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邦椿院士:信仰讓他挺身而出

2020-12-27 騰訊網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1983年5月5日,由瀋陽東塔機場起飛的296號客機準備飛往上海。客機飛臨渤海灣9000米上空時,突然從飛機前艙衝出兩名持槍歹徒,其中一名歹徒用槍對準旅客,喊著:「不許動,誰動就打死誰!」另一名歹徒對著駕駛室的門,「砰!砰!」連開兩槍。

這架飛機的乘客中,有一位我國機械動力學和工程機械的專家,他就是中國「振動利用工程」學科的開拓者聞邦椿。他長期從事振動機械理論的研究及新型振動機械的研製工作,乘本次航班準備先去上海指導在那裡實習的學生,再去南昌參加一個會議。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聞邦椿赴日本交流訪問時留影

槍聲響起後,乘務員來到後艙安撫乘客,讓大家不要害怕,一定要聽從指揮,統一行動。乘客們慢慢平靜下來。聞邦椿表現出異常的沉著冷靜,當即告訴乘務員:「千萬不能讓歹徒進入駕駛室,進入駕駛室就不好辦了。」

他又和其他乘客共同商定:一切行動聽從機組的指揮,需要搏鬥的時候,大家一起動手同歹徒拼命。

但為時已晚。此時,歹徒開槍轟擊駕艙門,再用身體將門撞開,進入了駕駛室,對著機組人員連開兩槍。控制駕駛室後,歹徒首先要求飛機急速下降,還自己手推操縱杆。剎那間,客機像戰鬥機一樣,機身傾斜70度向下俯衝,從9000米高空下降到海面上600米處。歹徒提出將這架客機開往臺灣,駕駛員告訴他們,飛機上的燃油不足以飛往臺灣。

歹徒於是改口,大聲吼道:「向東,向東!」「漢城,漢城!」

駕駛員曾試圖將客機降落在大連機場或丹東機場,但均被歹徒發現,並對駕駛員叫囂:「再耍花招,我斃了你,大家同歸於盡!」

周旋了一個半小時後,機組人員意識到在國內機場降落已不可能,最終客機迫降在韓國春川市的駐韓美軍軍用機場。韓國當時並未與中國大陸有過外交接觸,客機降落在此,事態的發展很難預料,大家都意識到自己正面臨著複雜而又危險的境遇。

聞邦椿緊張地思索著,有什麼好辦法來解脫這個困境呢?他主動牽頭與幾位乘客組成臨時聯絡小組。聯絡組商定,如果有人強迫乘客們去別的地方,他們就組織絕食,同時還要想辦法和祖國取得聯繫。

想到機上還有三位日本乘客,聞邦椿決定起草一封信,請日本朋友幫忙帶出去。

他拿起筆,把紙鋪在雙腿上,迅速寫好一封信,要點如下:我們要求聯合國有關組織及國際紅十字會到現場調查我們的實際情況;我們要求懲辦劫機罪犯;我們要求保證全體機組人員和旅客的安全;我們堅決要求返回祖國大陸,使我們全體乘客從瀋陽到上海的旅行得以實現。

這封信在機艙裡傳遞著,全體乘客都莊嚴地在信上簽了名。聞邦椿將信交給日本朋友,請他設法交給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再轉交聯合國秘書長。日本朋友一再表示:「一定帶到,一定帶到。」

由於歹徒的阻撓,機上乘客被困了八個多小時才得以下機。當晚22點左右,全體旅客坐上韓方提供的三輛大客車。由於人數較多,韓方將大家安置在兩家旅館。去旅館前,聞邦椿一再囑咐大家要注意安全,特別是幾位女同志。旅館為大家準備好了飯菜,但聞邦椿卻絲毫沒有飢餓感,儘管離上一頓飯已經過去了14個小時有餘。

因事發突然,需要補辦籤證手續,聞邦椿和所有乘客都在國籍一欄裡鄭重地填上「中華人民共和國」7個大字,彰顯了我國的主權國家地位。

被挾持到臺灣的危機徹底解除了,在漢城的賓館裡,聞邦椿卻依然翻來覆去,難以成眠。

次日,記者來訪。韓國記者問聞邦椿:「你對韓國印象如何?」聞邦椿說:「我對韓國方面的熱情接待深表感謝。但我還有三點要求,一是要求嚴厲懲辦劫機兇手;二是要求韓方保證我們全體旅客和機組人員的安全;三是希望韓國方面協助我們儘快返回祖國。」

經過不斷磋商,5月8日,中韓雙方達成協議。5月10日下午,296號航班的99名乘客和8名機組成員搭乘專機返回中國。當聞邦椿在飛機上看到長江口的崇明島時,內心頓時感到了一種難以形容的喜悅。

到達上海後,全體歸國人員受到國務院、中國民航局、遼寧省政府、上海市政府官員及各界代表200餘人的熱烈歡迎。當晚,上海市政府舉辦了盛大的招待會。聞邦椿在會上代表全體旅客表達了對各級政府和全國人民的由衷感激,並向祖國和人民匯報了在韓國期間全體旅客團結一致維護祖國尊嚴的愛國行動。

之後,中國民航瀋陽管理局專門給聞邦椿工作的單位寄去了感謝信,表揚他的立場堅定、臨危不懼,與機組同志團結一致,密切配合,頑強鬥爭,用實際行動維護了祖國的尊嚴和聲譽。

在這次事件中,在遠離祖國、身在異域的五天五夜裡,聞邦椿與全體旅客團結一致、不卑不亢,臨大節而不辱,置個人生死於度外,經受了一次嚴峻的考驗,維護了祖國的尊嚴。

聞邦椿卻並不覺得有任何特殊,他認為在這一事件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個公民應該做的,也是普通中國人都能夠做到的。他把他的處世不驚,成功地運用到了極為特殊的場合,體現了一位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

文: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參考文獻:

1.《聞邦椿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研究報告》,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2.本文圖片來源於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相關焦點

  • 「弘揚科學精神,分享大成智慧」——東北大學聞邦椿院士「百部著作...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張彥敏、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張方、瀋陽市鼓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戴繼雙、寧夏理工學院副校長劉學雲、機械工業出版社副社長孔勁、東北振興創新設計產業聯盟秘書長張劍先後致辭,對聞邦椿院士90歲高齡完成百部著作表示祝賀,對聞邦椿院士多年來在機械工程和科學方法論等領域的深入研究表示敬佩和感謝,並希望能以此次大會為契機,弘揚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精神
  • 90歲院士寫上百部著作,60年筆耕不輟,名氣卻遠不如網紅明星?
    東北大學一名90歲的院士筆耕不輟,完成了摞在一起可高達三米的百餘部著作,由他主編的書,還因學術成果突出,獲得中國機械工業科學獎一等獎和被譽為"工程師手邊書"。近日,聞邦椿院士在某交流會上談及創作事宜。據悉,聞邦椿院士從1965年到1978年一直堅持騎車,在長達13年的騎車鍛鍊下,90歲的他有"六個沒有"——眼不花和耳不聾及走路不要別人扶等。
  • 90歲100部著作,這位院士,牛!
    日前,90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機械工程和振動工程領域的著名學者、東北大學教授聞邦椿完成100部著作。為通過書籍傳播新思想和新知識,為社會提供更多有價值的著作,在多年前,聞邦椿提出了要完成撰寫100部書的目標。如今,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這句話的深刻內涵。
  • 90歲院士聞邦椿百部著作誕生:「我還要繼續寫下去」
    12月20日上午,東北大學國際交流中心,一場特殊的盛會在此舉行,所有來賓都懷揣著同一個念頭,那就是向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已經90歲高齡的聞邦椿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在這場「弘揚科學精神,分享大成智慧」——聞邦椿院士「百部著作」品讀交流與贈書大會上,聞邦椿讓大家了解到他的一項最新成就——創造了目前世界上理工科學者撰寫百部著作的最高紀錄。
  • 李蘭娟等13位院士被提名2020年最高科技獎,網友:力挺鍾南山院士!
    目前,已知獲得提名的13名專家均為院士(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其中5人為教育部提名,2人為中科院提名,5人為地方省市提名,李蘭娟院士為專家提名,提名不分先後,其中有7人來自高校,而且均為教育部直屬211工程高校,除北京科技大學外均為985高校,此外有4人來自中科院系統,還有趙梓森元院士來自企業,吳祖澤院士來自軍事醫學研究院,他們均為各自行業的傑出代表,下面大家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部分被提名人的光輝事跡
  • 【中國夢·踐行者】挺身而出逆行荊州勇戰疫 醫者仁心連續奮戰顯...
    【中國夢·踐行者】挺身而出逆行荊州勇戰疫 醫者仁心連續奮戰顯擔當金羊網  作者:侯夢菲、葉婷婷  2020-08-04 廣東省最美退役軍人
  • 鍾南山入選共和國勳章人選無可厚非,但是李蘭娟院士呢?
    當初鍾老在被提名的時候底下很多評論都在說李蘭娟院士也應該加進去。簡單的來說我們要清楚三點:第一點就是李蘭娟院士在這次抗擊疫情中確實貢獻非常之大,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可。第二點就是共和國勳章名額有限。第三點就是這次共和國勳章授予時機的特殊性。下面我詳細闡述我的觀點。
  • 大洋午讀——鍾南山院士為廣醫一院抗疫主題展揭幕
    TOP 1鍾南山院士為廣醫一院抗疫主題展揭幕「仁愛精誠 生命至上」,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抗疫主題展於昨日正式拉開帷幕,鍾南山院士出席揭幕儀式。據介紹,主題展現場匯集了這場戰「疫」中上百幅紀實影像作品及各類抗疫見證實物,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廣醫一院和鍾南山院士團隊為國家乃至國際抗疫做出的努力。鍾南山:挺身而出的心最重要帶隊觀看抗疫展,鍾南山幾番駐足,雙眼泛紅,噙著淚花,令人動容。
  • 院士雲端開講「抗疫」課 鼓勵學子立志成才
    近日,教育部新聞辦公室官方微信「微言教育」推出《戰「疫」公開課》「最美逆行、挺身而出」主題第二期,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陶文銓帶來《愛國奮鬥 立志成才》。
  •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盧永根:七十載黨齡的院士情懷永不褪色的堅定...
    那一年,盧院士病重,與夫人商量後事安排時,他就說了一個字:「捐!」,夫人馬上懂了,立刻說:「我也是這麼想的。」就在那一年,盧永根院士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為什麼他會如此慷慨、毫無保留?這還要從盧院士最初的人生選擇說起。盧永根從小在香港出生長大,大家看到的這張舊照片,他穿著雙肩帶白襯衣,在當年也是非常時髦的。
  • 陝西省旬陽檢察院:感悟信仰的力量
    在這99年的革命奮鬥史中,最閃耀的當屬於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信仰。無數個共產黨人慘死在敵人的刀槍下,又有無數個共產黨人秉承遺志前赴後繼,繼續革命,皆因他們有著共同的信仰。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重溫了方志敏同志英勇就義前的豪邁誓言---「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
  • 主題教育:聽西安交通大學院士講黨課 感受初心的力量
    砥礪信仰,見證初心。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中,西安交通大學通過中國科學院院士管曉宏、何雅玲等講黨課的形式,讓更多的師生重溫初心,感悟初心。  兩個小時的黨課,數十張PPT,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主任管曉宏精心準備了一堂主題為「奮鬥的初心、信仰的力量」的黨課。日前,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新港報告廳座無虛席,500多名新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滿懷期待黨課開講。  追尋追尋者的足跡,是對革命先輩緬懷。
  • 30年,從「玩」紙飛機到「造」工業母機,他做到了!
    初心築夢:大學裡的第一堂機械專業課2002年秋,遼寧瀋陽,東北大學大成教學樓203教室裡,坐在教室前排位置的大一新生李兆維正在聚精會神地上著大學的第一堂課,講臺上站著的正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聞邦椿。
  • 寧波大學2020研究生「新生第一課」,院士親自授課,金句頻現!
    他時而以一位學者的姿態,與年輕同道分享科研道路上的體會和感悟;時而以一位導師的身份,告誡同學們要樹立起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家國情懷;時而又化身你我身邊的一位兄長,講起他的童年趣事、求學往事和人生軼事,在談笑中寄託著深意。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研究所所長陳劍平。
  • 平凡人挺身而出,溫暖如涓涓細流
    由15000個「中國加油」「武漢加油」拼繪出的鐘南山院士肖像。 塗宇恆創作2020年,一整個冬春夏秋過去,武漢人又開始醃魚炸圓子,在年節的煙火中忙碌,一如往昔。但人們知道,有很多東西不一樣了。但站在又一個冬天裡,在重新生動的人間煙火裡,我們會明了,在這座城市闖過風暴、浴火重生的歷程中,從悲壯中挺身而出的一個個平凡人,和他們身上平凡的溫情,驗證了英雄的武漢人民。在千萬人口的城市裡,他們原本也是如你我一樣的普通人。只在滄海橫流中,方顯英雄本色。
  • 李淼:不懼院士的身份地位,是一個敢說真話的人
    他在為人處世方面不狂傲,為人和藹謙遜。有一次,我的公眾號用了李淼的一篇文章,在留言區對讀者的回覆尖銳了一點(當然,這個是我的一貫風格),李淼就悄悄對我說,如果是他,他不會這樣說。他的意思是,對待讀者要溫和一點。李淼雖然很有名氣,但是他確實一點沒有架子,和朋友們都是溫文爾雅。
  • 「抗「疫」群英譜」「危難時,科研人員應挺身而出」——記湖南大學...
    11月30日上午,當湖南省召開表彰大會,以最高禮遇致敬抗疫英雄時,湖南大學帶領團隊研製出系列防疫機器人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耀南正在北京開會。「危難時,科研人員應挺身而出!」今年63歲的王耀南已不是第一次挺身而出了。1976年5月,雲南龍陵多次發生強地震,正在那裡當知青的王耀南發明了簡易地震報警儀,救了很多人,獲得縣裡的表彰。
  • 科學網— 「培養院士的院士培養教授的教授」
    他學識淵博、風度瀟灑,加之受聘教授時年僅27歲,深受學生敬重和愛戴,成為弟子們仿效的楷模。 他的弟子、已故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家鏞記得,1942年初夏,時先生到中央大學化工系任教,講的第一課就是化工原理課程。學生們見這位教師年輕,課又講得非常好,就給時先生「Baby Professor」(娃娃教授)的美譽,由此可見他在學生中的受歡迎程度。
  • 37歲祝學軍院士,昔日女學霸今日火箭女總師的院士之路
    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名單中,有一位女院士備受矚目,她就是被譽為女學霸、火箭女總師的祝學軍院士。1962年出生的祝學軍院士,是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型號系列總設計師、我國飛彈技術領域專家,擁有一連串的榮譽。
  • 陳灝珠、戴尅戎院士榮獲上海市首屆「醫德之光」獎
    此次甄選出的 46 位獲獎者,涵蓋行業內德高望重的醫界泰鬥、仁心仁術的行業楷模、挺身而出的抗疫先鋒,他們是上海衛生健康行業的佼佼者,更是全行業的模範與標兵。其中農工黨中央原副主席、農工黨上海市委原主委、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灝珠,農工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戴尅戎榮獲上海市首屆「醫德之光」獎。陳灝珠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