三苦勤,願欲作沙門。願父母聽我作沙門,當得道還度父母。」父母語諸女:「求自然道,各自見便利,隨意所習行。汝曹尚去,我亦隨汝去。汝自白語王,得聽便自去,用問我為?」諸女稽首大王前,淚出而言:「人在三界中,苦欲坐色想,不得自在。無常卒(cù)至,無有代者,實欲作沙門。並與諸女俱,無為得道者,當還度父母,王願從本意。」王語女利行等:「早欲使汝去,隨行作沙門,以汝三事未足,是以不遣汝耳。一者、未盡學識諸禮教,二者、常樂未有見苦,三者、口食恣味未有足者。以是故,不欲遣汝耳。若有至意者,便去勿疑。吾亦欲作沙門。」王即起至佛所,作禮白佛言:「聞說智慧,意甚願樂。國付太子,身歸三尊,給侍左右,並受法教。欲作沙門,求道如佛。」佛即放光若干種色,其明照十方,地為六反震動。諸天作樂覆滿於虛空,散華名寶覆三千大千剎土。天下丘墟皆平,其有大山化為黃金,枯木更生。中有不端正者,皆得願。樹木枯者,皆生條(tiáo)葉(yè),自然風吹,皆歌歎佛功德;生華者,即自墮落,各氣到佛所,羅住空中,各說偈讚佛功德:爾時,諸六通及羅漢見華有是說。女利行即化為男子,復為菩薩。一女子作是二化變,眾坐莫不歡喜。時一佛剎中無有女人,諸六通道者十萬五千人、三萬須陀洹皆得阿惟越致;八萬六千人及阿那含皆得柔順法忍;不可計羅漢更發無上正真道意,其有闢支佛行,即如彌勒輩。王即以國付太子。太子名辯積,拜跪白大王:「王為欲施,子孫之殃,與色身之福施子孫;當以法財之利持,誅滅之怨大罪與子孫。大國之治世世漏沒,人根不知大慧滅善之路,與子孫,當奈何?父王有教,不得不從。」輒(zhé)便禮拜,辭王而去。還國宮殿,坐領國,普告:「若不到佛所求無為道、作善孝者,罪與三逆等。」太子於殿上精進勇慧,廣開大道意。心甚過本無量,即滅一城之惡,地即為六反震動。時人民皆言:「願太子便得作佛,我曹大眾皆當承弟,亦當作佛。」佛時笑,五色光出,照於十方佛剎。人民皆發願:「令我得道如佛,天下飲食自然在前,如忉利天上;其國菩薩皆如阿彌陀國中。」太子辯積得功德,在宮七日,出詣佛所,從大眾群臣、大小人民無央數至佛所,為作禮,住佛前,說億億萬千偈讚曰:佛語女利行:「欲知法華之開解所示現也,當來、過去、現在諸佛皆從是散身譬喻品得道知諦。」爾時,有億百千天及諸梵、不可計人民、四十八萬菩薩逮得無所從生;其有聲聞皆更發意。時不想菩薩白佛言:「今日大眾聽聞法華三昧解說事要,都未受訣。」佛告菩薩:「今日說法華三昧者,皆以授訣。有劫數、各各自有國土處所,是故不復說耳。若汝不解,自往皆問之。」時太子及女利行即白菩薩心中所欲問,即各說偈答報言:時太子白佛言:「今諸賢皆尚不解要,以善權方便開解。」佛即笑,五色光從心口出,十方皆明。阿難白佛:「佛不妄笑,笑必有意。願聞其說。」「今是如來問皆具答,各各在十方教化,度恆沙等天人民,皆使作佛。」爾時,自然雨香華七寶覆三千大千剎土,而周匝遍無有空處。佛語太子:「此法華所解人身之事如是。」爾時,不可計恆沙百千人民皆發無上正真道意,逮無所從生心;無數千聲聞皆逮阿惟越致地。佛語阿難:「名『法華三昧——女利行所問解人身散情經要集』。若有男女書寫、諷誦讀,勝行檀八十劫;若供養對跪拜者,勝菩薩行慈三千億萬劫;若當曉解展轉相教,勝供養恆邊沙佛;若有一聞是經者,不復更生死勤苦。不信謗者,此人以隨末流,未復還本。」佛語阿難:「囑累汝法華三昧事,千劫尚不能盡。粗說要諦,受書持奉行,勿得減一字,正書句逗相得。」太子所從大眾開解,各得道慧,皆如上首,起為佛作禮而去。

法華三昧經

補闕真言: 

南謨喝囉怛那,哆囉夜耶。佉囉佉囉。俱住俱住。摩囉摩囉。虎囉,吽。賀賀,蘇怛拏,吽。潑抹拏,娑婆訶。(三遍)

七佛滅罪真言:

離婆離婆帝。求訶求訶帝。陀羅尼帝。尼訶囉帝。毗黎你帝。摩訶伽帝。真陵乾帝。莎婆訶。(三遍)

回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願大眾閱藏:

三寶加被,龍天擁護;順緣具足,無諸難事。

啟正法藏,傳智慧燈;普及寰宇,廣度群生。

南無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相關焦點

  • 佛說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
    佛說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失譯經人名今附三秦錄一時佛在毘耶離國大林精舍重閣講堂,與大比丘眾五千人俱,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連、尊者摩訶迦旃延等眾所知識他方梵王名曰廣目,與思益、網明十千梵俱,持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佛上及諸大眾,諸梵所散微妙天華,柔軟鮮明甚可愛樂,當於佛上化成華帳,顯(xiǎn)發光飾重閣講堂,猶如淨國七寶莊嚴。爾時世尊從精捨出往詣法座,自敷尼師壇(tán)結加趺坐,入滅意三昧身心不動。從滅意三昧起,入師子吼意三昧。從師子吼意三昧起,入師子奮(fèn)迅王三昧。從師子奮迅王三昧起,入大光明王三昧。
  • 何劍平:俄藏Φ365V《妙法蓮華經講經文(四)》諸疑再議兼及其撰寫年代
    盡管當時有「青青翠竹」此一流行語的學術和思想背景,我們仍然認為,講經文的作者製作此偈語時是以彙集材料最全的法華經註疏本——棲復《法華經玄贊要集》——為參考依據的。(四)成佛後有同類菩薩相送。《法華經玄贊要集》卷一:「若有菩薩成佛去,同時類菩薩相送,至大寶華王座上。」[78]俄藏Φ365V《妙法蓮華經講經文》:「我佛修行已滿,三無數劫周圓。十地既已畢功,萬行事須報答。
  • 為您讀經:佛說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
    佛說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失譯經人名今附三秦錄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耶離國大林精舍重閣講堂,與大比丘眾五千人俱,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連、尊者摩訶迦旃延等眾所知識,菩薩摩訶薩萬八千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梵德菩薩、光德菩薩、星德菩薩、師子王菩薩、師子藏菩薩
  •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No. 157悲華經卷第一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轉法輪品第一如是我聞:其樓四邊有大池水,長八十由旬,廣五十由旬,其池四方有妙階道純以七寶,其池水中有優缽羅華、拘物頭華、波頭摩華、芬陀利華,一一蓮華縱廣正等滿一由旬。於夜初分有諸菩薩,於華臺中生結加趺坐,受於解脫喜悅之樂。過夜分已四方有風,柔軟香潔觸菩薩身,其風能令合華開敷吹散布地。是時菩薩從三昧起,復受解脫喜悅之樂,下蓮華臺昇於高樓,於七寶座處,結加趺坐聽受妙法。
  • 佛 說 寶 網 經
    如靈瑞花難可遇, 其色煌 (huánɡ) 煌軟微妙,七寶挍 (jiào) 成, 亦甚巍巍, 一一分部,於是童子寶網,出維耶離大城,行詣佛所。恭肅敬意,稽首足下,還坐一面。佛知其意,則隨時宜,所應當解,而為說法,欣然大悅。童子寶網見佛勸助開化說法,益以踴躍,即從坐起,偏出右肩,右膝著地,和顏悅色,前白佛言:「唯願世尊垂愍,明日受請及與聖眾。」佛已受請,默然不應,許可童子。
  • 觀音妙道蓮華經
    願以佛身得度者。佛身說法度人人。願以聲聞得度者。聲開說法度迷津。願以僧相得度者。僧相說法度凡身。 願以尼身得度者。尼身說法度前因。願以帝皇得度者。帝皇說法度榮新。願以將相得度者。將相說法度威臣。願以居士得度者。居士說法度清純。願以色天得度者。色天說法度明真。 願以女身得度者。女身說法度慈仁。願以童身得度者。童身說法度天真。願以老身得度者。
  •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七6
    △三合今蓮華之稱,非是假喻,乃是法華法門。法華法門清淨,因果微妙,名此法門為蓮華,即是法華三昧當體之名,非譬喻也。 △三和會二釋二,初略明融會意餘經多自釋名,此經無解,或是其文未度耳。而此兩釋,皆有道理,今融二意。
  • 佛說般舟三昧經【原文】共一卷
    佛爾時說偈言 常信樂於佛法  精進行解深慧  廣分布為人說  慎無得貪供養  意善解便離欲  常念佛有威德  悉見知無數變  過去佛及當來  並現在人中尊  諸相好若干種  黃金色無穢漏  堅固教無極慧  聽是法無亂心  常舍離懈怠行  無恚害向他人  敬於師當如佛  慎無得疑斯經  一切佛所歌嘆  常造立佛形像  常教人學是法  行如是得三昧 佛告颰陀和。
  •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六丨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二
    是一切眾生憙見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即時入是三昧,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細粖堅黑栴檀,滿虛空中如雲而下;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銖,價直娑婆世界,以供養佛。」
  • 為您讀經:諸佛要集經卷上 (一)
    爾時,四部各往詣佛,雖欲聽經不能專精厭所講法,各各怱(cōnɡ)怱多所務求,追逐五濁以為事業。佛心念言:「眾人患厭所宣道教,不肯復來諮受法言,不見如來,不聞正典,不入心耳,心不思惟不能修立。」佛自念言:「吾欲示現如像燕處,不自現形到他方佛土,與諸佛俱宣講諸佛之要集。」佛復觀之,諸佛世尊會於何方?
  • 佛本起經
    『大智度論』說:「廣經者,名摩訶衍,所謂般若波羅蜜經,六波羅蜜經,華手經,法華經,佛本起因緣經……」。「本起經,斷一切眾生疑經,華手經,法華經,……六波羅蜜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皆名摩訶衍」。『智度論』所列舉的大乘經,『六波羅蜜經』以外,提到了『本起經』或『佛本起因緣經』。「本起」是阿波陀那──譬喻;「因緣」是nidāna的義譯。
  • 華嚴經研究資料
    (1)華嚴經普賢行願品40卷(十冊兩函),金陵刻經處版 以下為現存華嚴支分經異譯本25種(法藏《華嚴經傳記》所載35種尚存21,但有3種經查不屬華嚴支分,故只取18種,《華嚴經傳記》未收列的7種前標*;括弧裡是對應大本華嚴的品名,內有7種標別本華嚴者,是根據《華嚴經傳記》「現本華嚴內雖無此等品,然勘梵本並皆具有,固是此經別行品會,為梵品不題品次,不編入大部
  • 《淨土大經科註》會集複講(第二回)第75集 德遵普賢第二
    上文已經說過,「此諸大士」,與會的這些菩薩們,「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實在講,這些菩薩常住在華嚴三昧之中,與自性本定圓滿相應。「此三昧據果而言,亦名海印三昧」,華嚴三昧就是海印三昧,這是對前面做以補充。這個地方有說明,「名為印者,以世間印章為喻」,這海印三昧。「印上文字能同時頓現,而無前後之差;舉體齊彰,亦無或隱之處」,這叫印。這個我們懂,我們蓋個印章,印章上的文字一定是同時現出來,沒有先後。
  • 寬見法師 | 百日閱藏視頻節選: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卷上
    西方過此百千俱胝佛剎,有世界名極樂,有佛號無量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現住說法,教化眾生。彼佛剎中,有菩薩名觀自在,復有菩薩名大勢至,彼二菩薩得是三摩地,於七夜中為餘菩薩說是法門,諸菩薩聞已,亦得是三摩地。」勝華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彼佛剎中所有菩薩得如幻三摩地者,應多於此。何以故?此佛剎中諸菩薩等,於慈氏菩薩、妙吉祥童真菩薩所,不能專勤請問、聽受如是法門,是故少有得此三摩地者。」
  • 據說佛出世時被抱至神廟中敬天,但神像都反而下來禮佛
    天人所奉尊,適從三昧起,讚妙光菩薩:「汝為世間眼,一切所歸信,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說法,唯汝能證知,」世尊既讚歎,令妙光歡喜,說是法華經,滿六十小劫,不起於此座。所說上妙法,是妙光法師,悉皆能受持。佛「說」《「法華經」》「六十小劫」「不起」「座」,但「妙光法師」對此甚深都「能受持」。佛說是法華,令眾歡喜已,尋即於是日,告於天人眾:「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我今於中夜,當入於涅槃,汝一心精進,當離於放逸,諸佛甚難值,億劫時一遇。」
  •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是一部被人忽略的佛經,很多人都不知道佛教有這一部經典
  • 三十五佛法門|觀虛空藏菩薩經
    一日乃至七七日禮三十五佛,虛空藏菩薩力故,汝罪輕微。知法者!復教令塗治圊廁,經八百日。日日告言:『汝作不淨事,汝今一心塗一切廁,莫令人知。塗已澡浴,禮三十五佛,稱虛空藏。向十二部經,五體投地,說汝過惡。』如是懺悔,復經三七日。爾時,智者應集親厚,於佛像前,稱三十五佛名,稱文殊師利、稱賢劫菩薩,為其作證,更白羯磨,如前受戒法。此人因苦行力故,罪業永除,不障三種菩提業。」
  • 佛說般舟三昧經
    悉見知無數變,過去佛及當來, 並現在人中尊,諸相好若干種。 黃金色無穢漏,堅固教無極慧。 聽是法無亂心,常舍離懈怠行。 無恚害向他人,敬於師當如佛。 慎無得疑斯經,一切佛所歌嘆。 常造立佛形象,常教人學是法, 行如是得三昧。」 ; 佛告跋陀和:「欲學是三昧者,當敬於師,承事供養,視當如佛,視善師不如佛者,得三昧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