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院士聞邦椿百部著作誕生:「我還要繼續寫下去」

2020-12-23 瀟湘晨報

12月20日上午,東北大學國際交流中心,一場特殊的盛會在此舉行,所有來賓都懷揣著同一個念頭,那就是向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已經90歲高齡的聞邦椿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在這場「弘揚科學精神,分享大成智慧」——聞邦椿院士「百部著作」品讀交流與贈書大會上,聞邦椿讓大家了解到他的一項最新成就——創造了目前世界上理工科學者撰寫百部著作的最高紀錄。

著書立作是分內事

聞邦椿是機械工程和振動工程領域的著名科學家,他參與編著的第一部著作是中國工業出版社出版於1960年發行的《選礦機械》,當時的聞邦椿年僅30歲,剛剛從教不久。聞邦椿說,著書立說作為一名科學家的分內事。

百部著作可分四類

10部屬於傳記類和鄉土文化類著作,描述了個人成長和家庭奮鬥的經歷。

20部機械產品設計類著作,其中的《機械設計手冊》一卷本、二卷本、六卷本和七卷本,成為全國數十萬家裝備製造企業必備讀物。

30部振動的利用與震動控制類著作,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撰寫《震動機械的理論與應用》足足花了他7年的時間,這本歷時最長的著作獲得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

40部做人做事方法論著作,總結提出了全局形態普適性科學方法論的體系和規則。

科學方法論的踐行者

聞邦椿的創作歷程已達60年,其中的爆發期是在70歲之後,85%的作品在最近20年完成。他說「教學、科研來不得半點馬虎。70歲之前,我確實沒有太多時間用於著書。在撰寫這些書籍的同時,我認真研究了科學方法論,從內心感到科學方法論對於人生、集體成長的重要作用。這種方法極大提升了我著書的興趣,更提高了效率。」

聞邦椿提出的全局形態普適性科學方法論的體系,可以用「3←4321」來解構,即圍繞目的(為什麼)、內容(做什麼)、方法(怎麼做)3大核心要素,從4個主觀潛能、3個客觀因素、2個動態因素和1個指導思想尋求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聞邦椿介紹,科學方法論體系具有思想性、全面性、科學性、普適性、實用性的特點。在他工作、寫作的全程,諸如產品創新設計、創建震動利用工程新學科、推動科技創新、增加身體健康等諸多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聞邦椿認為,人類社會生活正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因此從未來學的觀點出發,人類自身也應該同時向這一方向發展,要「重視人和物的同步發展」。

百部著作只是新起點

雖然已經年屆九旬,但聞邦椿說起話來,鏗鏘有力有不失幽默。他的講述,多次被熱烈的掌聲打斷,大家為他身體力行弘揚科學家精神,為祖國建設事業躬耕前行而感動著。他還藉此機會,將百部著作贈送給3家母校和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中國機械工程學會。

寫書期間,聞邦椿累了就休息幾個小時,醒了就打開電腦,專心寫作。「我現在耳不聾眼不花,走路也不用人攙扶,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現在還帶著兩個博士生。我還要繼續寫下去。」聞邦椿壯心不已,希望圍繞課堂講授方法學、科技創新方法學、智慧人等7大主題,書寫出適用於小學高年級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專生、大學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7類方法論作品。完成150本著作是他定下的最新的小目標。

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嶽雨/文 高級記者 張文魁/攝

【來源:瀋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弘揚科學精神,分享大成智慧」——東北大學聞邦椿院士「百部著作...
    12月20日,「弘揚科學精神,分享大成智慧」東北大學聞邦椿院士「百部著作」品讀交流與贈書大會在東北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舉行。東北大學校長趙繼,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相關負責人參加會議。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張彥敏、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張方、瀋陽市鼓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戴繼雙、寧夏理工學院副校長劉學雲、機械工業出版社副社長孔勁、東北振興創新設計產業聯盟秘書長張劍先後致辭,對聞邦椿院士90歲高齡完成百部著作表示祝賀,對聞邦椿院士多年來在機械工程和科學方法論等領域的深入研究表示敬佩和感謝,並希望能以此次大會為契機,弘揚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精神
  • 90歲院士寫上百部著作,60年筆耕不輟,名氣卻遠不如網紅明星?
    70歲前出書15部不算稀罕事,大部分人都能做到,70歲以後,出書87部就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東北大學一名90歲的院士筆耕不輟,完成了摞在一起可高達三米的百餘部著作,由他主編的書,還因學術成果突出,獲得中國機械工業科學獎一等獎和被譽為"工程師手邊書"。
  • 90歲100部著作,這位院士,牛!
    日前,90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機械工程和振動工程領域的著名學者、東北大學教授聞邦椿完成100部著作。為通過書籍傳播新思想和新知識,為社會提供更多有價值的著作,在多年前,聞邦椿提出了要完成撰寫100部書的目標。如今,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這句話的深刻內涵。
  • 王蒙:我還要以耄耋加饕餮的精神繼續寫作下去
    我們還不知道他還要幹什麼,他以後的創作是一個充滿想像的空間。」《文藝報》總編輯,著名評論家梁鴻鷹認為:「王蒙的作品當中蘊含著時間場合否定之否定的歷史辯證法,更是對現實人生劇烈運動當中人的自我塑造和成就的描述。他通過中國社會風雲激蕩,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觀察人性,他的創作是充分個性化的,任何當代作家的創作都不能跟他相比。
  • 老話說:「榆木樑棗木柱,沒有椿木不蓋房」,為啥蓋房要用椿木?
    農村人在蓋房子的時候,總有很多說法,就連房子上的木頭也是有很多講究的,比如桑木不能上房頂,槐木不能做門檻等,有句農村俗語叫做「榆木樑棗木柱,沒有椿木不蓋房」,為何沒有椿木就不能蓋房呢?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 大魚海棠:椿真的愛鯤嗎?椿真的對湫沒有感情嗎
    動漫中最有看點的莫過於椿、湫和鯤之間的感情糾葛了,看過這部動漫的小夥伴們都認為湫對椿愛而不得太傷感了,但椿真的對湫沒有一丁點感情嗎?椿和湫從小一起長大,可謂是青梅竹馬,在旁人看來他們是最般配的一對,湫在心底也一直愛慕著椿。直到鯤的出現,鯤是人類,椿在人類世界遇見的鯤,那時候湫救下了鯤,但自己卻因此丟掉了生命,椿對於鯤一直很愧疚。
  • 90歲湯釗猷院士:最好的抗癌運動就是適度遊泳
    近 30 位兩院院士、2000 餘名專家學者參加交流與研討。院士論壇活動中,今年 90 歲高齡的湯釗猷院士,以視頻報告的方式,談了從醫 60 多年的抗癌心得,他再次提到,最好的抗癌運動就是適度的遊泳。適度遊泳可以有效延長癌症生存周期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榮譽所長湯釗猷,今年已 90 歲高齡,他對遊泳有著特別的偏愛,自稱從 60 歲起堅持遊泳,堅持隔天遊泳,每次 30 分鐘,自覺身體狀況還好,思路清晰。他認為,適度遊泳可能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能還能調節內分泌。
  • 物理學家馮端院士去世 曾為妻子寫情詩60餘載
    物理學家馮端院士去世 曾為妻子寫情詩60餘載時間:2020-12-16 19:3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物理學家馮端院士去世 曾為妻子寫情詩60餘載 據中國科學院訃告,我國 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馮端
  • 《健康報》記者胡德榮:我的《枝葉情愫》一歲了
    轉眼過去一年時間了,《枝葉情愫》已經一歲了,那出版前後的情景仿佛就發生在昨天,清清晰晰、歷歷在目……「各位專家、老師,現在呈現在您手中的《枝葉情愫》剛剛由交大出版社出版,還散發著一股油墨的清香……」當出版座談會開始,主持人首先讓我講幾句時,我這個蒞臨過大小各種會場,也算是「老司機」了,但站起來目睹95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健康報》社總編輯周冰,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國強,上海中醫藥大學原黨委書記、《健康報》上海記者站原站長張建中等一大批專家
  • 90歲的袁隆平院士詮釋:生命在於運動,健康源於運動!
    9月8日,全國抗疫表彰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84歲的鐘南山院士踏上人民大會堂的矯健步伐以及走上主席臺時的慷鏘有力的步子,沒人能看得出這是一位84歲老人走出的豪邁氣概!鍾南山院士擁有良好的身體狀態的秘訣:「運動對我保持身體健康起到了關鍵作用。」
  • 中科院院士、南大物理學院教授馮端逝世
    他推動了納米材料科學在我國的發展,91歲時推出長達170萬字的巨著,天空中有顆小行星以他命名。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走完精彩而詩意的一生,享年98歲。
  • 聞邦椿院士:信仰讓他挺身而出
    駕駛員曾試圖將客機降落在大連機場或丹東機場,但均被歹徒發現,並對駕駛員叫囂:「再耍花招,我斃了你,大家同歸於盡!」 周旋了一個半小時後,機組人員意識到在國內機場降落已不可能,最終客機迫降在韓國春川市的駐韓美軍軍用機場。
  • 東京庭院酒店之椿山莊
    今天要講的是去年3月入住的賞櫻名所之一東京椿山莊飯店Hotel Chinzanso Tokyo。椿山莊曾獲得亞洲BEST HOTEL 第一名,曾經為FOUR SEASONS旗下的酒店,名為四季椿山莊,2013年的時候四季退出經營,理由是飯店設施陳舊。入住的時候我倒沒有覺得陳舊反而驚喜於它特別的日式古典華。日本人也很愛這家酒店,我碰到好幾對新人在這裡辦婚禮。
  • 77歲三料影后,一生拍過百部戲,如今活成表情包
    她要繼續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偶然一次機會客串了一場戲,至此,這個演戲的苗子根植在她心裡,她愛上了在鏡頭面前演戲的感覺。可既不是科班出身,外形也不是當女一號的最佳備選。有誰會想在電視上看一個新秀呢?可是羅文姬偏不,她帶著僅有的臺詞優勢,開始在各大劇組,電視臺面試角色,一切從頭開始。
  • 家屬賣房實現復旦院士夙願 慷慨捐贈500萬建「沈自尹院士醫學發展...
    圖說:沈自尹院士沈院士是中西醫結合思路和方法的開拓者和領航人。他從上海醫科大學畢業後,到華山醫院內科工作,後接受組織安排轉攻中醫,師從中醫姜春華教授,系統學習中醫經典著作和臨診。那時還沒有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的先例,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難免遭受議論,有時還會聽到「西醫郎中」這樣的挖苦話。
  • 春上椿
    「門前一株椿,春菜常不斷」。葉厚芽嫩,讓香椿被鄉人戲稱為「樹上蔬菜」。記的小時候,每一年的初春,母親都要變著花樣的為我們做香椿吃。  民諺曰「三月八,吃椿芽」。一簇簇帶著春的氣息的椿芽被打下來,便成為巧婦手下的一道美味。鮮嫩的椿芽,無需繁雜的烹製程序,就簡單一個拌字,就可拌出一個紛繁的世界。看似簡單,但掌握不好度,便差之千裡。要吃拌香椿,首先要焯香椿。
  • 盧世璧院士逝世!回憶跟他最後相處的日子
    晚上,一個不幸的消息傳來:我國骨科界的一代傳奇--盧世璧院士逝世,享年90歲。驚愕半天,一直不敢相信,也不願相信這是真的。 和盧院士認識其實時間並不長,嚴格說只有一年。自己收藏和研究結核病有關的資料,發現在20世紀20-30年代,北平的結核界有個響噹噹的人物—盧永春醫生。
  • 歷史學家王汎森院士著作十種推薦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收錄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汎森研究清代學術、思想、心態方面的12篇專文和一篇附錄。本書標題「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說明了清代社會中政治、道德等權力無遠弗屆的影響。近代中國重要的史家、歷史著作、史學流派,或歷史機構,幾乎都有人研究了,以至於許多人感到好像在這個領域已經沒有什麼可以著手之處。可是,如果我們把視界放寬到整個時代的歷史意識,及它們與政治、社會的複雜互動,則有一個相當廣闊的園地擺在眼前。
  • 95歲院士捐款超千萬,他的網絡購物車裡都有什麼→
    拿出畢生積蓄,95歲的他捐款總額達千萬元,最初捐款原因是什麼?原本可以頤養天年的他,為何81歲時開始寫書?與時俱進,學會網購的他購物車中都有什麼?《面對面》專訪華中科技大學退休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崔崑(kūn)。
  • 從風華少女到「甜瓜女神」,90歲吳明珠院士的育瓜人生!
    按照她的說法-「瓜就是我的孩子,創新是我哺育孩子的乳汁」。她25歲志願投身新疆戈壁灘,正因為有了她的創新開拓,產量稀少的哈密瓜成為了普通百姓桌上的美食。1973年,42歲的吳明珠又踏上了自己的創新之路,像我國著名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玉米育種專家、中國農大教授戴景瑞以及我國著名棉花專家郭三維他們一樣,選擇了去海南「南繁」,進行甜瓜的南部育種工作,而這也就意味著新的挑戰即將開始,與此同時,有人開始發出質疑的聲音,認為植物的生長不應該違背自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