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明︱冰河世紀的士人心態:讀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

2021-03-01 上海書評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

清代思想、學術與心態

王汎森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年9月出版

604頁,95.00元

文︱丁小明


近十年來,由於各類清宮戲的渲染與推助,世人對「康乾盛世」時清王朝富庶四海的景象已然根深蒂固。但是,在英人馬戛尼的《使華日記》中卻記下一個完全陌生的「康乾盛世」:「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人們衣衫襤褸甚至裸體」、「象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的軍隊」、「我們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搶著吃」,在馬戛尼的記載中,滿清不過是一個「泥足巨人」,完全一副衰世暮象,有如「一艘破爛不堪的巨大船艦」,他斷言,「中國人」退化到了「半野蠻人」時代。對同一時代而有著如此懸殊的描繪,究竟相關影視作品皆是虛構的戲說,還是當事人馬戛尼因通關不成而有意醜化與貶低滿清呢?帶著這一疑問,我們跟隨著名學者王汎森的步履,走進他的力作《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思想、學術與心態》的世界,以期從思想史層面來理解「康乾盛世」。


王汎森先生這本專著由十二篇專題論文所組成,全書集中討論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藉考察講經會、省過會、日譜、人譜等面相,探討明季清初道德意識的呈現方式及轉化,和道德理想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實踐,嘗試聯繫『思想史』與『生活史』這兩個領域。第二部分則以康雍乾時期的文字獄、禁書及其在道鹹以降的復出為切入點,展示在清代的政治壓力下,權力如何像水分子般在毛細管作用的驅動下滲入日常生活的每一角落,造成文化領域中無所不在的自我壓抑與自我刪節,在最細微、最日常、最私密的空間中也發揮著意想不到的力量。」(具見北大版書後介紹語)而《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文獻中的「自我壓抑」現象》一文無疑是本書的代表作,王汎森先生亦以此來冠以書名,足見他對此文的重視。通觀全書,特別是書中對康雍乾時期的文字獄、禁書的解讀,我們可以看到王汎森先生以聰明人作繡花功夫,對中國歷史上一段冰河世紀作斷面式鑿穿取樣,洞燭所謂「康乾盛世」之下,因異族統治者的不安全與不自信,而引發漢族士人中心態中普遍的自我壓抑的現象,並由此造成「人人自危、萬馬齊喑」時代精神狀況,進而從思想史的層面來反觀所謂「康乾盛世」的虛幻。


所謂「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之說來自法國思想家福柯,其意為權力像水分子的毛細管作用一般,會滲入每個角落,人們日常生活的任何區域都會受其影響。在《權力的毛細管作用》這篇論文中,王汎森更詳細探討「官方在思想禁制方面的作為所形成的巨大的壓力,如何形成毛細管作用,深入到各處,以及權力在極小的範圍,尤其是在無名文人心中自行運作的實況」(北大版348頁)。儘管因其私密性我們無法再現「毛細管作用」在這些無名文人心中是如何運作的,王汎森還是嘗試從文獻的空白、刪竄的蛛絲馬跡之中來探知這一沉默無聲卻充滿糾結與掙扎的精神世界。


具言之,王汎森是從清初大小文字獄案所形成的「萬形而無形」的「世界」入手,進而深入考察士人的毛細管的「自我禁抑」現象的。權力的「毛細管」究竟是如何發揮作用的?王汎森在書中提及有一些有形的管道,例如各地設立的書局,禁書的命令也通過行政系統和地保這樣的基層管道傳布下去,還動員到教官、鄉紳和書商等等人物,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無形的管道,即士大夫群體的人際網絡對信息與情緒的傳播:有的人儘量避免留下字跡,有的人與人交談時從不談及敏感話題,有的人塗抹掉藏書上可能犯忌的人名和字詞。王汎森在書中主要討論清初大小文字獄案的影響及其兩種後果,一種是因「漣漪效應」帶來各種文化領域的萎縮、公共空間的萎縮、政治批判意識的萎縮,形成一種萬民退隱的心態。再者「漣漪效應」涉及到個人則表現為一種隱性的「自我壓抑」心態,並在心中揣度、發酵、醞釀出一套檢制約束自我的標準,進而以此標準修改與掩飾自己可能存在的問題,從而將與現實政治標準相悖的理念與思想消除得無影無蹤。


王汎森在《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一文加有一小標題:「清代文獻中的『自我壓抑』現象」,即從存世的清代文獻中尋找「自我壓抑」現象。顯然,這樣的例子在在多見、不勝枚舉。比如,清初各種文獻中,常將清兵的橫暴之事隨意改寫成流寇,如《桃花扇》只寫流寇而不寫清兵,李漁《巧團圓》中將掠賣婦女的清兵改寫成李自成軍。而楊潮觀在《吟風閣》中,則寫韓世忠與梁夫人解甲歸田的閒適,而繞過他們如何抵抗金兵的敏感地帶等等。王汎森還特別留意清初遺民的「隱語系統」,相較於「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的顯眼之處,「以韻目代字」的表達則最難索解,而歷代研習顧亭林詩者,最為頭痛的則是詩中之不可解之處,最終這一問題由戴望「以韻目代字」的懷疑而打開顧詩解讀的新法門,並得以瞭然在清初異族政權重壓之下亭林之幽深心曲(按:據潘重規的研究,此「以韻代詩」並非顧氏自為,實仍顧詩刊刻者潘次耕所為)。而王汎森在討論陳恭尹《獨漉堂詩文集》時則發現,集中獨缺奏疏、啟事、信箋內容,陳恭尹自謂這一部分毀於火,但依鄧之誠推測「實因畏禍而不敢刻耳」,否則為什麼惟獨少了奏疏、啟事、信箋部分呢,可見這是作者編造理由以避刊而已。與此同時,他又要別人知道他有這些東西,所以存下目錄。此外,如陳梓則自題詩集為《刪後詩存》,欲隱晦而又實昭然的態度也令人咀嚼。


自檢、自避甚至自隱無疑是清代士人的遠禍方式,而在原有基礎上的修改亦是他們的常見方式。如錢謙益因乾隆的憎恨而讓弘曆之世的士人避之則吉,所以但凡涉及錢謙益處不是以「蒙叟、牧翁、東澗老人」等代名的方式矇混過關,就是直接剜除、變成墨釘。周作人曾寓目一部王漁洋的《帶經堂詩話》,展卷常見墨釘,細審之後發現是剜除錢謙益的名氏。鏟去錢謙益的名字與否,成為判斷士人是否遵守朝廷功令的一個標記。而嶺南詩人屈大均亦有此遭遇,孫銀槎輯注《曝書亭集》時,「屈五」(即屈大均)的字樣被挖去,代以「友人」二字。由此可見,在刻本或稿本上對作者姓名的剜改是常見避禍方式,而閱讀中的讀者自隱身份則是另類的避禍方式。以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所藏錢謙益《投筆集》抄本為例,細審書中避諱,當為乾隆朝或稍晚於乾隆朝的抄本,抄本後一有段太倉浣溪子的跋語,跋語在推崇 「虞山著作,橫絕古今」之時,又感慨他「遭際時艱」以至於「等身著作,湮沒無聞」, 同時慶幸此「吉光片羽」能「不絕如縷」的保存至今,最後跋語者的落款為「婁東布衣浣溪子」。這種欲說還休的語調,以及未以真名示人的隱晦方式,無不讓人體會到乾隆朝士人的那份惶恐、謹慎與不甘相滲雜的複雜心態。凡此種種,王汎森先生通過大量文獻的爬梳之後,最後得出「清人集裡種種隙漏中,常著極複雜的風雷與隱情」的結論。

錢謙益


當然,王汎森也指出,在清代乾隆時期政治高壓下,「自我刪竄固然呈露出一個不可言說的世界」,但是「士大夫、出版商的自我刪竄的情形不能泛濫解釋」,有的可能是無心造成。是有心還是無心,需依據當時的時空背景脈絡來判斷。有人在重建臺灣上世紀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歷史時發現,一個人往往會把他六十年代以後寫的文章,在再版時不停改寫。我們現在看到的文章,以為和當初發表時的是同一篇,其實不然,裡面有諸多添加、刪減等痕跡。不過,改寫本來就是歷史的常態。具體回到清代,像書裡講的,有些書本的空字、掉字,是刻板印刷時出的問題,這是「無心」造成。至於「有心」忽略的空字、改字更多,得在具體情境中討論。政治高壓之下,這些「有心」行為是清代知識人自我壓抑的表徵之一,而壓抑的規模遠超想像,很多日常生活層面的史料足以體現,作者未必能全然寫進書裡。


可以說,王汎森的《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一文足見他作為當代學人的敏銳與深刻,既能引西哲理論為支持而解讀中國歷史,又能縱橫馳騁在政治史、思想史、心態史、文化史複合的領域之中,見他人所未見,道他人所未道,開拓新知,啟迪後來。需要指出的是,王汎森的《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一文中也不無可商榷之處,如在討論為何至乾隆朝文網漸密,審查愈苛。他以元代歷史相比較,以為當蒙古勢力越強,政局越穩,對南人、漢人的防範也越嚴。這樣類比,恐非歷史之真相,時與勢的變易與相類,只能在具體語境中加以具體的考察。此外,文中的文獻徵引亦有百密一疏之處,如文中所說的贛榆縣民蔡嘉樹告鄰人徐食田一案,實是後來聳聞天下的徐述夔《一柱樓詩案》的緣起,其發生地實乃在江蘇東臺縣栟茶鎮(今屬江蘇如東),王汎森如此徵引,極易讓人理解成此案發生在江蘇贛榆縣,而非江蘇東臺縣。


總而言之,面臨文字獄的壓力,「康乾盛世」下的中國士人用盡種種措施,小心翼翼地自我保護,規避敏感話題的「三緘其口」也好,以隱語系統表達情感的「躲躲貓」也罷,甚至在「自我壓抑」中矮化與貶損自我也行,只是這樣苟延殘喘般的生存的後果是什麼呢?龔自珍所謂「人心混混而無口過也,似治世之不議,左無才相,右無才史」 ,可謂句句道盡當時事,對士人而言,士氣之靡弱實已毫無風骨與尊嚴可言,透過王汎森先生以毛細管的自我壓抑理論來解讀「康乾盛世」中士人心態的思想史視角,我們大體可以理解,所謂「康乾盛世」其實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深寒徹骨的「冰河世紀」!

·END·

本文首發於《澎湃新聞·上海書評》,歡迎點擊下載「澎湃新聞」app訂閱。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訪問《上海書評》主頁(shrb.thepaper.cn)。

相關焦點

  • 士人造句和解釋_士人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士人參考例句:1、古代士人常經由科舉考試謀得官職。2、江左風景不殊,然南遷士人心懷中原。3、處士橫議對士人精神、社會變動有過積極影響,也存在弊端。4、士人怕不明經術,經術苟明,則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5、前倨者,士人不面諛權貴,乃節,後恭者,士為知己者死,乃義。6、戰國策士的遊說對後來的唐代士人的政治生活產生過深刻的影響。
  • 魏晉南北時期士人的奇裝異服現象到底寓意著什麼?
    優雅從容的風度除了袒露身體以外,寬衣木屐也被視為奇裝異服,曹魏和西晉都是短命的政權,內部的權力爭奪和國家的瓦解,直至南渡長江偏安江左,政局的巨大變化給士人心靈帶來強烈的震動。在國家政局的偏安政策下,偏安心態逐漸發展成為東晉士人的主要心態,滿足於現有的狹小天地,從直面現實轉向對精神世界的探索。
  • 歷史學家王汎森院士著作十種推薦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收錄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汎森研究清代學術、思想、心態方面的12篇專文和一篇附錄。本書標題「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說明了清代社會中政治、道德等權力無遠弗屆的影響。
  • 毛細管電泳技術年度回顧
    色譜  2020, Vol. 38  Issue (9): 986-992DOI: 10.3724/SP.J.1123.2020.03027趙毅, 馬遙, 魏波, 田文哲, 趙新穎, 屈鋒*   2019年毛細管電泳技術年度回顧
  • 唐代士人的平行宇宙
    ——讀西川《唐詩的讀法》唐騁華 ——西川新作《唐詩的讀法》,口袋書的體量,討論的問題卻很深、很大,細究起來,寫個大部頭也未必兜得住。因此有學者認為,隋亡唐興的實質,不過是關隴集團內部對權力格局進行的再調整。無論此說能否站住腳,初唐的高層官員多為關隴權貴,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這就養成了一群政治貴族,書法家褚遂良、宮廷詩人上官儀,即為代表人物。而政治貴族創造的文化,自然是貴族文化。在唐代,家庭出身和姻親關係十分重要。關隴權貴將官位、爵位在本集團內相授受,子承父業、兄終弟及成為常態。這就是所謂的「恩蔭制度」。
  • 王汎森:由下而上的歷史
    編按:佐藤仁史著《近代中國の郷土意識—清末民初江南の在地指導層と地域社會》一書,中文版即將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特推出王汎森院士序言時代政治局勢及思潮之起伏,其實與地方上不同勢力之間的起伏也有分不開的作用。
  • 王汎森 | 研究學問的一些心得、反省
    王汎森,1958年出生,臺灣雲林人。1980年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
  • 研究發現:即使在納米尺度上,毛細管凝結也遵循經典定律
    曼徹斯特大學研究人員的發現,當水蒸氣在直徑只有1納米的毛細管內自發凝結時,它的行為遵循具有150年歷史的開爾文方程,也就是說即使對於只能容納單層水分子的毛細管,開爾文方程仍然有效。在自然界中,毛細管內的冷凝現象無處不在,許多物理過程,包括摩擦、擠壓、潤滑和腐蝕等都受到它的影響。開爾文方程將水的表面張力與其溫度和液體彎曲表面直徑聯繫起來,根據該方程,如果環境溼度在30-50%之間,那麼高度小於1.5納米的扁平毛細血管將自發地充滿從空氣中凝結的水蒸氣。
  • 唐朝寒門士人子弟的艱難科舉路
    同樣的,在科舉制度剛建立不久的唐朝,家境清寒的士人子弟要考上科舉也是相當不容易。唐朝科舉為何重進士科誕生於隋朝,並在唐朝進一步發展的科舉制度,是中國持續時間最久、影響範圍最廣的人才選拔。唐初時,秀才高於明經、進士科之上,但要求舉人精通時事又要引經據典、提出治國方略,對當時士人來說難度相當高,加上部分文人醉心於詞藻,應試者稀,遂於唐高宗永徽二年(651)被廢。
  • 張藝曦主編:《結社的藝術:16-18世紀東亞世界的文人社集》出版(附王汎森序)
    代表作有《社群、家族與王學的鄉裡實踐》(2006)、〈明中晚期古本《大學》與《傳習錄》的流傳及影響〉(2006)、《孤寂的山城:悠悠百年金瓜石》(2007)、〈飛昇出世的期待:明中晚期士人與龍沙讖〉(2012)、〈明代陽明畫像的流傳及其作用——兼及清代的發展〉(2016)等。
  • (英漢對照)『非利士人』的啟發
    各位,我今天特別想專門談談『非利士人』這個主題,因為,從《創世紀》一直到現在的《撒母耳記上》,好像時時處處都有非利士的影子。我來談談讀書體會,看看今天的我們能夠從中悟出什麼值得借鑑的東西。你有沒有這麼個映像?在你人生中,無論是上學、工作、親友中,總是有『冤家對頭』,老是與你過不去。打麻將的時候,有個人總是贏拿你的錢。
  • 政治媒介化的歷史考察——評馬建標《權力與媒介:近代中國的政治與...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馬建標教授的著作《權力與媒介: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傳播》(以下簡稱《權力與媒介》,引用只注頁碼)則注意到在近代中國權力鬥爭與思想文化變革背後,資訊傳播媒介所發揮的推動作用。Kuhn)以1768年在中國發生的一場由妖術引發的大恐慌入手,試圖呈現清廷皇權與官僚體系就資訊傳播展開的博弈,進而呈現權力與媒介的繁複互動關係。本書作者從中獲得靈感,認識到資訊傳播無論對個體行為、社會心態,還是政治權力的改變,都是一個重要因素。
  • 戰爭連綿、政治混亂,魏晉士人為何在生死之中,綻放藝術的花?
    今人要追悉當時士人對死亡的審美趨向之原因,還得從當時的時代環境和士人困境著眼。若脫離漢末之後整個時代與人生悲劇的背景,就很難對魏晉士人的死亡觀做出正確的理解。在各種政治鬥爭中,士人也被拉下了水,攪個不停,稍有不慎,便會招來殺身之禍。一覺醒來,便聽到好友全家被屠的消息,對魏晉士人來說已是平常,人們內心的恐懼達到了頂峰。
  • 黃寬重:人際關係與南宋士人的生前身後名
    人際關係對了解士人在變動甚速的南宋政局中仕途順遂與否,具關鍵性。宋代士人透過科舉爭取仕進;入仕之後,尚須獲得長官的薦舉,才能晉升高位。薦舉制度,使士人從學習到任官的過程,除家族、婚姻之外,尚須以才學、嗜好、理念,與長官、前輩乃至同學、同鄉、同年、同僚交流,以期爾後發揮積極作用。由於受教育與任官的過程長、變動大,因此經營人際關係是長期的。不過因為政局變動頻繁、執政更迭迅速,高官進退容易牽動相關師友的仕途榮枯;像趙鼎被貶,受牽連被整肅的幕僚、親友,多達三十多人。
  • 新鵬都·綠島|地源熱泵/毛細管網系統,聰明的溫度調節大師
    毛細管網是以水為介質的能量輸送系統,與裝飾層結合安裝在頂面或牆面,實現均勻散布能量,如同皮膚中的毛細血管一樣柔和地調節室內溫度,從而達到室內衡溫的狀態。讓夏天不再溼熱,告別冬天的乾燥,時刻保持在18-26℃,讓家裡溫暖舒適如春天。
  • 呂妙芬:明清士人在家拜聖賢的禮儀實踐
    這種私人化聖賢崇拜的舉動反映著怎樣的心態與文化意涵?而本文個案多集中在明末清初時期,此禮儀實踐與當時學術思潮之間是否有呼應的關係?本節主要欲回答上述的問題,將分別從拜聖賢的思想依據、儀式的個人化、關於用像的問題、家作為儀式空間四方面來討論。就儒家祭祀原理而言,主祭者的身分必須與受祭對象具有相類符應的關係,才可能感格其神,所謂「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