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日。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無數的文藝工作者將目光投向炮火連天的戰場,創作了眾多光輝燦爛、影響深遠的文藝經典,史詩般地記錄下這恢弘壯闊的一頁。
走過70載歲月,硝煙散去,精神永存。這些經歷戰火淬鍊的作品從歷史深處走來,依舊令人熱血沸騰,激情澎湃。本期文藝周刊帶領讀者走進幾部抗美援朝主題的紅色經典,與大家重溫那一個個或激昂、或感人、或熱血、或振奮的傳奇故事。
一首歌曲
《我的祖國》:「一條大河」流淌在幾代人心田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這首鐫刻在幾代人腦海中的經典歌曲,每每響起,便會讓人想起經典電影《上甘嶺》,該片以藝術的手法,還原了堅守上甘嶺陣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與敵人浴血奮戰的故事。1956年,隨著影片的公映,電影插曲《我的祖國》風靡全國。
《我的祖國》的作曲是著名作曲家劉熾,曾經創作過《讓我們蕩起雙槳》《英雄兒女》等家喻戶曉的作品,有著「旋律之王」的稱號。今年83歲的寶應退休教師趙徵溶,是1958年劉熾隨文化部下放寶應時的學生,曾參與過劉熾的傳記寫作,據趙老回憶,在他赴北京為撰寫傳記收集素材時,劉熾曾詳細地向他講述過《我的祖國》這首歌的創作緣起——
1956年,電影《上甘嶺》的導演沙蒙找到了劉熾,讓他為電影譜一個插曲,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希望這首歌隨著電影的放映傳遍全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若干年後,這部電影不放了,只要人們唱起這首歌,就會聯想到影片中那些動人的場面,從而懷念那些可歌可泣、堅守上甘嶺陣地的英雄們。」
劉熾
怎樣才能讓全國人民愛唱這首歌呢?趙徵溶說,劉熾喜歡從民間音樂中汲取養分,來豐富自己的旋律。「他想到的是,人們是否愛唱你的歌,取決於你是否熱愛人們所喜愛的歌。」在調查研究了1949年至1955年人們喜歡唱的歌曲後,劉熾從中選出十首歌曲反覆聽,仔細揣摩,最後從一首《盧溝問答》中的第一句找到了「種子」,成為了《我的祖國》開始的半句。
趙徵溶介紹說,創作《我的祖國》時,劉熾總是去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小白樓寫作,為了避免外界的幹擾,他對服務員說——第一,我不會客;第二,有我信你不要給我,你先給我收著;第三,請你允許我不到餐廳吃飯,一天三餐請你給我拿來,謝謝你。「劉熾老師幽默得很呢,他在門上貼了一個條子——劉熾死了,然後便把門一關,進入了創作情境。」
郭蘭英
「失蹤」了近半個月後, 「一條大河」的旋律從劉熾的筆底下流了出來,很快這首優美的歌曲,伴隨著電波傳遍了全中國,並且一直傳唱至今,經久不衰。「劉老師曾經說過,『一條大河』流淌的是愛國情、民族音,可以說凡有龍的傳人的地方,就有『一條大河』歌聲的流波。」至今,趙徵溶仍會不時地跟著旋律輕聲哼唱,他滿懷感慨地說:「六十多年來,《我的祖國》就像一條生生不息的大河,流淌在每個中華兒女心間。」
一部電影
《英雄兒女》:永遠傳唱的一曲「英雄讚歌」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電影《英雄兒女》中的經典臺詞,至今還迴蕩在很多國人的記憶深處。在新中國電影史上,湧現出了《英雄兒女》《上甘嶺》《激戰無名川》《英雄坦克手》《打擊侵略者》等抗美援朝題材電影,這些永恆的光影記憶,銘刻著志願軍英雄熾熱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愛國情懷。
《英雄兒女》
朝鮮戰場的艱苦和慘烈,志願軍戰士的頑強與勇敢,在抗美援朝電影中得到充分展現。著名的軍史專家金一南少將說,在激烈的上甘嶺戰役中,由於美軍密集炮火封鎖,2萬個蘋果只有1個送進了陣地坑道裡。這個情節出現在經典電影《上甘嶺》中:手捧著如同生命般珍貴的蘋果,指戰員們傳過來傳過去,誰都不敢啃多了,有的人甚至都不捨得碰一下嘴皮……這幕情節,深深感動了億萬觀眾。
和《上甘嶺》一樣,《英雄兒女》也堪稱抗美援朝影片中的代表之作,該片改編自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說《團圓》,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王成犧牲後,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堅持戰鬥,最終和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團圓的故事。
戰鬥英雄王成是《英雄兒女》中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在巴金原作《團圓》中,提及王成的犧牲只有王芳的一句回憶——「只是王成沒有能回來,他勇敢地在山頭犧牲了。」但《團圓》改編成劇本時,編劇毛烽、武兆堤用大量鏡頭表現了王成英勇犧牲的壯烈場面。他們翻遍了《志願軍一日》,以犧牲於281.1高地的英雄步話機員於樹昌為原型,進行了藝術加工,塑造了王成在陣地上堅持戰鬥,子彈打完了就用石塊砸向敵人,最終拉響爆破筒,衝入敵軍陣中,與敵同歸於盡的偉大形象。「每當想起王成,《英雄兒女》插曲《英雄讚歌》似乎就在耳邊響起:『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老電影愛好者張樹民說。
《英雄兒女》到底憑藉著怎樣的思想價值和藝術魅力,成為永留影史的紅色經典?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劉永昶教授認為,這部影片匯聚了愛國主義情懷與英雄主義精神,故事打動人,情緒感染人,成為一代人刻骨銘心的青春記憶,「《英雄兒女》是作為一個時代符號的象徵體系被傳承並穿越不同時空的,王成的『向我開炮』與大無畏的革命犧牲精神,《英雄讚歌》的旋律與革命浪漫主義精神,都已經超越了具體的電影故事情境,被抽象成中華民族精神資源庫裡的閃光符號。」
一出京劇
《奇襲白虎團》:用唱念做打記錄一次經典偷襲戰
10月8日,山東省京劇院復排的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晉京版)正式在濟南演出,勾起了很多人的難忘回憶。誕生於戰火硝煙中的《奇襲白虎團》講述了志願軍戰士深入敵後,出奇制勝,殲滅韓軍「白虎團」團部的傳奇故事,是最為經典的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戲曲作品。
《奇襲白虎團》
1953年7月的金城戰役中,志願軍68軍第203師第607團偵察排副排長楊育才率領一支精幹的偵察排,化妝成韓軍,深入敵後,突襲了韓軍精銳部隊首都師第一團(即「白虎團」)團部,斃傷敵人近百人,為金城反擊戰取得最後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
楊育才的英勇事跡是怎樣搬上戲曲舞臺的呢?山東省利津縣第一中學高級教師張懷遠對這段歷史深有研究,他介紹,該劇的創作者是跟隨部隊赴朝參戰的志願軍京劇團。1956年,戰地簡報《志願軍一日》中的通訊《楊育才帶尖刀班深入敵偽軍白虎團》給了志願軍京劇團以啟發,主創人員找到了戰鬥英雄楊育才,進行了深入採訪。很快,李師斌、方榮翔、李貴華三人執筆完成初稿《偵察兵的故事》,後定名為《奇襲白虎團》。不久,志願軍京劇團回國後集體轉業,併入了山東省京劇團。1964年,為參加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大會,《奇襲白虎團》在武打、唱腔方面再次進行大規模修改。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該劇最終「定版」為億萬國人熟悉的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
如今,重看這部經典京劇作品,它的魅力並沒有因時光而褪去。南京師範大學南國劇社總監孔德罡說,《奇襲白虎團》在朝鮮演出時就以激烈精彩的武打場面見長,後來的修改創作中將武打場面和設計發揚光大,把軍事動作、舞蹈元素融入京劇身段之中,令人耳目一新。「《奇襲白虎團》中體現了中國人民對世界和平與美好生活的樂觀與渴望,劇中人身上不屈、堅韌而勇於鬥爭的精神,是志願軍戰士克服險阻、奮勇直前的精神象徵。」
一幅油畫
《出擊之前》:一個特定時代的藝術標誌
抗美援朝的志願軍戰士們目光如炬,蹲守在防空洞周圍警惕地觀察著前方的動靜,等待著一場即將到來的激戰,畫面右側的士兵手持刺刀出鞘的步槍站立著,用警覺的神情緊盯著遠方。在他身後狹小的防空洞裡,兩名重機槍手半蹲著,警惕地注視著遠方。這是新中國軍事題材美術作品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出擊之前》所反映的生動場面。
《出擊之前》
「油畫《出擊之前》具有不可替代的時代價值和藝術高度,它的作者何孔德在軍事題材創作領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這幅油畫成為了一個特定時代的藝術標誌。」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許向群一直從事美術史研究,他曾對何孔德的作品做過全面的了解,在他看來,《出擊之前》之所以有著不同尋常的藝術感染力,與作者的戰火經歷及戰場創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1951年春,剛滿26歲的何孔德隨部隊奔赴朝鮮戰場。在嚴酷的戰爭環境中,繪畫工具極度匱乏。敵機上剝下的鋁片成了他的畫板,染衣服的染料成了他的顏料,在簡陋的敵傳單和日記本上,何孔德創作了一系列經典的戰地寫生作品,圖文並茂地記錄了許多戰鬥英雄肖像、戰地生活場景、朝鮮風土人情等豐富的形象和場面。
「抗美援朝的烽火洗禮,不僅將何孔德鑄就成一名合格的戰士,而且激發了他的才情,塑造了他的品格。」許向群回憶起1997年夏天曾去探望重病中的何孔德,談及入朝參戰的經歷時,老人用含糊不清的濃重川音,喃喃地蹦出幾個不太連貫的短句:「當時年輕……沒想去畫畫……只想參加戰鬥……戰死沙場……」那種壯心不已的神情,今天憶起依然令他感懷與動容。
「畫是講究氣息的,這幅畫面所流露出的戰爭氣息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我兒時學畫時,《出擊之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南京藝術學院油畫系教授陳世寧表示,這幅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它不僅是中國美術界的一流作品,也應在世界美術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一篇文章
《誰是最可愛的人》:《人民日報》頭版刊登的報告文學
「當你坐上早晨第一列電車走向工廠的時候,當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時候,當你喝完一杯豆漿,提著書包走向學校的時候,當你安安靜靜坐到辦公桌前計劃這一天工作的時候,當你向孩子嘴裡塞著蘋果的時候,當你和愛人悠閒散步的時候,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刊登的並不是政治新聞,而是一篇後來廣為流傳的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如今,作者魏巍在文中的假設已經變成了現實,而身處和平年代的人們重讀此文,依然感動得熱淚盈眶。
七十年前,抗美援朝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魏巍也在第一時間深入朝鮮戰場,他親眼目睹了英勇無畏的戰士們上陣殺敵,並走訪了幾十位戰鬥英雄,最終飽含深情地寫出了這篇《誰是最可愛的人》。回憶起初讀此文的感受,著名評論家汪政依舊心潮澎湃,「魏巍以細膩動人的情感和樸素簡潔的筆觸記錄下戰地生活的細節,從一個個真摯感人的細節之處表現出志願軍戰士赤誠的愛國之心,塑造出他們正義勇敢的高大形象。」
汪政告訴記者,當初這篇作品一經發表,立刻在全國範圍內激起強烈的反響。毛澤東在閱讀後批示「印發全軍」,周恩來在第二次全國文代會上放下講稿,點名表揚該文。後來,這篇文章也傳到了朝鮮戰場,人們爭相傳閱,極大地鼓舞了前線廣大志願軍的鬥志。
魏巍
「《誰是最可愛的人》是中國報告文學的典範,是值得反覆閱讀的佳作。我上學時在語文課本裡讀到了這篇文章,等我教書時,我又把這篇文章講授給了我的學生。魏巍所講述的志願軍戰士在艱苦歲月裡頑強抗敵的堅毅精神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人民解放軍也自此被人們親切地稱為了『最可愛的人』。」在汪政看來,魏巍在文章裡沒有說教式的語句,而是用優美的抒情語言呼喚和平早日到來,「對於生活在當下的人們而言,重溫這篇文章仍然很有必要。我們後輩應當銘記前輩們的無私奉獻,不辜負他們用鮮血換來的幸福生活。」
交匯點記者 於鋒 王慧 實習生 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