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1983年5月5日,由瀋陽東塔機場起飛的296號客機準備飛往上海。客機飛臨渤海灣9000米上空時,突然從飛機前艙衝出兩名持槍歹徒,其中一名歹徒用槍對準旅客,喊著:「不許動,誰動就打死誰!」另一名歹徒對著駕駛室的門,「砰!砰!」連開兩槍。
這架飛機的乘客中,有一位我國機械動力學和工程機械的專家,他就是中國「振動利用工程」學科的開拓者聞邦椿。他長期從事振動機械理論的研究及新型振動機械的研製工作,乘本次航班準備先去上海指導在那裡實習的學生,再去南昌參加一個會議。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聞邦椿赴日本交流訪問時留影
槍聲響起後,乘務員來到後艙安撫乘客,讓大家不要害怕,一定要聽從指揮,統一行動。乘客們慢慢平靜下來。聞邦椿表現出異常的沉著冷靜,當即告訴乘務員:「千萬不能讓歹徒進入駕駛室,進入駕駛室就不好辦了。」
他又和其他乘客共同商定:一切行動聽從機組的指揮,需要搏鬥的時候,大家一起動手同歹徒拼命。
但為時已晚。此時,歹徒開槍轟擊駕艙門,再用身體將門撞開,進入了駕駛室,對著機組人員連開兩槍。控制駕駛室後,歹徒首先要求飛機急速下降,還自己手推操縱杆。剎那間,客機像戰鬥機一樣,機身傾斜70度向下俯衝,從9000米高空下降到海面上600米處。歹徒提出將這架客機開往臺灣,駕駛員告訴他們,飛機上的燃油不足以飛往臺灣。
歹徒於是改口,大聲吼道:「向東,向東!」「漢城,漢城!」
駕駛員曾試圖將客機降落在大連機場或丹東機場,但均被歹徒發現,並對駕駛員叫囂:「再耍花招,我斃了你,大家同歸於盡!」
周旋了一個半小時後,機組人員意識到在國內機場降落已不可能,最終客機迫降在韓國春川市的駐韓美軍軍用機場。韓國當時並未與中國大陸有過外交接觸,客機降落在此,事態的發展很難預料,大家都意識到自己正面臨著複雜而又危險的境遇。
聞邦椿緊張地思索著,有什麼好辦法來解脫這個困境呢?他主動牽頭與幾位乘客組成臨時聯絡小組。聯絡組商定,如果有人強迫乘客們去別的地方,他們就組織絕食,同時還要想辦法和祖國取得聯繫。
想到機上還有三位日本乘客,聞邦椿決定起草一封信,請日本朋友幫忙帶出去。
他拿起筆,把紙鋪在雙腿上,迅速寫好一封信,要點如下:我們要求聯合國有關組織及國際紅十字會到現場調查我們的實際情況;我們要求懲辦劫機罪犯;我們要求保證全體機組人員和旅客的安全;我們堅決要求返回祖國大陸,使我們全體乘客從瀋陽到上海的旅行得以實現。
這封信在機艙裡傳遞著,全體乘客都莊嚴地在信上簽了名。聞邦椿將信交給日本朋友,請他設法交給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再轉交聯合國秘書長。日本朋友一再表示:「一定帶到,一定帶到。」
由於歹徒的阻撓,機上乘客被困了八個多小時才得以下機。當晚22點左右,全體旅客坐上韓方提供的三輛大客車。由於人數較多,韓方將大家安置在兩家旅館。去旅館前,聞邦椿一再囑咐大家要注意安全,特別是幾位女同志。旅館為大家準備好了飯菜,但聞邦椿卻絲毫沒有飢餓感,儘管離上一頓飯已經過去了14個小時有餘。
因事發突然,需要補辦籤證手續,聞邦椿和所有乘客都在國籍一欄裡鄭重地填上「中華人民共和國」7個大字,彰顯了我國的主權國家地位。
被挾持到臺灣的危機徹底解除了,在漢城的賓館裡,聞邦椿卻依然翻來覆去,難以成眠。
次日,記者來訪。韓國記者問聞邦椿:「你對韓國印象如何?」聞邦椿說:「我對韓國方面的熱情接待深表感謝。但我還有三點要求,一是要求嚴厲懲辦劫機兇手;二是要求韓方保證我們全體旅客和機組人員的安全;三是希望韓國方面協助我們儘快返回祖國。」
經過不斷磋商,5月8日,中韓雙方達成協議。5月10日下午,296號航班的99名乘客和8名機組成員搭乘專機返回中國。當聞邦椿在飛機上看到長江口的崇明島時,內心頓時感到了一種難以形容的喜悅。
到達上海後,全體歸國人員受到國務院、中國民航局、遼寧省政府、上海市政府官員及各界代表200餘人的熱烈歡迎。當晚,上海市政府舉辦了盛大的招待會。聞邦椿在會上代表全體旅客表達了對各級政府和全國人民的由衷感激,並向祖國和人民匯報了在韓國期間全體旅客團結一致維護祖國尊嚴的愛國行動。
之後,中國民航瀋陽管理局專門給聞邦椿工作的單位寄去了感謝信,表揚他的立場堅定、臨危不懼,與機組同志團結一致,密切配合,頑強鬥爭,用實際行動維護了祖國的尊嚴和聲譽。
在這次事件中,在遠離祖國、身在異域的五天五夜裡,聞邦椿與全體旅客團結一致、不卑不亢,臨大節而不辱,置個人生死於度外,經受了一次嚴峻的考驗,維護了祖國的尊嚴。
聞邦椿卻並不覺得有任何特殊,他認為在這一事件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個公民應該做的,也是普通中國人都能夠做到的。他把他的處世不驚,成功地運用到了極為特殊的場合,體現了一位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
文: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參考文獻:
1.《聞邦椿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研究報告》,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2.本文圖片來源於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