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山、易羅池
蒟醬、琥珀、雞嵏(讀「棕」)、桐華布、紅藤杖、南紅瑪瑙、料絲燈等是古代永昌郡(府)蜚聲天下的方物。令人不解的是,明代以後,蒟醬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及至後來,人們不知蒟醬何物,更有一些人妄自猜測、「論證」蒟醬即山胡椒醬、蒟蒻(魔芋)醬、油雞嵏等。
事實上,蒟醬消失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有著直接的關係。如今,製作蒟醬原料的蘆子樹在保山還有分布,只是早已失去調味功用,成了一味普通的中藥。
漢晉永昌郡城遺址
蒟醬曾是西漢王朝發現西南夷(含今緬北、雲南、貴州、川西南等廣大地區)的重要物產。
西漢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歸來後,說在今印度、阿富汗市場上看到了蒟醬、蜀布等蜀國物產。認為:「大夏(阿富汗一帶)去漢二千裡,居漢西南。今身毒國(印度)又居大夏東南數千裡,有蜀布,此去蜀不遠矣。」(見《史記》之《滇越》)並說四川至印度間肯定存在一條民間通道,這條通道經過西南夷地區,只要「通西南夷」,就能與印度大陸建立聯繫。
金雞(西漢不韋縣治所在地)四方街
正是張騫準確的推斷,才讓漢武帝下了「開五尺道、通西南夷」決心。從而打通了西南絲綢之路,為後來永昌郡的設立奠定了基礎。
蒟醬失寵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到了明朝末年,哥倫布從美洲引種的辣椒傳到了中國,取代傳統辛辣食料,其中就包括蒟醬。
現在保山人拌生肉用油辣椒,過去用大蒜和蒟醬。
提到辣椒,許多人以為中國自古有之。什麼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貴州人怕不辣,仿佛中國南方人自古就吃辣的。其實,南方人的祖先並沒有見過辣椒,清軍入關前,中國南北方食材中都沒有辣椒。
中國是美食大國,講究「五味調和」,辣是五味之一。但辣椒最早見於1591年成書的《遵生八箋》,距今400多年,可見辣椒是明末才傳入中國的。
在辣椒成為主料前,嗜食辛辣的古人用何物調製辣味呢?有以下幾種:大蒜、生薑、茱萸,講究點的才會用到蒟醬,那是一種產於南國的辛辣料。
民國時的永昌古城城門
蒟醬原產地保山也一樣,現今用油辣椒、花椒油拌的火燒肉,歷史上用的卻是他物。
當年,馬可·波羅遊歷到滇西,是這樣描述大理和保山人吃火燒肉的:「他們將肉切成小塊浸到鹽水中,再加入幾種香料,這是上等人的製法;至於較貧苦的人,則將肉切碎後,浸在大蒜汁中,然後取出食用,其味道好像烹調過一樣。」
可見,流行千年的「保山火燒肉」在無辣椒的時代,是以別的香辛料涼拌的。也許,文中提到的「上等人」所用香料,就有蒟醬等。
蘆子果實
蒟醬何物?其實就是蘆子,一種過去雲南、廣西人普遍食用的辛辣料植物。蘆子是一種常綠半灌木,屬胡椒科蘆子藤屬植物,又名九節風、蘆子藤,產於亞熱帶、熱帶地區,味辛性溫。
現今,曬乾的蘆子是一味中藥。
因為辣椒的出現,蘆子漸漸淘汰出了食材範疇,後來僅用於中醫中藥。
關於蘆子就是蒟醬,張志淳《南園漫錄》說得很清楚:「此物餘地所產,《蜀都賦》所謂緣木而生,其子如桑椹,長二三寸是已。生時深綠色,日幹即黑,雲南檳榔以此及濾淨石灰合而嚼之,呼之為蘆子,郡人販於雲南,動數十馱……雲南所食,採其嫩者,分為四,連皮與心合以蒟醬,淨灰食之,軟而有香味。」
張志淳是明中期人,所以他不僅見過蒟醬,也知道蒟醬的製做方法:採擷嫩綠的蘆子果實剖分、曬乾搗粉備用。
蘆子植株
富有辣素、辛香無比的辣椒傳入中國後,迅速被國人接受,取代了以往的「香辛」辣味食材,並培育發展出無數變種。從此,蒟醬徹底喪失了食材功用,也為後人留下了一個謎團。
今天的保山,傣族、德昂族人民仍有嚼檳榔習慣,採擷蘆子果實晾曬後與檳榔、石灰同食。
所以說,正因為是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辣椒才引種到了中國,讓蒟醬這種當年永昌邊地的「奇異方物」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保山香辛食材豐富,香柳、馬蹄、攆山狗、香茅草、老緬芫荽、牛苦水
等仍是傣味的特有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