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王汎森院士著作十種推薦

2021-02-13 歷史學研究通訊

信息來源:傳古樓 

一百零一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


 王汎森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收錄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汎森研究清代學術、思想、心態方面的12篇專文和一篇附錄。本書標題「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說明了清代社會中政治、道德等權力無遠弗屆的影響。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觀念來自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傅柯對權力的了解很有創見,他不像過去的人只注意權力在大的、公開的場面的展示,同時也注意到權力在微小的、隱密的、日常生活空間中的作用。從《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一書中可以看到「政治」、「道德」、「權力」等各種力量,就像水分子的毛細管作用一般,滲入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能的角落,並發揮意想不到的影響。

思想史」與「生活史」的聯繫也是《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一書的主軸之一,譬如〈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家〉這兩篇專文,就是以「人譜」、「省過會」等修身冊籍及團體為例,展示道德意識呈現的方式與轉化,以及道德理想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實踐。

一百零二、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


 王汎森

王汎森新作《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包括兩部分文章,一部分是與近代中國思想中「主義時代的來臨」這個主題相關的文字,另外一部分則是闡明「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這個研究的方向與態度。

後者主張思想史亦應探討「思想的生活性」及「生活的思想性」,而因為本書中與「主義時代的來臨」有關的幾篇論文也刻意從廣義的「思想與生活」這個主軸出發,略有別於從政治角度去處理「主義」的問題。

作者王汎森教授並不主張將思想化約為生活,也不是在宣揚一種唯與生活發生關係的思想才有價值的想法,更不是認為重要的、具有原創性的思想不値得用心研究。但誠如克羅齊所說的:「思想作為行動才是積極的」、「思想既不是對實在的模仿也不是裝實在的容器」,同時他也強調「思想不在生活之外,甚至就是生活職能」。那麼如果想了解思想在歷史發展中實際的樣態,則不能忽略「思想的生活性」與「生活的思想性」的問題。所以,一方面是「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另一方面是「生活是思想的一種方式」。作者認為,「思想的生活性」、「生活的思想性」,以及這兩者之間往復交織,宛如「風」般來回有趣。此處所謂的「生活」,包括的範圍比較寬,包括有社會生活、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

一百零三、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


王汎森

近代中國經歷了一些範疇性的轉變:在經學上,否定了過去兩千年的經學傳統,認為它們都是圍繞著一批「偽經」而積累的學問(康有為)。在文化上,充分了解到儒家文化始終存在著一個不安定層(傅斯年)。在道德上,發現過去兩千多年所有的道德教訓,關涉私德者居十分之九以上,而關於公德者不到十分之一(梁啟超)。在政治上,認為過去兩千年是無治狀態(劉師培),國其實不成其為國,因而有建立一個現代「國家」的追求,希望由「皇朝」轉化為「國家」,將「臣民」轉化為「國民」。對專制體制的深刻反省則發現中國沒有「社會」,並認為過去兩千年的政治理論都是「在空架之上層描摹」。除了上述之外,社會上的文化菁英也由傳統的「士大夫」變為「知識分子」。不管近代中國的社會政治有多少實質的轉變,但至少在思想或理念的層次上這是一個斷裂和跳躍。而這些斷裂或跳躍並不是突然而來的,它們有深遠的文化、學術根源。本書基本上認為從道光以來,中國思想界便進入不安定期,每一種學問都因內外的挑戰,而產生了分子結構的變化。收在這本論文集中的文章,除了都觸及上述種種問題之外,並討論現代學術風格的形成與現代學術社會的建立。

一百零四、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


  王汎森

傅斯年是民國時期學界最有影響力、色彩最豐富的人物之一

他最重要的學術主張是「夷夏東西說」

《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重構了他從疑古走向重建古史的過程

傅斯年(1896-1950),民國時期學界最活躍、最有影響、色彩最豐富的人物之一,一個「譽滿天下、謗滿天下」的人。

他組織並領導了二十年以史語所為核心的學術群體,促成了如考古學、甲骨文、金文研究和清宮檔案的收集與研究等很多領域的進步;他強調中國歷史學的專業化和收集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對形成學術研究的新風範有卓越的貢獻。

傅斯年生活在後傳統、後科學、後古史辨的時代,本書作者王汎森針對他最重要的學術主張「夷夏東西說」,重構其從疑古走向重建古史的過程。並藉傅斯年看他這一代知識人如何陷入種種的「兩難」,進而將其個案帶到中國現代思想史兩個更廣泛的主題上來:一是五四青年的文化反傳統主義之產生和發展,二是在中國建設一個學術社會進程中的成功與挫折。

《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第一章〈傅斯年的早年生活〉,介紹傅斯年的成長歷程,包括在北京大學的學習,及其與新潮社、五四運動的關係,這些為他日後學術思想的發展、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第二章,〈新歷史學派的形塑〉,介紹傅斯年在倫敦和柏林的學習,實證主義、自然科學、心理分析及比較語言學都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回國後,傅斯年建立了史語所,集中了一批中國學術的精英,如陳寅恪、趙元任、李濟等,展開學術研究工作,史語所成為傅斯年們的舞臺??;

第三章,〈走向中國文明多元起源論:中國古史的學說〉,作者向人們展示了上個世紀史學家們對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探討,傅斯年打破了中國古代歷史研究的單一體系,形成新的多元文明起源論,代表著作是〈夷夏東西說〉(1935年),並重新描繪出古代歷史的畫卷。王先生檢討了傅斯年的理論的價值、影響及值得商榷之處;

第四章,〈反內省的道德哲學〉,作者結合了當時的時代思潮,精闢地分析了知識份子群體的矛盾心態,指出傅斯年在反對傳統的道德內省哲學時與清代考據派學者在精神上一脈相承,另一方面,他又以西方思想、方法為參照系和武器,對中國的內省的道德傳統進行駁斥。傅斯年集中地對「性」、「命」、「令」、「心」這幾個關鍵概念作了詳細的辨證,寫成〈性命古訓辨證〉(1940年);

第五章〈五四精神的負擔〉,在這一章中,作者認為中日戰爭爆發後民族主義興起、專制政治下民主與獨裁辯論的高漲、以及本位文化的鼓吹,都使五四的個人主義、反傳統、宣導純學術等成為一種負擔,並闡述這種轉變的錯綜複雜的社會、歷史背景以及傅及其同時代人所受的影響;

第六章,〈一個五四青年的晚年〉,傅斯年曾將蔣介石看作最有能力的中國領導人,但是蔣介石的獨裁使他感到失望、不滿,因此他對蔣的態度是複雜的。作者指出傅斯年晚年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已經漸漸緩解了傳統價值與現代價值之間的張力。

此外,另有〈引言:1895年後的思潮與傅斯年〉、〈結語:一個五四青年的失敗〉。書後另附六篇專文。

一百零五、天才為何總是成群地來—知識創造的人文向度


 王汎森

王汎森先生的學術成就和學術著作大家都耳熟能詳,有很廣泛的影響。不過,過去十多年除了專業研究之外,作者曾作過一些通俗演講、寫過一些散篇文章,可能容易讓人忽略,這些不是學術論文的文章也都有啟發性,甚至在不同層面的價值也許和他的學術著作可以等量齊觀。這些演講或文章大多跟作者的專業沒有直接關係,卻多少表達了他對這個時代學術、文化狀況的觀察。選錄在本書中的文章大多是:既跟讀書研究有關,又超越僅僅是讀書研究範圍,從一個人文優先的角度出發看事情、從科技實證之外的人文精神層次出發考量問題、從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前提去考慮現代社會的發展,或是考慮知識創造過程中的人文面向,或是主張經濟活動中應該加入人文面向等。內容從讀書、研究展開,以關懷人文精神做結,也就是,從個人的研究工作擴展到知識分子的人文社會關懷。受科技、物質宰制的社會如果不回到「人之所以為人」的基礎上反思,總有一天人類會面臨不知「為何而生」的窘境。讀讀王汎森先生這些文章,可以讓我們在思考時多打一劑人文營養針。

一百零六、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


王汎森

本書文章所涵蓋的範圍大概是晚清最後十年到一九三○年代左右,前後將近三十年的時間,偏重的是「變」的部份,而尚未來得及仔細分析在新史學甚囂塵上之時,舊史本身的風貌。在將近三十年中,史學的意義、題目、史料、方法、概念、詞彙、評價、敘事架構等都起了重大的變化,以至於要想回過頭去用傳統方式寫史,幾乎不可能。譬如在近代以前,人們多用「史」而罕用「歷史」,近代則用「歷史」而少用「史」。由「史」到「歷史」,在隱微之間有某種深刻的改變,這一類改變在近代的史學實踐中可謂不勝枚舉。近代中國重要的史家、歷史著作、史學流派,或歷史機構,幾乎都有人研究了,以至於許多人感到好像在這個領域已經沒有什麼可以著手之處。可是,如果我們把視界放寬到整個時代的歷史意識,及它們與政治、社會的複雜互動,則有一個相當廣闊的園地擺在眼前。

一百零七、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


 王汎森

張灝院士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等文章中指出:1895至1925年是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在思想知識的傳播媒介或是思想內容方面,皆有突破性的劇變。就前者而言,報刊雜誌、新式學校、學會等制度性的傳播媒介大量湧現,同時新的社群媒體──「知識階層」(intelligentsia)出現了。在思想內容方面,除了有文化取向危機,同時也產生新的思想論域(intellectual discourse)。本書是從上述的框架及議題出發,請各相關領域的專家,就個別論題進行探討,希望比較全面地呈現近代思想轉型期的複雜風貌。

一百零八、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修訂版)


  王汎森

古史辨運動是改變近代中國史學氣候的一個晴天霹靂的現象,《古史辨運動的興起》探討影響古史辨運動的思想淵源、變化。絕版近三十年,今日閱讀仍常有新義,全新修訂版重現江湖。

古史辨運動何以會爆發?以什麼樣的風貌出現?帶來什麼影響?則是關心近代思想史的人所該處理的,二者固然有交集之處,但卻不可混為一談。在描述歷史現象時,是有必要對「心理事實」(psychological truth)與「歷史事實」(historical truth)加以分殊的。不管合理或不合理的思想都可能在歷史上造成巨大的影響,在行動者自己看來也都可能自認為掌握了最完整的理由,而且也正好符合著某種深刻的社會需求,而又造成了無可抹煞的歷史事實。我們在這個研究中尤其覺察到此點。在本書中作者還希望注意三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層面是:思想家原來的想法到底是什麼?這些想法與他生活於其間的思想傳統有什麼的關係?第二個層面是:他真正做到了什麼?有時候所思所想與實際做成的結果之間有著相當遙遠的距離。第三個層面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他所做成的產生了什麼影響,這包括後來的人怎樣去理解他的作為。事實上,後來人的理解也常常跟撰述者的本意相衝突,被影響的人常常反過來影響他的人在某些層面上形成敵對。為了照顧到這三個層面,本書的詳略遂與前人的研究有所不同。我們可以做這樣一個比喻,如果古史辨運動是一場大火,作者特別想追問的是造成這場漫天大火的火藥。

一百零九、章太炎的思想—(1868 - 1919)及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擊


王汎森

提 要

一、研究目的:章太炎是晚清革命陣營中,理論宣傳的健將,又是清末知識界的重鎮,故其人之政治思想及學術思想對近代中國皆曾有極大的影響,本文的目的便是想釐清其思想的面目。

二、資料來源:主要是以章氏的筆札文字為主,以同時代人之著作為輔。在章氏的著作中,又盡其可能的引用部分近年來才整理出版的未刊稿,由於本題的下限大致到民國八年為止,故章氏晚年所撰寫的大量文字,引用得不算多。

三、研究結果:茲依本文所分的七章,撮述研究成果之大要:

第一章:「生平」。對章氏的生平及思想變遷大勢作了簡單的介紹,尤其著重在分析民國

元年以前的生活。

第二章:「思想背景」,由於章氏秉承自傳統學術的成份非常濃厚,故此章著重在釐清他與乾嘉學說,晚清諸子學風,及章實齋之間的源承關係。又由於章氏不僅秉承傳統,並且一度竭力吸收西學,故本章亦敘其與嚴復之關係,佛學是章氏中年以後思想中的擎天一柱,故亦敘及。

第三章:「與清末今古文之爭」。敘述他對抗今文陣營的三階段,及他與康有為之間微妙的對抗關係。

第四章:「民族思想」,釐清章氏排滿思想之形成的過程,及他所以獨主光復,而不主革命,並及其種族思想,排滿的思想綱領及反帝國主義

第五章:敘述章氏的政治思想,包括其反代議、反立憲、誅政黨、平民主義及尊重傳統政治美德,新法家,過渡到五無的「偽政」及其齊物論。

第六章:「對儒學傳統之衝擊及影響」。從三個方面談章氏對傳統的衝擊,包括激烈詆孔將六經歷史文獻化以致黃金古代之破滅及通經致用說之不得不止。另外,亦整理出章氏所極力揄揚的幾位歷史中的非正統(或異端)人物,並寄深意於其間。並敘章氏的學術及思想對民初新文化運動的幾位健將之影響。

一百一十、傅斯年遺札(全三冊)


 王汎森

本書收錄傅斯年1919-50年間寫給親屬、師友及政治、外交、教育、學術各界人士的書信。由於傅斯年身份多樣(北大、臺大校長,中研院史語所所長、中研院總幹事,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立法委員等要職),並參與或主持中英款庚會、中基會文史科學術審查工作。這批書信是觀察中國近代政治、外交、教育、學術研究的發展,以及研究「傅斯年」的重要史料。

相關焦點

  • 王汎森、王奇生、周錫瑞、陳永發、黃自進聯袂推薦的近代通史經典:《近代中國史綱》40週年紀念新版
    《近代中國史綱》四十週年紀念新版精裝、平裝同時推出郭廷以 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年3月《近代中國史綱》40週年紀念新版王汎森自初刊以來,廣受歡迎,再版三次,重印14次,早已成為中國近代史的經典著作及研究者案頭常備的參考書。值初版面世40週年之際,本社鄭重推出新版,將上下二冊合為一卷,重新錄入並校訂全書;增入郭公子郭倞闓夫人劉誕麗女士所賜舊照;特邀中央研究院院士陳永發教授、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黃自進教授撰寫序言;延請書籍設計家何浩先生重新設計,冀以「新的老書」之神貌,饗饋有緣讀者,並以此紀念郭廷以先生。
  • 丁小明︱冰河世紀的士人心態:讀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
    (具見北大版書後介紹語)而《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文獻中的「自我壓抑」現象》一文無疑是本書的代表作,王汎森先生亦以此來冠以書名,足見他對此文的重視。在《權力的毛細管作用》這篇論文中,王汎森更詳細探討「官方在思想禁制方面的作為所形成的巨大的壓力,如何形成毛細管作用,深入到各處,以及權力在極小的範圍,尤其是在無名文人心中自行運作的實況」(北大版348頁)。儘管因其私密性我們無法再現「毛細管作用」在這些無名文人心中是如何運作的,王汎森還是嘗試從文獻的空白、刪竄的蛛絲馬跡之中來探知這一沉默無聲卻充滿糾結與掙扎的精神世界。
  • 「弘揚科學精神,分享大成智慧」——東北大學聞邦椿院士「百部著作...
    12月20日,「弘揚科學精神,分享大成智慧」東北大學聞邦椿院士「百部著作」品讀交流與贈書大會在東北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舉行。東北大學校長趙繼,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相關負責人參加會議。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張彥敏、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張方、瀋陽市鼓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戴繼雙、寧夏理工學院副校長劉學雲、機械工業出版社副社長孔勁、東北振興創新設計產業聯盟秘書長張劍先後致辭,對聞邦椿院士90歲高齡完成百部著作表示祝賀,對聞邦椿院士多年來在機械工程和科學方法論等領域的深入研究表示敬佩和感謝,並希望能以此次大會為契機,弘揚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精神
  • 90歲100部著作,這位院士,牛!
    日前,90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機械工程和振動工程領域的著名學者、東北大學教授聞邦椿完成100部著作。為通過書籍傳播新思想和新知識,為社會提供更多有價值的著作,在多年前,聞邦椿提出了要完成撰寫100部書的目標。如今,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這句話的深刻內涵。
  • 斯人遠去:2020年逝世的中外歷史學家
    1985年7月至1988年5月任考古研究所副所長,1988年12月被授予德意志考古研究院通訊院士。1989年5月退休。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被推舉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主要學術成果有《張家坡西周墓地》(主編,1999年)、《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合著,1999年)《商周考古論集》(2007年)等。
  • 美國歷史學家、《哥倫布大交換》作者克羅斯比去世
    美國歷史學家、《哥倫布大交換》作者克羅斯比去世 澎湃新聞 2018-03-18 10:56 來源:澎湃新聞
  • 2020上海書展丨上海財大出版社社長金福林推薦十種好書
    2020上海書展丨上海財大出版社社長金福林推薦十種好書 澎湃訊 2020-07-26 18:17 來源:澎湃新聞
  • 90歲院士聞邦椿百部著作誕生:「我還要繼續寫下去」
    12月20日上午,東北大學國際交流中心,一場特殊的盛會在此舉行,所有來賓都懷揣著同一個念頭,那就是向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已經90歲高齡的聞邦椿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在這場「弘揚科學精神,分享大成智慧」——聞邦椿院士「百部著作」品讀交流與贈書大會上,聞邦椿讓大家了解到他的一項最新成就——創造了目前世界上理工科學者撰寫百部著作的最高紀錄。
  • 90歲院士寫上百部著作,60年筆耕不輟,名氣卻遠不如網紅明星?
    東北大學一名90歲的院士筆耕不輟,完成了摞在一起可高達三米的百餘部著作,由他主編的書,還因學術成果突出,獲得中國機械工業科學獎一等獎和被譽為"工程師手邊書"。近日,聞邦椿院士在某交流會上談及創作事宜。據悉,聞邦椿院士從1965年到1978年一直堅持騎車,在長達13年的騎車鍛鍊下,90歲的他有"六個沒有"——眼不花和耳不聾及走路不要別人扶等。
  • 讀《歷史學家的技藝》的技藝
    馬克·布洛赫(Mare Bloch,1886-1944),法國猶太裔歷史學家,年鑑學派創始人之一。
  • "醬香型"院士引爭議,官方回應
    貴州科協工作人員回應,王莉是由貴州輕工業協會推薦,根據她的獲獎的情況、論文著作、發明專利、科技獎項等方面,作為她的評審資格條件,由貴州科協組織的評審專家委員會
  • 透徹、廣博而經久不衰:左翼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的一生
    埃裡克·霍布斯鮑姆2012年,當埃裡克·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以95歲高齡去世時,他或許是整個英語世界最知名的歷史學家。他的著作被翻譯成世界各國文字,許多還不停地重印再版。艾倫·雷恩(Allen Lane)開創性的「鵜鶘系列」圖書證明了非虛構性著作的受歡迎。戰後還出現了其他的專業出版系列,如歷史學家皮特·曼德勒(Peter Mandler)命名的「書蟲系列」,美國「良師系列」等等。特納(R.H.
  • 訪談|美國歷史學家華志堅:如何給大眾讀者講好歷史故事?
    華志堅像:澎湃新聞 劉箏 繪以寫作為志業走進歷史在撰寫學術著作和論文之外,您也寫了不少面向大眾讀者、可讀性更強的著作。為什麼您決定講述更為通俗的歷史故事?華志堅:在成為歷史學家之前,我就想成為作家了。但我崇拜的一些歷史學家也以創新形式為大眾寫作。所以在我找到工作、證明了自己作為學者的能力之後,就開始想辦法更有創意地講故事。一些歷史學家可能對大眾寫作心存懷疑,認為會缺乏學術嚴謹、加強刻板印象等。您認為歷史學家可以如何在保持學術價值的同時吸引讀者?
  • 王汎森:由下而上的歷史
    編按:佐藤仁史著《近代中國の郷土意識—清末民初江南の在地指導層と地域社會》一書,中文版即將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特推出王汎森院士序言
  • 最佳十種浪漫求婚方式有哪些?特愛最佳十種浪漫求婚方式推薦!
    網編這時變成愛的愛神為諸位男性小結了最好的十種浪漫求婚方式,一起來參照參照吧!1.影院求婚——浪漫大面積最好十種浪漫求婚方式,讓另一半打動到哭的浪漫求婚隨身攜帶你深愛的女孩去看看一場有關愛情的電影,不必包場!
  •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朱寰逝世,享年95歲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朱寰逝世,享年95歲 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嶽懷讓 2020-08-08 21:29 來源:澎湃新聞
  • 史景遷:會講故事是歷史學家的重要素質
    「會講故事是歷史學家的重要素質」  史景遷(Jonathan D.Spence),世界著名漢學家,1936年生於英國薩裡郡。他曾經求學於溫切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1965年獲得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現為耶魯大學教授。
  • 2020上海書展丨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長高克勤推薦十種好書
    據「書香上海」消息,自7月18日起至本屆書展開幕,「書香上海」將推出「2020上海書展社長、總編輯薦書」專欄,邀請各出版單位負責人向書迷們推薦本單位亮相書展的新書好書。來看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十大好書。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長高克勤書名陳寅恪文集:紀念版(平裝)陳寅恪 著 2020年1月版上海古籍出版社於1980至1982年間完成《陳寅恪文集》的首次結集出版,包含陳寅恪先生著作七種,在中國當代學術史和出版史上,均是濃墨重彩之筆。
  • 顏寧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卻在中國院士評選中落選,終於知道原因了
    顏寧毫無疑問是頂級的科學家,她在2019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但她之前在中國的院士評選中卻遺憾地落選。李愛珍在2007年就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但在中國兩院院士評選中卻先後4次落選,且都在第一輪就被刷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