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抽血不僅僅看白細胞,這個指標也可以參考

2021-01-10 澎湃新聞
感染抽血不僅僅看白細胞,這個指標也可以參考

2021-01-05 0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胡洋大夫 呼吸科大夫胡洋

有網友諮詢:感冒發燒了,一般都是晚上比較熱,白天還好,去醫院驗了血,說是白介素6高,白介素6高是什麼原因?有什麼意義?

白介素6(IL-6)是一種細胞因子,屬於多肽類物質,是白細胞介素(共29種)的一種,由纖維母細胞、B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巨噬細胞、上皮細胞及多種瘤細胞等產生,並釋放入血。白細胞介素6在維持機體免疫應答、骨髓造血及炎症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正常的情況下,白介素6在體內的含量是微乎其微的。但是,當機體受到微生物感染,產生炎症時,免疫系統激活,白介素6就會升高,白介素6升高程度與炎症成正相關,炎症越嚴重,白介素6會越高。尤其是細菌性感染時,IL-6升高水平顯著高於非細菌感染。

早在2015年的《院感染管理質量控制指標》中明確規定:抗菌藥物治療前病原學檢測指標應包括降鈣素原PCT、IL-6等指標。在急性感染早期,IL-6就會升高,IL-6的升高早於C反應蛋白(CRP)和降鈣素原(PCT),而且持續時間長。細菌感染後IL-6水平迅速升高,可在2 h達高峰,當IL-6<7 pg/ml一般為正常,7-150 pg/mL表明存在輕微的感染,150-250 pg/mL提示有一般細菌感染或全身性炎症反應,>250 pg/mL提示可能是膿毒症。如果IL-6>1 000 pg/ml往往提示提示預後不良。

IL-6升高一定是細菌感染嗎?

不一定,白介素6參與許多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其水平與機體炎症、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移植後排斥反應、顱腦外傷、心腦血管疾病、肝硬化、腎功能不全等同樣相關。所以,當這些疾病急性期時,IL-6也可能會上升。

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類風溼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和強制性脊柱炎等,患者血液和關節內就會有多餘的IL-6。而新藥託珠單抗就是一種IL-6抑制劑,使用託珠單抗可以減輕炎症、減少症狀以及降低關節損傷,提高生活質量。

腫瘤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腫瘤細胞在增殖、浸潤或轉移時,會分泌更多的內源性IL-6。IL-6水平升高,可能預示著惡性腫瘤患者的病情惡化,對評估患者的預後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對於普通上呼吸道疾病人群,如果IL-6升高,提示很可能細菌性感染,但一般要結合臨床症狀、血常規、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等綜合判斷,用於指導抗生素的使用。

胡洋,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呼吸科主治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上海醫學會肺功能學組成員,中華醫學會成員。擅長間質性肺病、結節病、肺癌等肺部疾病的預防與診治。

溫馨提示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原標題:《感染抽血不僅僅看白細胞了,這個指標也可以參考,過高說明嚴重》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急性白血病的白細胞指標是升高的
    平常呢,我們去醫院做檢查,普通人第一個一般就會想到抽血,很多人去醫院一開始就會去問還用不用查查血象,可見,關於血液血象這方面是多麼普及。而其中,如果是診斷為白血病了,好吧,一個令人非常噁心的疾病,也是屬於惡性腫瘤,難治,死亡率居高不下,為什麼它的白細胞指標是升高的呢?
  • 重症感染白細胞不升反降!原因找到了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炎症指標有血清降鈣素原(PCT)、白細胞計數(WBC)和C-反應蛋白(CRP)等,PCT在機體遭到感染(細菌、真菌、寄生蟲)、膿毒症及多臟器功能衰竭時,其在血漿中的水平升高[2]。 PCT升高的同時常表現為白細胞升高,但並非必然性,下面是筆者碰到「PCT明顯升高但白細胞不升高」的案例。
  • 為什麼一到醫院就要抽血?抽出來的血,最終去了哪裡?
    醫生看了眼報告,告訴他三個月後再來複查,即便如此,小亮仍然心裡有個疙瘩。血常規是體檢裡最常見的指標,基本只要來到醫院,醫生都會讓抽幾管血,它可以查血糖、血脂、貧血等,近幾年血常規裡加了很多腫瘤標誌物的檢查,很多人就好奇,這樣一項簡單的血常規可以發現癌症蹤跡嗎?還別說,有些指標還真可以反映體內腫瘤的情況。
  • 看血常規像看天書?知道這幾個指標意味著什麼就夠了
    寶寶們去醫院,一般都少不了血常規這個流程,這對我們判斷寶寶有沒有細菌感染、有沒有潛在的血液系統疾病等都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很多爸媽好容易搞定小傢伙(哭鬧著)的抽血或者扎手指,拿到血常規那一刻,看著各種數字和箭頭,又蒙圈了「字都認識,放在一起就不知道是啥了。」
  • 尿常規中除了白細胞,還有什麼指標提示尿路感染?
    尿常規中除了白細胞,還有什麼指標提示尿路感染?收錄於話題#瑞金感染·每日一問22個尿常規中「白細胞」增多提示尿路感染,除此之外,尿中「亞硝酸鹽」陽性也可提示某些細菌感染,或者細菌計數升高甚至鏡檢見真菌等微生物也提示存在感染。
  • 看血常規像看天書?知道這幾個指標意味著什麼,就夠啦
    寶寶們去醫院,一般都少不了血常規這個流程,這對我們判斷寶寶有沒有細菌感染、有沒有潛在的血液系統疾病等都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很多爸媽好容易搞定小傢伙(哭鬧著)的抽血或者扎手指,拿到血常規那一刻,看著各種數字和箭頭,又蒙圈了「字都認識,放在一起就不知道是啥了。」嗯,血常規的指標那麼多,有些是很專業,爸媽看不懂沒事,但是對於家長來說只要知道這幾個指標意味著什麼,就夠啦。
  • 注意:當血常規裡這幾項指標增高,可能是癌症的危險標誌
    醫生看了眼報告,告訴他三個月後再來複查,即便如此,小亮仍然心裡有個疙瘩。  血常規是體檢裡最常見的指標,基本只要來到醫院,醫生都會讓抽幾管血,它可以查血糖、血脂、貧血等,近幾年血常規裡加了很多腫瘤標誌物的檢查,很多人就好奇,這樣一項簡單的血常規可以發現癌症蹤跡嗎?  還別說,有些指標還真可以反映體內腫瘤的情況。
  • 抽血能查什麼病?為什麼一抽就好幾管,剩下的血會用來幹嘛?
    「27號床病人,抽血。」 老楊躺在病床上,看見護士端著盤子走進來,盤子裡是好幾個空管。三下五除二,護士利索地抽完幾管血後離開,留下老楊的手牢牢按著針眼。仔細看老楊的肘窩和手背,上面早已布滿芝麻點大小的針眼,有的是新的,有的是舊的。
  • 去醫院檢查就要抽血,我們被抽出來的血,都到哪裡去了
    你們會不會好奇,為什麼醫院裡不管什麼問題都需要抽血檢查呢?之所以要抽血是為了做一個血常規檢查,這是非常常見的,檢查血液可以更好的幫助醫生觀察到我們身體狀況。具體我們來一起了解吧。血常規主要查什麼?可不要小看我們抽的那一小管血,通過這一小管血可以顯示出我們身體當中很關鍵的數據,能夠反映出我們身體當中存在的問題。
  • 為什麼一到醫院就要抽血?醫生坦白:抽出來的血,都去了哪裡?
    其實抽血在醫學上來講叫做血常規檢查,這也是我們平時最為常見的,並且查血也可以幫助我們看到是否存在了一些貧血或者是血糖血脂等症狀,具體的跟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血常規主要查哪些指標?我們在做這些抽血檢查時,抽的血液裡面會有很多的數據,而最為常見以及比較關鍵的數據,就是體內的血紅蛋白以及血細胞和血小板,那這些可以反映出我們身體的哪些問題呢?接著往下看。
  • 體檢抽血的意義是什麼?抽的多對健康有影響嗎,要注意什麼
    血液檢查是一項臨床中最為常見的臨床檢測方式,血液檢查較為方便,診斷的靈敏度、準確度都比較高,可作為臨床診療的參考檢驗結果,能夠指導臨床診治。平時一般的血液的檢測,主要包括血液常規檢測、紅細胞沉降率測定、網織紅細胞檢測等。臨床的血液檢查,與血液系統疾病等關係密切,具有顯著的臨床意義。下面列舉幾項常見的血液檢查項目,通過這些抽血檢查,能指導臨床疾病檢測篩查。
  • 血常規看不懂?只需看這3個指標,其實很簡單
    每次來醫院醫生最喜歡開的一個檢查就是血常規,因為這項檢查方便快捷,裡面指標項目比較多,可以看出很多問題,有時候裡面的箭頭上上下下很多,讓人看了心裡發毛,總感覺自己是不是不正常。兒童的指標比成人更複雜,各個年齡段都有自己的正常範圍,但是作為普通人我們不需要全懂,只要有針對性地看這幾個指標就能看出問題。
  • 貴州小夥公務員考試第1名因白細胞數目偏低被拒
    對於陳彬提出的自己到底哪項指標不合格的疑問,工作人員表示,工作紀律嚴格,自己並不清楚。  7月29日,在到達安順市人民醫院體檢中心後,陳彬和另外幾名考生被分在一個小組。陳彬曾試探性地問了在場的安順市招考辦的工作人員,「到底複查哪一項?」他得到的答覆依然是「工作紀律嚴格,不清楚」。  不過,一個小細節透露了玄機:一名醫生對陳彬所在的小組說,你們可以喝點水。
  • 生病動不動就抽血,抽血到底能幹啥?抽出來的血都去哪了?
    看過病的人都知道,抽血是最基本的一步,無論是發燒、感冒,都必須要抽血。但你有沒有想過:為啥一生病總離不開抽血呢?很多人到醫院做血常規檢查的時候不僅僅抽一管血那麼簡單,但是抽這麼多血液的具體原因你是否了解呢?
  • 新冠肺炎常常白細胞低,為什麼病毒感染白細胞會減少?醫生告訴你
    新型冠狀病毒病,世界衛生組織給的簡稱叫做COVID-19,是有SARS-CoV-2這個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後,白細胞通常是正常或者減少的,尤其是白細胞中的淋巴細胞會減少,這是該病最顯著的特徵之一。那麼,為什麼病毒感染白細胞會減少呢?
  • 白細胞酯酶 白細胞酯酶陽性是什麼意思
    白細胞酯酶特徵但這種酶類只在中性粒細胞內存在,其它的細胞內則沒有,所以不能檢測其它類型的白細胞,只能檢測中性粒細胞,也就是通過常說的炎性細胞。這個結果陽性說明所檢測的標本中有白細胞存在,也就是中性粒細胞,表示有炎症存在,但不能說明是什麼病原感染。判斷標準唾液酸苷酶活性陰性可以排除細菌性陰道炎。
  • 這幾項指標升高,可能是大病信號
    一張小小的化驗單,真的可以診斷疾病嗎?這是很多人的疑問。 先說一個真實的病例吧,曾經一名35歲的女子因為食欲不振,頭暈乏力,去醫院體檢。醫生先給開了一個血常規檢查,報告出來後,白細胞非常高。後來在醫生的建議下做了骨髓穿刺活檢,最終確診為白血病。從這個病例中,血常規對於白血病的最終確診起到了重要的提示作用。
  • 血常規報告怎麼看?這三項指標最關鍵!
    血常規報告怎麼看?這三項指標最關鍵!(圖片來源於網絡)當我們拿到一張血常規報告,除了看檢查結果中高高低低的箭頭,還要注意哪些指標?對於醫生而言,每一條都要知道其意義,但對於普通檢查對象而言,只需要關注其中最重要的3項: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這3項指標最直觀反映我們血液中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這3種主要成分的情況。
  • 血常規報告怎麼看?這三項指標是關鍵→
    血常規報告怎麼看?比如,細菌感染時中性粒細胞升高,病毒感染時淋巴細胞升高白細胞總數可能降低,瘧疾、活動性結核時單核細胞升高,寄生蟲感染、過敏時嗜酸性細胞升高。除了感染,嚴重外傷、大出血、中毒、血液系統各種疾病等也會引起白細胞異常改變。還有一些生理性表現,如劇烈運動,環境溫度劇變,情緒激動,妊娠期等也可使白細胞升高,這些需要病史詳細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