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兒女》《上甘嶺》…為何這些經典戰爭題材作品擁有打動人心...

2020-12-18 騰訊網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報導近日,影片《金剛川》在全國院線上映,講述了在戰火紛飛的抗美援朝戰場上,一段鮮為人知的「過橋」故事。

片中慘烈的戰爭場景和激烈的戰鬥情節令人難忘,高炮班的頑強抵抗、工兵連的建橋速度震撼人心。然而,電影呈現的不過是冰山一角,熱血光影之外還有很多值得回味思考的地方:這座橋因何而守?戰士們為何而戰,因何而勝?捨生忘死的鋼鐵意志背後,是怎樣的信念與力量?

樹被打光了,石頭被炸碎了,橋卻還立在那兒。

「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

一位老兵的回憶,拉開了整部影片的大幕。

金剛川發源於朝韓交界處的金剛山附近,是漢江的兩條主要支流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最寬處可達60米。《金剛川》講述的故事發生在金城反擊戰前夜。金城反擊戰,又稱金城戰役,是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金剛川,則是橫在增援部隊和後勤物資通往金城戰役主戰場路上的一條湍急河流。

金剛川上的橋正處在志願軍前線部隊的生命線、運輸線上,成為敵我爭奪的焦點。據史料記載,這座橋的原型是巖裡橋,1953年5月,志願軍工兵10團派出3個連隊,分別在巖裡、新村、光麗山三個渡口擔負橋梁搶建和修復任務。其中,位於金剛川巖裡渡口的巖裡橋(後被命名為「英雄戰鬥橋」),曾連續遭遇敵機轟炸,又被志願軍工兵10團1營3連連續7次搶修成功,保障了通向前沿陣地軍用道路的暢通。

影片中,為保證大部隊在凌晨5點前到達金城投入戰役,志願軍們排除萬難跨川過橋,敵軍則不斷從空中投彈轟炸,阻止過橋。電影《金剛川》從士兵、敵軍、高炮班三個不同的敘事視角,刻畫了這座橋在半天內連續3次遭美軍戰機轟炸,又經志願軍戰士捨命搶修的英勇歷程。

張振智是志願軍工兵10團1營3連連長,也是影片中工兵連士兵原型之一。1953年金城反擊戰打響後,張振智奉命帶領3連,在巖裡渡口架一座載重橋,並保證它暢通無阻。

與片中的木橋、「人橋」不同,歷史上的巖裡橋是一座可以走卡車、走坦克的載重橋。當3連趕到巖裡時,發現金剛川上原先的大橋和一座人行便橋被炸得不見蹤影。在平均每天落彈300多枚的情況下,根據戰鬥要求,8天內在60米寬的江面上架起一座載重橋,任務萬分艱巨。

敵人日夜不停地轟炸,炸得泥土焦黑,彈坑連著彈坑。工兵們給木排披著偽裝,通過水路運到建橋點。經過7天7夜的奮戰,橋提前一天架成。

但是,次日下午4點左右,敵軍投彈,炮震山谷,7孔橋被炸掉了5孔。當參謀長問張振智6點40分能不能完成修橋任務時,他看了看手錶,時針指向5點。他點了點頭。

在張振智的指揮下,戰士們馬不停蹄開始架橋。敵機在空中盤旋,炸彈在附近爆炸,平時十幾個人抬的材料,當時六個人抬起來就跑。全連上下憋著勁幹,最後提前一刻鐘完成了任務。

據張振智回憶,「橋周圍的200米內,敵人共投下炸彈350多枚,炮彈2400多發,樹被打光了,石頭被炸碎了,橋卻還立在那兒。」

為何而戰、因何而勝,影片主題值得深入挖掘。

抗美援朝戰爭中,敵我力量懸殊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在明顯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志願軍為何還要毅然出徵?為何還能把敵軍從鴨綠江打到三八線?

第一個問題,事關「為何而戰」。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政府從其全球戰略和冷戰思維出發,作出武裝幹涉朝鮮內戰的決定,並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1950年10月初,美軍不顧中國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侵朝美軍飛機多次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地區,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我國安全面臨嚴重威脅。

對《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裡的那句歌詞——「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志願軍空軍飛行員那啟明感同身受。「我的家鄉鳳城市藍旗鎮距離鴨綠江50多公裡,一旦朝鮮被吞併,敵人將直接威脅我的父老鄉親。」手中比劃著地理位置,那啟明回憶說。

儘管那時的新中國百廢待興,但「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抗美援朝戰爭,不是軍隊對軍隊、士兵對士兵的「江湖決鬥」,更不是個體間的「快意恩仇」,而是一場保家衛國、反抗侵略、保衛和平的正義之戰。

正因為正義之戰,志願軍戰士們才會衝鋒向前、拼命護橋;正因為「我們吃雪,就是為了祖國人民不吃雪」的樸素信念,他們才會有愈戰愈勇的高昂士氣,創造出一個個戰爭奇蹟。「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力量源泉及其獲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偉大的抗美援朝鬥爭的正義性。」軍事科學院特聘首席專家何雷說。

第二個問題,事關「因何而勝」。

敵人是鋼多氣少,我們是鋼少氣多。「美國佬有兩個長處,裝備好、有制空權,貌似強大、內裡空虛,鋼多氣不足,怕近戰、怕夜戰、怕死。」「共和國勳章」獲得者、92歲高齡的志願軍一級英雄李延年說,我們勝利靠的就是保家衛國的一口氣,一股不服輸、視死如歸的英雄氣。

在戰士們捨生忘死的背後,是黨的堅強領導、人民的擁護支持、高明的戰略戰術。

在空降兵某部「上甘嶺特功八連」榮譽室裡,陳列著兩張發黃的信紙。這是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第15軍黨委寫給堅守上甘嶺前沿坑道黨支部的一封信——

「10月14日敵人向我五聖山前沿陣地發動進攻以來……在二十餘晝夜的血戰中,全體同志發揮了高度的戰鬥性……特別是堅守坑道作戰的部隊,表現得更堅強更突出……」

1952年10月,美軍向上甘嶺地區發動了規模空前的「金化攻勢」。駐守上甘嶺主峰陣地的45師134團3營8連先後打退敵人13次衝鋒,殲敵650人,連隊自身也遭受巨大傷亡。僅剩的15人轉入坑道後,與4連剩下的16人一起接替了全營陣地。

15軍黨委得知坑道情況後,派134團2營教導員李安德帶著軍黨委給坑道各黨支部的一封信,以及軍警衛連79人和7連的17人借著夜色掩護潛入一號坑道。為實現軍黨委堅守坑道的作戰決心,他們將一號坑道裡的部隊全部編入8連,並成立坑道臨時黨支部,由8連連長李寶成統一指揮。

在臨時黨支部的領導下,8連官兵在斷糧缺水的絕境中堅守坑道作戰14晝夜,最終將布滿381個彈孔的戰旗插上了上甘嶺主峰。

「成立『坑道臨時黨支部』,使黨的領導、黨組織紮根在作戰第一線,駐守坑道部隊形成堅強戰鬥堡壘。」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史教研部副主任李慶剛說。

在這場事關整個朝鮮戰局走向的血戰中,共產黨員背炸藥包、當敢死隊、進尖刀班,用鮮血詮釋了誓言。

孫佔元突擊時雙腿被敵人的炮彈炸斷。戰士們勸他撤離陣地,他說:「我是共產黨員,是指揮員,不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決不離開自己的崗位。」當敵軍湧上陣地時,他拉響了最後一顆手雷,與敵同歸於盡,年僅27歲。

蔣誠在1952年6月入黨。4個月後,他和所在的12軍即投入上甘嶺戰役。在右腹部腸子被炸出體外的情況下,蔣誠以重機槍殲敵四百餘名、擊毀敵重機槍一挺,並且奇蹟般地用機槍擊落敵機一架。

《韓戰中的美國陸軍》一書總結道,「不管這支(中國)軍隊如何慘敗,損失如何嚴重,或者近期根本看不見勝利的前景,他們總能從暫時的失敗中恢復過來」,「只要他們的黨組織還保持完好,他們就有抵禦能力,避免在肉體和精神上陷入崩潰」。

抗美援朝戰爭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打出了中國人民的精氣神,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鋼鐵意志、萬眾一心的頑強品格、維護和平的堅定決心,這些都是抗美援朝題材影片可以挖掘的深沉主題。

戰爭題材熱度不減,觀眾期待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風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晴天響雷敲金鼓,大海揚波作和聲。」

四句歌詞,描繪了一幅恢弘的戰爭場面。這首《英雄讚歌》出自1964年上映的電影《英雄兒女》。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在《英雄兒女》中,士兵王成在戰地上喊出這句話後壯烈犧牲的畫面,感動了幾代人,也刻印在無數人心中。不僅是《英雄兒女》,老一輩藝術工作者用心、用情、用智慧,創作了《上甘嶺》《奇襲白虎團》等一批以抗美援朝戰爭為題材的優秀文藝作品,讓我們能透過光影,回望那段激情燃燒、保家衛國的壯麗歲月。

製作手段也許並不先進,表現手法也有瑕疵,為何時至今日,那些經典戰爭題材作品仍擁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這些好的抗美援朝題材作品有共通點,那就是紮根歷史,源於生活,充分體現了黨的領導、家國情懷、正義之戰等精神內核。」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央民族大學講師蘇米爾認為,電影技術先進、畫面精美、創作模式豐富固然好,但紮實的調研基礎、充分的背景掌握和立得住的基本史實邏輯同樣重要,這樣的作品才能打動人心。

好的戰爭題材作品不會過時,還會在新技術加持下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60多年前,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黑白故事片《上甘嶺》上映,成為我國第一部抗美援朝故事片。影片主題歌《我的祖國》也被傳唱至今。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中國電影資料館完成了該片4K精緻修復,使其再現熒幕。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張小光介紹稱,已完成4K修復的電影《上甘嶺》是目前觀眾能看到的最清晰的版本。

近年來,戰爭題材影片熱度持續升溫,不少作品獲得了口碑、票房「雙豐收」。

「好的戰爭題材作品一定會有一個主題,最終的目標不僅僅是戰勝敵人那麼簡單。」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認為,好的戰爭片不僅讓你覺得過癮、有戰勝敵人的成就感,更應喚起對和平的守護、對人的尊重。

「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非正義?非正義就是為滿足個人或者一個集團的利益而不顧及別人的生命權利,而正義戰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我們在保護最多的生命不受到傷害。」尹鴻說。

一場戰爭、一次戰役,往往很難在一部影片中得到全景式的展現,因此視角選取很重要。尹鴻告訴記者,近年來,中國的戰爭題材電影工業化製作水準有很大的提高,傾向於選擇微小視角、塑造普通人物身上英雄氣概的戰爭片也越來越多。「戰爭題材作品對故事性的要求比較高,觀眾希望在情節展開和細節塑造的過程中看到人物、走進人物,這樣的好作品需要時間打磨,精益求精的道路同樣適用於戰爭片的創作。」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實現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是評判戰爭題材影片創作的重要標準。「在革命戰爭年代,正是黨強大的號召力與凝聚力集結起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這既是歷史史實,也是託舉起中國戰爭片核心思想的支柱。」蘇米爾告訴記者,要表現好這一點,就要處理好政治性與藝術性、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宏大敘事與歷史探微三對關係。

「最近我在貴州調研採風,詳細了解了在黎平會議時,當地侗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群眾和當年長徵紅軍的魚水深情。」蘇米爾說,革命戰爭類型電影蘊含的紅色革命文化,這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精神力量,「在那段不遠的歷史中,還有極為豐富的歷史資源有待發掘,這些都是我們日後創作的源泉。」

———— /文章推薦/ ————

李毅薦書:

相關焦點

  • 和平已來,但英雄從未走遠,一起重溫抗美援朝題材的紅色經典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無數的文藝工作者將目光投向炮火連天的戰場,創作了眾多光輝燦爛、影響深遠的文藝經典,史詩般地記錄下這恢弘壯闊的一頁。   走過70載歲月,硝煙散去,精神永存。這些經歷戰火淬鍊的作品從歷史深處走來,依舊令人熱血沸騰,激情澎湃。本期文藝周刊帶領讀者走進幾部抗美援朝主題的紅色經典,與大家重溫那一個個或激昂、或感人、或熱血、或振奮的傳奇故事。
  • 《金剛川》熱血上映,《上甘嶺》《英雄兒女》等10部抗美援朝電影...
    為了身後的祖國,為了長眠的英雄,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型戰爭題材電影《金剛川》將於2020年10月23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由管虎、郭帆、路陽聯合執導,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等領銜主演,鄧超特別出演。
  • 抗美援朝戰爭題材小說創作:鼓蕩革命英雄主義的時代強音
    在這場戰爭中,魏巍、陸柱國、巴金等著名作家都到了前線,創作出《誰是最可愛的人》《上甘嶺》《團圓》等真實反映這場戰爭的優秀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所承載和弘揚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激勵和撫慰了前線浴血奮戰的官兵,也極大地調動並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情感;很多作品後來更是成為經久流傳的紅色經典,對新中國文學的建構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
  • 抗美援朝老電影23部,《上甘嶺》《英雄兒女》你一定看過
    一部部抗美援朝經典老影片,就是一部部中華民族不畏列強的英雄史詩,一座座永遠聳立在人民心中的不朽豐碑。1、《上甘嶺》1956年上映2、《長空比翼》1958年上映3、《青雲曲》1959年上映4、《奇襲》1960年上映5、《鐵道衛士》1960年上映6、《三八線上》1960
  • 這些作品讓我們重溫誰是「最可愛的人」
    通過《八佰》,觀眾已經見識到管虎執導戰爭題材的能力,主旋律題材如何兼具商業性和娛樂性,管虎最為擅長。 除了管虎,《流浪地球》青年導演郭帆也將參與執導。《流浪地球》雖然不是戰爭題材,但動作場面並不含糊。郭帆對於「重工業」的追求這次終於得以應用在戰爭題材影片上,兩者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值得期待。
  • 抗美援朝題材經典軍事文藝作品:在戰火中刻寫民族品格
    抗美援朝題材經典軍事文藝作品——在戰火中刻寫民族品格抗美援朝,是新中國成立後我軍進行的第一場出國作戰,也是我軍與強大的帝國主義軍隊進行的一場保家衛國的反侵略戰爭。這場戰爭,同樣是對我軍文藝隊伍的一次考驗。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大批文藝工作者踴躍奔赴戰場,到戰火中去寫作,到一線火熱的戰鬥生活中去寫作,去謳歌我們的英雄,讚頌我們的士兵,為部隊鼓士氣、壯軍威,創作出眾多無愧於英雄時代的精品力作。
  • 真正好看的是這些
    電影宣傳期間就有這是「導演張藝謀寫給電影的情書」一說,帶著這樣的期待去看它,果然撼動人心。電影裡人們為了一部修復電影齊心協力;被洗淨、晾曬的電影膠捲逆光懸掛著,聖潔又美妙;在電影《英雄兒女》的光影裡,他們一同屏息、歡笑、淚流,果真是扎紮實實一篇送給電影的情書。
  • 《英雄兒女》:銀幕內外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
    《英雄兒女》:銀幕內外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  中國拍攝的抗美援朝戰爭片很多,在《英雄兒女》之前,有《斬斷魔爪》(1953)《上甘嶺》(1956)《前方來信》(1958)《三八線上》(1960)《英雄坦克手》(1962)等。
  • ...歌以詠懷,重溫這些抗美援朝電影裡的歌曲,依舊讓人熱血沸騰▸...
    今天讓小藝帶大家聆聽這些影片中的歌曲,回首那段氣壯山河的崢嶸歲月,銘記所有為這場戰爭勝利作出貢獻的英雄們。「一條大河波浪寬」電影《上甘嶺》1956年12月,電影《上甘嶺》上映,它是當時第一部抗美援朝題材電影,曾引發全國轟動。
  • 大型紀錄片《英雄兒女》播出 以真實的力量震撼人心
    電視紀錄片《英雄兒女》海報 出品方供圖原來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他拿著三等乙級殘廢軍人證書,復員回到自己的家鄉四川嶽池務農。當被問及需要組織為他做點兒什麼時,柴雲振揮揮被敵人咬掉半根指頭的手說:沒得啥,都好!  追求歷史的真實  《英雄兒女》最動人的部分和最大的亮點之一,是對百位志願軍老戰士的採訪。  閆東一直特別注重原創。
  • 銘記英雄是我們永遠的信念和責任——訪紀錄片《英雄兒女》總導演...
    閆東對長徵和抗美援朝這兩個題材充滿了感情,用影像去觸摸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一直是他的願望。2016年,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他創作了8集大型紀錄片《長徵》;沒想到,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領導又將創作紀錄片《英雄兒女》的任務交給了他。
  • 《上甘嶺》:用影像為全民族留下寶貴精神財富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了保家衛國、反抗侵略,跨過鴨綠江,‍‍在朝鮮戰場上浴血奮戰,終於贏得了戰爭的偉大勝利‍。在他們這種英勇無畏的抗美援朝精神感召下,保家衛國成了當時新中國電影人積極回應的時代議題,‍‍講述‍‍抗美援朝戰場上「最可愛的人」即志願軍英雄的傳奇故事,成了電影創作的重點表現對象。在眾多作品中,電影《上甘嶺》以鮮明的藝術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內涵脫穎而出。
  • 致敬不朽歲月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優秀影視作品主題活動在廈開展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70周年、弘揚愛國主義精神,11月23日,作為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系列活動,以「致敬不朽歲月 奏響光影頌歌」為主題的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優秀影視作品主題活動在湖裡區啟動。現場中國電影資料館修復部負責人向我們講述了《上甘嶺》4K修復的幕後故事、廈門未來電影世界項目介紹和4k修復版《上甘嶺》電影觀影活動。
  • 《冰雪長津湖》已開拍,更值得期待的《冬與獅》為何至今無下文?
    這些「最可愛的人」用盪氣迴腸的英雄壯舉震驚了世界,感動和激勵了幾代人。緬懷和紀念戰爭的最佳方式,非影視作品莫屬。然而,國內以抗美援朝為主題的優秀影視作品卻寥寥無幾,觀眾對於這場戰爭的記憶更多停留在《上甘嶺》、《英雄兒女》等黑白電影。
  • 又一抗美援朝題材劇將拍,劇情類似網絡爽文
    2020年是紀念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在廣電總局倡導下,文藝界迎來了相關題材的創作熱潮。電影《英雄兒女》其實不難看出,《戰旗如畫》片名來自於抗美援朝電影《英雄兒女》插曲《英雄讚歌》的歌詞,「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他;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這也符合本劇的立意
  • 《英雄兒女》故事,戰場細節高度還原,王成原型到底是誰
    同樣是這部電影,全片戰鬥場面只佔很小一部分,但卻被很多人譽為還原戰場細節最好的戰爭題材電影。這部電影就是1964年上映的《英雄兒女》。那位出場時間很短的男配角就是王成,和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董存瑞等真實存在的戰鬥英雄不一樣,王成這個 「虛構」出來的人物卻同樣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多少孩子在玩打仗遊戲時都會停下來高呼「為了勝利,向我開炮」。
  • 韓戰,美軍為何攻不下上甘嶺,美國人至今還想不明白
    美國人至今還想不明白,當年韓戰上甘嶺一役,憑藉美軍強大的機械化裝備,動用了聯合國軍共7萬餘人的龐大兵力,為何攻不下上甘嶺。 1952年下半年,韓戰進入了相持階段。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指著朝鮮地圖對十五軍軍長秦基偉說:「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失掉五聖山,我們將後退二百公裡無險可守。
  • 英雄兒女驅虎豹——致敬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青春方陣
    顯然,精於計算的範弗裡特計算清楚了上甘嶺的兵力火力,卻沒能計算出志願軍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適應戰爭的能力,更沒有計算出中國共產黨創造的軍隊在連續20多年徵程中,鍛造出來的必勝信念。上甘嶺之戰時,60歲的範佛裡特的對手是36歲的志願軍第15軍軍長秦基偉。血戰上甘嶺,第15軍27個連隊中有16個連3次打光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