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要發展,農民要致富。為了實現上述目標,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成為必由之路。近年來,國家加速土地流轉,出現了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農業經理人是這些新型經營主體的管理人員,承擔農業生產、技術支持、產品加工與銷售等職責,是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的核心人物。隨著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數量不斷增加,對農業經理人的人才需求進一步擴大。
土地裡也能刨出「金飯碗」?農業經理人成為「香餑餑」
2019年4月,人社部、市場監管總局、統計局將農業經理人認定為新職業。實際上,在此之前農業經理人已經存在,只是沒有明確統一的名稱。
家住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的向輝從事農業經理人工作已經好多年。2011年,向輝關掉創業多年的家具店回到來鳳縣舊司鎮新街村,成立農園果蔬專業合作社。向輝出生在農村,打心底裡熱愛農業。
2015年的一次契機,向輝參加了武漢東西湖區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舉辦的培訓班。這次培訓讓向輝提高了經營管理能力,豐富了農業技術知識,使其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農業經理人。
經過幾年發展,向輝創辦的合作社種植葡萄、草莓、火龍果、李子、茶葉等821畝。2019年,合作社產值達3200多萬元,帶動了周邊農民致富增收。
向輝成為農業經理人之後,先後獲得了全國十佳農民、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目前是湖北省人大代表。
魏曉明也是一名職業經理人。2009年,魏曉明開始從事農業種植,與幾位志同道合的農民組建了黑冰專業合作社,但發展並不順利。參加了農業經理人培訓後,魏曉明開始對合作社進行規劃管理,加大新產品培育,規範生產流程,拓寬產品銷售渠道,硬是將一個快要倒閉的合作社打造成了國家級示範合作社,實現了「逆風翻盤」。
目前,魏曉明創辦的合作社種植蓮藕、白菜、白蘿蔔等十幾種蔬菜,2019年產值達2400多萬元,帶動社員年增收5萬元左右。2017年12月,魏曉明被評為全國農業勞動模範。
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像向輝、魏曉明這樣的農業經理人遍布在全國各地的鄉鎮和村組。2019年11月,人社部發布的《農業經理人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顯示,當前農業經理人從業人員預估超過286萬人。他們的年齡多在36歲-50歲之間,高中及大專學歷佔比較高,平均年收入在7萬元-8萬元之間。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持續抓好農業穩產保供和農民增收。眼下,我國加快由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的步伐,農業經理人作為生產一線的領軍人才,將迎來重要發展機遇。
農民如何通過土地致富增收?農業經理人幫著農民賺
農民通過從事農業生產實現致富增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農民要掌握種植高質量農產品的技術;另一方面,農產品受市場、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大,面臨的風險較多,農民收穫農產品之後還要解決銷售、價格等問題。
有十幾年農業種植經歷的魏曉明告訴記者,農業生產者應該學會抱團發展,這樣才能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
目前,國家重點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將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農業經理人在其中起到了帶著農民幹、幫著農民賺的引領作用。
2007年,張紹發在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成立蔬菜專業合作社,成為一名農業經理人。2013年,張紹發創辦的合作社被確定為國家級示範農民合作社。
據了解,張紹發的蔬菜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農戶零出資變股東,為農戶帶來持續增收。普通農戶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成為合作社一員,收益來源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土地分紅收益,農戶參與合作社利潤30%的分紅;第二種是土地租金收益,農戶流轉土地租金是每年每畝2900元;第三種是返租用工收益,每年每畝8000元,按月發放。同時,田間地頭的優秀工作者每年還有不菲的績效獎勵。
張紹發表示,農民合作社這種模式既給農民增加了土地收益,還給他們提供了就業機會。
除此之外,向輝創辦的農園果蔬專業合作社還通過訂單農業的方式,解決周邊農民種植農產品的銷售問題,帶動農民增收。
2019年,向輝接到一份5000畝辣椒產量的訂單。向輝協調有關部門,聯繫了來鳳縣多個鄉鎮的農民,以土地託管的方式進行經營。農民在各自的土地上種植,向輝負責統一收購。向輝成為合作後的「大當家」,從種子、肥料、技術、到銷售都由向輝負責,按產、供、銷一條龍運營理念,實現立體式的全程服務。雖然這些農戶不是合作社的社員,但是向輝通過訂單農業的方式,將零散的農民納入到產業鏈條中。
華中師範大學副教授沈娟表示,在農民合作社等農業經濟合作組織中,農業經理人扮演著管理、溝通、協調的重要角色,他們以先進經營理念和科學技術,運營各種生產要素和資源,組織和管理規模化、集約化農業,他們是高素質農民群體的領軍人才,是促進農業規模化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如何為農業經理人保駕護航?建立配套機制完善培養體系
《農業經理人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顯示,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將以年增幅10%以上的速度發展,預計未來五年我國對農業經理人的需求總量將達到150萬人左右。面對人才缺口,如何做好農業經理人的培育工作?還需要哪些相關配套措施?
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修訂專家委員會專家、研究員彭瑜表示,為了保障農業經理人的供給,一是要抓緊培養一批,以農業經理人的核心職業能力為主要內容,引導農業生產服務的從業人員加入農業經理人隊伍,幫助退役軍人、回鄉創業人員成為農業經理人;二是要抓緊認定一批,整合、利用原有的工作基礎,加快、加大培育社會培訓評價組織的工作力度,引導他們依法依規地為在崗人員提供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服務。同時,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引導和支持,既要各司其職,更要通力協作,為農業經理人隊伍的發展壯大創造良好的環境。
武漢東西湖區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校長劉志表示,農業經理人成為一個新職業後,政府有關部門還要建立完善由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行業企業評價規範、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規範等構成的多層次、相互銜接的職業標準體系,並將農業經理人納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和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目錄,做好職業技能等級評價工作,為廣大農業經理人就業提供一份能力水平「介紹信」,促進農業經理人更充分就業。
新職業的出現,呼喚與之配套的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完善。
觀察向輝和魏曉明的經歷,可以發現參加農業經理人培訓是他們事業的重要轉折。魏曉明向記者表示,培訓給他帶來最大的收穫是思維的轉變。經過培訓之後,魏曉明在掌握農業生產技術的基礎上又提高了經營管理能力,從而開始對合作社進行規範化、企業化管理。
劉志表示,一方面目前各地有關機構在開展農業經理人培訓的過程中,存在培訓內容和標準不統一的問題,忽略了農業經理人是應用性複合型人才的特性,急需政府有關部門進行規範;另一方面還應注重培訓師資的隊伍建設,以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
就培訓工作而言,彭瑜建議修訂、頒布農業經理人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為開展培訓、認定提供依據,努力實現培訓大綱規範、靈活、實用;教材內容貼近實戰、圖文並茂、通俗易懂;學習方式靈活、注重訓練操作技能和積累實踐經驗等。
此外,彭瑜還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可以從籤訂勞動合同、完善分配機制、提供社會保障等方面,探索持續改善農業經理人職業發展環境的途徑和方式,增強職業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