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毛哥的都知道毛哥非常喜歡吃上海的面,毛哥講了半年多了麵館專題仍然不過癮。那些膾炙人口的各色美味澆頭,真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但這麼多澆頭裡,要說最能代表老上海特色的,毛哥個人覺得還真非辣肉莫屬了。
所以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聊聊這平常但又不可或缺的辣肉麵。
辣肉麵的歷史
通常本幫菜給人們一般的感覺是濃油赤醬,鮮美香甜。但為什麼麵館最受歡迎的澆頭確實帶「辣」字的呢?這實在很有意思。說辣肉麵的歷史,就不得不先說一下本幫菜的歷史形成了。
本幫菜是在清朝末期上海開埠之後逐漸成一派的,那個時候的上海可謂是當時的網紅城市,為了將蜂擁而至的外地人帶來的「客幫菜」區分來,對本地菜式被慢慢被稱作為「本幫菜」。
而在眾多菜品當中,當時的本幫菜也融入了一些外來菜系的特色,所以本幫菜絕對不是一般人認為的甜這麼簡單,這種吸收外來文化加以本地化的特點,最終對辣肉這款味道多元的澆頭的出現有了非常深刻的影響。
就是在本幫菜這種包容並蓄整體特點孕育下,同時在改革開放後不久物質生活剛開始改善,豬肉消費開始增長這個背景下,辣肉開始在各個飲食店出現了。 沒錯,就是這款香甜中帶著微辣,辣中又嘗到鮮鹹滋味的澆頭,慢慢走進並深入到了上海人民的飲食生活中。
本文來源:毛毛美食指南 作者: 責任編輯:湘湘