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雕塑(張向明書)
編者按:2020年疫情期間,接到張向明老師用手機傳過來的一些作品圖片「用毛筆水墨畫雕塑像」,覺得有點新鮮,就問張老師能不能發一下,他說可以,只是要多補一些,後來他又斷斷續續發了一些過來。現在收集起來一併編發。又請張老師在前言間說明一下,故有了以下的文字。
——四益軒
2020年10月3日
2020年的春天,宅家抗疫,對於書畫家個人而言,正是創作的極好機會。為全民同心抗疫的激情所澎湃,創作了幾件抗疫內容的書畫篆刻作品發到了網上,每為全社會抗疫之英雄志士可歌可泣的精神所感動,意猶未止,遂創作了散文長詩和組畫《去武漢列車的窗口》,發在了網絡上。剩下還有很多獨處的時間。有一天遇到學生黃安,與他聊起素描雕塑的事,黃安的素描雕塑功夫很好,他說他早年考藝術院校,素描一科都位列前茅,數十年過去,他當然更比以前前進了。他說:「老師,你想畫雕塑,我家裡還有一些,我還可以從別的地方再找,一併拉來給你畫」。我說:「我是從書法篆刻基礎上轉畫國畫的,素描技巧對於我幾乎為零,要畫,只能是另類的嘗試,我還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水墨技法,以一支毛筆來畫,不知可行?」黃安笑著說:「老師,那當然由你。」我想,這應該是我垂垂老矣的緣故吧,反正是朽木不可雕,雕也無多大用,你愛怎麼玩就怎麼玩去。於是,有了這組用毛筆水墨臨摹雕塑像的作品,它當然是一組另類的東西,至於有沒有、有多少藝術 含量在裡面,這是我自已也說不清 楚的事情。
—— 張向明
2020年7月28曰晚
2020年8月,林鋼先生畫正在創作的張向明老師像
40X30cm
同舟共進
4X4cm(張向明刻)
行大道
40X40cm(張向明2011年刻)
2020年4月,張向明老師疫情宅家以毛筆水墨臨摹雕塑(照片)
阿里斯託芬頭像
68 x46cm(張向明畫)
頭像為青銅摹製品。
原雕像創作年代:公元前200年左右。
原雕像文化背景:在希臘化時期,在公共建築裡巳盛行裝飾著詩人、哲學家、戲劇家及作家的肖像雕刻。這尊雕像就是那時的作品,是古希臘喜劇作家阿里斯託芬的想像雕像。
原雕像藝術欣賞:肖像將人物想像為一個世俗的老人,而其性格特徵的描寫十分強烈,犀利的眼神好像正在探索著什麼,緊閉的雙唇和嘴角的皺紋,表現出喜劇家的譏諷與荷刻,希疏的散發與寬闊的前額與皺紋表現出沉思與智慧。
薩莫德拉克的勝利女神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佚名
原雕塑時代:公元前三世紀的希臘雕像
原雕塑文化背景:勝利女神反映的是統治著小亞細亞的德米特裡烏斯,在海戰中大敗了統治埃及的託勒密後,在海邊懸崖置立了這尊女神像。
原雕塑藝木欣賞:雕像雖然頭部和手臂已殘缺,但仍不失為一尊顯示著古代希臘雕刻家高度藝術水平的傑作。如薄紗般迎風飛場的衣裙,勁健騰空欲飛的翅翼,健壯豐腴,姿態優美的身姿,表現出勝利者的優越感和歡呼的激情。而雕像腳踏航船,屹立於海邊懸崖上迎風飛揚起的雙翅和衣裙,使藝術品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構思實為巧極。
地中海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法國,邁約爾 (1861—1944 )
原雕塑文化背景:邁約爾初學繪畫,因眼疾改學雕塑,將印象派繪畫融入雕塑,獨創一派,風格溫和、純樸、安祥、穩重。
原雕塑藝術欣賞:作品通過女裸體反映作者對地中海及生活在其間的居民的理解 ,構圖 充實飽滿,體面用大弧度轉折,使身體表面顯得光滑豐腴,給人以舒暢、寬厚之感,反映出樸實、飽滿、暢快的情調 。
李斯特頭像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匈牙利雕塑家什特羅布(1856—1926)
原雕塑文化背景:李斯特,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家,擅長作曲和鋼琴,有很高的文學修養。
原雕塑藝術欣賞:肖像在五官部位精心塑造,近乎羅丹的帶有繪畫性的雕塑手段。凹凸不平的形體,形成激動不安、猶如暴風驟雨般的氣象,微抬的頭顯得剛毅、豪放,堅硬的前額開闊明朗,濃黑陰影下的雙眼閃耀著智慧、熱情,緊閉的雙唇是發音的前奏,羶動的表情肌和浪漫的髮式是有力和自由的節奏。
天馬行空
3x3cm(張向明刻)
書史凱伊像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與年代:佚名,距今五千年前的古埃及第五王朝時期,雕像現存巴黎羅浮宮。
原雕塑文化背景:此尊書史像是石灰石彩繪雕像。像高52釐米,出土的雕像很多,唯獨這一尊結構最完整,體現了古埃及藝術高超的寫實技巧。
原雕塑藝術欣賞:書史盤腿書寫,仿佛是偶爾間抬起頭來,近乎緊張地聚精會神地傾聽著重要講話。而寬闊的額頭,粗硬的眉尖、消瘦的雙頰和深陷的眼睛,體現出一種古代文人的氣質。
伏爾泰坐像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烏東(1741—1828)法國卓越的肖像雕塑大師。
原雕塑文化背景:烏東生活在充滿偉大歷史事件的年代中,舊政權在法國告終,美國革命、法國革命、拿破崙的興衰。此時法國出現了一支巨大的文化力量——百科全書派,他們提倡社會改革,尊重科學,對人的理性作用充滿信心,烏東對這些進步的學者投以巨大的熱情與尊敬,製作了一系列傑出的雕像。
原雕塑藝術欣賞:伏爾泰是卓越的哲學家、批評家、戲劇家,是法國啟蒙運動最有影響的人物。作者抓住人物面部靈活多變的表情,把肖像雕刻同環境氣氛聯繫在一起,使雕像充滿活力。以至後人往往通過這座肖像認識伏爾泰的真實模樣。
在一生中連一次詩人也未做過的人是悲哀的。
——拉馬丁語
68x30cm(張向明書)
張押
5x1cm(張向明刻)
富蘭克林像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烏東(1741—1828)
原雕塑文化背景:烏東描繪的富蘭克林,是美國社會活動家、作家、科學家。
原雕塑藝術欣賞:整個雕像形體處理得極其概括、凝練,減弱造型的凹凸面,形成平整的大體面,有著光澤的整體感,面的轉折很肯定很明確,產生方整、堅實、莊嚴、沉靜的效果。嘴角表情也作了特意的塑造,使肅穆的神態中增加了生動氣息,刻劃出既嚴肅又熱情的個性。
雅典娜神像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菲狄亞斯,是古希臘藝術全盛時期傑出的雕刻家。
原雕塑年代:公元前500—前432年,距今約2700年。
原雕塑文化背景:菲狄亞斯領導下建造了雅典巴底農神殿及其裝飾雕刻圓雕及飾帶浮雕等。這件雕刻是巴底農神殿大廳的主像,全身高達13米,用銀白色大理石雕成,面部鑲嵌著黃金和象牙,原作在拜佔廷帝國時代被毀壞,此件是大理石小型摹製品,高105釐米。
原雕塑藝術欣賞:菲狄亞斯的作品,風格雄偉、典雅、氣魄莊重,面部造型往往是均勻、端正、眉宇清朗,雙目有神,鼻梁挺拔,嘴唇微閉,具有崇高嚴肅的神態。雅典娜女神是一件莊嚴宏偉,而又給人一種民間婦女平易安祥的可親感覺。
、
大美無言
3x3cm(張向明刻)
古出新45x30cm(張向明2015年刻)
巴爾扎克像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羅丹
原雕塑創作年代:1893—1897年
原雕塑文化背景:羅丹在晚期創作中,在技巧上開始試探一種不求形的完整的、輪廓不甚明確的、富有繪畫性質的手法,同時採用不確定的明暗對照,放鬆局部的琢磨,強調整體感覺等,使人物形象好似從光線和空氣中浮現出來,而為印象主義雕刻奠定了基礎。
原雕塑藝術欣賞:巴爾扎克是19世紀法國文壇上的巨星。羅丹以激動的感情塑造了這位漫步於不眠之夜的文豪形象。他被幻象所迷惑,抖動病體象抖動他的睡衣一樣,病魔使他失眠,受苦。巴爾扎克苦惱地仰首凝視,朦朧的睡眼、緊閉的嘴唇和蓬鬆的亂發,都表現出一種被折磨的無可奈何神態,而又好似在靜靜地沉思。
藝術乃德行的寶庫。
——巴爾扎克語
68x40cm(張向明書)
安坐觀心
40X40cm(張向明2011年刻)
莫裡哀像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烏東(1741—1828)
原雕塑文化背景:表現的是歷史變革時期的不朽人物,莫裡哀是距作者時代去世了百餘年的法國的一位詩人、劇作家、演員。作者給他賦與了浪漫的氣質。
原雕塑藝術欣賞:頭像轉向右側,輕鬆而自然,長長的捲曲頭髮披散在肩上,圍巾自然地圍著頸部,眼神一深邃一生動明亮,這種絕妙的技巧,使人物的深刻性得到了升華。
拉弓的赫爾克裡斯像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布德爾(1861—1929)
原雕塑文化背景:布德爾是羅丹的助手,後逐漸擺脫了羅丹的影響,形成自已的風格,他以現代人類的儀表塑造神,並注入現代人類的精神氣質與力量。傳說的赫爾克裡斯是神王宙斯和凡女所生,是半人半神的英雄。他從未放下過手中射殺惡人兇獸的弓箭。
原雕塑藝術欣賞:那兩塊託著英雄的巨石,被拉成滿月的彎弓,緊板著弓弦的.粗壯巨手,那叉開著分別砥礪在兩塊巨石上,因用力而勾起腳趾的雙腳,因用力而全身隆起的肌肉,虎背熊腰的身體造型,就是一個「力量」的浮雕。
藝術的生命比個人的生命更為永久。
——高爾基語
68x40cm(張向明書)
米洛斯的阿莫羅蒂德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阿歷山德羅斯,
原雕塑年代:雕像發現於米洛斯島的山洞中,是希臘化時期的作品(約公元前一世紀)
原雕塑文化背景:阿莫羅蒂德的羅馬名字是維納斯,在希臘和羅馬神話中是美與愛的女神,無數雕塑家都刻划過這位女神,但米洛斯的維納斯,無論在貌美婀娜、體態典雅莊重方面,都給人以完整的美感,而她的兩條斷臂,至今沒能復原合拍。
原雕塑藝術欣賞:塑像可以四面欣賞,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都有某種統一而又富於變化之美。女神面部具有希臘婦女的典型特徵,直鼻橢圓臉,窄額和豐滿的下巴。女神自信的!眼睛和稍露微笑的嘴唇,給人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覺。這尊體現著青春、健美和充沛生命力的雕像,使我們了解了2000多年前古希臘的審美觀,已經在力求外在美與精神美的統一。
密茲凱維支頭像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杜爾可夫斯基(1875—1964)波蘭雕刻家
原雕塑文化背景:密茲凱維支(1785—1855)波蘭積極的浪漫主義詩人、政治活動家,一生為爭取自由而鬥爭。
原雕塑藝術欣賞:頭像選擇了一個閉上眼睛的形象,從沉默中表現激情,給人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感覺,而高聳的頭髮,使一種熱情、豪爽、宏大的氣象油然而生。
卓然高從
3X3cm(張向明刻)
凡爾賽的阿爾德美斯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佚名
原雕塑年代:作品約產生於公元前4世紀中葉,作品現藏於法國凡爾賽宮。
原雕塑文化背景:阿爾德美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女神,羅馬時代稱為黛安娜,是掌管狩獵的女神,黛安娜後來又奪了掌管月亮升降的合萊納的神職,而並為月神。
原雕塑藝術欣賞:雕像體態健美,精神飽滿,迅步疾行,左臂前伸牽著一個跳躍奔馳的梅花鹿,右手伸手作拔箭狀,嘴唇緊閉,顯示出一種不可侵犯的威儀。體態刻劃與性格刻劃都十分突出,體現出希臘化時期雕刻的特徵。
布魯特斯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米開朗基羅
原雕塑文化背景:據傳說,布魯特斯是古羅馬的第一任執政官,原名叫尤尼·魯齊,在他幼年時,父母被暴君所害,而他則被暴君收留在家,為自保,就偽裝成傻子,布魯特斯,就是「傻子」之意。長大後,他把暴君除掉,自己成為維護奴隸主民主制度、公正無私的執政官。他有兩個兒子因參與復闢貴族專制制度的陰謀被他處死,表現出一個為維護共和國不徇私情,大義滅親的政治家高尚品格。
原雕塑藝術欣賞:雕像表現為左迴旋動勢,這種手法特別適合於表現一種堅決有力的神情,專注的眼睛和緊閉的嘴唇,顯示出人物的勇敢機智公正堅定和不妥協的英雄氣概,而粗鑿的頭部,恰好賦予人物以粗獷堅定的性格。
不過如此
3X3cm(張向明刻)
牧羊神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 普拉克西特,
原雕塑年代: 是希臘全盛時期晚期(約公元前4世紀)的著名雕刻家,《牧羊神》是作者自認為最好的兩件作品之一(另一件已失傳)。
原雕塑文化背景:此時期,希臘雕塑藝術開始出現女裸體,並注意描繪人物的內線美。
原雕塑藝術欣賞:《牧羊神》是希臘神話中的山陀兒,有著半人半羊的形狀,而作者將其人化了。將人的優美曲線表現出來,並從表情和身姿動態中充分地表現了一個俱有外在青春美和內在活潑性格的年輕人形象。
笨拙的藝術家永遠戴別人的眼鏡。
——羅丹語
68x25cm(張向明書)
守愚
4x2cm(張向明刻)
工人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克萊默
原雕塑年代:德國(東德)雕塑家克萊默在20世紀50年代的作品。
原雕塑文化背景:克萊默繼承了德國現實主義傳統,造型精確、嚴格,特別研究吸收了古埃及時期雕刻的特點。
原雕刻藝術欣賞:兩腿有力地站著,全身挺拔,頭部自然而有力地扭動,從上到下頂天立地的感覺。
沉思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羅丹
原雕塑年代:1886年
原雕塑文化背景:雕像體現了羅丹集中表現主題、突出主題的新型創作方法。
他是要以這個雕像集中表現「沉思」,因而除棄了一切與此不相關的東西,他認為,在一些與主旨無關的局部上加工雕琢,會損害對中心主題的主意。
原雕塑藝術欣賞:刻劃的是一個秀美而淳樸的女性形象,她低著頭,正沉浸在默默的深思之中,那憂鬱而凝視的目光,緊閉的嘴唇,表露了她豐富複雜的內心世界,她似乎正處在深沉的衝突和痛苦之中。
夜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米開朗基羅
原雕塑年代:義大利雕刻家,其生活在義大利教皇和國外侵略者互相勾結蹂躪義大利時代。
原雕塑文化背景:米開朗基羅用以象徵晝、晨、暮、夜的四個裸體男女雕像,它們寄寓了作者對罪惡現實的不滿和失國之痛。尤其是「夜」這一女裸體雕像,充分體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痛苦失望的思想感情。
原雕塑藝術欣賞:雕像仿佛沉淪在黑暗中的女性軀體,旣不是嬌弱的,也沒有絲毫因為痛苦的折磨而變醜的痕跡,而雕鑿得精確逼真、生動入微、飽滿雄健、富有感性的軀體,則透露出旺盛的精力和蓬勃的生機,一旦醒來,她將煥發出不可徵服的力量。
伯裡克列斯像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克列休拉斯
原雕塑年代:古希臘全盛時期(距今2700年前)雕刻家。
原雕塑文化背景:古代希臘的民主理念,也體現在藝術上。雕刻像中很少有專門為帝王將相歌功頌德的作品,偶爾出現的少量帝王將相的雕刻像,也被藝術家作為普通人的形象,來表現及力求刻畫出真實的人物面貌特徵及其個性。伯裡克列斯(公元前500—前429),曾是雅典城邦的「首席將軍」,其本人對文化藝術的愛好和贊助,使各地著名學者和藝術家麋集於雅典。
原雕塑藝術欣賞:雕像通過十分單純的線條,表現了一個平凡的相貌中,潛在著傑出才能的人物的思想性格。
海雲天風
5x5cm(張向明刻)
大衛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米開朗基羅(1475—1564)
原雕塑年代:雕像產生於義大利教皇和外國侵略者蹂躪義大利時期。
原雕塑文化背景:聖經傳說中,牧羊少年大衛,殺死了攻打猶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亞,保護了城池、百姓,受到人民的愛戴,故在米開朗基羅的刀筆下,大衛被雕成一個體格雄偉、健美、神態勇敢堅強的形象。體現著外在和內在全部男性美的理想化的青年巨人。
原雕塑藝術欣賞:雕像體現出古代希臘藝術對作者的影響,特別是刻畫完美的臉部和捲髮,在敵人面前表現出的全神貫注和準備克敵的緊張情緒,整個身軀和表情都表現出蘊含其中的堅強的意志。此像高5.5米,是用一整塊大理石雕成,花了兩年的時間,其人體的解剖結構的精確是無懈可擊的,這是大師創作中的精華,是雕刻藝術的不朽之作。
亞歷山大頭像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萊西普斯。
原雕塑年代: 公元前四世紀。
原雕塑文化背景:亞歷山大(公元前356—前323)是古希臘鄰國馬其頓王菲力二世之子,公元前336年,20歲時承襲王位,具有堅強的意志和非凡的軍事才能,從他繼位至去世的13年中,他東徵西討使馬其頓—希臘的統治,擴大成為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而其崇尚文學藝術亦使希臘藝術廣為傳播,使其統治地區被稱為「希臘化時期」。
原雕塑藝術欣賞:亞歷山大喜好徵戰,但亦愛好文藝。雕像在表現處理上,一是突出了柔軟自然的捲髮、深情的眼睛、優美的嘴唇線條,體現出詩意的年輕人形象,而其粗壯有力的脖頸,則體現出其孔武強悍,通過人物表情而把握、體現出內心的情感和性格。
氣源在心
3X3cm(張向明刻)
貞德
原雕塑作者:夏普。
原雕塑年代:夏普(1833—1891)是法國紀念碑雕刻家,肖像雕刻也很出色,《貞德》是使他一舉成名的初期傑作。
原雕塑文化背景:14—15世紀,英法兩國為爭奪權勢而進行了長達一世紀之久的戰爭,英軍在法境內步步進逼,擄走了法王,佔領法國首都巴黎。在國家存亡的生死關頭,19歲的農家女兒貞德(1410—1431),懷著高度的愛國熱情,以卓越的勇氣和才智,投入保衛祖國的戰鬥,成為指揮千軍萬馬的統帥。後來,她被忘恩負義的法國貴族出賣給英軍,被教會法庭以「女巫」的罪名處以火刑,年僅21歲。
原雕塑藝術欣賞:雕像所表現的不是身著武裝,威武不凡的女統帥,而是一個農家女兒,貞德,她那簡樸的村姑娘衣服,似乎散發著泥土氣息,他蜷曲雙腿,跪坐在地,兩臂伸直,兩手在膝頭交叉緊握,昂起頭,眼睛直視前方,似乎在傾聽、在沉思、在幻想,心中憂念著祖國的命運。
柏格尼尼像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柯年科夫。
原雕塑年代:前蘇聯雕塑家(1874—1971年)的傑作
原雕塑文化背景:表現義大利音樂家柏格尼尼的形象,雕塑家自己說,「半個世紀來也沒有停止過使伯格尼尼的音樂在啞巴的雕刻中響起來的願望。」
原雕塑藝術欣賞:從雕像中可看到,音樂家用傾斜的頭和兩手激烈的運動,加上衣紋和頭髮的處理,構成強烈的韻律,他那皺起的眉頭,沉醉中凝思的眼睛。由於集中樂思而似乎念念有詞的嘴,這些細微的刻畫,好像樂曲中的音符一樣,統一在不拘泥於肖似的臉上。因誇張而拉長的下巴,垂直的鼻子,通過智慧的額頭而指向天空,通過這個雕塑可以看出作者對音樂的感受是很深的。
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發現出美來。
—— 羅丹語
68X46cm(張向明書)
垂死的奴隸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米開朗基羅
原雕塑年代:作品現藏於巴黎盧佛爾博物館。
原雕塑文化背景:在米開朗基羅的雕刻刀下的奴隸形象有著多種的含義,使人產生多種聯想,如果說被縛的奴隸所表現的是一種外在的掙扎反抗,那麼,垂死的奴隸就表現了一種內涵的解脫的渴望。
原雕塑藝術欣賞:這是一個年輕的奴隸,從他的表情看,與其說是垂死不如說是微睡。臉上表情安詳、優美的線條沒有因痛苦而造成的痙攣,尤其是那仰首酣睡和傾斜而立的神態,不但優美生動,而且使人產生一種憐憫的心情,這種形象思維的藝術手法是造型藝術中最珍貴的因素。
命運三女神像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佚名
原雕塑年代:公元前五世紀,距今約2700年。
原雕塑文化背景:公元前五世紀,希臘雅典城邦達到了政治,經濟的繁榮頂點,為了顯示雅典的強大是神的庇護,大興修建神廟,芭比農的雅典娜神廟,被譽為「雅典的王冠」,這組命運三女神是神廟東邊額牆上的三個無頭女神像。
原雕塑藝術欣賞:這組雕刻像的坐列身姿,是隨著額牆的三角形趨勢,而由高到低的變化,衣裙被雕刻得薄而貼體,猶如有質感的奶水般,沿著豐滿優美、充滿生命活力的軀體流洩著,體現出富有彈性的、充滿活力的生命藝術人體。
壽而康
5X5cm(張向明刻)
波爾格塞的戰士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埃菲索斯的阿加西亞斯
原雕塑年代:希臘化時期(公元前三到一世紀)。原為羅馬波爾格塞別墅的藏品,故得名。
原雕塑文化背景:作品刻畫的是一個正在進行格鬥的裸體戰士的姿態,作品產生於希臘高度繁榮時期,對藝術極為推崇,這時期的雕塑對形象的觀察、表現達到精深地步,達到生動的寫實高峰。
原雕塑藝術欣賞:這件作品對人體結構,形體的正確塑造無懈可擊,戰士的形象非常逼真,強健有力,創造出了美和力量的藝術形象。
阿古力巴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佚名
原雕塑年代:古代羅馬的雕刻。
原雕塑文化背景:羅馬的藝術和希臘的藝術很接近,但又有區別,羅馬藝術更趨於寫實,而希臘藝術富於浪漫情趣和理想化的美,當時的羅馬權力更集中於奴隸主貴族,他們要求藝術表現自己的個人權威,所以雕像藝術更多的是刻劃帝王將相等上層人物,在形象處理上,亦重於刻劃人物個性特徵,阿古力巴出身平民,是羅馬皇帝奧古斯都—渥大維的女婿和戰術參謀,是一個累建戰功的軍人。
原雕塑藝術欣賞:阿古力巴的面容特徵與個性被刻畫得細膩逼真,具有強烈的世俗感,也與希臘雕刻那種理想化的美相去甚遠。
我們的藝術應當比現實站得更高,應當使人不脫離現實又高於現實。
——高爾基語
68x46cm(張向明書)
鍛鍊工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麥尼埃。
原雕塑年代:麥尼埃(1831—1905)比利時雕塑家。
原雕塑文化背景:麥尼埃在拋棄了學院派藝術觀之後,投身於現實生活,常遊歷於全國工業區,通過切身體會,對工人生活處境產生強烈的同情心,他所創作的工人形象非常感人,給人以不可磨滅的印象。
原雕塑藝術欣賞:這件作品在動作上有一個因腰部的癱軟動作,而產生所有形體的扭轉趨勢,右半身都是曲收動作,極力通過雙肩,轉向左半身,再順著左臂把力放出來,以致腿邊的工具擺向也有助於下洩全身力氣的效果。這一切形式安排,都產生了全身傾倒的感覺,把疲倦無力的形象特徵明顯地表現出來。
舞蹈
原雕塑作者:布德爾。
原雕塑年代:布德爾(1861—1929)法國雕塑家,原羅丹的助手。
原雕塑文化背景:這是布德爾的一塊裝飾浮雕,他表現的不是輕柔婀娜的舞姿,而是藉以發洩內在的充沛精力和強烈感情的原始的踢踏和拍擊,這是我們常在非洲黑人中看到的情感奔放節奏鮮明動作單純的舞蹈,它表現的是一種力量的美。
原雕塑藝術欣賞:那女子的強健肌肉一點也不遜於男人。那女子的幾乎失去重心的扭曲的身姿動態,和她那如夢般陶醉的臉容是這樣合拍,女舞者那前曲的雙臂和後曲的雙腿,形成一個較小的」弓「字形,與對面那個男舞者的手臂和雙腿所形成的較大的」弓「字形,在構圖上造成兩組對稱的曲線。造成非常自由活潑躍動的效果。
時尚
3x3cm(張向明刻)
擲鐵餅者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米隆
原雕塑年代:希臘藝術過渡時期(公元前479—前450)雕塑家。
原雕塑文化背景:此雕塑是米隆的代表作,古典雕刻現實主義的傑作,希臘藝術開始擺脫墨守成規的東方影響,突破了舊程式,提高了技巧,創造出了希臘人理想化的標準造型。
原雕塑藝術欣賞:表現了複雜的動作和嚴格準確的結構,解決了人體重心落在一足上的動態問題,作品代表了那個時期的藝術高峰。投擲中的瞬間動作,不是運動的終結,而是運動的過程,給人以連貫的運動感和節奏感,運動著的鐵餅帶動著人體協調運動中的和諧韻味,把體育運動員的健美和青春力量表現得高超而完美。
赫爾美斯與嬰孩狄奧尼索斯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普拉克西特。
原雕塑年代:公元前四至五世紀,希臘雕刻鼎盛晚期。
原雕塑文化背景:由於貴族的趣味愛好形成主導地位,雕像藝術更加注意描繪人體的曲線美,要求藝術家具有更深、更廣泛的表現力與技巧的提高。
原雕塑藝術欣賞:作者表現商業與信息之神赫爾美斯帶著還是孩童的酒神狄奧尼索斯,到山野精靈那裡去做客,於途中小憩的場景。作者通過人體安祥的姿態,柔和的人體曲線,以及自然配置的支柱,使人物活躍起來,使人物雕刻向現實主義大進了一步。
領悟音樂的人,能從一切世俗煩惱中超脫出來。
——貝多芬語
68X35cm(張向明書)
太陽世界
40x40cm(張向明2011年刻)
圓石塊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夏達爾。
原雕塑年代:夏達爾(1887—1941)前蘇聯十月革命前後的早期雕塑家,他以現實主義手法創作了很多作品。
原雕塑藝術欣賞:雕像表現一個工人正在彎下腰去,從地面搬動一塊原石,即將衝上前去的動態,面部表情和身姿動態互相呼應,蓬鬆的頭髮、激動的情緒、緊鎖的眉頭、堅毅的口鼻,顯示著英勇、堅強的個性,雕像外輪廓從各個角度都表現出充滿活力和激情,表現出強而有力的氣勢。
音樂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梅斯爾貝克(1849—1922)
原雕塑年代:捷克雕塑奠基人,為現實主義藝術做了畢生的奮鬥,他曾創作了許多歷史人物和一些民間敘事詩中的人物形象。
原雕塑文化背景:這件作品是為布拉格民族劇院所做的裝飾雕像,是象徵戲劇、歌劇和音樂的三個象徵性雕像之一。
原雕塑藝術欣賞:這位俊俏的女樂神懷抱琴弦,緘默地低著頭,臉上漂浮著朦朧的幽情,恬靜地站著,一隻腳支撐著全身重量,另一隻腳放鬆,自然而瀟灑,衣紋隨著人體曲線自由地垂下。人物陷入了安詳、寧靜的沉思裡,似乎她那美妙纏綿的琴聲在低回繚繞,深遠而耐人尋味。
陋室素琴
4x4cm(張向明刻)
思想者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羅丹
原雕塑文化背景:思想者,是做在《地獄之門》橫眉中央的一個坐像,雕刻家用這個形象來象徵《神曲》的作者但丁。
原雕塑藝術欣賞:這個強有力的巨人痛苦地彎著腰,屈著膝,右手託著下頰,嘴咬著自己的粗手。默視下面發生的悲劇。他渴望沉入「絕對」的冥想。努力把強壯的身體抽縮,壓彎成球形。他的肌肉非常緊張,那突出的前額和眉弓,使雙目凹陷,隱沒在暗影之中,增強了苦悶沉思的表情,又如那緊緊收屈的下腿肌腱和痙攣般彎曲的腳趾,有力地傳達了這種苦痛的情感。
卓婭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馬尼澤爾
原雕塑年代:雕像是馬尼澤爾在1942年創作的。
原雕塑文化背景:雕像是馬尼澤爾在1942年創作的,他塑造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蘇聯年輕的卓婭為抗擊德國法西斯保衛祖國而英勇犧牲的形象。
原雕塑藝術欣賞:作者刻畫出卓婭以輕捷而穩健的步伐走著,承重的前腿直到頭頂,猶如筆直的立柱,同時,通過向後伸出的另一條腿的動作,形成向前的動勢,頭向側轉,以及被風吹動的衣裳,使得整個身姿出現激昂的動感,塑造出一個生動豐富感人的藝術形象,一個外表文靜而耐心燃燒著愛國主義烈火的女英雄的形象。
可貴者膽
3X3cm(張向明刻)
摩西像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米開郎基羅
原雕塑文化背景:米開朗基羅刀筆之下的人物,形象如同巨人般屹立——它表現的是能夠戰勝一切困難的人的力量。這些形象在體格上是雄偉健壯。摩西取材於聖經傳說,摩西是古代猶太人最早的領袖,是使上帝的意志在地下實現的執行者。
原雕塑藝術欣賞:此像為一坐著的老人,頭上雕有兩個小角,象徵從摩西身上發射出的非凡的光芒。他右手拿著刻有"十誡"的兩塊石板,左手託著長垂至腹的捲曲的美髯,頭向左傾迴旋,神情嚴厲而全神貫注,左腿向後彎曲,腳面抬起,仿佛將隨時因嗔怒而起立。摩西那強健發達的筋肉,絲毫沒有老邁蓑萎的影子,它賦予莫西的形象以理想化的健美和巨人般的力量,他的整個容貌顯示出深刻的智慧、飽滿的精力和堅強的意志。
被縛的奴隸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米開朗基羅
原雕塑文化背景:米開朗基羅與處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命運一樣,一方面渴望著實現理想與要求,一方面又擺脫不了為教皇和城市統治者服務的命運。故他一方面在藝術創作的相對自由中,努力追求擺脫,他曾寫道,「在這樣的奴隸般和這樣的寂寞無聊的條件下,在歪路上,在極端精神貧乏裡。我應該雕刻自己神聖的創作。」米開郎基羅雕像作品中,題為《奴隸》的有多個。它們蘊含和寄託著作者的某種壓抑,被朿縛而又渴望著擺脫的痛苦。
原雕塑藝術欣賞:被束縛的奴隸,是一個沒有加工細雕的青年形象,面部粗鑿的刀痕,仿佛是奴隸生活的印記。高昂的頭部、張大的眼睛、緊抿的嘴唇,顯出對自己被束縛的命運決不屈服的掙扎於渴望解放的神情。
無俗氣
5x2cm(張向明刻)
賽跑冠軍阿爾姆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阿爾託寧。
原雕塑年代:阿爾託寧(1894—1966)芬蘭雕塑家,雕塑作於1924年。
原雕塑文化背景:這件作品是作者的室內雕塑代表作之一,代表一位青年運動家健美的體魄。靈敏輕捷的動作,輕鬆而自信的神情。
原雕塑藝術欣賞:從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對人體具有熟練知識,並且吸取了希臘古風時期大體面的處理方法,造型嚴謹,堅實有力,在凹凸面的處理上,力求單純化,減弱低點,強調高點聯繫,造成寬闊的大的體面,加強光亮感,明快而清新,把體育運動所煥發出的青春活力,栩栩如生地再現出來。
彼得大帝立像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安託柯爾斯基(1843—1902)
原雕塑年代:安託柯爾斯基是俄國19世紀現實主義雕塑家。
原雕塑文化背景:安託柯爾斯基和當時的進步藝術家和評論家列賓、克拉姆斯柯依、斯塔索夫等保持聯繫。在他的作品中,內容的思想性、力求藝術的真實性成為他的創作和藝術觀的基礎。彼得大帝是俄國18世紀推行革新的皇帝,對俄國社會的發展起過積極作用。
原雕塑藝術欣賞:這件作品以極單純、簡潔的構圖,充分發揮了雕塑的精練語言,塑造了真實、生動、感人的形象。它借用帽子的黑影和向後飄散著的一縷縷頭髮,以及纏繞的圍巾所造成的灰色調,把面部形體明亮、清晰、鮮明地呈現出來,它在繁雜形體中反而顯得非常突出。彼得的頭部昂起,一手柱著手杖,一手握著圖卷,健步向前。整個雕像的動作顯得堅定沉著而又神態自若,集中概括地表現了這個歷史人物的事業和氣度。
藝術給我們插上翅膀,把我們帶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契訶夫語
68X30cm(張向明書)
羅丹像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布德爾(1861—1929)
原雕塑文化背景:布德爾是羅丹的助手,他在羅丹工作室工作多年,對羅丹非常尊重。他一生中創作了大量作品,工作非常認真,有時對一件作品要做幾十次的改動。這件作品是為他的老師羅丹製作的肖像。他把羅丹刻畫成一位深沉而精力充沛的藝術哲學家,是藝術之神和靈感的化身。
原雕塑藝術欣賞:這尊雕像是表現羅丹正在製作《地獄之門》時候的形象,此時此刻的羅丹感受到人生的痛苦、迷惑與希望,整個形象極為簡略,幾乎近似剪影。但你可以感到那深厚、磅礴的氣勢,象奔騰咆哮的河流朝你湧來。面部做了集中的塑造,表情肌象在顛動,皺紋中刻印著聰慧與勞動的痕跡,額頭被有意突出出來,開闊而豐滿,它強調了高聳的鼻梁的連接線,顯得非常聰敏、有力。
埃列克底邕柱像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佚名。
原雕塑年代:雕像產生於希臘雕刻全盛時期早期(公元前450—公元前410),距今約二千五百年,作品是建築在雅典圍城上的廟宇裝飾柱像,共六個,這是其中的一個。
原雕塑文化背景:雕像建築出現時,希臘處於繁榮時期,雅典城邦開始大舉修建神廟,以人物形象為建築立柱,是當時新奇獨特的構思,也是人物立柱雕塑與建築很好結合的範例,死板的立柱被人像代替,使整個建築活躍起來。
原雕塑藝術欣賞:人物形象符合運動規律,動態和諧、優美,人體及其衣紋都統一在垂直線的視覺中,充分發揮了隨直線所具有的力量感和穩定感,緊緊地與建築語言相統一,正是此類建築雕塑的藝術魅力。
詩意墨韻
3X3cm(張向明刻)
卡拉卡拉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佚名
原雕塑年代:是公元三世紀前半葉古羅馬時代的一件著名肖像雕刻。此尊雕像保存於義大利拿波利國立美術館,另外德國柏林美術館和法國盧佛爾美術館藏有同樣的雕像。
原雕塑文化背景:公元三世紀前半葉,古羅馬盛行胸像雕刻,而大多是為歷代帝王歌功頌德的肖像。這尊雕像手法寫實,注重人物性格的刻劃。卡拉卡拉是公元三世紀羅馬皇帝馬爾庫斯·奧列裡烏斯·安託尼努斯的綽號,因他喜愛穿著高魯族的外套「卡拉卡拉」而得名,其生於公元188年,217年被其部將馬克思諾斯所殺,。其性格極端殘暴,即位後曾殺掉皇帝蓋塔,並將蓋塔黨羽2萬多人也全部殺掉。
原雕塑藝術欣賞:雕刻家以高超的寫實技巧,毫無掩飾地揭露了這個暴君的性格特徵,在外表的刻劃上猶如繪畫一般的精微和概括,使肖像雕刻的技巧達到了高峰。
安特衛普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與年代:麥尼埃(1831—1905),比利時雕塑家、畫家。
原雕塑文化背景:麥尼埃初學建築,後改學美術,他創作的藝術形象充滿生活氣息,取材現實生活,他對勞動人民生活非常關切,充滿感情,常常深入工人生活中去體驗社會。安特維普完成於1897年,表現搬運工人形象。安特衛普,是比利時一個大工業城市和港口的名稱。
原雕塑藝術欣賞:刻畫的這一工人形象健壯有力,整個的造型強調了直線感,輪廓線極其明朗,給人以剛強、力量、舒展的印象。從前額到鼻子,從眉弓到雙唇的外形變化,作為揭示人物心理狀態的基本樞紐,展示出通慧、堅定、強勁的性格。
雅典娜與馬爾斯亞像
92x68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米隆
原雕塑年代:米隆,希臘藝術過渡時期(公元前479—前456年),距今約2700年著名雕刻家。
原雕塑文化背景:米隆的作品風格雖還沒有完全克服古風式的傳統,卻標誌著古典雕刻現實主義高峰,他是古典藝術中第一個具有顯著個人風格和特長的藝術大師。
原雕塑藝術欣賞:雕像是兩尊,表現了希臘神話故事《雅典娜與馬爾斯亞》,女神雅典娜發明了雙管笛,卻發現吹這笛子會使吹者變醜,因而拋棄了它,而野蠻的山妖馬爾斯亞卻迷戀這支笛子。人物面部表情的心理描寫,女神衣褶與全身厚重的長線,馬爾斯亞全身處在顫動中造成的不羈心態與意境,一莊重、一粗蠻的動靜對比。
在藝術作品中,最富有意義的部分是技巧以外的個性。
——林語堂語
68X35cm(張向明書)
荷矛者像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波利克列特
原雕塑年代:波利克列特,希臘雕刻藝術盛期較早(前460—前416),距今約2500年的著名雕刻家。
原雕塑文化背景:古希臘為了國家強盛,鼓勵人們鍛鍊出強壯體魄,極為重視體育運動。而雕刻家將運動家的運動人體美作為研究與探索對象,從而總結出人體美的三個法則:第一,人體美的標準是頭與全身比例為8:1。第二,重心只集中於一隻腳,另一隻放鬆。第三,全身動作變化也因腳的變化而變化。這三個法則。除第一外,另兩個都被後人所沿用。
原雕塑藝術欣賞:體現了古希臘雕刻創造人體美的三個法則,而三個法則的運用,是與人體內容結合在一起的。體味三個法則,從而表現荷矛者強壯而生氣勃勃的結實造型。
貝多芬像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與年代:布德爾(1861—1929)
原雕塑文化背景:貝多芬是一個偉大的德國作曲家,他一生創作了大量不朽的樂曲。1820年,他雙耳全聾,但是大師忍受著精神的痛苦,克服疾病給工作帶來的困難,繼續頑強地作曲。貝多芬也是一個反對封建專制,為爭取人類的自由解放而奮鬥的堅強戰士。布德爾的貝多芬青銅頭像,儼然可以看出羅丹的影響。
原雕塑藝術欣賞:這是一件充滿浪漫的詩意,有著繪畫語言的雕刻作品,手法粗獷有力,抓住對象最突出的精神氣質個性及最關鍵的外貌特徵,使雕像達到形神兼備的境地。貝多芬那雄獅般蓬鬆飛動的頭髮,顯示出作曲家內心巨大的熱情及其正在爆發的力量。那貌似狂亂,實則通過雕刻家匠心處理的捲髮的波紋,似乎是音樂家頭腦中發射出來的旋律的波浪,又似乎是他的智慧和熱情的閃光,他那低俯的頭與下垂的眼瞼、緊抿成直線的嘴唇和線條粗硬的鼻子,顯示著貝多芬的粗獷、憨直、倔強的個性。
妙在神氣
3X3cm(張向明刻)
赫爾克裡斯像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與年代:萊西普斯,公元前四世紀。
原雕塑文化背景:此時期因長期戰爭,社會衰敗,藝術雕塑的人物,從描寫勝利的喜悅,轉向描寫人物個性和心理矛盾中的沉思、痛苦等等,萊西普斯的雕塑人物形象,大多顯得比例修長,他也創作了不少健美的男人體。
原雕塑藝術欣賞:赫爾克裡斯是希臘神話中的英雄,一生頻於戰鬥,克服重重困難,完成天神所給予他的12件艱險工作。形象塑造放在人物放鬆休息的精神狀態。緊張的肌肉,表現出蘊含的力量,休息沉思的表情,表現出個人複雜的思想感情。
泉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與年代:古戎(約1510—1568)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建築家。
原雕塑文化背景:古戎的這件作品是法國巴黎安諾桑墓地建築《噴泉》壁面上的裝飾浮雕之一。描寫的是希臘神話中的三個少女美神寧芙,又稱《泉》。
原雕塑藝術欣賞:古戎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典雅優美,在藝術形式上發揮了線的表現力,其使用的線,富有一種旋律上的節奏,與體態、衣著自然地結合,構成線的形式美,少女舉起左手掠開頭上的披肩,右手扶著水罐,薄薄的輕紗貼附在前胸,婀娜的姿態和豐滿的肌肉,與大自然山川環繞、丘陵起伏相比美。
.泉中日月
3X3cm(張向明刻)
尼多斯的阿芙羅蒂德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與年代:普拉克西特,是希臘雕刻全盛晚期的大雕刻家,他以注意描繪人體的動態構成的曲線美而著名,這尊全裸的美神象是作者的第一個裸體女人像。
原雕塑文化背景:這尊全裸的美神像出現之前,女人體的曲線美先是通過薄薄的衣裙透露出來,雕像外廓線也是衣裙的複雜線條所構成,這尊美神像出來後,在崇拜人體美的古希臘來說是舉世震驚,人們都湧去尼多斯參觀她。
原雕塑藝術欣賞:這端女神像遵循的人體「三法則",身體重量落在右腿上。肩向右下傾斜,右腰身深深陷入與右胯高高拱起,左腿向前彎曲,形成軀體兩側即為優美的外輪廓曲線,美麗豐腴如活人般富於彈性的體態,令人嘆為觀止,而成為了流傳千秋的藝術瑰寶。
工人與農婦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與年代:羅馬尼亞雕塑家卡拉查等,
原雕塑文化背景:在19世紀時,羅馬尼亞也象歐洲其他國家一樣,經歷了學院主義、浪漫主義的階段,再結合本民族的傳統,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這裡介紹的作品是由卡拉查和其他雕塑家合作的。
原雕塑藝術欣賞:這尊雕像作於1949年,氣勢雄偉,風格是裝飾性的,並具有更多的風俗畫的性質。
被縛的女人
68X46cm(張向明畫)
原雕塑作者與年代:邁約爾(1861—1944)法國著名雕塑家。
原雕塑文化背景:邁約爾崇尚希臘雕刻和文藝復興,但並不沉於摹擬,而是汲取古希臘和文藝復興的長處,發展自己的風格。這件作品是為法國革命家布朗基做的紀念碑。
原雕塑藝術欣賞:人物的構圖,語言精煉、概括,女人的形象異常粗大健壯,肌肉極度誇張,恰似茁壯成長的大樹,雙手被捆縛在背後,邁開堅實有力的步伐,扭轉著不屈的身體,全身洋溢著飽滿的精力,它象徵著為爭取自由而鬥爭的堅毅不屈的性格。他又好像一匹被縛住的烈性野馬,靜止的雕像卻有強勁的運動感。
黃安先生畫抗疫宅家畫畫的張向明老師
80X68cm
千古鼎器
60X60cm(張向明2011年刻)
堅持原創,歡迎分享。轉載請標明作者。侵權必究。
掃碼關注,加入四益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