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兒女》故事,戰場細節高度還原,王成原型到底是誰

2021-01-10 相聲小品電影電視

有這樣一部電影,全片100分鐘時長,男配角只出場到30分鐘左右,但他卻成了該片名氣最大的角色,遠超男一號。

同樣是這部電影,全片戰鬥場面只佔很小一部分,但卻被很多人譽為還原戰場細節最好的戰爭題材電影。

這部電影就是1964年上映的《英雄兒女》。

那位出場時間很短的男配角就是王成,和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董存瑞等真實存在的戰鬥英雄不一樣,王成這個 「虛構」出來的人物卻同樣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多少孩子在玩打仗遊戲時都會停下來高呼「為了勝利,向我開炮」。

本文帶你看一看經典電影《英雄兒女》背後的故事。

一、《英雄兒女》的拍攝背景

1952年底,著名作家巴金隨第二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跨過鴨綠江,他走訪了朝鮮前線很多地方,採訪了很多指揮員和普通戰士,也寫了很多文章,留下了很多素材。

經過七八年的沉澱,巴金將朝鮮前線的一些故事整合,寫出了一部中篇小說《團圓》,發表在《上海文學》上,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看到了這部小說,他指示長春電影製片廠,將這部感人至深的小說拍成電影。

出生在美國的長春電影製片廠導演武兆堤接受了這個任務,他給自己找來了一個重要幫手,曾在朝鮮戰鬥過,並且在給某政治部主任擔任過秘書的毛烽,兩人一起擔負起重要的編劇工作。

巴金的小說《團圓》只有兩萬字,體量較小,最關鍵是原著小說裡缺乏扛鼎的劇情,也就是電影的高潮,因此武兆堤和毛烽決定加戲。

原著小說裡關於王芳的哥哥王成的犧牲只有一句話:「王成犧牲在了山頂陣地上」,武兆堤和毛烽決定增加王成犧牲的劇情,他們將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的事跡改編到王成身上。

但是,還不夠,毛烽當時偶然看到過一則通訊《向我開炮》,故事的主角是兩位真實的志願軍戰士,他們果斷將這兩個人的事跡也加入到王成身上,這樣就形成了本片最高潮的段落。

二、《英雄兒女》的演員們

《英雄兒女》的主要角色有王文清,王芳,王成,張振華,王復標、金正泰等人。

軍政治部主任王文清,原名王東,王芳的父親,飾演者是著名演員田方,也是著名演員於藍的丈夫,著名導演田壯壯的父親,著名老戲骨李雪健的姑父。

田方飾演的王文清儒雅溫厚,頗有長者之風,他的眼神更是千變萬化,尤其是在注視王芳的時候,充滿了父親的慈愛。

有意思的是,田方當時正擔任電影局副局長,因此他有時候經常叫人把導演喊來,一起討論下劇本。田方當然有這個資格,除了職位在那裡之外,他的演技堪稱爐火純青,比如這一幕回憶過往的戲份,他手裡的菸灰就控制得恰到好處,細節完美到無可挑剔。

文工團員王芳,飾演者劉尚嫻,她當年剛剛畢業不久,還在演實習話劇。《英雄兒女》的幾位導演尋找王芳飾演者遇到了麻煩,很多人都難以讓他們滿意,直到有一天謝晉偶然看到劉尚嫻就推薦給了武兆堤。

劉尚嫻曾說,她也不知道導演們為何看中自己,但以筆者這樣一位觀眾的眼光看來,劉尚嫻最大的優點就是乾淨、清純還有一個特質,這個特質用現代的名詞應該叫:治癒,總之就是觀之可親的感覺。

王成飾演者劉世龍,在出演該片前不久,他剛剛演了《劉三姐》裡的阿牛哥,該片導演似乎也「調皮」了一下,讓王成的小名就叫阿牛。

在選飾演王成的演員時,導演和廠裡的領導陷入分歧,廠領導認為劉世龍個子太矮,人太瘦,不像那種高大勇猛的戰鬥英雄,他只適合演一個普通戰士。結果武兆堤導演一拍大腿:我就是要讓王成像一個普通戰士!

團長張振華飾演者郭振清,著名的遊擊英雄李向陽,如今當上了團長,他在片中的「捧哏」做的非常好,甚至也「調皮」了一次,調侃一下小說原著。

王成父親王復標飾演者周文彬,怎麼說呢,周文彬老先生的演技肯定是沒有問題的,但可能是因為他演的《甲午風雲》方伯謙還有《黨的女兒》裡的白匪軍官形象太過於深入人心,因此筆者當年看王復標時總是有出戲的感覺:他不像我們的人。

朝鮮老大爺金正泰飾演者浦克,也就是《甲午風雲》裡的丁汝昌,如果不認識他的觀眾很可能會以為這位演員就是來自朝鮮的某位大爺。實際上,浦克雖然籍貫是山東煙臺,但他從小在遼寧長大,瀋陽、本溪和丹東都呆過很長時間,因此演朝鮮老大爺毫不費力。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金正泰老大爺率領兩位年輕人抬著王芳過冰河那場戲,那是真的冰河啊,據飾演貞子的趙文瑜說,當時一下水就感覺渾身抽筋,身體不受控制,但臉部表情還必須保持演戲的狀態,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三、高度還原戰場細節

相比較《上甘嶺》,《英雄兒女》拍攝時已經是六十年代,朝鮮戰場已經停戰快十年了,因此想直接找一個戰場環境就比較難,因此《英雄兒女》很多戲份是在遼寧本溪拍的。

此外,《英雄兒女》裡的戰鬥戲份很少,除了王成犧牲一場戲之外,大部分劇情都是圍繞著王文清和王芳展開的,因此你說《英雄兒女》是文戲為主的戰爭片也沒問題。

但恰恰是這部文戲為主的電影,被一些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戰士評價為:最接近戰場的電影。

這不得不說一下《英雄兒女》的劇組,用現在的時髦話講,他們都是「細節控」。

我們看該片,馬路上的汽車拉著高射炮移動防空,周圍的朝鮮群眾來來往往,一派緊張忙碌的後方景象。

在劇中人物交談時,遠處零星落下的炮彈更是讓後方的危險一覽無餘。

此外,王成犧牲的無名高地上,各種槍械、子彈、手雷和爆破筒幾乎也是完美還原。

在其他場合,T-34坦克,米格-15戰鬥機等代表時代特色的裝備也是應有盡有。

就連送傷員回國的火車上,尾部都放著一門高射炮,高射炮還做了偽裝。

因此,筆者感覺該片的細節製作考究程度幾乎和戰爭大片差不多,只是文戲為主的劇情有些掩蓋了這些精心的設計。

四、三段精彩的表演背後

一說起《英雄兒女》,大家立刻就會想到《英雄讚歌》,其實該片應該說有三段精彩的文藝表演。

第一段就是王芳和同事們跳的朝鮮長鼓舞,不論是動作、扮相還是表情,這段舞蹈的精彩程度都是一流的。同時,王芳的原型之一,名字也叫王芳的一位志願軍女文藝戰士最擅長的就是打鼓。

第二段當然是《英雄讚歌》,關於這首歌要說的就多了。

最早導演武兆堤和編劇毛烽準備自己動手寫歌詞,但寫了幾天發現不是那回事,於是他們想到了公木先生,也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的詞作者,他們硬拉著不太情願的公木住進招待所開始寫。

沒想到,公木只用了一個晚上就寫了出來,因為他之前曾寫過一個《烈士贊》,發現這個作品和王成很契合,於是直接拿過來改編一下一氣呵成。

《英雄讚歌》的作曲還是劉熾,他想起了內蒙古民歌《巴特爾陶陶呼》,在這首歌基礎上編成了《英雄讚歌》的曲調。

作詞作曲完成後,劇組找了很多人包括知名歌唱家來演唱這首歌,但總找不到適合的聲音。

當時有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張映哲也被邀請來錄音,錄了兩遍毫無感覺,但毛烽認為她的聲音很適合王芳,於是就給張映哲講了劇本中王成的故事,這讓張映哲大受感動。

在調整了情緒之後,張映哲完成了她認為最完美的一次錄音,隨後她就出國演出了。

等到電影公映後,《英雄讚歌》揚名全國,但是由於電影字幕上沒有張映哲的名字,因此除了張映哲和一部分同事知道那是她的聲音之外,沒有人知道《英雄讚歌》的原唱是誰。

由於張映哲的低調,直到三十年後,大家才知道了《英雄讚歌》的原唱是他。其實劉熾介紹說,當時他一度想換掉張映哲的原唱,因為他覺得張映哲唱得太豪邁不夠抒情,不過這首豪邁的《英雄讚歌》恰恰更吸引人。

《英雄讚歌》最讓人動容的兩句歌詞: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片中第三段文藝表演,當然是王芳在前線炊事班表演的《歌唱炊事員》,而且這還不是歌曲,而是一段幽默活潑的大鼓,體現了志願軍戰士頑強樂觀的戰鬥精神。

這段大鼓的演唱者也是張映哲。

五、王成的原型到底是誰

一般來說,片中王文清的原型應該是時任26軍政治部主任王直將軍,團長張振華的原型應該是時任65軍582團團長兼政委的張振川將軍,巴金都採訪過他們,以他們為原型也很正常,但這兩位將軍都謙虛地否認自己就是片中人物的原型。

關於王芳和王成的原型也有一些爭議。

雖然一般認為王芳原型是志願軍唯一榮立一等功的女戰士解秀梅,但王芳的身上還有其他女戰士的影子,比如上文說的同樣打鼓很好的王芳,還有和片中王芳一樣來自於上海的文工團女戰士王堅,因此王直將軍說,王芳代表的是志願軍中女文工團員這個群體。

王成的原型爭議最多,首先是兩位編劇武兆堤和毛烽所說的,王成最早取材於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後來又加入了兩位在陣地上高喊「向我開炮」的戰士蔣慶泉和於樹昌。

其中,第一位在陣地中最危急時刻向後方喊出「向我開炮」的是23軍的步行機員蔣慶泉,但他之後重傷被俘,因此被暫緩宣傳,後來蔣慶泉回歸後,他所在部隊為他爭取了應得的名譽和待遇。

另一位23軍步行機員於樹昌的經歷則和王成高度相似,包括團長問他「防炮洞基土有多厚」以及「別顧我,向我這兒打」等話語幾乎都是相同的,於樹昌所在的高地是8251,而片中王成所在高地叫851。

不一樣的地方是,王成最後高喊的是「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於樹昌犧牲前留下的最後一句話則是「祖國萬歲,向我開炮」。

因此按照電影劇本所寫,王成的原型應該包括楊根思、蔣慶泉和於樹昌。

但是,熟悉韓戰歷史的讀者一定了解,其實在抗美援朝各個戰役中,帶著手雷、爆破筒或炸藥包和敵人同歸於盡的烈士有很多,除了楊根思之外,光上甘嶺一次戰役就有三十八位和敵人同歸於盡的戰鬥英雄,其中有一位和王成一樣拿著爆破筒衝向敵人的烈士叫王萬成,他也曾被認為是王成原型之一。

而孤身一人守陣地的戰鬥英雄也有不少,除了楊根思還有胡修道、趙先友等人,甚至還要包括活著的劉光子、柴雲振等戰鬥英雄。

所以,抗美援朝戰爭中湧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戰鬥英雄,他們的勇氣和犧牲精神和王成是一樣的,因此編劇毛烽曾在三十年後說,王成也可以說是沒有原型,因為在朝鮮這樣的英雄太多、太多了。

因此,王成原型是誰的答案就在《英雄讚歌》的朗誦詩裡: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裡,有千千萬萬個王成。

相關焦點

  • 電影《英雄兒女》你不知道的幕後故事,王成的人物原型是誰?
    1964年《英雄兒女》上映,這部電影一經上映,就感動了無數中華兒女。但很少有人知道,《英雄兒女》素材來源於巴金創作的短篇小說《團圓》。巴金曾於1952年冬天赴朝鮮慰問志願軍指戰員,依據在朝鮮戰場的所見所聞所感,於1961年創作了《團圓》。
  • 電影《英雄兒女》中高喊「向我開炮」的王成,他的原型到底是誰?
    《英雄兒女》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一部十分優秀的影片。它是導演武兆堤、編劇毛烽根據巴金的小說《團圓》改編的。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時期,在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1952年11月底離開志願軍部隊前,志願軍戰鬥、生活以及「王芳」與哥哥在戰場上相逢,與生父、養父「團圓」的故事。
  • 《英雄兒女》王成的原型,歸隱多年,如今仍健在。他是誰?
    在這場戰爭中,我們一共有近20萬英雄將血灑戰場,忠魂埋骨他鄉。但在這場戰爭中,也湧現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羅盛教等等,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背後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 《英雄兒女》中的王成原型還活著:深藏功與名,一生清貧無怨無悔
    1964年拍攝的電影《英雄兒女》主要講述抗美援朝期間,我軍某團堅守無名高地說敵軍展開激烈戰鬥,從醫院回部隊的普通戰士王成主動請纓上戰場,戰鬥中不幸壯烈犧牲。 王成妹妹在政委王文清的鼓勵下以哥哥為榜樣,在戰場上不畏生死,救護戰士,最後她和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得以在戰場上相認團圓。
  • 孫子明烈士是《英雄兒女》「王成」原型之一
    揚州至少犧牲385位烈士70年前,數以千計揚州的英雄兒女踏上保家衛國的徵程。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揚州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共犧牲385位烈士,許多人埋在了異國他鄉。另據市新四軍研究會秘書長陳榮坤介紹,當年揚泰地區直接參戰的有5000多人,犧牲1000多人,傷者接近一半,其中凍傷者最多。
  • 電影《英雄兒女》裡戰鬥英雄王成的原型是承德縣人,可惜鮮為人知
    電影《英雄兒女》裡戰鬥英雄王成的原型是承德縣人,可惜鮮為人知【原創】老羊鏟史,請關注。1.這些天,在廣播、電視、電影院裡,在微信、抖音、朋友圈裡,都在傳遞著一個聲音: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70年前,一百多萬中華好兒女,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毅然決然的奔赴戰場,這其中,也有很多熱河兒女,有的長眠於朝鮮戰場,也有的勇立戰功。最令承德人驕傲的是,電影《英雄兒女》裡王成原型之一的的英雄——徐申,是承德縣六溝人。2.
  • 電影《英雄兒女》王成的原型蔣慶泉訪問唐山燕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赴朝作戰70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2020年10月22日下午,抗美援朝老戰士,電影《英雄兒女》王成的原型,蔣慶泉老英雄在兒媳的陪同下來到唐山燕山愛國主義教育經基地參觀訪問,一起陪同蔣慶泉老英雄參觀訪問的還有:唐山愛國擁軍模範田金芳,部隊正團職轉業幹部,國際未病防治中心秘書長劉靜明
  • 《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蔣慶泉並沒有犧牲,被俘後結局怎樣
    戰勝自己,遠比在沙場戰勝數千個敵人,更有資格稱為英雄。——《法句經》《英雄兒女》是上世紀拍攝的一部經典的英雄戰鬥電影,60年代拍攝上映,立刻獲得了我國人民的熱烈支持。這部電影將其塑造為一個真正的英雄。面對敵人的進攻,王成沒有絲毫的畏懼。為了給炮兵指明方向,他直接讓炮兵向自己開火,犧牲自己以換取對敵人的最大化打擊。毫無疑問,王成的自我犧牲精神在當時那個年代最為受到人們的理解和關注,同時也最能打動人心。藝術源於生活,電影當中之所以會這樣拍攝,是因為現實生活裡確實有人這樣做。王成的原型是誰呢?
  • 電影《英雄兒女》中誰是主角?
    首先提個問題,電影《英雄兒女》中,誰是主角,誰是配角?很多人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王成當然是主角。其實不然,這部電影真正的主角是王芳。王芳的原型叫解秀梅,中國人民志願軍68軍202師政治部文工隊的隊員,她是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唯一榮立一等功的女戰士。
  • 《英雄兒女》你不知道的幕後故事,誰是最可愛的人?
    1964年《英雄兒女》上映,這部電影一經上映,就感動了無數中華兒女。但很少有人知道,《英雄兒女》素材來源於巴金創作的短篇小說《團圓》。巴金曾於1952年冬天赴朝鮮慰問志願軍指戰員,依據在朝鮮戰場的所見所聞所感,於1961年創作了《團圓》。
  • 19歲她就榮獲一等功,是《英雄兒女》王芳的原型,隱姓埋名40年
    "向我開炮"——《英雄兒女》不知道多少人還記得1964年上映的《英雄兒女》,作為一部經典的戰爭片,《英雄兒女》一經播出,不知多少人為這句"向我開炮"而淚目。電影中的王成、王芳,給大家展現了一個不畏犧牲、不怕苦難的真正英雄。時至今日,依舊有不少人為之緬懷。其實不管是志願軍戰士王成、還是文藝團王芳,在現實生活中都有原型。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女兵王芳——原型解秀梅,回顧一下這位女英雄的傳奇一生。解秀梅,1932年出生。
  •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河北「英雄兒女」
    原標題: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河北「英雄兒女」 ■閱讀提示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追憶這段歷史,很多人馬上會想到曾經風靡全國的電影《英雄兒女》,其中,男主角王成的一句「為了勝利,向我開炮」,以及女主角王芳的一首《英雄讚歌》,令人激情燃燒、熱血奔湧,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雖然《英雄兒女》是一部電影藝術作品,但其主要角色的英雄事跡都來源於朝鮮戰場上真實人物的真實故事。
  • 《英雄兒女》王成原型蔣慶泉:成美軍俘虜不被宣揚,曾靠賣鞋墊謀生
    20世紀的抗戰英雄是一群可愛的人兒,他們浴血奮戰,不惜犧牲自己以保衛國家不受外敵侵略,他們拋頭顱,灑熱血,將革命精神貫徹到底。他們是轉變世界格局的一群人,每一個抗戰將士都能稱之為英雄,他們用鮮血捍衛了國家的尊嚴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 王成原型——23軍英雄蔣慶泉
    事實上,即便是這個家庭中對「王成」耳熟能詳的那些成員,也直到最近幾年才知道了老人隱藏半個多世紀的往事——抗美援朝戰爭中最為著名的英雄形象,王成,其最初的原型便是在朝鮮戰場第一個喊出「向我開炮」的步話機員蔣慶泉。
  • 《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蔣慶泉並沒有犧牲,被俘後結局怎樣?
    什麼在戰場上抽雪茄,全軍都是油頭,別墅指揮部,還有半裙的八路軍護士,這些脫離實際的抗日元素,都是令人嘆為觀止的。但片方不但沒有自我檢討,甚至還說《雷霆戰將》是翻閱史料,找到人物原型的作品。每次看到這裡,都覺得真的不值錢,想當年開班的李幼斌老師,不知道引起了全國多少人的熱議和關注,如今卻被《雷霆戰將》毀了風評。
  • 慘烈的修理山防禦戰:電影《英雄兒女》王成的原型之一便出自此處
    中國著名電影《英雄兒女》中的王成原型之一便出自此次戰役。電影《英雄兒女》中的志願軍英雄王成防守修理山的志願軍為第50軍148師444團,在第444團團長趙國璋接受任務時,上級對他明確說明,讓444團防守修理山只是一個警戒性質的任務,但是戰局的發展並非如此
  • 抗美援朝中的英雄兒女
    電影《英雄兒女》是上世紀六十年代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講述了志願軍戰士兄妹王成和王芳同上戰場,王成壯烈犧牲,王芳以哥哥的精神為榜樣,宣傳英雄,服務戰士,在戰場上與養父王復標和親生父親政委王文清團圓的故事
  • 《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是誰?喊出「向我開炮」的英雄通信兵
    一首通信兵之歌,唱出了我們人民通信兵的豪邁氣勢,歌曲中稱我們通信兵為共和國的無名英雄,其實不然,通信兵中也湧現出來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據不完全統計,抗美援朝志願軍通信兵中湧現了15000多名戰鬥英雄和模範人物。
  • 《英雄兒女》:銀幕內外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
    相比較同題材作品,《英雄兒女》描述戰士王成在朝鮮戰場犧牲後,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堅持戰鬥,最終與養父王復標、生父王文清團圓的故事,以革命英雄主義的基調,表現並頌讚了英雄的大無畏犧牲精神。其優勢不僅在於受到電影界的重視,被建議「作為一個重點片子」,還在於對「他鄉遇故知」「團圓」這樣表現戰爭中個人化視角和人性人情主題的開掘。
  • 《英雄兒女》:一部電影、一首插曲,一段抗美援朝的歷史記憶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電影即是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傳播媒介,它使我們滿足了一種較高層次的文化休閒方式,在這裡我們找到了自己不曾實行或者想要涉獵的故事、歷史、喜劇、音樂等豐富的文化領域。對於抗美援朝的歷史故事,我們這代人,最初大多是從電影了解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